起点作文网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收集3篇)

时间: 2024-06-24 栏目:办公范文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篇1

[关键字]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运演路径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配置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特色发展,课程是关键。当前,小学科技教育愈来愈引起重视,推进科技教育,特别是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须充分认识校本课程运演策略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因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重建与否与学校特色教育的内涵发展有着必然联系,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的创新发展就必须重视学校课程文化的重构和实践运演。

一、建立合作机制,多界面价值认同

当代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影响特色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课程本身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而在诸多因素中,学校理念文化在课程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一所成功的特色学校,应有不同于一般学校传统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必须根据学校传统教育文化特色、师生特点、教育环境、办学信念及独特的发展方向确定特色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耐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全校性的改革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学校文化、资源、组织结构和领导四个因素。学校文化方面,要求学校内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以下价值取向:强调学习、珍惜互助与合作、接纳不同专业的意见、重视相互参考与支持。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力军,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在特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整体,全校性的课程改革就会容易成功。也就是说,教师的开发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行为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和整合的有效保证。

学校在建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理念时,有位教师提出了“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的建议,他认为这与学校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以及校训“强学力行”具有较大的相融性。教师对科技教育理念文化的深度思考,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文化自觉,能以学习、开放、反省的方式投入课程开发。此后,学校通过“建立组织,明确职责;宏观指导,落实责任;强化培训,提高教师;挖掘资源,编撰教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健全制度,加强评价”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使科技教育文化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着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逐步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自觉,体现在每个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还通过学校理事会和家长学校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使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街道、社区、家长的广泛支持。通过多年努力,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科艺苑》纳入课程后,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用好校本教材,教师们主动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实现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主要包括课程的价值领导和课程的教学领导,而课程的价值领导主要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变为具体的引导决策,拓展校本课程的合作领导的空间和质量,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教育的内容需要向现代科技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课程目标、类型、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只有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开发质量的主要决定者的意识,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共同担当科技教育特色教育责任,合作参与课程开发,才能反映学校对课程的价值追求。如果学校领导、师生、家长对学校特色教育课程理念没有一致的价值认识,就会缺乏课程建设的动力机制,教师缺乏创造性,并得不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那么再好的校本课程也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建立整合机制,多学科渗透互动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篇2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民族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十以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教学和日常生活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新时期“教育三问”,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求在高校教学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报告中也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产品创作中的精神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层结构对社会主义价值属性进行了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重点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学与生活。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相对接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大学生普遍接受、认可、践行,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在落实中央指示精神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细化,加强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和精准施教,不断构建科学化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关键要做好“三个路径”“两个载体”和“一个机制”的有机整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铸魂育人的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贯彻党中央最新精神的积极回应和必然要求,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时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当代大学生青春筑梦、精神引航,在象牙塔内外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的定海神针。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同高校教育相结合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既有稳定性、可塑性和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主观片面、固执偏颇的一面。一方面,他们独立自主性较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并拥有胸怀天下的担当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一些消极负面的思想。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给大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带来深刻影响。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多元化思潮的矛盾性,尤其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话语对正统、权威、偶像、理性和传统的彻底性颠覆,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解读势必会淡化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弱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甚至最终走向歧路。同时,受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目标的短视化,赶时髦、随大流,过分讲究面子和形象,过分考虑自己的私利,理想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不解和幻灭感,对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不能正确认识等等。这都说明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思政课主阵地不断线的教育引导是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重要路径思政阵地建设是个复合系统,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时也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容体系到教材体系,再到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的整个过程,其间包含融入思政教材,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和思政课外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路径一:融入和完善思政教材体系。高校“两课”教材必须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方向,守阵地”。大学生对价值观的理性认识主要来自“两课”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课”教学的主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有机融入大学教材体系,进课堂,进校园,入头脑。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工具,在教学全过程中,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把控和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加快构建高校中国特色思政课程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讲授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快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大学生头脑,发挥以文育人的效果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材在原则上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是简单直接的“植入”或内容上生搬硬套的“替代”,而是要遵循每一门课程的学理逻辑、知识属性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融入各门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既要讲究每门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解读,又要有所侧重,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使命进行重点阐释。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从哲学基础和哲学原理的视角,挖掘理论内涵和外延,重点讲清楚和讲透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例如: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传承,搞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观、非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强化对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价值观问题上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从红色文化和革命叙事的视角,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线,重点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依据、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立足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重点加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从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历史事实出发,从史论结合的视角,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必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从人格修养与法律角度,重点加强公民个人视角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讲清楚这八个字的法律意义和人生追求。路径二: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主阵地。首先,高校思政老师作为传道者,自己要率先明道、信道,“两课”教师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能力,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保障,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纠正大学生的消极负面价值观取向,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保障。其次,“两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改革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切记改变照本宣科、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再次,在教材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机转化。传统思政课教学过分强调思政体系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体系,容易造成学生创造力缺失。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存在“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则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因此,要改变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备,尤其是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乐学。路径三:融入思政课堂外的隐性教学领域。首先,要做到思政课显性教育与各专业课隐性教育相结合,发挥好隐性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优势功效。思政课堂作为显性教育方式,可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以课堂为主要依托,以专题教育、主题讨论、文件报告等为主要形式,具有有领导、有组织、目的明确、有一定强制性等特点,但思政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隐性教育把教育目的和内容隐藏于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中,没有给受教育者以任何外部强迫的意图,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特点,受教育者完全处于一种自觉自愿的参与状态,无形中接受了教育信息。隐形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加强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要依靠“两课”的主阵地,也要依靠各专业课程教学、课外教学等必要补充形式。思政教育事关学生一生价值观取舍与政治选择,重要性甚至在知识教育之上,不能局限于课堂,也应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融入到思政课之外的教学中。各专业课程要探讨在教材建设、课程评价和专业建设层面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隐性策略,将各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政治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堂内应该与课堂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外辅导和社会活动,藉此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除融入各专业课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隐性地融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等环节。在融入手段上,可借助大学生所喜欢的微博、微信等互联网自媒体技术。如利用自媒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互动的优势,通过班级微信群,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强调做人要“讲究诚信、做文明人”,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

三、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

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形成于对日常生活的判断,又集中反映着日常生活问题,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具体活动中形成了人们的基本价值理念与追求。被誉为当代日常生活批判大师的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认为,“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隐含着深刻的内容,社会的本质依存于人的日常生活小事,社会关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会产生出来,人也是在日常生活小事中被真正塑造和实现的。所以,当一个人的价值观转化为其日常生活的习惯与生活方式时,就会内化、固化和转化为活实践,也势必遵循日常生活世界的特点与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日常生活并被大学生认可,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日常生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其自身内部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重要载体,能发挥持久而稳定的作用,使其受用一生。首先,日常生活是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载体和现实场域。理论源于日常生活的沃土,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形成的根基。一方面,高校要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学”的难题,为大学生在学业发展、情感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答疑解惑,探索、思考问题背后的价值诉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热爱,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完美人格。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教育素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释、论证引起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事件和典型案例,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规范和引导。高校要综合利用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等手段,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规则,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日常生活也是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改造的主要空间环境。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之外,还要进行长期而艰苦的自我改造。日常生活反思与批判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诸如生计、劳动、娱乐、家庭、邻里、两性关系等等来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克服单调、乏味,超越沉闷、陈腐,建构理想生活,让日常生活变成艺术,实现对日常生活的改变与重构,恢复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本真状态。思想改造的内因和动力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任性和偏私,还要敢于向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腐朽的生活方式挑战。在思想改造的同时,加强励志教育,人无远大志向,便缺乏激情和动力,很难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锤炼大学生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要教育大学生刻苦专研,博览群书,下苦功夫,求真学问,板凳要坐十年冷,最终达到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建功立业的目标。其次,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稳定而持久有效的隐性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传统风气和精神风貌,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和价值观念为底蕴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方面文化的总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说话。”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是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感染、熏陶来实现的。因此,要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空间景观、物质文化和精神产品之中,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价值遵循和内涵支撑。要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局域网的宣传教育作用,尤其是发挥网络的作用,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宣传和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建筑物空间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通过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文化宣传栏等文化宣传载体,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元素的熏陶作用,形成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氛围和基本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顶层设计与硬性制度保障

高校党委和行政各部门必须齐抓共管,担当起自身责任。要发挥党委纵览全局的领导功能,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各级部门要认真履行好组织协调、稳步推进的重要职责,加强对重点工作的谋划和督导,充分发挥高校“两课”教育主渠道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各专业课程为辅,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广泛深入地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正确引导青年学生。“两课”部门要和高校各内设机构、各二级学院协调好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工作,各职能处室和各个教学机构要认真落实党委各部门的安排,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之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规章制度建设当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教师管理规定、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学校各项礼仪制度建设,丰富升国旗仪式或入党(入团)仪式等的文化内涵建设,强化礼仪规范和仪式的庄严感以达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同时要建章立制,发挥激励约束的功能,通过校规校纪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制定、修改和完善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和褒扬,让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处,形成人人力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氛围,让高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完美结合。

五、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家和民族传承文化基因、凝聚思想共识的必然举措。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路径和创新机制进行分析,重点强调教材融入、课堂融入、课外融入三种基本路径方式,强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顶层设计和日常规范制度保障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时效性与实效性得到有力提升,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郭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6(22):174-175.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03.031

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相对于一般知识教育而言,价值观培养与其存在本质差别,价值观是动态积累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生成行为支配器的过程,即对人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考察知识体现了客观、主观二者之间相契合的显现,而考察价值观则体现客体与主体二者之间效用满足关系情况。为此,高校任课教师要区别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从而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培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1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一种客体对主体效应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被称为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对有关于价值问题进行处理的所持态度、观念以及立场的表现,位于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主导位置,彰显了价值观的基本属性和根本倾向,能够对其他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统率。

基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方式视角定义高校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旨在正确认识人与他人、自然、自身之间的关系。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与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方向相契合。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已经形成了趋于完善的价值观教育模式,而该模式主要应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教育教学中。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培养面临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科学育人为导向,由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方面构成,能够实现多层次育人的作用,同时,也是作为高校德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存在的。就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阻碍,下文将详细列举。

2.1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仍无法完全摆脱“知识中心课程观”与“社会中心课程观”这两种传统教育观的局限,表现为对知识和社会因素作用的过分重视,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这就直接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并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中心课程论”教育观念中,给予了社会整体高度的重视,使个体受到了忽视。不考虑大学生个体,以抽象的视角看社会,则会出现形而上学的现象;在“知识中心课程观”教育观念中,主要以知识为基准,对思想政治理论间接知识的学习进行了片面的强调,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同时,也无法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

基于此,上述两种传统教育观,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新时展要求背道而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要拜托这类片面的教育观,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立正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

2.2缺乏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具体化的教育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的基本教育目标。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情况进行反思,高校缺乏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不够关注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涉及到五个课程目标,其中,仅有一个是有关于大学生世界观塑造方面的目标,由此可见,无论是相关教育部门还是高校,关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程度远远不够,这就不仅会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样产生了直接影响,还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涵盖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价值观目标。随着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已经将关注焦点落在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上。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却忽视了对大学生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观的培养,使得教学目标无法顺应新时展要求。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涵盖对审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伴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对审美价值观方面的需求也上升到另一个层次,但显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没有对此作出积极的引导。其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忽视了人类共同利益的优化与培养大学生的国际合作精神,在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在这一方面的缺失,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以上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目标不够明确的具体表现。

2.3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差异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在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时,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各方面情况存在较多的差异,但思想政治教学却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更重视课程自身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倾向于以理论层面对问题进行阐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无法科学解释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最后,本科院校通常设置了四门思想政治课程,但课程内容却有较多的重复现象,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既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与重复,又与高中历史有较多重复内容,不仅浪费了课时,还会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养。

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培养的主要路径

3.1全面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导向,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观。该教育观对科学培养人才进行了强调,将思想政治课中心设置为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而又积极的思想品德。自社会改革以来,社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目前,新时代的精神号角已经变为改革创新,倡导当代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和主体人格。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教学应全面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基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使其主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唤醒,并对其核心价值观的修养进行不断的强化,最终实现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目的。

3.2建设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目标,将培养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目标,以育人为本作为基本教育理念,对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的建设。首先,高校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设定,并制定人与自然关系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次,高校要按照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审美价值观方面的导向目标进行科学的设定,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应涵盖人与世界利益同化的目标,以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进步。

3.3丰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基本要求。在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时,学者们要对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缺陷与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内容来看,重人生观、世界观、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轻价值观培养、政治实践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针对于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内容建设要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协同多个部分共同解决该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足的问题,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科学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做好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内容与大学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从而帮助大学生有效培养其核心价值观。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教育的先进文化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作为精髓部分存在的。如果每个大学生均由核心价值观构建精神家园,不仅能够催人奋进,帮助其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生观的教学,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路径论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1-165.

[2]马小华,赵亚军,郑丽波等.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重构[J].前沿,2012(9):27-29.

[3]桂芳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华章,2014(18):179-179.

[4]何玲玲.红色经典教育――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D].西南大学,2010.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加强作风建设教育(收集2篇)
  • 下一篇:前缀un的英语单词(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