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基础人才培养计划(收集3篇)

时间: 2024-06-24 栏目:办公范文

基础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篇1

关键词: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两阶段式”培养模式;地方理工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77-02

一、培养拔尖人才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面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意义。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质的转变。培养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优良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以及总书记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型拔尖人才,如何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在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基于定位、目标、区域、办学层次的差异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浙江大学“强化班”、“混合班”以“起点高、基础厚、能力强、努力培养创造欲人才”为基本目标。清华大学2011年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实验、钱学森力学班”六个班,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拔尖专业人才。南开大学设立“伯苓班”和“省身班”作为试验班,在基础型专业的新生中经过二次选拔产生,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通过本硕博连读,八年学制(2+2+1+3)教学,为学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物理学家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在数、理、化、生、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建设项目,项目将通过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兴趣和发展潜质,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培养计划。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成立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每年选拔八十名左右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优秀本科生进入数学、物理学专业学习,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目前,与教育部直属的“研究型高水平”综合类大学有差异的是,省属理工类大学的办学定位一般以培养面向地区、面向工程应用的人才为主;此外,省属高校的生源与高水平大学也有很大的差异;省属高校的综合教学资源弱于部属高水平大学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省属高校如何针对自身办学定位、生源以及办学条件的特点,积极开展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逐步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省属理工类院校,多年前就以成立理综实验班等形式,通过推进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实现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的优秀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选拔程序、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设计等方面,为更好地实施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成立“知行教改班”,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010年,西安理工大学开始正式启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由校教务处统一负责指导,从当年开始每年在全校新入学本科生中选拔120名学生成立“知行教改班”。“知行教改班”作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对象,对学生有两个培养阶段:一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阶段。西安理工大学经过各方多方论证,结合学校理学院的特点,将“知行教改班”第一阶段的主要培养工作放在学校的理学院实施,并由理学院协调和配合学生所在专业学院落实第二阶段的培养工作。目前,西安理工大学在“自强不信,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下,正向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稳步前进。在这一理念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并经过多方面严谨讨论后,我们将“知行教改班”的人才培养总体定位于:通过本科两阶段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在学术方面和承担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成为最有潜质的“毛坯”,并通过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实际岗位锻炼,能脱颖而出成为相关专业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我们希望在这一培养理念下,从“知行教改班”走出去的学生,能有若干名甚至更多的学生能成为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起到引领作用的拔尖人才。

三、“两阶段式”培养方案的设计

第一阶段,选拔优秀新生进入“知行教改班”,加强理科基础课程教学,夯实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功底。在理论教学方面:针对进入“知行教改班”的学生,制定数理化等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理科基础知识深厚的育人课程新体系,以满足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集中优秀师资力量,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奠定学生坚实的理科知识基础。在课程安排上,在数理主干课程夯实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选修课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理科知识,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工程物理讲座》、《工程化学近代实验方法》等选修课列入“知行教改班”学生的必修课程,以强化学生基础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方面:强化演示实验,增加趣味性实验、课题研究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知行教改班”基础实验和选修实验的教学。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激发学生探究如何用数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物理、化学实验包括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掌握和学会物理、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实行理学院―专业学院共管的双导师制,实现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选修课方面:增加各个专业院级选修学分,增加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选修课,扩展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科技进步的能力。

第二阶段,突出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依托各专业学科研究平台,激励教师用科研促进教学,使科研和教学成果能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园地。将教师在研项目中的问题,引入学生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中,保证理论与实验内容随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让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的梯度制。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跟随高水平教师开展科研训练。开放学校各院全部相关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具体包括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专家、科学家访问和交流,做高水平学术报告,让学生参观研究院所等形式,形成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激发学生向“一流”学习,树立敢于向“一流看齐”的信念。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各类学科竞赛为展示验证平台,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奥秘,体验学以致用、科学研究的乐趣,激发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理科导师与专业导师,使同学们在强化理科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能够较早的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配合导师进入课题的初步研究,为毕业设计的选题乃至就业做好准备。

四、“两阶段式”培养方案需要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基础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篇2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施思路;实施基础

作者简介:张仕娥(1963-),女,广西贵港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师;姜根柱(1979-),男,江海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5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战略性改革计划,对高校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自江苏科技大学启动卓越计划以来,教务处、相关部门及学院在舆论宣传、教学改革思想研讨和总体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编制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卓越计划如何实施,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针对本院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了广泛研究,初步形成了实施该计划的思路,对于确保卓越计划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苏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概况

江苏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特色专业称号。其前身为早在1953年创办新中国第一所船舶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78年该专业随学校升格而跨入本科院校行列;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秉承“船魂”精神,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服务,并积极服务地方;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科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依托,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得到加强。

二、卓越计划在江苏科技大学的实施基础

1.行业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自主开发能力不断提高,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大型船舶企业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随着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其配套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江苏船舶产业已从规模快速扩张期进入到素质全面提升期,将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及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实施海洋和能源开发、积极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海军装备建设的战略期,一方面需要高端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的支持。

2.师资队伍建设

多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且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也锻炼、培养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形成满足“卓越计划”实施需求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学校采取多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走进企业锻炼1~2年,努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经过3年多的实施,本专业有6名青年教师分别到行业内、外企业锻炼;另外,本专业现有的42名教师中直接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有7名(4~10年企业工作经历),他们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师培养经验,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教学条件建设

本专业多门技术基础课程已建成省级优秀课程,如“理论力学”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为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电工电子实验室、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等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实验室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3年学校投入120万元建立了信息化制造实验室,2004年与中船重工集团军工企业共建逆向工程实验室投入100万元,2005~2006年获得国家财政部共建机械基础实验室项目资金500万元,2007年获江苏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万设备资金投入,2008年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申报财政部共建优势特色已通过财政部组织的评估专家的现场评估。本专业现有实验室面积5890.5平米,实验设备资产1600万元,拥有多项先进设计制造软件授权培训资格证书,如AutoCAD、MasterCAM、Camtron、SolidWorks、ProE、UG等。本专业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建立了多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镇江周边基地、上海基地和洛阳基地等。

4.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紧密结合社会、行业、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和实施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对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在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多年来,学院重视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近几年承担各类教学研究课题30余项,其中“目标化生产实习”、“机械制造技术——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项目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余项。近5年,通过实验设备投入,大大改善了实验条件,充实了现有实验内容,增开了40余项新实验,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20%,实验运行开放率达65%,初步形成了以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创新型实验组成的满足机械大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工科实验教学体系。

5.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近五年,组织、指导本专业大学生参加部级、省级英语竞赛、数学建模、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先进制造技术制作大赛等各类大赛35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58项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优势明显,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位于江苏省本科院校同类专业前列。

根据用人单位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总体上对江苏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毕业生政治素质高、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扎实、实践和动手能力较强、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作风朴实、心理素质良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服务船舶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各类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形式多样的报道,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三、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与思路

1.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

在“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思想指导下,本着“合理定位、创新模式、构建体系、完善机制”的原则,依托船舶行业优势和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在5~10年的时间内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船舶机械类应用型人才。

2.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首先,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树立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联合行业及地方企业共同开展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工作。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面向大工程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其次,面向船舶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以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基础,以工程素质提升、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借鉴国际工程师认证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提升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满足社会对知识获取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需求。

最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招生3个标准班(每班学生30名左右),拟从2011级起全部执行卓越计划试点培养方案。

四、总结

卓越计划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江苏科技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具有鲜明的船舶行业背景,一直高度重视产学合作,通过校企深度融和,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和企业文化,为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只有学校对卓越计划给予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并切实、及时地搞好方案的优化完善、配套政策的研究制订以及各项支持条件的规划建设工作,才能确保卓越计划工作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基础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篇3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它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三个环节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是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27-04

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和《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启动了我国新一轮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

纵观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一个主流趋势就是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性、实践性以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以达到满足工程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标准。这一点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与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制”以及美国“合作教育”、加拿大“能力本位”等世界知名教育模式一样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人们习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并以此来强调两种教育类别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别,而忽视了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上的共同点——为目标岗位(群)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忽视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的职业属性。

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其目标就业岗位定位为“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所有这些均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特征。研究和分析这些特征,将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防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目标和过程虚化,避免改革陷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目标定位特征

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作为工程教育理念的回归,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具有明显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征。也就是说,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本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通过基于“能力本位”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并重的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养成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定位的职业能力在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提升,不仅需要受教育者具有优秀的事务处理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工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方面较强的拓展迁移能力,从而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明显区别。

(二)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特征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明确了工程教育改革中专业设置(调整)的基本原则,即工业界当前需要什么、国内外工程技术如何发展成为制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工业界的人力资源需求、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影响均将成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岗位群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专业体系和培养方案,才能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的“产销脱节”、“学用分离”等问题,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宏观战略需求与工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衔接。当然,通过职业分析来改革和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必须注意岗位和职业选择的典型性、代表性,并强调分析结果的共性需求和普适性原则。

(三)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核特征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试考核机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职业分析基础之上的专业设置方案,还需要满足任职资格标准需求的课程体系及其考试考核机制来支撑。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就是强调必须以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为目标,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必须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轨迹相吻合,并建立与任职资格标准内容和体系一致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四)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组织特征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在真实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条件下,以完成技术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式使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五)基于“合作教育”的教学机制特征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上通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要求学生具有一段时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要深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成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必有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角色定位

近十年来,国家及有关部委先后就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规划了我国“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框架、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明显提高,为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相对滞后,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形成了“企业缺人才、学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面向一线、强化实践、能力为先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定位向上延伸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将传统的职业教育范畴从专科层次拓展到了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如果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称之为“技能型职业教育”,则卓越工程师计划可称之为“技术型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的对接实现了从初高级施工技师、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工程师的职业人才需要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一一对应(见图1),完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从一线操作人员到研究型工程师全系列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覆盖,从而也进一步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具有的职业教育属性以及在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

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角色定位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由于职业能力需求和目标就业岗位上的差别,在“技能型职业教育”领域中成功的教改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技术型职业教育”。因此,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办学条件探索自身的教改方案和思路。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个关键环节

卓越工程师计划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具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带有典型的职业教育属性。因此,在制定、实施、考核、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处理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

培养具有优秀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职业人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最终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和条件,社会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保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养成可以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实现;社会能力是使人才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

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必须以具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来体现。要根据职业能力养成的规律,将职业能力要求目标转化成人才培养目标,并做到目标的具体化、措施化以及课程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在一个合理、先进、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条件下,通过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最终才能实现学生工程技术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专业设置目的为基础。就高等教育而言,专业就是根据社会职业分类而设立的培养人才的学科门类,它的设置口径和方向必须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以及发展预期而定。尽管有部分学者强调,我国在专业设置上过分讲求专业与职业、岗位口径的对应,而缺乏相应的灵活性,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必须成为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确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基本方针(见图2)。

如何在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第一,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的职业是广义的、面向岗位群的典型性职业,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或具体的职位所对应的职业。第二,岗位群的划分和选取可以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相近或者产品类别属性相同的原则进行,对应学科知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既要能够保证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又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一个周期内被全面、有序地实施和完成。第三,针对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只有经过分析、提炼、归纳之后才能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它并不是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是广义的、具有代表性,要具有跨行业、企业间整理的可行性。第四,职业资格标准向人才培养计划的过渡必须遵循教育学方法和规律,充分考虑到任职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性和迁移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结合条件、环境等多种因素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现的可行性。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职业生涯是由具体而独立的职业活动所组成,职业活动又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在一个工作过程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性工作来体现职业价值。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环节,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来自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养成。

传统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通过一些诸如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但这些环节一般是孤立、分散的,并且在内容和要求上进行了过多的教学化处理,使其与真实环境、条件以及过程相差甚远,学生需要通过入职后较长时间的体会和实践才能领会到课堂知识的精髓和实质,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延缓了职业能力的养成过程。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通过校企结合的合作教育方式、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感受一种真实的氛围等一系列典型性、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种以职业活动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成之后结合专业课课堂教学活动交叉进行,又可以一个独立的时间单元系统地去完成。与专业课交叉进行的实践环节是将职业活动过程转化成教学案例、项目或课题的形式进行,以独立时间单元进行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全过程参与学校所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又可以深入企业之中,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攻关活动,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雷环,汤威颐,EdwardF,等.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2]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8-13.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加强资产管理的建议(收集2篇)
  • 下一篇:市场经理工作职责(收集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