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8―0040―03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一、风险管理着重点
近几年,各家商业银行经过大幅度整合业务流程、改革风险管理体系,大都上收了授信审批权限,基本趋于集约化经营、扁平化管理,在一级分行层面,较好地规范了授信决策、统一了授信政策。但同时暴露出授信业务操作与风险管理之间不对称的矛盾,绝大部分授信业务仍分散在各地市二级分行,而风险管理的审批、决策等重要资源却集中在总、分行,授信资产经营与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突出。不良资产、新发生不良资产以及重大风险隐患大多发生在基层行,风险管理的短板集中在二级分行。强化二级分行风险管理意识,将总分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思路、措施贯彻落实下去,是当前风险管理的重点。
二、二级分行风险管理困惑
(一)“进”与“退”的茫然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重要目标,加快授信业务发展仍是目前经营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增加利润的主要途径。尤其在二级分行,授信业务对净收入的贡献率仍保持在80%-60%,争揽新客户、拓展新授信始终是基层行实现收入的主要手段和渠道。
在基层行,业务发展往往重于风险管理,发展的压力传递到风险部门,致使风险管理处境尴尬。一方面,基层行风险管理部门作为基层行的内设部门,必须促进当地行的绩效进步,保持授信业务一定的发展速度,在区域经济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为应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对一些被各家银行所看好的项目,不得不降低授信条件,对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一再妥协,风险管理的刚性被软化,授信风险隐患逐步积累。另一方面,为控制信贷成本,上级行要求大力调整授信结构,主动退出一些风险已经显现而暂未暴露的不良企业,但这些本应该及早退出的客户却被基层行的短期利益所羁绊,在寻找到足够的新客户替代之前,得过且过,错过了规避风险的最佳时机。上级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本行业务发展的需求,使二级分行的风险管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信息沟通不畅
风险管理条线内,上下级行之间沟通和信息交换不充分,一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在政策指导、项目评审、业务培训方面,为二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和支持,但对基层行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操作,尚不能够完全掌握其薄弱环节和风险点。二级分行汇报工作多强调授信项目对发展的重要性,对风险隐患往往避重就轻。二级分行部门间协调不足,缺乏沟通的利益基点,谈及授信理直气壮强调营销的艰难,论及风险隐患蜻蜓点水,风险控制标准与业务发展理念统一性不强,“服务”业务发展和“服从”健康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够妥当。
(三)人力资源流失
中国银行身处两个市场,风险管理理念更新快,技术先进,手段多、措施硬,长期以来锻炼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往往被一些新兴商业银行所青睐。近年来由于薪酬改革,一级分行的风险队伍相对稳定,二级分行以业务发展为主,视风险管理为二线部门,人力资源配置仅仅能够维持运转,风险管理人员薪酬低,人才流失严重。个别行甚至在两三年内,全部轮换成新人。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风险管理人员先后被股份制银行挖走,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股份制银行日益活跃,对人才需求旺盛,风险管理人员流失现象仍在继续。
(四)管理手段及技术创新不强
大部分二级分行风险管理人员紧张,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无暇顾及风险管理知识的更新,管理手段单一;不熟悉、更不掌握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对风险的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技术落后,满足不了风险管理工作需要。
(五)主动风险管理的能动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为适应中行成功上市后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迎接挑战、提升实力,总行在2007年年初提出了从被动反应转变为主动管理的理念,要求风险管理未雨绸缪,走在问题的前面。但在基层行往往迫于业务发展压力,有时只顾局部利益,淡化上下一盘棋的大局,主动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加强,被动管理和事后管理多,风险控制与管理处于碎片化状态。
三、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主动风险管理的势能传递
加强对二级行风险管理的力度,实现风险管理势能的有效传递,要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变革求进,提升二级行风险管理能力;要着重于业务实际,激发二级行风险管理动力,增强其服从全局的向心力,帮助其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期、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中,实现授信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一)强力推进2×2工作机制,实现风险偏好与风险理念的整体统一
强化二级分行风险管理,提高其风险管理主动性,核心点在于政通、理通、心通、情通,达到理顺思想、化解隔阂、达成共识,发挥统一思路、协调步骤的能动性,保证良好的风险管控效果。推进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两个条线、省行和二级行两个层次间沟通协调的2×2工作机制,通过条线内上政下行和二级分行相关部门间左右配合,达到2×2>4的工作效果。
目前,风险管理的审批资源主要在总、分行,而授信业务多在二级分行,管理与业务脱节,迫切需要上政下行,下情上达,紧密配合,继而以有序管理和信息畅通,实现风险偏好与风险理念的有机统一。疏通与二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间的政令渠道,确保风险信息传递及时、有效,风险控制方向、手段、力度统一,是风险管控的关键。
横向配合,是二级分行业务部门与风险部门间协调配合,实现营销理念、思路及措施与风险管理政策及规章制度间的相互匹配,其关键点和落脚点是如何正确对待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矛盾问题,其目的是要发掘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平衡点,形成统一的发展思路和授信标准,做到既能控风险,又能促发展,实现业务健康发展。
二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和营销风险管理政策,积极支持业务发展,在业务发展中把握风险管理政策,争取业务部门的支持,促成业务发展遵循风险政策,保障授信资产进退有序、灵活运转。二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要主动征求和收集业务部门对授信政策的意见,及时反馈上级行风险管理部门,不断修订授信政策,保持授信政策的适用性和前瞻性,从而科学掌控风险空间,实现风险可控下的良性发展。
(二)实施管理创新,确保对二级分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管理创新要基于新的管理思路、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持
续改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对传统理念、模式、体制、技术进行革新性扬弃,塑造有生命活力、能适应市场和环境变化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条线管理,是确保二级分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前提。为承传上级行对基层行风险管理,主要侧重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导向明确的考核和奖惩体系,加强对二级分行风险队伍管理。严格二级分行主管行长和风险管理部主任的能力和资格管理,通过任前培训、资格考试以及持续的岗位培训和测试,切实提升二级行风险部门管理者的素质和责任意识;突出对二级行业务开展和资产质量控制的效果及过程的考核,结合其对政策敏锐性、应对风险措施的前瞻性、退出潜在风险客户的主动性以及与上级行业务配合情况,对风险部门管理人员实施量化考核,建立一种“既看业绩、又重规范管理”的考核机制;倒查违规环节和责任人,不论最终损失金额大小,依据违规性质追究责任,实行降级、免职等“官位约束”;发挥“绩能”效应,对准确提示风险、及时主动退出高风险授信的风险人员,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促进风险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二是对二级分行风险部门整合业务流程,实施专业化分工。通过整合条线上下业务流程,来优化环节、紧缩链条、减少时滞,加大集中化审批力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细化分工,分设财务分析岗、法律意见岗、风险分析岗,实施流水作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最终形成授信综合意见,提高决策科学性。三是强化业务管理,督促政策落实。借助后评价工作深入一线、业务检查工作下探一级,细查和监督二级分行对制度的落实情况及业务管理状况,并适时将发展问题与绩效有机结合,敦促二级行强化管理意识,加强贷后工作的刚性管理;要逐步完善二级分行风险管理能力评价体系,保障二级分行风险管理职责的有效落实。
建立以贷后管理为核心的授信管理机制,是强化二级分行风险管理的关键。目前各家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均集中于总行和一级分行,在授信决策和授信运作中,二级分行影响相对较小,但贷后管理无法脱离二级分行层面。二级行迫于业务发展的压力,“重贷轻管”现象依然突出,风险防控意识淡薄,风险嗅觉向业务前沿和客户内部延伸不够,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各行应完善贷后管理体系,明确部门责任,理顺管理职能,加强沟通配合,统一协调和指导业务部门与风险部门的贷后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像“三位一体”决策机制一样严密有效的贷后管理体系。
在体系建设上,要加强对来自于客户信用的外部风险管理和部门及岗位是否尽责的内部风险管理。对外部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动态监控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包括国家政策变化、行业发展变化、市场或产品生命周期变化、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行为有无异常或不利变动、企业内部管理是否出现混乱或不利消息、企业是否涉及大额不利诉讼、企业是否出现重大投资失算等。同时,对企业与银行交易方面的情况也要动态监控,包括是否发生企业存款持续减少、票据拒付、多头借贷或骗取贷款、银行索要的财务报表等资料不能按时报送或回避与银行的接触等。对内部风险的管理要突出责任,重点体现管理的过程及尽责情况,加强对贷后管理工作各环节的跟踪、评估和监控,做到细分工作、责任到人、及时评价、合理考核、问责到位。通过业务检查、授信监督、后评价、授信总量年审等过程,及时发现授信业务的外部风险,针对该风险因素,检查授信管理部门记录、识别、评估、控制该风险的内部管理过程,评估相关岗位的尽责情况,充分激发全体授信人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切实将风险管控深入到业务和客户环节,真正做到风险征兆早发现、控制措施早动手、风险隐患早化解,达到有效防范和化解授信风险、确保授信资产安全的目的。
建立对二级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实行定期评价,标杆管理。有效的风险管理评价制度是约束二级分行风险管理行为,提高风险防控水平的保障。商业银行应制订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评价办法》,来保证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良好落实,切实把握风险控制防线。
在评价内容上,坚持风险管理结果与风险管理过程并重,强化对授信活动的组织、调控和后评价的职能履行监督,将评价环节扩展到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全过程,将评价点延伸到风险依存的客户端口,准确评估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和总体风险水平,准确评估二级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和主动控制风险能力。
在评价标准上,应着重实施量化评价,尽量减少定性指标,并依据不同风险特征采取差异化分析评价。具体而言,评价指标应着重于对各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的考核,还应对业务风险点的把握是否全面、准确、有无遗漏,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得力、见效等作出细化评价,提高办法的可操作性。
在评价结果上,应得到充分应用。据此对二级行划分等级、定期通报;在授权、客户准入与退出标准等方面差异化管理,对能力评价结果良好,可给予适当政策倾斜,放宽授权范围,适度降低准入标准,加大贷款投放力度,相反,则应压缩授权权限,提高准入标准,甚至暂停部分授信业务等;对排名落后和名次退步的,进行绩效分析,通过帮扶和指导仍无进步的,进行诫勉谈话;考核结果还要与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决定该部门的绩效收入和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
通过月汇报、季考核、年评定制度,适时动态考量各二级分行风险管理能力,敦促其认真落实上级行授信政策,提高分析、识别、判断授信风险的能力,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得力、有效。
做到惩戒到位,确保制度威慑力。有效的管理制度需要严密的问责和惩戒机制作保障。要进一步完善问责制度、严格问责执行,准确认定责任范围和责任人,实施及时的责任认定;借鉴授信资产贴现现金流模型,全面分析授信资产回收的金额、进度及成本,定量界定责任;要将责任认定与绩效考核、岗位工资级别和岗位任职资格紧密联系,加强问责力度;参考股权激励制度,探索绩效工资与资产质量和经营成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避免短视现象。
(三)实施制度创新,激发二级分行风险管理的能动性
制度创新是一个政策资源的配置问题。一是创新对症政策,应将政策与管理能力、经济规律、区域优势、行业特点、授信产品、风险环节、综合收益等有机结合,发挥政策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能力的平行发展。二是区别对待,对风险管控能力强的行,要给予政策倾斜,如审批权限有限下放、提供授信审批绿色通道等,通过政策资源天平的有序倾斜,保障部分肌体风险可控下的快速发展;对授信风险凸现,管理能力、责任不足的行,应及时调整政策资源,上收审批权限,限制审批金额,停止部分授信业务等方式加以惩戒性风险控制,以敦促其涵蓄的管理能量有效释放。同时,应结合实际,分析经济规律,把握风险维度,体现市场特点、地区特点、行业特点、客户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订差别化政策,客观、科学地进行政策创新,确保“管”、“活”并重,力求实现风险管理偏好的有
效传导。
(四)实施技术创新,搭建或完善风险管控平台
银行的技术创新主要是管理工具创新和产品创新。对风险管理工作,其一是积极引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风险度量的新方法,对授信业务进行精细化管理,以便准确测算风险成本,提高贷款定价科学性,合理确定风险溢价,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其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对风险管理的支撑力和保障力,利用科技手段创新管理工具和服务手段,推进信息共享,实现对地区、行业、客户等风险状况适时地组合管理;其三是结合市场变化、客户需求和风险状况,及时修正风险管理模式、开发授信产品,满足风险可控下的发展需要。
提高科技支撑,改善管理平台。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完善信息平台。要针对项目库、风险提示、信用评级、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多、且系统不能相互兼容的弱点,主动加大科技研发,整合授信业务系统,统一信息传输平台,提高条线内信息传递效率,提升管控速度,伸长管控臂膀,敦促二级行切实履行好风险管理职责。要创新风险监测工具、计量工具,加强风险量化管理,使风险这个无形的东西通过量化计量,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质”,明确二级分行风险管控标的。
关键词:危险源(点)辨识;风险分级管控;LEC法;冶金企业
中图分类号:X9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003-02
对于冶金企业来说,生产、检修、工程技改等方面涉及熔融金属爆炸、煤气中毒、起重伤害、火灾、触电、窒息等较大危险因素,点多面广且专业性强,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出现群死群伤的恶性安全事故,因此控制事故就变得尤为重要。危险源(点)的管控,即控制事故发生的“根源”,而并非待其已转化为事故隐患再采取控制措施。结合具体情况,通过对危险源(点)进行辨识和风险分级管控,将设备、工艺、人员等有机地与安全管理结合在一起,提高安全管理和控制能力。使生产、检修、工程技改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达到可控管理,大幅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降低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保障职工的作业过程安全。
1确定危险源(点)
1.1危险源(点)及风险的定义
危险源(点)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可能”意味着“潜在”,是指危险源(点)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原因,由于危险源(点)的存在才可能发生事故,与事故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风险是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风险是对某种可预见的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及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描述,可预见的危险情况是通过危险源(点)辨识而得
到的。
1.2危险源(点)的确定
识别和确定危险源(点),要组织有实践经验、熟悉工艺流程和设备性能等情况的专业人员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操作人员,从物质、能量、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入手,对工艺流程、设备、动力、运输及存储设施、物质、容量、温度、压力等,对照岗位及操作标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2运用LEC法辨识危险源(点)
根据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时间以及事故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出各种作业点的危险指数,并以此判断出危害等级,危险指数:D=L・E・C。其中:L――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C――事故的可能后果。
3危险源(点)的分级管理控制体系
以辨识的A、B、C、D级危险源(点)为依据,根据生产、检修、工程技改项目进行高度风险、中度风险、低度风险的风险等级划分。通过对风险作业控制确认级别来保证安全措施的落实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等级按照正常生产岗位、检修部位和工程技改项目来划分。
3.1正常生产岗位的风险等级划分
指定A级危险源(点)为高度风险岗位,B级危险源(点)为中度风险岗位,C级、D级危险源(点)为低度风险岗位。
高度风险岗位由厂级进行管控。各厂级领导和专业科室负责分管专业内涉及高度风险工作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厂级安委会和每周召开一次安全例会,分别由主管厂领导布置对较大安全风险岗位的安全管理要求,根据季节和现阶段状况提出阶段性的安全工作重点,并定期组织各种安全专业检查。
中度风险岗位由专业科室及车间进行管控。各车间负责对中度风险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车间每周组织本单位领导和车间组长召开车间安全会议,按照厂安全要求及车间现阶段安全工作提出具体安全管理措施。每日由车间领导和安全员组成检查组对车间区域内的安全设备设施、人员执规等进行检查。
低度风险岗位由班组进行管控。各班组负责对低度风险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车间班组长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好本班组各项安全工作,组织好每周一次的班组安全活动和每班的班前班后会议。做好岗前确认和现场工器具自查及职工执规等检查,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3.2检修部位的风险等级划分
将危险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抢修和大修作业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高度风险,将一般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抢修和大修作业以及危险检修部位的定修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中度风险,将一般检修部位的定修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低度风险。
高度风险要求专业分管厂级领导亲自组织、协调、指挥相关专业科室、车间确定高危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方案,布置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高度风险要求在分管厂级领导的指挥下,由专业科室、车间领导负责检修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检修过程中的督促落实工作,并指定本车间、科室主要负责领导对检修全程进行监护。
中度风险要求相关专业科室组织相关车间审核、确定检修部位的检修方案,审核、布置检修过程中的涉及本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经负责车间确认后方可实施。要求责任车间领导组织检修安全措施的落实、确认工作。相关专业科室指定专人对涉及本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低度风险要求责任车间领导审核、确定检修方案,审核、布置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低度风险要求责任车间现场项目负责人落实检修各项安全措施,并对检修全程进行安全监护。
3.3工程技改项目的风险等级划分
A、B级危险源(点)为高度风险,C、D级危险源(点)为中度风险。
工程技改项目在实施之前必须由分管厂领导组织相关专业科室、安全科、负责车间对工程实施中和实施后的工艺、设备等情况所产生新的危险源(点)进行辨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后确定施工方案。工程开始前施工单位必须办理相关安全资质审核并进行安全交底,施工单位对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参加施工人员熟知现场施工安全风险及熟练掌握安全防范措施。
高度风险安全管理由主管厂领导负责对施工过程中生产、工艺、设备进行协调管理;负责组织相关专业科室、负责车间、施工单位对高风险作业进行现场安全措施的确认及监护;负责确定高风险作业的施工方案,布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中度风险安全管理应由相关专业科室组织相关车间和施工单位审核、确定施工方案。审核、布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经负责车间和施工单位确认后方可实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4安装警示标识牌
按照正常生产岗位、检修部位和工程技改项目的风险等级划分制作三种危险源(点)的标识牌并在现场安装,使现场作业人员能一目了然地发现他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危险、易发生哪些事故、应注意哪些方面、有什么控制措施。
5安全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