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院接纳的对象可分为三类群体:疾病患者、健康人群和亚健康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占总人数的7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庞大人群,潜在着发生各类疾病的危险因素,是许多疾病的高发群体,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平时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如若在这个健康和疾病转化过程前的阶段,进行充分地、有针对性地保健和康复干预,从医学角度实施全面综合管理,有效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自己的健康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是当今每一个人追求生命质量的迫切需求。疗养院应该成为健康管理的专业机构,疗养过程即是实施健康管理的过程。要在充分利用疗养资源和疗养康复手段,对疗养员的饮食、起居、运动、行为等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合理化引导,对疗养员患有的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给予全面地干预,从而使疗养员在身体、精神、生活、社交等方面,都能达到和自然社会、人文社会相适应的完美状态。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变以往的被动型疗养保健为积极主动型健康维护,通过健康管理,实现健康促进的目标。
疗养全程健康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我们结合疗养院工作特点,共分三个阶段,12项管理程序。
入院时:首先是采集健康信息、进行健康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①采集健康信息,是实行健康管理的前提。采集范围包括身体的生理指标情况、心理健康情况、不良生活习惯、亚健康情况和性格类型五个方面。在身体健康采集中,不仅要了解本人的体质和功能活动,还要特别注意了解其过去史、疾病史、家族史及遗传史;在了解不良生活习惯中,我们列举了20多种常见不良生活习惯,供疗养员对照;在了解性格类型方面,我们根据可能成为致病因素,导致身心疾病的有明显性格特征这一特点,注意筛选高血压性格、冠心病性格、癌症性格、消化道溃疡性格等主要疾病性格,从而指导疗养员适当改变消极有害的性格类型,培养健全积极的性格类型,以防致病。②进行健康体检,是建立健康、康复疗养档案的依据,我们根据疗养员的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编制出不同的体检组合套餐,医师可以针对个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加减组合。③建立健康或康复疗养档案,应结合采集的信息和体检结果,全面综合分析后,书写出能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疗养档案记录,拟定健康、康复疗养方案。
疗养期:主要是实施健康方案、监测健康指标、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进行心理疏导调节、评定健康等级、预测健康走向、监督自我健康管理等,重点是评定健康等级和预测健康走向。①健康、康复方案的实施:医师应首先将拟订的疗养方案、计划告知疗养员本人,以取得认同与配合。医师还可以根据进展和实际效果,随时进行修订、调整和补充。②监测健康指标:根据疗养员健康状况,对必要的客观检查项目进行复查,为下一步的疗养康复措施提供依据,以使疗养方案、计划更为合理,更有针对性。③健康教育与咨询: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一种干预,通过教育和咨询,能为疗养员提供维护健康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并不是只停留在单项传播卫生知识上,而是强调互动,反馈信息和效果,起到健康干预的作用。④心理疏导调节:在疗养过程中,通过心理测试、咨询、沟通,以消除紧张情绪,排解心理压力,缓解身心疲劳。⑤评定健康等级并预测健康走向:对健康等级的评定,我们依据总后卫生部制定的标准,进行“健康”或“基本健康”评定。对不健康者,则先在做出相应的疾病诊断,了解掌握病情进展的基础上,研判疾病演变趋势,预测健康走向。我们面对的疗养员中,多数为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要特别注意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走向的预测,因为亚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可以向健康和疾病两个方面转化。所以要抓住这个重点,让疗养员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健康标准,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健康,即时干预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使亚健康状态不断向健康方向转化。⑥监督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管理,是个人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康乐,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而自己采取的健康活动,以及改进个人生活环境和维持个人心态平和而采取的一切行为措施。我们疗养院所进行的健康管理,是一种被动式管理,最终还要靠自己主动去完成,这才是实现个人身心健康的根本所在。因为只有使疗养员学会和掌握科学的管理自身健康的方法,才有能力在面对各种影响健康因素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出院时:疗养结束时,我们为每1位疗养员提供1套《健康管理指南》手册,手册中记录了疗养期间身体检查、测试结果,明确健康评定,并对其离院后应如何饮食、饮水、睡眠、运动、情绪、性格、生活习惯及监测各项身体指标等,都一一作了具体详细的指导。同时还根据疗养员个体的健康状况,对如何实施健康管理,影响到健康走向的趋势预测,也作了分析记载。使我们对疗养员在院疗养全程中的健康管理,得到了出院后的延续。
做好健康管理组注意的几个环节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管理使用
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定义了居民健康档案内容为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1]。
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09年,建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主要包括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免疫接种、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九大部分,其中居民基本信息是通过居民医疗保险数据库中个人信息部分整合而来,通过身份证信息、参保信息、参合信息进行比对来进行有效识别,建立了自动档案"因需建档,随诊随建"的机制,把居民健康档案建成"活档"。笔者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同行们对健康档案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问题
1.1准确率低健康档案前期输入的基础数据错漏较多,使用范围小,部分为死档。
1.2完整性差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妇女及慢性病人以前的健康状况不甚了解,而且目前我国的医疗保健工作体制和工作方式也无法完整、详细地记录和保留一个完整的健康档案。
1.3查阅人次少如何利用健康档案提供的基础信息,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服务还存在许多障碍,医务人员不习惯利用档案,仍然凭经验看病,居民个人不知道利用档案向医生提供病历,健康档案几乎成了死档。
1.4居民知晓率不高根据对社区服务中心所辖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从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免疫接种、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方面对居民进行调查,发现总居民知晓率仅为53.2%。其中对的知晓率健康档案、传染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知识仅达到分别是30.4%。
1.5信息采集难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前提是需要深入居民家庭,逐项核实,逐一登记,采集健康信息和收集相关材料。但居民的居住情况十分复杂,如人户分离,留守老人居多等,对信息采集中涉及的问题只能得到模糊的解答,准确性欠缺;对精神病疾患等健康信息,很多居民更是讳莫如深,有的还存在抵触情绪。
2对策
2.1提高准确性首先保证身份的准确性,确保健康档案数据采集建立在唯一身份识别基础上进行,确保相同个体在不同机构和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准确汇总到同一份健康档案,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其次,数据尽量从业务系统中采集,尽量从客观数据上采集,减少手动填写、人工转录等方式,减少数据上报的差错性。
2.2确保完整性健康档案内容不仅包括基本信息,还要有医疗服务信息、儿童保健信息、妇女保健信息、慢病管理信息、计划免疫信息和健康体检信息等,确保居民登录健康网站时,能够看到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机构和不同系统中的健康信息,真正形成以个人为中心,以健康活动为半径,以生命历程为周期的全面覆盖网络。
2.3做到及时性将上述数据通过专用网络及时上传到信息平台健康档案当中,可以通过定时或者实时传输两种方式,使居民可以及时查阅自己的健康信息。同时,对于已经迁走或去世的居民要及时合理销毁个人档案,减少储存空间。
2.4活页装订整理档案为了方便查阅和扩充健康档案,要对健康档案打孔活页装订,并使用不同颜色和样式的纸张做好目录,有利于档案检索。另外,保证档案案卷整齐,对于特殊载体材料,要做好编号,分类管理。
2.5使用居民健康卡一方面通过健康卡的身份识别、信息采集和跨业务系统协同功能提高健康档案数据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将健康卡的管理信息和账户信息上传到健康档案,使居民可以登录健康网站查看卡的账户信息,如总额、消费额和余额信息。
2.6加强宣传、广泛参与一方面以政府公信力为基础,向全人群推广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对那些知晓率低的(如健康档案等)免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予以公示,提高居民知晓率;另一方面,对重点人群的需求做出有效判断[2]。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积极宣传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提高居民的建档意识,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建档工作,努力提高建档质量。
3体会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HealthcareRecords/Archives)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3~5]。动态健康档案管理是完善档案的重要工作。定期对居民做好健康检查工作,利用家庭调查等方式,认真填写居民健康档案,并将居民平时就诊资料进档,逐渐完善居民健康档案。要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动态性管理,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及时调整健康档案内容。
规范社区健康档案网络化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兼容性使居民在不同部门接受到的卫生服务信息与健康信息均记录在电子健康档案内,使卫生服务中心内各部门、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共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提高了居民健康信息的利用率,减轻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6]。
实现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等信息共享。要统一信息化规划,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等信息共享,各个相关部门之间也要实现信息共享。做好相同地区档案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目的。
最后,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实现复合型专业化管理人才,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方式加强工作人员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只有技术过硬、素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才能更大更全面发挥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若艳,郑振俭.福州市某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医学与社会[J].2010,23(9):53-54.
[2]张成勉,孙永发,吴华章.我困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难点和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570-572.
[3]沈伟珍,龚幼龙,王光荣,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作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8):519-521.
[4]顾英华.关于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几点思考[J].北京档案2013(8):221-222.
【关键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
1.以企业文化为平台,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以Q、E、OSH为核心,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国际管理标准为框架,融合其他管理要求的协调一致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关注的是产品,目的是让顾客满意。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关注的是人,目的是保护人的健康与安全。尤其是保护处在工作状态中的人,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改善组织的安全管理水平,可以改善作业条件、减轻劳动者的负荷与疲劳,提高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状况、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危害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和其所处工作环境的质量得到最大提高。
2.以质量体系文件为基础,编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编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的首要工作是编制一个好的整合性的《管理手册》。管理手册是体系运行长期遵循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包括体系所有要素运行的程序文件,是指导完成运行控制和操作性文件编制的依据。质量体系文件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和环境体系文件的建立基础,运行质量体系的同时,运行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及环境体系文件应统一编制管理手册,协调各要素的运行。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制订和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制订要围绕实现确定的目标、指标进行编制。目标可以具有总体性和方向性,同时具有可实现性。指标的确定要有可控制性和可测量性。目标是宏观的文字描述,指标是具体的量值反映。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则是保证目标、指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制定管理方案时首先要明确与实现目标、指标主控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并将目标和指标逐级、逐项进行分解。明确管理措施、控制方法、责任部门、资金投入和时间。对于重大危险源都要有明确的控制要求,提出相应的控制目标和指标,要有针对性的管理、技术措施以及测量要求。也就是说要将目标、指标分解到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上。只有重大危险源控制好了,才能保证总体目标和指标的实现。作业指导书是管理方案的具体实施,它进一步明确步骤、责任人、重点关注部位、预防和纠偏措施,对重要的危险源作安全专项方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按照《管理手册》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程序文件要求,开展辨识评价工作,这是一项工作量大、覆盖范围广的工作。只有辨识到了、评价准了,控制的对象、目标也就明确了。
辨识危险源时必须考虑:(一)常规和非常规活动;(二)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三)工作场所的设施。此外危险源辨识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当工作场所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及工艺发生改变时,都要对危险源辨识重新进行辨识辨识工作要从班组开始,从工序展开,覆盖所有作业和工作范围,从作业现场到宿舍、食堂和办公区,从作业(工作)环境到使用设备、工具和材料,从管理行为到操作行为,然后逐级、逐项进行汇总,合并同类项,形成危险源清单。要建立危险源评价组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评价过程要形成记录,根据评价结果形成重大(主要)危险源清单,针对重大危险源,确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目标和指标。依据目标,指标确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
4.应急准备预案与绩效测量
应急准备预案就是建立潜在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系统,编制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救援预案。绩效测量就是要监督检查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测量体系目标的实现情况。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要结合现场的实际,针对辨识出来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编制。我们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多数是相对的而不是标准的,是根据我们的施工现场和作业危险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确定的,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主要包含危险源的特征和可能发生的潜在事故,以及救援组织、人员职责、救援设备、工具、联络方式和救援程序等。应急救援预案应形成文件并组织员工学习和模拟演练,演练过程要形成记录,事后进行总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订。
企业和组织应建立和保持程序,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监视和测量,绩效测量和监视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对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常规监视和测量,以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绩效测量和监视是构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主体框架并体现其基本功能的核心要素,贯穿于组织的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种常规测量和监视活动。绩效测量和监视的绩效参数反映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其他每个要素的执行情况;绩效测量和监视的数据和结果是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分析依据。应急准备预案和绩效测量和监视是企业和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企业的应急准备预案及绩效测量和监视等程序的反馈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其他每个要素的重要输入信息。它对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措施
(1)体系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经过体系的运行,全体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尤其是通过危险源的辨识活动,现场员工对作业过程存在的危险都有充分的认识,防范意识大幅度提高。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各层次、各部门以及安全管理人员做什么、怎样做,都是很具体的,整个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都是明确的。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有序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企业规范管理和执行创造了条件。
(3)体系化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之间既有相容的一面,又有冲击的一面。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一些企业规章可以用体系的相关文件所替代,在满足体系运行要求的同时,要满足业主和上级的管理要求。
(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硬件投入和资金投入较大,定量监测完全满足体系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标志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入了自我约束的主动阶段,通过运行控制和持续改进,并借助外部审核的推动,提高组织的水平,有效改善组织的职工安全健康现况,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具有极大地效果和积极的意义,而且企业职业安全健康条件的改善,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安全成本最终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为企业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和取得规模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科]
【参考文献】
[1]谢正文,周波,李薇主编.安全管理基础[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