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前言
高层建筑的科技含量非常高,涉及的专业比较多,施工质量技术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岗位,既要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和位置空间,又要满足其他技术施工段的空间位置和时间次第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施工技术上没有充分全面思考,特别是一些穿插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到,就会很容易造成建筑问题。现代高层建筑的个性化设计与施工造成了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特定的产品,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管线都有特定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呈现问题与矛盾的可能性。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建筑行业中的不断应用,建筑施工人员若不能及时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也必然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只有处理好施工的关键技术,科学控制施工进度,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才能确保高层建筑项目施工的高效推进。
一、高层建筑混凝土的强度控制问题分析
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具备用量大、受作业条件影响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若混凝土出现强度离散性大,甚至是不合格的情况,势必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堪忧。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必须强化混凝土强度控制。
1、配比的选定
在高层建筑施工前,应当根据工程建筑特点以及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而后以级配报告为依据做配合比试验。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如果砂的含水量过多,砂率在降低2%~3%时,混凝土强度受影响的程度颇大,为15%~20%,水泥用量也会随之变化,为5%~20%,石子及砂的级配影响程度为10%~20%;如果水灰比影响为多增1%,那么混凝土强度将会降低5%~10%。在此情况下,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一是在深入调查分析地区市场原材料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好配合比试验,并且保证配比能够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及时调整。例如,5~40m石子,M
2、做好养护工作,当前,大部分高层建筑施工中均采用泵送混凝土的施工方式。泵送混凝土既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又能够极大地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是,对实际工程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在严格控制原材料、配比、振捣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多数高层建筑施工中,施工单位为了提早完成建设工期,从而缩短了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一是对于浇筑量大的大体积混凝土而言,施工单位必须制定完善的养护方案,提高对混凝土养护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并配备专人负责养护全过程的工作。养护方案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昼夜、人员、覆盖、水源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视任何关键细节。二是强化养护期间内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施工现场所采取的养护措施和实施情况进行全程记录,对于发现的问题必须进行及时处理,以增强养护工作的实效性。
3、强化混凝土强度评定。根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中规定,必须分批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验评定。对混凝土进行验收时,应当确保该批混凝土具备相同的强度等级、龄期、配比选定以及生产工艺条件。
二、高层建筑中钢结构施工技术要点问题分析
高层建筑中钢结构施工技术主要是指高层重型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结合结构、轻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等施工技术领域。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具备施工速度快、工业化强度高等特点,并在建筑施工中得以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钢结构自身具备较强的热传导性,所以高层建筑易受火宅等温度强烈变化的影响,而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从而给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高层建筑中使用钢结构施工技术,必须做好与此相适应的配套设计,如建筑物的防火装备、防火设施、紧急避难所等必须配备齐全。
三、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要点问题分析
高层建筑若出现外墙渗漏问题,轻则破坏建筑物的美观,重则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甚至减少建筑物的生存寿命。所以,在当前高层建筑施工中,如何避免房屋外墙渗漏已成为提高工程整体质量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总体来讲,防止高层建筑出现外墙渗漏的主要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预防外保温层开裂渗漏、预防框架结构墙体开裂渗漏、预防外墙装饰面层开裂渗漏等。首先,必须解决外墙开裂渗漏问题,可采取加气砼施工技术,以预防抹灰层开裂空鼓。在加气砼砌块墙体抹灰之前,必须将钢丝网挂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其次,解决框架结构在填充墙体时产生的砌砖裂缝,在砌框架强的施工中,应当采取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的施工方法,保证水平灰缝和竖向头缝砂浆密实。在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强化施工管理工作,并针对施工材料和施工结构特征采取与此相适应的预防措施,从根源处解决房屋外墙渗漏问题。
四、高层建筑防差异沉降技术要点问题分析
由于高层建筑是由主楼和裙楼所构成,所以高层建筑地基在受到不均匀竖向荷载作用下,极易出现结构差异沉降问题。在此情况下,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方面必须重点考虑差异沉降问题。通常情况下,一般采取设置沉降缝这一方式处理差异沉降问题,也就是将主楼与裙楼结构相分隔,使两者成为各个独立的建筑结构,从而防止相邻单元出现差异沉降造成不利影响,避免结构内力的产生。但是,使用这种方式会导致隔墙、双柱、双梁、建筑平面使用受限的不良后果。所以,必须实施施工后浇带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通常情况下,后浇带的位置应设置在主楼与裙楼交接处附近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对主楼与裙楼主体单元进行分别浇筑。待分别浇筑完工后,必须用膨胀混凝土将两者相连接,从而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形成统一的整体。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工序繁多,工程量较大,建筑结构复杂,使得施工管理较为复杂,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总而言之,高层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周全,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采用成熟的施工技术,控制好施工技术要点。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应当以现场施工条件为依据,妥善处理好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问题,并且在施工中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此确保高层建筑安全、高效、高质量地完工。
参考文献:
[1]罗飞.当前我国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江承洪.浅谈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3]邓志彬,邓志宝,邓志胜.浅谈高层建筑质量管理和施工技术[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
关键词:高层建筑;土建工程;问题;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1我国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概述
国家不断颁布一系列建筑施工规范,科学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建筑施工的实际,编制符合我国的土建工程施工规程,并科学引入建筑工程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和施工合同制,不断规范和约束我国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施工单位为追求眼前的利益,置国家规范制度于不顾,铤而走险,致使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严重制约我国建筑行业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1.1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问题
(1)建筑施工技术的弊端。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施工单位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造成我国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多样化,众多的施工技术缺乏行之有效的国家规范管理,很多单位只是借鉴施工技术,对先进的施工技术参数掌控不足,致使在实际施工中,对先进施工技术的适用性和施工工况与施工实际有出入,导致建筑施工整个周期的延迟,特别是有些单位一味追求高新技术,脱离企业实际,造成较大的安全和施工隐患,制约企业的整体发展。
(2)施工现场技术安全问题。高层建筑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参与单位必须密切配合,并统一管理,但这需要投入更大的施工成本,更加重施工单位的负担,导致施工管理层对施工技术和安全规范的不遵守,施工工艺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制度、技术和设施不完善,对施工技术和安全的监理不足,致使在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出现诸多安全隐患和问题,直接影响建筑施工的安全和施工质量,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2采取的措施
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强化安全技术管理的执行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安全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施工中及时排查、整改施工安全隐患,特别是从施工的设备、材料等施工硬件设施着手,特别是对先进施工技术、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大胆尝试,开展高层土建施工的安全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并对施工中常用的设备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优化,确保及时有效的实现施工设备的用途,并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并积极制定施工安全制度,确保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危害和保护方案,并大力宣传,让群众理解和接受,并做出承诺,确保周围人民的正常生活。
2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加之对外开放和入世,施工技术也逐渐与世界接轨,高层建筑施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极大促进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施工技术的提升,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是新技术,尤其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还不完善,较落后与发达国家,而对施工新技术的引入必须辩证思维,既要统观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和发展需要,又要大胆吸收国外先进的施工经验和工艺技术,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1)建筑结构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的设计模式打破了常规的结构模式,这要求实现高新技术的引用和优化组合,强化施工的技术力度,建筑结构空间设计上遵循“上小下大”的空间布局,上部设计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并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计转换层。例如一栋15层的高楼,地下一层,建筑高度65m,地下室为混凝土结构,其地基基础的开挖应避免对周围建筑的影响,施工难度较大,同时要求混凝土筒体垂直度误差控制在10mm以下,同时做好地下室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并做到实时监测;又如某市改建工程安置房1~11号楼工程,总建筑面积158879m2,地下室一层17392㎡和下面两层为混凝土结构,三层为架空结构转换层,上部为住宅转换层为梁式转换最大框支梁,断面1100×1800,设计满足建筑抗震要求,并采取一系列施工技术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进行强化:加大建筑筒体和落地墙的厚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并加强与区域建筑的连体,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
(2)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具有施工规模较大、原材料用量大、参与单位较多、设计复杂等特点,特别是大量商品混凝土的供应和浇灌,一直是制约施工进度的关键环节。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利用混凝土泵,通过专用管道将商品混凝土输送至指定的浇筑位置,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空间输运和浇筑。泵送混凝土技术具有输送量大、效率高、劳动强度较低、施工文明等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位于天津某处的商住一体综合性建筑,地上二层、地上为50层主楼,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30~60,混凝土向下输送为10m,向上最大输送高度为162m,此工程每层混凝土用量约为1500m3,每天用量约为300m3。由于本工程的泵送混凝土最高达162m,若采用塔吊施工显然不能满足工程需要,采用拉力泵送技术,投入大,施工组织难,操作协调不易,因此只能采用一次泵送技术来进行施工。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具有可泵性、流动性和粘聚性,通过输运设备不断的搅动,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确保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混凝土和易性;常选用性能稳定的硅酸盐水泥。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以一幢地下2层、地下21层的高层办公大楼为例,办公楼主体混凝土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40976m3。基础底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40,抗渗标号等级为P6,板厚1.8m,底板平面尺寸为70m×44m,总体积约5800m3,由于基础底板大而厚,且要求连续浇筑到顶,最大一次浇筑混凝土2400m3,因此可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组织施工。高层建筑对基础施工的要求高,尤其是基础地基的施工,要求施工整体性高,且一次连续浇筑完毕,这需要大量、连续的混凝土供应,这就很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因此,在实际混凝土设计试验中,应强化并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温度变形应力的幅度,并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和抗侵蚀性能,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3结语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而土建工程的施工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土建施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专业交叉复杂,协调施工难度大,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确保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光临.浅析土建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2012(06)
[2]钟美连.浅谈建筑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下旬),2011(02)
[3]毛旭阳.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1(18)
[4]张业波.浅谈土建施工技术要点[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