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堂纪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47-01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在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里多数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但普遍不喜欢学校设置的大多数课程,除了喜欢主修的一两门专业课程外,对专业理论课程以及与其专业相关度极高的课程喜欢程度普遍呈下降趋势,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二)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当代中职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有主见等。其优点是主体性增强,富于创造性,其不足之处就是容易导致组织纪律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心胸狭隘。
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针对中职学生以上特点,在现有的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所有致力于课堂纪律教育研究的同仁的实践经验的带领下,我们在的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建立良好课堂纪律和策略。
(一)集体促成的纪律。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集体促成的纪律有两类,一类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另一类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等。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是差生的聚集地,正规群体如班级往往没有任何凝聚力,相反地,非正规群体,如老乡、室友、哥们姐们等群体则非常具有号召力,教师应着重对非正规群体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合到正规群体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认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
(二)任务促成的纪律。中等职业学校课堂纪律不好,很大程度上和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有关。对学习没兴趣,就不会听老师布置的任务,更不会去主动完成这些任务,而会去进行一些和课程无关的活动,任务促成纪律就落了空。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语言要生动、幽默,布置的任务内容要具有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能使他们发现新东西,并对其产生热情,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任务促成纪律才会落到实处。
(三)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不太爱学习、有较强逆反心理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学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
(四)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一旦形成了课堂管理规则,就要及时反复巩固它,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巩固管理制度的教师行为主要有:
1.认真监控。指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看连环画或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
3.灵活运用奖惩手段。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在实施奖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三是惩罚手段不能滥用,更不能体罚学生。
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仅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纪律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真正的纪律是自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通过与学生合作建立高效的良好的课堂纪律。并通过纪律的养成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课题组.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点与教育思考[J].教育研究,1993(3).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感知特性记忆规律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不论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包含传统教学手段在内的现代多媒体教学,都必须充分考虑教学主体――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特点,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过程也只有符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此,需要研究人的认知特性、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等的规律。在这方面,有学者从人的认知机制角度探讨了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从人的感知特性和人的记忆规律两个方面论述如何依据这些规律指导教学过程。
(一)根据人的感知特性指导课堂教学
1.感觉的适应和疲劳。感觉的适应是指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如果刺激强度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感觉会逐渐变弱。感觉的适应与感觉的疲劳密切相关。长时间单调刺激、主体对刺激不感兴趣、情绪不高以及主体的生理、心理状态不佳等都容易引起感觉的疲劳,使感觉变弱。
在教学中,如果授课形式持续单调不变、内容相似,学生就会由于适应和疲劳而对授课内容的感受变弱,教学效果就会下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经常地变换教授形式,交叉运用多种刺激形式和变换刺激强度,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优秀的课堂教学,课件中会交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师还会在使用课件的同时穿插板书、提问互动、讨论等,并且授课语调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而且教师还应通过合理安排授课内容、采用生动的教学和互动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绪。
2.信息传递绩效。信息传递绩效也就是信息有效传递的能力。影响信息传递绩效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编码的维量和方式以及学生的主体因素。多维量编码,尤其是同时通过多种不同的信息通道(视、听)进行信息传递要比单维量进行信息传递的绩效高。学生主体因素包括智力水平、对相关知识和基础的掌握程度以及年龄、疲劳状况、对学习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等身心状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信息传递绩效,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多通道、多维量传达信息方面的优势。
(二)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指导多媒体教学
1.记忆来源。记忆是人类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进行高级认识活动和发展个性心理特征的必要条件。记忆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信息通过复述、复习转入记忆;其二是对个体意义重大、印象深刻的事物在感知过程中一次性形成长时记忆。对于课堂教学,虽然第一种来源是主要的,但第二种来源形成的记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更加深刻和不易遗忘,并且不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精力进行识记,更容易被接受。因而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突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并且努力使最重要的内容能够通过第二种来源形成为学生的记忆。
2.学习程度。学习一份材料用60分钟时间恰好达到能一次正确背诵,则称这60分钟达到的学习程度为100%,如果将该材料再继续学习30分钟,学习程度即达到150%。研究表明,过度学习达到150%,记忆保持效果最佳;低于此限度,记忆效果不佳;超过此限度,记忆效果不再上升。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等情况,决定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对于需要学生较好识记和掌握的内容,应在课堂教学中或通过布置课后的复习和练习,使学生的学习程度达到150%左右,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和记忆效果。
3.遗忘和易记规律。对于知识的学习,根据遗忘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遗忘,以长时间高质量地保持记忆。对遗忘规律的研究表明遗忘不是匀速的。在刚开始的时间里,记忆信息的保存率急剧下降,而随着时间推移,记忆信息保存率下降速度减缓,并且有少部分记忆信息能够得以长期保持。对于知识的巩固――复习来说,可以根据记忆信息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适时地安排复习,即在刚开始的时间里复习的频率要比较高。如第一天复习多次,开始的几天每天复习一次,在后面的时间里降低复习频率,如隔几天甚至数月复习一次。这种复习方式实用、高效,为目前许多学习法、教学法所采用。教师在授课中时常提及以前讲授过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能够同时加深对当前知识的理解和对以往知识的记忆,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形式,而对于教学的内容,则可以通过不同性质的材料承载。对于不同性质识记材料的易记顺序依次是:动作、形象材料、抽象材料(文字)。教师应尽量多利用形象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如果教学内容适宜、教学条件允许,应该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进行实验,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另外,教师应将所传授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多举实例,使其成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有意义的材料,而不是生硬地“塞”给学生。
此外,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等也是影响记忆的因素。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并通过阐明教学目的意义、生动讲解演示和互动等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方法方面虽然是因人而异的,但教师可以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给学生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约翰・M・凯勒.多媒体环境中动机、意志和成绩的整合理论[J].教育研究,2006,(10):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