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村级生活污水治理(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1 栏目:办公范文

村级生活污水治理篇1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水污染;处理政策

中图分类号:[R1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1.总则

1.1规划目的

本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有效实施和农村生态环境的高效改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序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在科学评估武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省里总体部署,提出武义县各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目标、技术路线和项目时间表。

1.2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的通知》([2007]63号)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环发[2007]196号)

1.3规划原则

(1)整体谋划,科学安排。以武义县县域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治水)规划为先导,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容量及人口分布等因素,从全局和整体上科学安排武义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2)效率优先,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村庄具体情况和水处理技术及相关工程资源的可用性,在土地资源可用性和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村庄的污水治理方案。

(3)因地制宜,技术合理。根据村庄不同的区域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受纳水体的环境背景等条件,充分考虑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源头地区、江河流域等不同敏感区域的敏感程度、环境容量、自净能力和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等,提出经济实用,管理方便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工艺。

1.4规划目标

将武义县域所有的村庄全部纳入规划,根据不同村庄的人口特点、生活污水产生情况和自然净化能力,提出不同村庄生活污水的处理对策。即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案覆盖率达到100%。

2.武义县概况

2.1武义县地理位置

武义县隶属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南部。东与永康市、缙云县接壤,东北与义乌市交界,南与丽水市相依,西南与松阳县毗连,西与遂昌县为邻,西北与正北分别与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相接。

2.2武义县面积人口

武义县东西宽50千米,南北长59千米,从西南到东北呈长条形,总面积1577.2平方千米。人口33.74万,除汉族外,有畲、回、藏、苗、壮、满、侗、白等少数民族。

2.3武义县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84亿元,完成县域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2006―2023)编制,温泉隧道二期、明招路延伸、城南新区一纵道路等框架道路和“一湖三园”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建设安置房18.8万m2,实施旧城改造近4万m2。加强城市管理,全面整治城区户外广告,在中心城区实施“双禁”,“数字城管”系统投入使用,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城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共完成342个村的村庄整治和266个村的生态村建设,启动实施11个村的农房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78亿元,全面实施农村“清泉工程”,共解决了17.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石硖水库工程启动。路网、电网建设有序推进。交通建设投入7.6亿元,44省道四期(樊岭段)、柳四线、山赤线、王岭线、十白线二期及三期等改建工程全面完工,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89公里,建成高等级公路46.8公里。

2.4武义县生态功能区划及其水质要求

(1)武义县生态功能分区。武义县在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功能定位属于金衢盆地城镇与农业生态亚区和丽水东北部农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全县的生态功能分区划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

(2)武义县水环境功能水质要求。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6年),武义县水环境功能分区图(略)。

(3)武义县主要断面的水质变化。武义县的水环境监测数据有限,虽然河流众多,但有监测结果统计的只有7个省控断面数据。

图:武义县主要断面水质现状图(2013年)

根据武义县十一五期间主要河流断面的水质变化,武义县地面水水质有明显恶化的趋势,章湾、长安坝和江下桥断面2013年水质都出现等级下降的情况,尽管总体水质仍达到III类标准,但反映出水质在恶化,白洋渡断面水质在2012年出现好转,但2013年又回落到IV类,值得关注;特别是而莲塘口断面2011年和2012年都比2010年下降2两等级,虽然2013年等级回升一级,仍比2010年低一个等级,只有溪下和范村断面分别稳定在II类和IV类。

总体水质恶化的趋势可能与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地处瓯江和钱江两大水系的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与主要水系的水质改善关系密切。

3.武义县农村生活污水分类与处理方案

武义县各乡镇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形地貌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村人口的生活和消费特点也不一样,各村所处区域的水环境敏感性和自然净化能力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对武义县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也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各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水环境敏感性、现有公共设施的可用性、人口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等情况进行分区分类处理。

3.1武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分类方案

3.1.1分区。分区主要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对禁止准入区,主要是水环境极敏感的水源保护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包括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和风景名胜区),对水质的要求都是II类以上,因此,地处该区域的农村首先是鼓励下山移民,其次是尽量削减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对禁止准入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级别尽量从严升级,确保水源保护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水环境质量不受影响。

对优先准入区,基本上以工业发展较快的城镇为主,其人口集聚程度高,所以,首先是考虑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尽量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这样运管保障度高。该区的建设重点以纳管为目标,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为核心,为农村生活污水的顺利纳管打好基础。

对其它限制准入区,尽量采用村域集中收集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少数分散的、难集中的村采用分散式分户或联户处理工艺,或资源化利用。总之,可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方案的选择。

3.1.2分类。根据调查的各种情况,将武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成如下4种类型(模式)。集中纳管处理模式:主要针对近期市政排水管网能到达的村庄,重点进行管网建设,保证条件成熟时的顺利接入。以村域收集的相对集中型处理模式:以村或自然村为收集区域建设管网,建小型污水处理站。主要针对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将生活污水经过管网收集后,收集到处理池中;污水处理工艺主要采用厌氧+人工湿地;微动力污水处理工艺(太阳能微动力处理工艺或常规电力污水处理工艺)等其它工艺。分散型(单户、联户)治理模式:化粪池+人工湿地,三格式化粪池等。资源化利用模式:可对厕所进行必要的改进,如建带化粪池的公共厕所,更方便运输的马桶式厕所等,为农林生态系统消纳使用。

3.2武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武义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间农村差别较大,加之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居住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近年来开展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践,主要采取四种模式:一是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纳管);二是以村域收集的相对集中型治理模式(厌氧+人工湿地、微动力工艺(常规电力驱动或太阳能驱动)等;三是分散型(单户、联户)治理模式(化粪池+人工湿地,三格式化粪池等);四资源化利用模式:针对农村人口极少,以传统马桶形式收集粪便的村,可考虑进行资源化利用(建设公厕,三格式化粪池,作为农林生态系统提供灌溉和肥料等)。

综上所述,规划推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宜采用多元化的污水治理模式,具体包括进厂治理、村域自建集中、村域自建分户或联户和传统资源化利用等污水治理模式。

4.治理工程的长效管理

当前,国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系统的实施及运营管理办法可供借鉴。因此为实现武义县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实现农村地区水环境治理目标,应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资、运营、管理的崭新模式,破解资金短缺、管理缺位、污水治理运行效率低等难题。

4.1组织实施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将“蓝图”变成工程项目实体,实现投资决策意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负责。工程实施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步推进,突出重点。近期进行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严重、对水质影响大的村庄,应集中力量重点治理,在积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布推进武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2)依靠专家,技术支持。结合《武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的总体目标,按照规划指标的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任务,邀请新农村建设、环境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监理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把关和咨询服务。

4.2运营维护

污水处理工程建成以后,为了使其长期发挥污水净化的功能,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管理,因此,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专门的污水治理工程维护队伍是必要的,由于目前大多数工程缺乏维护管理使服务寿命大大降低,而以村为单位的管理往往会存在责任心、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已乡镇为单位建立分片管理的专门队伍应该是一条有效的工程维护管理途径。

5.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是全省“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地面水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

5.1组织制度保障

要结合“五水共治”的任务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导小组或武义县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当人领导小组的组长,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一把手负责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领导督查和组织协调,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农办)。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媒体宣传、科普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意义、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宣传培训,促进公众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和监督。

5.2政策制度保障

以本规划为指导,根据各乡镇的具体问题、条件和技术支撑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设计划。加强各功能区的管理力度,清理不合理、不合法的养殖业污染,鼓励水源保护区等禁止准入区的农民主动向外搬迁。严格管理新建农居点的环保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5.3技术保障

加强与科技院所的合作,引进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对武义县的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技术支持,同时,加强对本地施工队伍的培训,引进装备化的技术工艺,避免由于人员素质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开展针对武义县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中普遍性问题的技术公关和示范,并通过示范工程进行新技术的推广。为武义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金华市武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3)

村级生活污水治理篇2

关键词:岳阳市;农村;环境保护;浅探

1.岳阳市环境污染现状

(1)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笔者在六县(市)三区实地调查发现,水环境污染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湖区比山区严重,生活区比生产区严重。一是水质劣变加重。主要表现为沟渠、池塘、内湖、内河等水体富营养化,总氮、总磷含量上升。湖区水污染严重的地方,水体发绿变黑,臭气弥漫,鱼虾绝迹,有害藻类大量繁殖,甚至达不到农用灌溉水标准。二是常年水量减少。近年来,受洞庭湖水位下降的影响,水量明显减少,水体纳污自净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季节性缺水成为近几年来农业生产的一大制约因素。三是农村饮水困难。由于水质劣变,农村一些地方出现饮水困难的局面。根据水务部门统计,到2012年,全市因水质原因形成的饮水安全不达标人口有106万人。据君山区广兴洲镇农民反映,当地沟渠池塘水已不能饮用,饮用井水也因锰含量和硬度过高,导致结石病易发多发。村民常年购买桶装纯净水饮用。

(2)土壤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耕地地力下降。根据耕地地力监测结果,岳阳市耕地土壤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地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土壤酸化严重,pH值五年来下降0.5~0.8,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地产出能力退化,重金属污染突现。在湘阴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和岳阳县缘洞庭湖的一些地方,由于长年灌溉含镉超标湖水的积累效应,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导致少数稻谷镉超标。工业污染事故频发,陶瓷、农产品加工、生猪养殖等乡镇企业废水、废渣污染农田事故时有发生,导致农业减产减收,引发纠纷。市县两级农业部门每年处理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均在40件以上。农村生活环境堪忧。近年来,农村环境卫生规模逐步加大,但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因垃圾的露天焚烧和集中填埋而造成的二次污染不可忽视。汨罗市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县市之一,每年大概再生资源回收量为157万吨,经过循环利用,还要存放各类垃圾32万吨。收集便是变分散污染为集中污染,填埋便是变现在污染为将来污染,焚烧便是变个人污染为大家污染。

(3)大气污染时有发生。第一为工业污染。遍布乡镇的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粉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2007~2011年,东洞庭湖区域降水pH年均值在5.00~5.60之间,均为轻度污染。第二为生猪养殖污染。生猪养殖粪臭尿臭,气味浓烈。特别是生活区附近的猪场,对农民生活影响较大,大家反映强烈。第三为秸秆焚烧污染。一些地方还存在焚烧稻草、油菜秸秆等现象,既浪费了有机物资源,又污染了大气环境,在公路沿线,甚至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2.岳阳市目前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

如此严峻的形势已引起从政府到部门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方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在农村工业污染方面。早在2007年,湘阴县、汨罗市等地就关闭了一批洞庭湖流域小造纸企业。近年来,又取缔了一批小砖窑、石灰窑、采石场、土法炼钒、淘金矿等重污染企业,有效阻止了土地矿产资源的继续被破坏。

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2005年以来,岳阳市推广测土配方放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生产新技术,减轻了化肥、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推广生猪清洁养殖、沼气工程、猪―沼―稻、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减少了粪水污染。

在农村生活污染方面。今年,岳阳市政府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层层分解任务和落实责任,实行明察暗访,重奖重罚。农业部门开展了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截至今年,已建设62个示范村。环保部门推行清洁家园行动,整乡整村推进。市、县两级领导领办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也造就了一大批产业,环境优良的秀美村庄数量日渐增多。

在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在洞庭湖、汨罗江、新墙河等流域对挖沙采石行为采取多轮整治行动。实施铁山水库等一批水源地保护政策,推进植树造林荒山绿化等工程。

3.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尽管通过各方努力,岳阳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基础,但是后段工作还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提高认识,引起重视,形成合力。一是要提高认识。农村环保与污染治理事关民生,事关全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增强环保意识,既要抓发展,更要重环保,纠正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决策思维。要把农村环保和城市环保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城乡同治”。

二是要落实责任。首先,要落实党政领导责任。要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农村环保方面的领导和管理职责,引入绿色GDP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县、乡两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其次,要落实农民的主体责任。要实行“门前三包、守土有责”的办法,保护和治理好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最后,要落实企业法定职责。对乡镇企业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对企业环境污染违法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三是要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农村环保的重要性,推介好模式和做法,曝光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形成上下一心、共同保护农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2)长远规划,强化措施,总体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长远考虑,统筹兼顾,科学决策。

一是要统筹科学规划。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制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确定农业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分阶段目标任务。

二是要落实治理措施。治理工业污染,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关停、淘汰、退转一批重污染企业,整顿、改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绿色环保优势企业。逐步实现“三废”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大力推广田间清洁生产技术措施,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和区域,淘汰污染严重的水产品养殖方式。生活污染治理方面,要继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农村清洁工程、清洁家园行动等农村环保举措。同时,加强环境治理绩效评价考核,使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以奖等多种形式,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同时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保事业。多措并举,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主投资、投工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3)着眼当前,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当前,要抓住农村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攻坚克难,为全面优化农村环境打好基础,赢得时间。

一是要尽早制订水源地保护规划,切实保护好铁山水库等水源地,逐步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二是要推广汨罗市的做法,各县区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控制生猪养殖规模和总量,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逐步推进清洁养殖。

三是要借鉴常德市经验,禁止水产品投肥养殖,取缔大湖水面珍珠养殖。

四是要关闭一批污染特别严重、群众反映特别强烈的污染企业。

参考文献:

村级生活污水治理篇3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五)主要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国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六)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配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七)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八)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九)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尽快普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

(十一)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查清土壤污染现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二)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强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十三)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对北方农业高度集约化地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东中线沿线、重要湖泊水域和南方河网地区等水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故相关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十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各级环保、发展改革、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

(十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地方各级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防控及生态示范创建的开展。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强投入资金的制度安排,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两级投入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十六)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制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村级生活污水治理篇4

省农办为进一步明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年度目标任务和质量管理要求,提速度、保质量,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14年9月10日至11日在杭州之江饭店举办了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培训会。省农办的主任、各副主任、各处长及省农治水办全体干部,11个地市和85个县的农办主任、分管副主任、业务处(科)室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会。培训会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省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章文彪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首先,章文彪主任用四句话回顾今年以来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一是拉开了大幕。全省各级明目标、定方案,排出了时间表、项目表,挂出了路线图、作战图,形成了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浓浓氛围。二是打响了头炮。各地在扎实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大多数村都已经进入现场施工阶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办法。三是备足了粮草。各地在资金筹措、设计力量、施工队伍、监理单位等工程建设各要素筹措上克服困难、稳步前进。四是拧成了合力。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靠前指挥。各级农办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落实责任,尽力尽为。

接着,章文彪主任围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用导向,抓紧抓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讲了三点意见:一是坚持目标导向,以全年目标倒逼各项工作。必须言而有信、掷地有声。今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具有标志性和决定性,不可能有折扣、打退堂鼓,今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目标不变、任务不减、节奏不换、要求不降。必须走在路上、进行到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设计、材料、施工、运维、验收等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要坚持走在路上、一鼓作气、将工作进行到底。必须质量并举、又快又好。要保质保量的,质与量没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只要工作到位,按规律办事,质与量是能够双赢的。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及时破解工作中的各种难题。要探本穷源,搞清水份在哪里。一些地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底不清、量不足、有水份。要高度重视,空报、虚报要不得。要追根查源,搞清症结在哪里。进展缓慢要抓,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原因,查一查问题的症结,哪里卡了壳,哪里缺了位,仔仔细细地追根查源。要杜弊清源,搞清办法在哪里。症结找准了,就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下一步,省里将进一步加强工作压力,按照“盯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地方,该约谈的约谈,该警示的警示,该通报的通报,确保全省步调一致。三是坚持效用导向,把农村治污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要用“匠心”,搞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图纸设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当好三个“匠”,就是事前学“木匠”——摸清底数,事中当“铁匠”——强势推进,事终学“泥水匠”——把好细节;要用“七圈半”精神,搞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建设施工。“七圈半”精神,就是德国技工一丝不苟的操作精神。质量要保证,绝对不能‘为建而建’,‘长用、长效’是目标取向。要用“釜底抽薪”的锐气,搞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管材抽检。管材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是源头、最关键。要求各地组织管材抽检工作,建立健全常态化检测与突击抽检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省农办准备委托权威中介机构到有关县(市、区)施工现场随机取样进行检测。

二、省农办严杰副主任到会并围绕“四个紧盯紧抓”强调了四点要求

一是紧盯紧抓要素到位率。要着重围绕“干得快、干得成、干得好”,进一步强化资金、技术、服务等保障。强调三个“主”的理念,县市区是主体,乡镇街道是业主单位,农民群众是主人。二是紧盯紧抓进场开工率。近期要组织力量,对进场开工率进行重点督导。三是要紧盯紧抓项目优质率。要严而又严、紧而又紧抓好工程质量。要建立健全市级、县区级、镇(乡)村级、专业监理四级监督体系;要把住监管要点,重点围绕建材是否达标、污水收集是否完整、管网铺设是否规范、防渗措施是否到位等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深入现场,严格把关。要落实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各方定期议事机制,建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机制。四是要紧盯紧抓基层动员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项目最终要落在乡村里,如果基层干部群众没有全面动员起来,什么样的豪言壮语都空话都是胡言乱语。一是要全面消除“三年是不是太快?分批推进会不会更好?”等杂音;二是要全面消除“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

三、4位专家进行专题辅导

1、宁波市农办综合处曹飞龙处长授课。宁波市于2009年开始向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至今开展了5个批次,贷款金额已达2.5亿元。曹处长一直负责宁波市的世行项目和宁波市整个面上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他结合5年来的工作经验,对世行项目规范运作和严格管理作了专题辅导。

2、浙江大学罗安程教授辅导。罗安程教授长期从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研究,是我省“五水共治”技术专家库里唯一一位农村治污专家。罗教授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设计、工艺技术及有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题辅导。

3、台州黄岩区农办戴庭曦主任和宁波奉化市农办沈存平副主任分别介绍经验做法。两位主任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项目设计、项目招标、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特别从项目管理“如何盯得紧、如何管得严”等方面作了经验介绍。

下一步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打算

根据这次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培训会和我市8月1日召开的试点总结会暨全面推进动员会议精神,下一步将开展以下工作:

1、抓开工,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目前,已进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关键期,主要工作是“加强三个督促、做到两个确保、制定一个意见”:一是督促设计单位全力、全速加快出施工图纸,做好项目投资预算;督促财政投资项目审核中心加快工程造价审核;督促乡镇(街道)抓紧做好项目施工招投标。二是因2014年度计划实施的24个世行贷款实施村项目未能如期开工建设,年度前不能完成建设,为确保年底前保质保量完成155个村的年度目标任务,需要对有关乡镇(街道)的实施村目标任务进行调整,并确保9月底前全面进场开工建设,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三是尽快出台生态化综合治理的政策措施,指导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加快推进。我们已起草了《龙泉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态化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初稿),现还在修改完善中,下步将向市领导汇报后,进行出台印发。

2、抓质量,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一是平时要加强监管。要在施工单位内部监管、监理单位专业监理的基础上,市农治污办和技术指导组成立市级监督小组重点监督,业主单位指派驻村干部全程监督,村里组织肯说话、敢负责的村民代表(2人以上)现场监督等形式,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尤其要充分发挥村级监督员的作用。二是形成合力共抓质量监管。为进一步加强管材质量管控,保证工程质量,建议由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管材、一体化检查井、水泥、钢筋等材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检,保证材料的合格率。为保证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建议建设部门的质量监督站参与对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质量进行专业监管,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检,克服主管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所带来的不足。三是严格把好工程竣工验收关。建议由技术指导组牵头组织对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进行市级竣工验收;由环保局牵头对各竣工项目的进出水水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检测,确保项目长久长效。四是建立健全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要求每个村都要填写项目开信息表,对每个开工项目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村级监督员等的名称、具体负责人姓名、联系号码进行收集登记,责任落实到人。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工程变更手续要规范齐全,工程款项结算要及时,要加强工程档案收集管理。

3、抓机制,加强工程建设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健全项目进度通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乡镇(街道)及有关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在全市形成“亮指标、晒成绩,比进度、严质量”的“你追我赶、比学赶超”工作氛围,确保年度目标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二是拟再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月度例会制度,由市分管领导(蒋书记或何市长)召集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报工作进度,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困难和问题,布置下步工作。三是建立并完成工作考核制度。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专项考核办法已经印发,如何考核已经明确。但在全市各单位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分值尚未确定,目前治水办对“农村污水、清三河、农村垃圾、农村改厕”4项工作分值初步定为各2分,建议进行调整,相对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分值,最少应在3分以上(建议将分值调整为农村污水3分、清三河2分、农村垃圾1.5分、农村改厕1.5分)。四是研究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维护办法。下步在省里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维护办法后,我们也要研究出台管维办法,以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用、长效”。

4、早谋划,提前做好2015年相关工作。在有序推进2014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的同时,早启动、早谋划,提前做好2015年计划实施村的立项、测绘、设计等前期工作,确保2015年度目标任务如期保质保量完成。

龙泉市农村工作办公室

村级生活污水治理篇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2008年召开了首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个重要的位置。同时,国务院转发环保部等八部委《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是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农村环境现状

1.农村“两污”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严重,“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杂草乱跺、畜禽乱跑”是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在集镇及村庄结合部,“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白色污染严重,有的垃圾难以及时清运,部分乡镇道路两侧还能见到暴露垃圾,废品收购点没有围挡。少数乡镇秸秆乱抛现象比较严重,秸秆仍然堆在田头、沟渠边,影响沟渠正常排灌功能。河塘水面漂浮物清理不彻底,河道、沟渠、水塘坡面还有积存垃圾或杂物堆放,国、省、乡、村道路两侧路边沟、田间渠道、水塘淤积比较严重。

2.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逐年增多,秸秆综合利用率水平低、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使得农村土壤污染及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布局普遍不合理,多数依水而建,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形成黑臭水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因素制约,目前多数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管网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造成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清运设施设备不足,垃圾无法做到及时清运处置。

4.村民环保意识淡薄,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群众由于长期生活在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乡村,对环保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导致农村群众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认为环境保护只是政府行为,与自己无关,完全依赖政府,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同时,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与维护缺乏制度,使得已建成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综合整治项目没能从分发挥其效能作用。

二、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农村环境保护力量薄弱。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重城市、轻农村,不仅使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而且使得城乡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的差距拉大。农村环保机构力量薄弱,多数乡镇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编制,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和能力,难以实施及时有效的环境监管;加之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机制和投入机制不顺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环保工作。

2.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主要是针对城市、工业点源污染的,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没有建立起农村生态补偿政策,具有破坏农村环境行为的单位、企业、个人没有承担环境补偿资金。缺乏现代农业环保科技研发推广的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推广。对从事农村废弃物处理利用的产业缺乏有效扶持,环保企业在土地、贷款、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不多,很多垃圾处理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

3.农村环境保护理念不科学。

一是把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跟发展农村经济割裂开来。一些地方简单地认为,只要开展农村卫生工程,进行单一的环境整治就能改善农村环境。农村环境治理不到位,往往与农村经济落后密切相关。不发展农村经济而只是单纯改善农村环境,是很难真正取得成效的。二是农村环境整治简单套用城市标准。一些地方在农村环境整治中机械地规定农村像城市一样干净,而不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实际出发,导致整治成效甚微,农村环境脏乱差没有根本改观,甚至引起农民的反感和不满。由于农业生产场地与农民居住场所相连,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三者应当有机统一。

4.农业环保技术推广应用乏力。

受农业人员有限、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环保科技难以普遍推广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不大,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推广效果不明显,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缓慢。生活垃圾处理大多只是填埋,农作物秸秆尤其是玉米秸秆大多露天焚烧处理,秸秆、粪便、垃圾和污水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缓慢。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环境保护与环境整治并重,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重,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来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坚持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态文明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着力改变农民不良生活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镇村建设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不合理,势必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一是要高度重视镇村规划工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进行农村村镇建设规划,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农民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等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标准要高、要实用、要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二是科学规划,建设和配置本区域环保基础设施,对础设施薄弱的镇、村基由县政府财政根据其财力给予补贴,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级管理。三是在新村建设规划时,城建部门及镇、村两级要加强指导,强化服务,综合考虑道路、排水、排污、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使村庄建设科学合理,整洁美观。

(三)拓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渠道。

把农村环境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展渠道,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用好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发挥环保专项资金的功能,组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整治的瓶颈,关系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拿一点,群众集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一是政府主导。二是财政金倾斜。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有效形式,确保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专项资金。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原则,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责任承担机制。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的市场机制,通过财政补助、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环境整治,鼓励农民出资整治农村环境污染。

(五)建立完善环境考核评价和环境监管体系。

把农村环境质量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具体任务分解到个人,实行县级干部帮镇带村,乡镇干部帮村带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增强各级政府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评价体系,把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财政保障状况、机构设置等,列入考核评价范围。改进农村管理制度,把环境保护与镇村干部考评、村文明户评选、村里福利待遇等挂钩,引导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与整治。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收集2篇)
  • 下一篇:我的中国梦征文3000(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