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校本研修具体措施(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3 栏目:办公范文

校本研修具体措施篇1

【关键词】生态平衡理论高职专业课程标准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83-02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认为:“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由一系列与学生学习结果有关的目标计划和标准等组成的框架,它限定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标准。它体现的是国家对各教育阶段学生在认知能力、动作技能、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存在不少的问题,符合高职课程需要的特色教材很少,课程标准的制订滞后。此外,高职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模块的比例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操作程序,导致部分高职课程标准只是简单的对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课程标准稍作修改,具有明显的本科化倾向。本文尝试运用生态平衡理论分析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现状,力图通过提出具体措施,建立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平衡保障体系。

一、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生态失衡分析

(一)系统中子系统间存在着发展失衡。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完整的大系统,里面包含一些子系统,构成一个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大系统保障子系统营养级依次转化,反之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及资源正常地流通和发挥作用,促使大系统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

当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万人以上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开设的专业也在不断增加。教育部2012年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备案结果中,共核定2012年拟招生专业1073种,专业点51378个。《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新增1318个专业。以湖北省为例,2009年湖北省110余所招收高职高专层次高校新开专业1185个,平均每所高校新增10个专业。

但是,专业系统中子系统间存在着发展失衡现象,即开设的专业突出发展,而许多专业课程没有适合高职的课程标准,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课程标准研究取向的理论体系仍然比较零散和抽象,一般都由本专业的几个教师内部协商决定。很少做系统的社会调研,从而充分考虑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的诉求,更常见的情形是参考本科院校同行专家的意见,对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课程计划稍作修改,甚至直接照搬,导致高职专业的课程标准具有明显的本科化倾向。

(二)“外生”与“内生”失衡。生态发展模式就是在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中。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持续扩招的同时,也加大了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该发展模式是外生模式。许多实验室归属于学院基层教学部门,它们只重视实验室、实训基地的规模、资金投入、仪器设备申请、购置、效益等外生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人造物都是设计的表达,生态观认为: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源自于事物本身。任何事物都内在地蕴涵着发展的胚芽。从影响发展过程的方法来看,“外生”为事物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内生”则或者只是有限地修剪事物的发展过程,来达到影响事物发展的效果,为确保人造物与设计方案相符,会不断地加强对标准的控制。

例如,高职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一直是公路与桥梁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通过专业人才引进、实验设备购置、精品课程建设等措施,“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许多与“道路建筑材料”实验、实训相关的课程标准短缺,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例如,随着混凝土的发展和工程的需要,出现了膨胀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各种特殊功能的混凝土,课程标准中却较少提及。即使有些院校自己编写了课程标准,虽各有特点,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比较简单,新工艺、新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课程标准不够完善,这样势必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学生独立完成和进行技能的训练。

(三)“静态”和“动态”失衡。生态系统是生物和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和其他自然界的事物一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内在的“动态”变化的能力。因此,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处于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之中,即生态演替变化。课程标准从酝酿、制订、实验、修订再到正式颁布所组成的营养级依次转化,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最后回归环境,从而构成生态系统的“动态”循环。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经过发生、发展,形成了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较为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课程标准在一定学段中是处于相对“静态”的系统。

许多高职院校只重视研究和建立新课程标准,而忽视修订工作。课程标准的实施没有具体的修订方案和流程。然而,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就是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普及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有新经验和新技术。导致课程标准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高职的课程目标不相适应。这就是课程标准“静态”和“动态”失衡。

二、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践:建立生态平衡保障体系

(一)专业课程标准生态平衡组织保障:保障系统中子系统间的发展。课程标准生态体系统是人工系统,它的自然相对稳定性很弱,但其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可通过人的合理组织与调控得到增强。保障课程标准系统中子系统间的发展,实现生态平衡的目标,需要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来支撑。否则,任何美好的目标都只是空想。成立课程委员会是不可或缺的有权威的课程标准管理工作委员会,以统一制定或实施课程标准工作。委员会采用矩阵制方式组建,使其成为跨部门的虚体组织;委员会领导由学校领导人或专业带头人兼任,成员来自各专业的主要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主要职能包括监察、服务与标准、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等等。委员会根据课程标准的发展形势与工作的需要,适时调整职能或人员,灵活高效地处理相关事务,提供政策与技术咨询。委员会的成立,可以促使课程标准形成一个从上到下、完整、无缝的组织保障体系。将课程委员会是课程标准建设工作的载体,把课程标准建设和实施列入议事日程,经常了解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修订工作,保障课程标准生态体系运转。

(二)专业课程标准制度保障:保障“外生”与“内生”生态平衡。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职权划分、协调配合、部门观点需要政府众多机构或部门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因而影响着课程体系的运转效率,使配套的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短缺。如实验、实训相关的课程标准短缺,院校可自己编写课程标准。同时,学校结合教育管理部门的改革进程,强化课程委员会的功能,重视学校的内部自我评价,形成一套自己的评价组织,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学校创造良好的“外生”发展环境的同时,通过“内生”的制度保障,不断地加强对标准的控制。

建立和形成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信息传递机制。要充分利用网络,推动学校与用人单位和政府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重视学校内部信息建设,广泛收集信息,及时了解交通系统的行业发展对学生技能的最新要求。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应形成两个有效机制:一是合作机制,学校的课程标准要在用人单位的需求指导下进行,同时用人单位又要成为学校对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制订、实验、修订过程的依靠力量;二是谈判机制,如果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校的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发生矛盾甚至对抗,也应有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措施。两个有效机制,使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相互增强形成正反馈机制,保障“外生”与“内生”生态平衡。

(三)专业课程标准经济保障:保障“静态”和“动态”生态平衡。重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保障课程标准“静态”和“动态”平衡,离不开一定的财力支持。财力投入的方式有:开展激励试点、抓好教学一线人员的培训、深化课程标准改革创新试点、支持课程标准重点科技项目、吸引高层次人才、修订特色专业课程标准、组织课程体系发展规划、评比等。修订工作的核心动力是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促使集群内部知识、信息和人才三者间的互动与交换。例如,教学部门合理安排教师特别是高职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的工作,从经费和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相关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通过绩效奖励、评比奖励等激励方式,激发了核心人员和团队的积极性。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将课程改革创新的成果又被纳入新的课程标准中,实现课程标准的积累和再完善。建立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平衡的保障措施如图1所示。

图1专业课程标准生态平衡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失衡,具体表现为系统中子系统间发展失衡、“外生”与“内生”失衡、“静态””和“动态””失衡等。为此,应建立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何绍福,李晓霞.论生态学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J].教育科学,2007(5)

[3]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苏贵民.课程标准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13(1)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B348)

校本研修具体措施篇2

【关键词】戴明管理;高校安全;工作创新

管理模式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最早应用于质量管理领域,后来又用于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它从日常实践管理着手,循序渐进的持续改进,不断出现新的起点,没有终点,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

1走近戴明(PDCA)管理模式

1.1管理模式的特点

(1)大套中,中套小,环环转动,相互促进。学院是大系统,各二级分院和部门是一个中系统,各教研室、班级及个人均是一个小系统,这样逐级分层,环环扣紧,把整个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配合,协调地共同发展。

(2)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是每一个系统必经的过程,且要求不能中断,日复一日的运行。每一件计划指标,都要有保证措施,一次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转入下一轮解决。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3)PDCA是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每一次,都要有所前进和有所提高。

1.2管理模式的运行体系

(1)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阶段缺一不可,没有计划目标,工作是盲目的有了计划目标而不执行不实施,就等于没有计划,但不检查,就无从知道干得怎样,没有最后一个阶段,工作成果就无法巩固。

(2)它是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每经过一次管理,就应当提高一步,如此周而复始保持整个计划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3)它是一个上升的螺旋体,上一级管理是下一级管理的依据,下一级管理是上一个级管理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小是大的保证大是小的依据,通过小的不断转动,推动上一级。

2戴明管理模式在校园安全工作中的意义

2.1“P”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系统性

在PDCA管理中,“P”是基础,是第一步。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5W1H”,即为什么做、做什么、哪里做、何时做、谁来做以及如何做。对于高校安全管理来说,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即是由保卫处进行调研、分析、评估,经过充分评估和整体规划,将各项政策、工作规划、具体任务条例化,制定出一份摘要式的、简洁的工作手册(在实际运作中,该手册还应适时地进行修改)。必须充分考虑高校安全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全方位辨识、科学预测、分析研判。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可通过平时积累的经验来判断,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对风险危害及意外的发生要充分做好预警及控制。

2.2“D”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有效性

“D”是PDCA管理的第二步,是整个管理过程的核心,如果只制定完美的计划,而不采取实际行动,那么再美好的目标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前,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重政策制定轻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其原因在于“雷声大,雨点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2.3“C”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协调性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C”虽然是第三步,但确实关键所在。第三步即是检查阶段,即检查前两步中有无问题。具体而言,考核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所辖部门的安全管理体情况作出评估,把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形势;帮助本部门对重点的岗位,人员和环节进行有效评估,如监督、安全措施、安全制度和安全材料是否到位、完善和完备等方面;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安全工作,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增加不同主体之间协调性。

2.4“A”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长效性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A”的任务是反馈。主要以纠正偏差、调整方向、实际中应用考核成果为修正目标。以除旧迎新为修正的主要任务,可以在纠正前两步出现的问题同时,将纠正后的成果带入第三步。修正阶段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1)以发挥警示作用;(2)可以发挥评价作用,在对各部门实施责任制和执行力的评价中,可以把修正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进行参考;(3)可以发挥创新作用,在对原有制度和措施进行修改或调整时,可把修正结果作为其重要内容。

3戴明管理模式在校园安全工作中的应用

3.1计划阶段(P)以认识为前提,前瞻预防计划阶段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在组织保障方面,保卫部门要加强指导、统一部署、统一考核,明确相关部门责任。部门之间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措施和方案,要职责分明。二是在参与主体方面,要广泛发动师生员工,抓基层,层层落实,分院、教研室、班级是具体实施单位。要参与安全工作措施和方案的制定,以获得认可和支持;三是在计划内容方面,要研究分析各类隐患,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的进行,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时期、重点时节进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并把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校园安全管理的方针,即“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校园安全管理方针既是校园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也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方向。高校借鉴PDCA模式管理的校安全管理更专业、更长效、使校园安全管理方针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内容和方法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紧紧围绕与风险、事故密切相关的安全理念,安全行为、管理机制及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探索和研究。通过引入PDCA理念,确立预防为主方针,完善过程控制机制,实施持续改过的循环方法,推行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体系。

3.2执行阶段(D)以成效为中心,全面控制以成效为中心。在执行阶段要结合本院工作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安全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安全工作的措施和方案,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照抄照搬现象;把校园安全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到事前防范上来,安全教育必须做到常态化,避免事后总结,使其周期贯穿到大学生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和时期,针对性的为他们展开安全教育。

3.3检查阶段(C)以结果为导向,全员参与在检查阶段要量化检查指标,细化检查办法,制订详细的安全检查细则,对安全工作措施和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挥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内部检查和外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找出工作差距,发现问题根源;要对存在的问题作具体分析。高校的安全管理,应突破只关注设备、环境等实际条件和专业人员培训的传统。研究表明,每位个体人的行为习惯及安全意识,是影响安全绩效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安全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它有赖于作为载体和依托的全体师生员工,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专题培训,等相关知识赋予全体师生,并自觉贯穿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才能最终体现出价值观、人生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和谐统一。强调全员参与,各层面的每一个员工从安全知识和防灾防风险等技能教育,致力于将每一位师生训练成一名能胜任的具有较高责任意识的成员,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高校安全。当前,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检查不严,信息反馈不及时或很少反馈。对安全管理工作认识不深,分作不明确、责权不清晰。执行阶段的成效如何、存在的问题,出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考核才能对问题分析透彻,从而解决问题。

3.4总结处理阶段(A)以问题为纽带,持续改进将安全工作经验在修正阶段要加以巩固、总结和推广;寻找不足之处的原因,加以改正,对新的未解决的问题要转入新的管理过程;通过奖优惩劣的方式对综合考核结果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完善工作目标,对实施方案和措施要做到定期实时更改调整,对工作的体系和制度加以不断的完善;要把修正与创新措施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基础和目标上,适时启动下一个管理过程。持续改进校园安全环境,是安全管理体系永远的主题,理应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PDCA是其关键技术,即周而复绐的演绎”策划、实施、检查、总结“,达到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效果,表现在体系中是不断出现新的起点,没有终点。

4结语

PDCA模式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管理工作的平台,除了应用科学的管理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不继总结,同时,体系本身需要不断补充、不断修改和完善,不断优化。高校安全管理系统性的原则,应该在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并环环相扣,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均能形成一系统控制闭环,戴明的具体体现是纵横闭环的有机结合,使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得以优化整合、相互交叉、相互关联、构成系统整体性。

参考文献

[1]陈坤.基于PDCA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3-104.

[2]朱亚敏.高职院校安全管理标准化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3,(2):10-13.

[3]刘淑珍.浅谈PDCA管理在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15).

[4]田琼.PDCA方法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网络财富,2010,(6).

[5]王广利.PDCA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校本研修具体措施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三型一化”

本文为上海金融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我校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机制与措施研究”(项目号:SHFUOYBKT1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与措施——以上海金融学院“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5日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而人才培养当属三大职能的核心和基础。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竞争力。近年来,在高校不断扩招,专业同构现象严重,就业困难,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多数高校都明确了自己的培养目标,并制定各种配套措施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自2005年建院升本以来,上海金融学院提出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下称“三型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措施来探索和践行这一培养目标。本文拟对“三型一化”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科学性及其内涵,以及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措施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客观地说,“三型一化”是上海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这个培养目标的提出有其客观的背景。当今社会是创新型社会,在人才竞争日益复杂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自然成了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正在逐步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国际化人才需求旺盛,加之上海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培养目标定位于国际化势在必然;而应用型培养目标更大程度上则是根据自身发展背景提出的。上海金融学院前身是上海银行学校、上海金融专科学校,在技能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上海综合性高校甚至名校众多,建院升本后,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而非研究型,是上海金融学院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错位竞争的理性选择。

二、“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就其内涵来说,应用型一方面是和研究型相区别,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就业于行业部门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但另一方面不能将应用型片面地局限于柜员或出纳之类的工作,因为复合型的培养目标又强调人才的人文、数学、外语、科技、信息等素质和一专多能的综合素养,定位于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创新型培养目标旨在提高人才的科研创新、工作创新和对新环境、新业务的适应和开拓能力,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目标则通过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知识和各种国际规则,构建人才的国际化知识架构,使学生不仅具备娴熟的国际交流能力,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

三、“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紧扣“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在制定课程体系时上海金融学院32个本科专业(含方向)都紧紧围绕“三型一化”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的课程均有7个模块构成: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等。公共基础必修课模块开设的课程是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和思政类课程等;学科基础必修课模块和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分别开设各个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基础核心课程,多是基础性和理论性课程,这两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旨在夯实学生学科基础,达到“厚基础”的目标,体现知识架构的专业特色,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专业方向选修科,更侧重相关专业的实务性课程和专题类课程,旨在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实践教学课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外还包括社会实践和校内试验课程。校内试验课程是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相关业务的模拟操作,而社会实践则是学生直接到实习基地或其他事业单位进行半年的生产实习,这两部分在整个学分中都占有相当比例,通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科基础选修课,主要设置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一些核心专业课程供学生跨专业选择,体现人才培养“宽专业”的思想;公共基础选修课设置人文社科类、科学技术类、艺术体育类、国际视野类、创新创业类和研究类六类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成为构建学生复合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开拓国际视野的重要平台,从每年的选课情况看,这些课程较受学生欢迎,成为学校课程设置和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特色。

(二)围绕“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师资队伍。为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国际化特色,在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学校特别注重教师的实践性和国际化教学能力培养,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一是鼓励45岁以下的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挂职实践,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教师不仅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同时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二是分批次派出教学一线教师到海外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访学或课程进修,使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提高教师双语或全英语授课的能力,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鼓励教师借鉴国外经验引入新课程、新教材。

(三)办学活动紧密围绕“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学校通过委派教师出国交流访学、聘请外籍教师上课、与国外高校互派交流生、实习生等形式,与十多所国外高校展开合作办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为推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出台了《上海金融学院关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了创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知识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各类创业大赛,资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拨出专项经费设立学生科创项目等具体形式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四、对其他高校的启示和借鉴

上海金融学院在“三型一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2010年以来各专业就业率均在95%以上,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和评价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启示可供其他高校借鉴: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不能盲目照搬。上海金融学院应用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综合自身是新建升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历史悠久、地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区域内研究型大学众多等实际情况设定的。这一定位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高校。其他高校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盲目照搬,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区位同类院校发展情况,科学定位,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取得良好效果。

校本研修具体措施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青年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存在问题;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38-02

为了适应大学快速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学校引进了一大批青年专业教师。这些青年教师现已成为学校本、专科教学的潜在主力军,他们的教学水平高低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未来。如何尽快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工作的重中之重[1,2]。我校是以农科专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根本任务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塑造,更应将传授专业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内设置的专业课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基础理论,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3]。青年专业教师,大都具有较高学历,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为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他们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尽管有教学热情和较好的业务基础,但在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1]。作为青年专业教师本身,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学校和院系也要创造和提供一切有利于青年专业教师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授课水平。笔者结合自身近年来作为本科教学督导和老专业教师的听课实践,谈谈对提高我院(以园艺专业为例)青年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几点看法。

一、当前青年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

近些年来,我院引进的青年专业教师大多为重点院校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毕业,他们均具有系统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他们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和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来校后工作热情高,学习能力强。由于接触教学工作时间短,尚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接受新事物,引进新视角、新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新快。同时他们与学生年龄相近,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易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青年专业教师多数从学校到学校,基础理论丰富扎实,实验室工作比较精通。但是他们到生产第一线的机会较少,故专业知识较缺乏、实践经验较少。笔者在教学督导和听课中发现年青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授课经验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较少、缺乏相应的讲课技巧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

1.课堂教学方面。(1)照本宣科,讲课内容空洞、枯燥。由于缺乏宽泛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刚上讲台的青年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现有教材为基础,虽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但有些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所讲内容均脱离不了教材,致使讲课内容空洞、枯燥,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4],学生不愿意听;(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青年专业教师因为本身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利用案例进行教学,特别是讲到一些实例,如园艺植物品种介绍、具体栽培技术时自信心不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3)所讲知识有的落后于生产。因很少有机会到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对现行的先进科学技术了解不够,所讲内容多来自于已经过时的教材,传授给学生的许多知识落后于生产,如寿光的园艺植物的立体栽培、汽雾栽培、高档设施栽培等已很常见,但课堂上难以见到这样的内容,所讲内容没有反映出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4)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这是青年专业教师授课存在的普遍问题。一些教师将教材全部大篇幅的搬上多媒体,上课时照着一字不漏的宣讲,有的整堂课一个字不写,致使学生忙于记笔记,很难跟上讲课的进度和教师的思路,教学效果较差;(5)不能自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驾驭课堂,课堂组织能力较差,使得教学内容、教法僵硬,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和感染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较低。

2.实践教学方面。青年专业教师虽然具有某些较深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如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但面对本、专科的专业实践教学,会因为专业实践经验不足而显得手足无措。园艺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时数较多,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实验场所现场教学。由于缺乏专业实践锻炼,专业知识积累的较少,多数青年专业教师在生产现场面对园艺植物和具体的栽培管理技术,不敢讲或讲得很少;需要动手示范时有的不敢动手,有的操作不熟练甚至出错,如果树修剪、园艺植物嫁接等,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有的在现场不能很好的为学生解答问题和处理问题。此外,由于年青专业教师本身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知识面较窄,难以起到学习引导者的作用。

二、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措施与建议

青年专业教师在进入高校之前,都已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经过岗前培训,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素养。但对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专业教师来说还远远不够[3]。作为高校的青年专业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多方求教,加强实践,不断积累专业知识,苦练教学基本功,以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取得进步。学校和学院也应为青年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培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水平,使之尽快适应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需要。

(一)认真精心备课

作为青年专业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课程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备课必须以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事先设定教学过程的步骤,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预先设计出解决方法[4];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尤其是集体备课,领会教学精神实质,抓住重点、难点;对教材内容要非常熟悉,掌握知识要点,并通过查阅资料,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如在常规园艺植物育种中加入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形成先进且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体系;备课后可进行试讲,并请同行老师提出意见,以进一步修改教案和改进教学方法。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增加板书

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采取多媒体教学,在课件制作时,力求内容简洁多变,主要列出课程内容的提纲和要点,使每版面的文字不超过60字符,吸引学生注意力;针对专业特点,插入较多实物图片、图表及录像资料,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如园艺植物的种类和品种;除用多媒体外,还要注意多增加板书,特别是一些重点和难点,要结合图表,用板书详细讲解,准确掌握教学节奏,使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和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青年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特别是一些水平较高的农业科技园和基地参观、考察、学习

所谓见多识广,青年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的是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生产的关键时期,经常组织他们深入生产一线参观考察,可帮助他们增加专业感性认识,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快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我省是园艺强省,许多地方的园艺生产、科研水平较高,如烟台的苹果生产、寿光的蔬菜生产、临朐的果树设施栽培、青州的花卉生产等,都非常值得学习、参观和考查。今年春季,学院曾组织青年专业教师到临朐、寿光、青州、莱芜等地参观、学习园艺植物的设施栽培。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活动收获颇丰,对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加教学内容帮助较大。建议这一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以帮助青年专业教师积累专业知识,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四)以老带新

从事教学多年的专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大多积累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经验。青年专业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经常向老教师请教,观摩老教师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上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特别是实践教学,要形成以老带新的教学格局。青年教师要多注意学习老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如果树修剪,要认真听取修剪原理的讲解,就近观摩具体的修剪示范,并且自己在学生面前要多动手,不要怕出错,有意识的在实践教学中锻炼、提高自己。

(五)结合科研项目,不断提高自己

青年专业教师要有意识的在科研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我们所承担的科研课题,除部分基础性的外,大部分为应用性项目,如园艺植物育种、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等。课题主持人要从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出发,让他们多参与课题研究,青年教师也要主动到科研一线参与课题的具体实施。这样不仅可以锻炼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对了解本学科的先进水平、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也有较大的帮助。

(六)利用多种方式,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是快速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派青年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培训、参观考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园艺产业水平很高,青年专业教师要多争取到这些发达国家进修学习和考察,以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国际先进水平,以增加自己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支持和鼓励青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技扶贫、驻村、包点等活动,使他们经常有机会接触生产一线的生产活动,了解当前农业、农村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生产方式,以便不断地积累园艺生产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之在讲课时更能灵活的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授课水平。

(七)要建立和完善青年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

建立学校、学院、同行和学生组成的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认真、科学的评价青年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很有必要,通过评价,及时地提出整改建议,促进青年专业教师快速成长;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竞赛,评出青年教学能手和优秀青年教师,并给予适当奖励,以激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上述对如何提高青年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肤浅看法,只是高校青年专业教师培养、提高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培养合格的高校专业教学人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通过相应措施加强专业上的引领、制度上的约束,才能使青年专业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建华.浅谈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33):225.

[2]黎雪莲,李庆.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45-46.

校本研修具体措施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研室师培工作实施细则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StudyontheteachertrainingworkExplorationDepartmentofMedicalCollege

LiXiaxinyu1,LiuYing2,XuHongfang1,LiWeijiao1(1.FunctionLaboratory,SchoolMedicineatHaiyuan,KunmingMedialUniversity;2.KunmingMedialUniversity,Kunming650000,Yunnan,China)

Abstract:Focusingonhowteachingandresearchofficescarryoutandimplementthefacultytrainingmanagementregulations,howtoexecutefacultytrainingregulations,Fromtheperspectiveofteachingandresearchoffices,thispaperdiscussedthespecificmeasuresandenforcementregulationsoffacultytrainingregulations.Afteraperiodtime’spracticeandexploration,theresultshowsthatthesemeasuresareeffective,whichprovidesusefulsuggestionsandreferencesforthefacultytrainingworkforteachingandresearchofficesinmedicalcollegesoruniversities.

Keywords:medi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facultytraining;enforcementregulation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医学类本科独立学院,学生规模和专业急剧增多,在校生人数已逾万余人,教学任务繁重,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他们中,多来自高等医药院校的学士、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未经师范专业教学工作的系统培训,且以初职为主,缺乏教学实践经验[1]。正是这样一批队伍,已经成为院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承担着巨大的教学科研压力。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个人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如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迫切需求。为此,学院制定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师培方法。但是,教研室一级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学院师培条例的实施细则有待补充完善,在海源学院现行的青年教师师培条例基础上,制定了教研室如何执行师培条例的实施细则,提出一些适合科室一级管理部门师培工作的具体条例,对学院青年教师师培方法具体实施细节进行补充充实和完善,为地方医学院校教研室一级部门的师培工作提出有益建议。

1.地方医学院校教研室实施师培的重要意义

青年教师的师培是海源学院大学教师序列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指教师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开始取得高一级技术职称申报资格之前这一阶段所接受的、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全方位培训[2]。青年教师肩负着学院长远发展的重任,教研室贯彻落实青年教师师培是促进学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下级部门执行学院师培条列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贯彻落实的成效则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执教能力水平[3]。教研室具体针对该室青年教师的特点,构建青年教师师培体系,强化符合该专业的青年教师职业化规范训练,避免了以往医学院校的师资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缺乏对相关学科的了解,知识面局限,缺少横向联系。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往往强调管理职能,忽视服务和指导职能,不同教学层次的师资管理分散在不同相关业务处室和人事部门,普遍存在多口管理、条块分割和职责不清等问题,教研室实施师培就可以规避师资培养管理混乱,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统筹和层设计诸多问题。

2.教研室项目制开展师培工作的实施要点

2.1主动争取上级领导的关心重视支持和帮助

本项目从研究方案制定修改批准,得到了海源学院师培处及基础医学部领导重视支持和帮助;领导不定期地组织学院老教授们开展讲座培训活动,协调或邀请非培训小组的青年教师参加,使更多的青年教师受益。为学院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交流平台。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长定期向相关部门领导汇报研究进展情况或存在问题,发现问题后,部门领导统筹协调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校通过采用“自我监控、督导监控评价、学生评教监控”等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定期反馈评估结果,确保青年教师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成立检查小组对师培满三年期的青年教师讲课情况,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并设置专项基金。对学习态度好,成绩优秀的青年教师,除激励表彰外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由于获得部门相关领导的重视关心支持帮助,保证了研究工作顺利实施和完成。

2.2提供待培青年教师选择方式方法的自由化

由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老教授与培训青年教师共同组成教研室师培活动小组;由科室决定,挑选素质和条件较好或刚毕业不久,亟待培训的青年教师作为项目研究培养对象;采用自愿参加与领导选派相结合的开放式培训方法,活动范围原则上以培训小组成员为主,但欢迎非培训小组的任何青年教师参与小组任何培训活动,促进培训质量提高,扩大培训影响和效果。

2.3塑造培训指导教师特色

以本教研室长期担任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为主,充分挖掘和利用昆明医科大学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离退休老教师资源担任培训工作,以教研室内与校内和校外名师相结合,在职教授与x退休老教授相结合的多重指导教师来源为特色性。采取导师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4],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2.4丰富师培学习与讲座内容

指导教师先后进行了教学心理学学习与教学方法技巧辅导培训,演讲方法与技巧训练。在科学研究方面完成了科学试验设计基本原理的讲解,包括科学实验的GLP、GCP管理理念;科学研究论文撰写方法、审稿方法及要领等。把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自学能力定为教研室师培工作的核心内容。试行PBL师培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规定待培青年教师,必须定期阅读相关专业杂志,限期完成本专业教材的精读任务,发现和找出教研室自编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或错误,写出阅读教材的读书心得总结。试行讲座-自学讨论-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例如青年教师自学教学方法后进行一次教学演讲,培训小组再对其教学演讲讨论、评估、评议。根据青年教师现况、存在问题和不足,培训小组自编了《师培相关系统培训教材》以全面系统地提高青年教师教育学和教学方法基本理论,从根本上改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

2.5重视利用业余时间发挥现代网络教育作用

青年教师工作多负担重,集中活动困难的诸多特点,培训活动,全部均利用青年教师业余时间方式进行,重视利用时间相对集中的寒暑假,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小组、微群、短信等信息交换平台对青年教师进行作业布置、检查与修改、个人咨询、交流互动。青年教师的教学演讲提纲修改,规范英文书信撰写与修改,学习参考资料互动交流等均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减少了集中培训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减轻了指导教师和培训学员的负担,使得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师培活动成为可能。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功能作用和效用,是本项研究工作顺利实施的一个重大优势和特点。

3.效果与讨论

3.1个人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在10个月的培训中,指导老师通过外国书信的模版讲解让青年教师完成了英文简历、英语出国进修访问申请书(含初稿、修稿、最终稿)的书写,使青年教师具备了英文写信和交际的能力。通过网络教育形式学习现代媒体教学技术,使青年教师具备了如何通过网络系统获得信息的交流能力,拓宽了他们的教学知识储备。

3.2教学能力日渐完善

指导教师从高等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入手,系统地教会青年教师如何备课、如何撰写讲稿、如何制作PPT等基本方法。使青年教师对授课方法的基本要领、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基本要领、课堂教学艺术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同时学会如何了解本专业学科动向,对本专业教材进一步深入学习,让青年教师具备了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的综合教学能力。在2016年学院全英文课堂教学比赛中、小组老师取得三等奖。

3.3科研思维趋于成熟

在学术科研方面,通过宣读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在国外发表过的高水平科研论文,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论文审阅,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论文阅读能力和审评能力,还掀起了学院老师学术交流的新高潮。使海源学院学术交流走向常态化。指导教师从科研项目选题的构思方法、成功立项的要点入手,培养青年教师的思维能力、科研素养和科研创新,以《三七总苷对Ⅱ度烧伤创面的作用及分子生物学》一题成功申报了学院科研项目。

4.结束语

本项目的宗旨为探索教研室如何贯彻落实院校师培条例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细则,根据近年本项目拟定的教研室师培方法与措施试行的结果,感到本研究试行的方法方案是可行的、有效的,对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肯定是有益的。通过系统化师培,使青年教师从上岗开始就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意识,培养自我约束、积极努力和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也使青年教师们感受到了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和期望,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促使青年教师更加自觉、努力地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同时,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学院系、室的积极关注,以及学校的政策支持都有力地促进了这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教研室落实青年教师师培工作对于推动学校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经过培训的青年教师已成为充实到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新生力量,将逐步成长为骨干和中坚,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将成长为未来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

参考文献:

[1]高东雁,吕莉,姚继红,等.青年教师提高药理学教学能力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131-132.

[2]朱淼,黄艳.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5):4-7.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网络课程管理(收集3篇)
  • 下一篇:供应商管理建议(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