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教学情境,融入礼仪文化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通常相对简单,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课文的内容。在上课时融入礼仪文化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比如,老师在讲解“Howareyoll?”“Fine,thankyou,andyou?”“Howdoyoudo.”“Goodmomin留旗emoon.”等礼貌用语时,可以运用这些内容建立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文明礼仪精神,并在日常交际中灵活运用。例如,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与上课内容有关的照片,再引导学生与老师展开有关的场景对话。老师可以问学生:“Whatpicturesareyouready?”学生们会说道:“ThiS15myphoto.”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展示的照片,并说道:“oh,iti、ve钾nieellikeit.”之后再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相互介绍自己的照片,教会小学生运用礼貌用语。
二、利用中英文化差异,融入礼仪文化教育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节日等内容融入文明礼仪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例如,老师在讲解节日的有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掌握HapPyNewYear中国人讲究吃饺子,寓意团友;在MarsthWomen’SD盯时应当祝妈妈节日快乐;在TheQingmingFestival时应当教育小学生尊重长辈;在Teacher’5Day应当祝老师节日快乐。老师在英语课上可以利用这些常见的节日融入礼仪文化教学,促进小学生建立崇高的道德品质。此外,还可以运用我国的经典谚语来激励小学生,从而提高其文明意识,陶冶其情操。比如,教会小学生Union15Strength的含义,教导小学生应当相互团结、相互合作。在老师讲解到动物园的有关知识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视频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掌握:Don’tpieknowersDon’tleavelitter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小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礼仪文化教学的实施。文明礼仪是无处不在的,老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种谚语来对小学生展开有关的礼仪教学,达到提高礼仪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在讲解英语知识时,融入礼仪文化意识
老师在教学时应当教导学生讲礼貌,因为“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十分重要的。倘若交流的双方文化背景相差甚远,即便是礼貌的话语也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背景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在讲解课文知识过程中应当融入礼仪文化意识。例如,老师在讲解Foodanddrink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与相关礼仪。掌握starter•Sollp•maineourse、dessert、drink等知识,然后与我国餐饮文化相比较,我国餐饮文化并不复杂,然而却有着丰富的酒文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餐饮文化间的差异,比如我国人民用筷子就餐,而英国人用刀叉。并且教导学生在吃饭过程中注意礼仪,比如请长辈先就座、吃东西时不能发出声音等等。这样小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又学会了应当怎样注重餐桌礼仪。又例如,老师在讲解ClotheS过程中,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各种颜色用英语怎么说,各种服装用英语怎么说,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穿着礼仪等。
礼仪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明礼仪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将礼仪文化教学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对小学生展开礼仪文化教学不仅培养了其语言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其道德素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苏.架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育.口].考试周干,J,2012,(46),115一116
[2]姚琳.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体现分析.田.新课程学习(上),2012,(06),188
关键词:外贸企业文化软实力商务礼仪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对外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国内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以自身蕴含着中西方优秀文化的商务礼仪,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经济对手加强了解、减少摩擦、密切合作,为企业提供不竭之力量源泉,成为中国对外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评估一个企业,主要看其业绩的高低,但现在业界却已经普遍认识到,企业跟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一样,没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储备,是不可能使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一个不健康、不健全文化的企业是无法不断创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机遇和挑战的。香港经盛国际执行董事叶生说过一句话:“人类因为梦想而伟大,企业因为文化而繁荣。”
一、企业文化及商务礼仪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构建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它是企业经营准则、工作作风、企业精神、道德准则、经营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传承着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传统,遵循着新时代的文化观念和行为准则,体现着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企业意识形态,它是由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信息符号等组成的企业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对企业能力的形成、发挥和保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商务礼仪作为企业文化内容的一员,对形成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培育企业优秀精神,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构建企业社会的和谐关系,特别是在促进对外企业文化交流,建立真实的、坦诚的相互关系,使商务交往更有效等企业实践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它是企业交往时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道德规范,涵盖商务交往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从小到见面致礼,大到履行商务契约的各种商务交往活动中,不能因为不了解双方企业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商务礼仪的疏漏导致:小则失去商机,大则损害国家形象。
二、从文化形态看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历史文化,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也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采面对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为“天人合一”,重视人伦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亲亲为大”,孝悌为人之根本;重视群体与个体的互补,强调群体与个体的同中有异,异中求同,形成了谦虚、忍让、柔中有刚的传统性格;重视以义取利,以道养器。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义取利更是其主流意识形态,在义利发生矛盾时,主张“克己复礼”、“见利思义”,甚至舍生取义。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粹,也应是中国企业文化的精髓。但近代以来,人们对大道取法自然的认识及遵循越来越弱,见财起意,情、理、法,次序鲜明,做任何事情,法律意识虽有但先要看人情、再讲道理,好大喜功、互相拆台,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较难经受住考验,这成为制约中国对外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弊垢。
目前,世界经济秩序以美国为瞻首,西方企业文化也以美国文化为代表,契约文化是其主要特点,这与美国这个新兴的混合型多民族融合,以及简单的社会结构分不开,这种关系链条没有像中国以血缘为基础那样复杂,他们宣扬个人利益至上,追求个人权益的最大化,追名逐利是个人的本能,也是人生存的目的,在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利过程中,不考虑道德不道德。竞争而实用、功利而无情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主导着社会人生。他们相信法律,认为只有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保护个人的权利,制裁侵犯人权者。他们擅长抽象逻辑思维,非常注重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形成率直、豁达、硬朗的文化品格。当然,随着现代经济、科技、交通和各种信息传媒的全球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发现并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虽不是很得要领,但并不影响其逐步在社会、生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运用,这也为中西方企业文化的接触和交融,推动全球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扬长避短,培育异中有同的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是商业活动中参与人员相互尊重而又比必须遵循的礼仪准则。商务礼仪包含的内容繁多,涉及到商务活动如言行举止、吃喝穿衣、待人接物、礼仪赠品等的各方方面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商务礼仪。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使商务活动交往者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对商务礼仪等的相互融合,构成了潜在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点,并以此做好与西方文化的契合,使两种企业文化得以共荣而又不失各自的风采。在商务交往中,商务礼仪应当遵循三个原则:本于尊重、善于表达、形式规范。对于尊重,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表达形式也不同。所以,商务礼仪要考虑环境、氛围、文化背景等因素。比如交换名片,中国人往往比较主动索要名片,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好感和重视;而在西方人的眼里,向对方索要名片是不礼貌的、冒失的行为,一般都是等着对方主动提供名片。初次商务交往中,中国人多表现的较为矜持,礼仪方式含蓄而不太外露,对西方人有时候的那种大大咧咧、直截了当的交流方式感到太露骨,从心里认为西方文化底蕴浅薄,太没涵养,甚至粗鲁无礼;而西方人的方式较为直接、坦率,他们认为中国人特别狡猾,不直率,善于猜测别人意图,谈判对手琢摸不透。因此,在同对外商务交往对方的初次接触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企业文化中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方式,尽量避免沟通障碍,要抱着入乡随俗的心态,有礼有节地去适应对方。同时,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既要理解他国文化、习俗及企业业务惯例有所了解,又要对其文化等进行消化吸收,去伪存真,除劣用良,即在某种程度上与自身企业文化取得交融,进而得以超然豁达,不陷于对方文化礼仪的框框之中。同中有异,不失本企业文化之特色;异中有同,不失大同世界之礼仪,以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商务交往环境。
中国人讲究人情味,好面子,这种面子文化渗透于中国人几乎全部的生活,也体现在了企业文化中。如在商务谈判时,如果要在“面子”与“利子”这二者中选择的话,中国人往往会倾向“面子”,而西方人则看重“利子”,西方人会直接了当地跟你谈利润的问题。商务谈判前的见面寒暄也存在着企业文化的差异。中国商者认为首次见面,得给人家留下个好印象,所以热情地为客人沏上茶,说上一些看似与商务谈判无关的话题,这样一是尽了地主之仪,二是在问候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西方商人会唔时的礼仪方式较为简单,握个手,报下家门,然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谈判合同的签署是其唯一的目的,他们认为见面漫海空聊是不务正业,是在浪费金钱,长时间的闲谈那是工作以外的事情。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商者多做好事前功,尽量在商务交往中不给对方留下礼仪繁琐等不良影响。
在商务礼仪的语言选择和运用方面,西方人简洁、明了,表态不含糊,爱辩论,口气硬朗,甚至武断,他们认为个人意见的表述是正当的权利,也有利于解决问题,他们不会去过多地考虑是否有“人情味”。而中国企业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注重通过商务礼仪创造和谐的商务活动氛围。也许会为保全双方的脸面,而使用一些模糊的甚至暖昧的语言,对对方存有异议,往往是迁回陈述自己的见解,尽量避免摩擦,以寻求友谊的建立和长久性合作的可能性。
在签订商务契约礼仪方面,中西方对待商务契约的态度不太一样。西方企业非常重视契约的权威性,契约一旦签署就会严格执行。而在中国企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注重的是信誉这就实际上出现了是重视法制还是重视人情的企业文化差异。美国学者帕伊曾感叹:“许多美国商业者认为,中国人只须用口头约定,或点一点头,就可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在解决商务契约纠纷礼仪中,中国企业文化习惯从道德上考虑问题,重视“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旦发生纠纷和争端,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商者人习惯于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层面的作用。而西方企业、商人却恰恰相反,对于纠纷的处置,他们以契约为标准,惯用法律的手段,从法律上寻找突破,良心和道德的作用暂不考虑,他们会全力发挥律师的作用,由律师出面去处理纠纷。一些中国企业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眼里却不以为然。
作为国际商业经济活动,其蕴含的企业文化交往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但可以看出,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其作用不只贯穿于商务交往活动的整个过程,其影响力所产生的效应会远远大于一个商务活动具体过程的结果。不拘礼节得看什么时候,有时野外手抓玉米饽饽是一种朴实,但到了厅堂之上手抓馒头也许就是一种粗俗。在具体的商务交往活动中,文化差异的所形成的礼仪更是千差万别,既与交往者本身文化素质有关,也与交往双方企业文化的交合相关。企业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国外企业来到中国开展商务活动需要“中国化”。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进军全球市场也需要“他国化”,对外商务文化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和习俗,以中西合璧的商务礼仪,赢得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心,确保商务交往活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庆和《实用商务谈判大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往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关键词]文化商务礼仪差异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文化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下商务礼仪的差异,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交际障碍,消除文化冲突,实现更加有效的交际。概括来讲,造成商务礼仪这种差异的主要有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语言习惯及非语言习惯等。为此,下面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一、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生的价值都是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之中,重视社会价值,否定个人的自我主体性,人生的道义往往与“忘我”相联系。汉语中有“光宗耀祖,显赫门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等字句,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个人或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从社会价值出发判断评定个人价值,而不是从个人出发构建社会价值。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群体和谐、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有个性,应该弘扬个性,但个人永远不能置于国家、集体之上。
这种非自我主体性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大不相同。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本位、目的和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们主张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个人具有最大全力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主张个人具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权。
下面我们以中美文化中对年龄看法的不同对中西价值观念的不同加以说明。
美国文化重视青年。青年代表着未来,是可能和希望的象征。而老年人则成为相对不受重视的群体。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强调尊重长者。长者是智慧、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汉语的称呼中,对待年长者常加称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先生”,“老同志”等。甚至在姓氏后面加一“老”字以示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如“刘老”、“张老”等。而在西方,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年老的事实,即使涉及有关内容,也总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代替oldman,用elderly,advancedinage代替old。
另外,西方人过分推崇自己,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从而使人际关系非常冷漠。在对待隐私的问题上,中西方人的观念有很大不同。在西方人眼里视为“隐私”的事情,在中国人眼里却是关心他人的具体体现。如见面后寒暄,询问别人的年龄、籍贯、职业、收人、婚姻状况、家庭情况、体重等都属于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西方,这些都属于隐私,询问这些问题均被视为有失礼貌的。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用敲门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问主人是否方便。
二、时间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时间的认识是一种环形时间观念。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在道家思想中,生命都有一死,但死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道”的展开过程中,先是逝,是远,最后是反,反也是返,即回到本原的道中。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个体生命之死,只是回到宇宙整体生命这个大熔炉中,投入整体的生命再造之中。阴阳五行说认为,阴和阳的相互推移和相互转化,导致了昼明夜暗交互轮回,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周而复始,以及六十甲子为一个周期的气运变化。这些以阴阳交替盛衰为根源的循环过程,就形成了自然界的时间结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可以随意支配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
与东方人环形时间观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线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他们使用时间非常精确,做任何事都严格按照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着一种对时间的“紧缺”感。
在两种不同观念的支配下,各种文化里的人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比如说,在美国商人的眼中,时间永远是金钱。“开门见山吧”,他们愿意在第一次会见时就能得到口头的承诺。“我们是不是说定了?”会谈中,他们不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他们习惯了集中精力、速战速决。因为他们的线形时间观念只是注重现在、计划未来,所以为争取时间应该及早地进入正题。
而中国人经商乐于感情投资,喜欢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所以商务活动进展缓慢。中国商人不喜欢美国人急于求成的态度。以生意为中心的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认为应该在双方协议好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中国人则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
三、饮食观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反映了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中国菜肴强调“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以追求味美为第一要求,致使营养问题成为影响中国饮食科学性的最大弱点。西方人饮食重科学、讲求营养。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等的要求。他们追求清淡少油,强调使用新鲜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味道。摄取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吃得也较为简单,享受在饮食中基本上不占重要位置,所以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中国人吃喝出声与西方人吃喝不出声,反映着中西饮食文化的根本差异。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反过来,西方人仅把饮食补充能量的一种手段,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语言习惯
在中国,保持低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总是自谦,如“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而这不符合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美国。虽然这在中国文化中合情合理,但他们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在人面前显示自己是无能之辈。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在英语环境里,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等敬谦语。我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面对别人的赞扬和祝贺时,中国人常会说出一连串的“哪里,哪里”、“您过奖了”、“我做得不好”、“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呢”等自谦语。这往往使他们因为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感到中国人不讲礼貌。因为,在西方文化里,夸赞人家的人总是希望对方对他的赞扬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反应。西方人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you”,这在中国人看来显然是堂而皇之的接受了别人的赞扬,是非常不谦虚的。
中国人见面时总喜欢问一声“您吃饭了吗?”,“您去哪儿?”。这在国内人听了非常亲切,可要是放到欧美国家说,他们听了就会反感。前面提到,西方人最不喜欢别人过问和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你问他去哪儿,他会认为你这是在打听他个人私事;你问他吃饭了没有,他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共进午(晚)餐。在西方国家譬如英国,人们见面时总习惯于问一声“今天天气怎么样?”。
五、非语言习惯
中西文化差异也大量存在于非语言习惯之中。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通常,非语言习惯包括手势语、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
现代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耸肩,也是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身体姿势。他们在耸肩时,常常表示“有什么办法呢?”、“我不知道”、“无能为力”,而在中国我们在表述上述意思时只是摇头或摆手。
在听别人谈话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碰撞、摩擦日益增多,要想成功地进行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从文化层面上更好的理解各国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经意的误会,以有利于与贸易伙伴培养感情,促进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吴熹:跨文化交际语言得体性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2]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
[3]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高华伟: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