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收集3篇)

时间: 2024-07-05 栏目:办公范文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范文篇1

一、农村校园冷暴力存在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形式

冷暴力主要是利用心理攻击将受暴力对象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农村校园中展现的形式主要是两种方式[1]。一种是利用具体的言语动作给目标带来负面情绪,使受暴力目标在感受上偏向消极。另外一种展现形式就是施暴者对目标展现?o视行为,让目标感觉不到受尊重,逐渐在心理上产生困惑。施、受暴力对象也存在着显著差别,有可能是团体之间或者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团体之间产生矛盾情况下造成冷暴力的发生。

二、在农村校园环境中呈现冷暴力的具体展现

学生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常常会因为见解不同造成冷暴力的发生,在校园这样同一学习环境下长时间相处下的学生,由于存在着某些矛盾促使他们发生争执。从对农村校园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大部分施暴者在性格上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学生在个体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显著不同,很容易因为意见无法达成一致造成冷暴力时间发生。如果受暴对象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不利于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甚至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由此看来,这一现象的发生对暴力双方都造成不利影响,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一定阻碍。同时,对农村校园在校园建设方面加大了难度,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在农村校园中频发冷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农村校园中发生冷暴力事件,对校园整体建设呈现不利作用。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以下方面因素的不正常引导。首先,学生在个性养成上存在着一定偏差[2]。很多学生在情绪表达上过于悲观致使其在与他人相处时发生矛盾。同时,家庭在对学生展开教育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家长与学生之间相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性格养成。此外就是校园、社会两大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正确引导,造成了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

四、农村校园在处理冷暴力、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决策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确立正确观念

农村学校在展开教学工作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设为主要教学目标。老师在教学时着重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适当疏导,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学生自身要不断努力提升道德修养,对事物产生正确看法,严格控制自身负面情绪的产生。在与他人相处时既要保证自身的利益又要考虑他人的想法。学生应该利用闲暇时间多参与活动,注重与人交流,在活动中掌握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二)家长配合学校展开心理疏导

家长在与学生相处时要注重自身行为的管理,以及与他人相处时要注意言行规范,给学生呈现榜样作用。同时,家长应该主动与学校配合完成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困惑时,老师及家长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三)学校、社会加强环境监察力度

学校、社会应该注重环境的建立,为学生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在素质方面的教学,尤其对思政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更新,适当融入心理教育。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德政教育讲座,或者相关课外实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冷暴力现象的减缓[3]。同时,社会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正确理念引导,向学生呈现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范文篇2

【关键词】校园暴力;预防;应急;机制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及其现状

从广义看,校园暴力可分为3种情况:一是学生之间相互实施的暴力,二是校外不法人员对在校学生实施的暴力,三是师生之间实施的暴力。据统计,当前暴力犯罪事件已占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30%。从性质来看,高校暴力事件的凶残程度则远远超过中小学校园的暴力行为,社会影响更为恶劣。从类型看,大学生暴力犯罪行为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勒索钱财、打骂侮辱、群体斗殴,还有抢劫、杀人、犯等。从发生人群看,大学生施暴者多集中在刚入学新生和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两个群体,呈两极化特点。此外,近年来女生暴力行为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笔者分别就三峡大学、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葛洲坝电力职业学院等几所大专院校的学生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分析。其中,暴力行为是大学生中除旷课外最多的违纪行为,其中男生占85%,女生15%。问卷调查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选取的大学生进行测量,收集数据,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暴力行为的心理或人格因素。访谈法运用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实施过暴力行为的大学生做一对一访谈。从学生事发前的心理状态入手,对其认知方式、情感体验、人际关系、应激事件以及事后的心理反应等做了详细的了解,并对访谈记录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分析,挖掘其发生暴力行为的深层原因。在EPQ量表的内外倾(E)这一维度上,有暴力行为的大学生T分分值主要集中在39以下或61以上,呈两极化分布,其中又以61分以上者居多。39分以下为典型内向,这类学生个性极为安静,不善交际,少有知己,在遇到挫折时常会压抑内心感受,到一定程度则以暴力的方式来发泄;61分以上为典型外向,这类学生克制力差,脾气暴躁不冷静,常常会在冲动中做出暴力举动。在神经质(N)这一维度上,绝大多数暴力行为学生的T分分值在61分以上,为典型不稳定类型。他们常对微小的挫折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引起心境波动,焦虑不安,导致暴力行为。综合这两个维度,大部分暴力行为大学生体现为典型胆汁质(外向、不稳定)和典型抑郁质(内向、不稳定)气质类型。此外,在精神质(P)这一维度上,很多有过暴力行为的学生T分>61,即具有突出的精神质特质,如: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只顾一时情绪宣泄;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缺乏信任感;报复心重,攻击性强,看问题偏激,争强好胜,不能体谅他人;自卑感和自尊心都较为强烈,虚荣心强,爱面子,对自己评价不高;无目标,感到大学生活空虚,无意义,对自己不满意。首先,个人自身的原因。校园暴力实际上是个体蓄意使用不正当手段对他人身体与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青少年的人格缺陷、心理素质差、心理压力过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他们通过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养成的第一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使子女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个性和行为方式,而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环境紧张等不良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都会导致儿童攻击的增加。再次,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上,暴力文化的传播极容易影响青少年,使其产生不良情绪。据研究,媒体暴力内容与观众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心理学学会根据大量研究得出结论,经常观看媒体暴力内容会会增加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使青少年变得缺乏对受害者最起码的同情心,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漠视心理。暴力文化贬低人的本性并剥夺大众的心灵自由,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增加了引发其冲动行为和破坏干扰行为的诱因,成为种种青少年问题的催化剂。最后,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品格教育的缺失,使很多青少年成为了“迷失的一代”。同时许多学校并没有完善的校园安全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对暴力事件的预测能力不够,对突发事件的控制以及应急处理不能及时有效,导致暴力事件更加恶化。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及应急机制研究

(1)健全校园安全的法规政策,积极开展法制教育。鉴于校园暴力的特殊性和紧迫性,制定专门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的法律,完善校园暴力法律防治体系已成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从法律上构建校园暴力防治体系,明确规定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法律程序与法律救济,才能切实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2)加强社会文化的控制性预防工作,根除暴力滋生的土壤。相比较法律防控和其他的防控手段而言,文化防控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亲和力,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国家需要通过对主流文化的倡导,对非主流文化的疏导和管理,来积极宣扬正确的社会评价标准和社会准则。(3)加强学生品格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代,曾有的道德规范不断地被解构,社会的价值观变得更为混乱。在这种前提下,让青少年对自己做一种价值定位是很困难的。而多数学校在教育观念上仍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重智轻德现象未得到改善。校园暴力被认为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其缘由还在于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的简单、陈旧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不妨借鉴美国的体验式品格教育模式,学校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和实践场所,让学生在情景中、实践中理解、体验和践行所要求的核心价值和美德,逐渐形成良好品格和真实的行为习惯。(4)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教师往往低估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同时又高估自己的干预能力。因此,在校园暴力预防上,学校需要通过培训、会议、规章制度等形式提高教师对校园暴力行为及危害的认识以及应急处理技巧。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建档工作,对心理有疾患有障碍的学生要及时发现,采取一跟一的方法,进行长期的跟踪了解并进行有效的疏导与矫治。(5)完善程序化的校园暴力应急预防制度。学校管理需要做好早期预警制度、综合治理制度、程序化处理制度,以专门防治校园暴力。做好早期预警制度,首先要布建校园暴力通报管理系统。如经常巡查校园及其周边,尤其是校园暴力较严重区域;装置反暴力咨询专线电话,提供学生在紧急状况或被暴力威胁时的求助途径,使校方及早有效处理暴力,也使学生增强对学校安全管理的信心。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时,暴力处理系统立即操作。校园安全委员会各小组按规定的分工和程序快速采取救援行动,妥善地处理暴力事件。学校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应对暴力事件,相关管理人员积极掌控、处理、请求支持,以消除危机状况。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后,立即进行各种善后处理,侧重于校园秩序的恢复、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安抚、经验教训的吸取等。最后,学校应该将暴力处理程序通过教育与训练,让全校师生知道,以加速学校安全管理的成效。(6)学校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共同应对校园暴力问题。学校应制定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力量的全方位计划来预防校园暴力问题。教育者应和家庭多联系,与家长建立真正意义上平等的、合作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生活背景要采取主动了解的态度,避免由误解而导致的冲突。教育者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行动中来,共同对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诱因进行探讨,得出相应的可供参考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美英.象牙塔里的阴影――透视国内校园暴力[J].科学中国人.2003(2):23~25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安全管理;启示

随着经济以及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施行,使小学教育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不断推行的“大众化教育”,致使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进而导致各种暴力违法事件的出现。为此,想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身上入手,探究小学校园暴力事件激增的原因,预防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长效方式。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涵义及案例

1、校园暴力事件

暴力指的是用非法的手段,恶意侵犯他人自身安全和利益的极端行为,它具有违背人性、侵犯基本人权、违背社会法制、违背基本伦理等特点,是极具社会危害的伤风败俗行为。而校园暴力,作为暴力事件的外延,它主要发生在各大中小学校校园以及学校周围,以故意杀人和伤害他人、抢劫等暴力行为,侵害在校学生和教师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指的是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而狭义的校园暴力则是专指,那些发生在校园以及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2、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特点

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酝酿,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些暴力事件始末,我们可以归纳出暴力事件是有相当显著特点的。从山西附小的小学生暴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暴力事件的主体是不分年龄段的。同时,超过一半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角,都处于阶段学习的中期,很少有新生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角。在进行暴力事件的研究和分析时,要特别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此外校园暴力事件产生,大都是学校没有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而是过分看重成绩。在小学生犯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及家长只会一再责备,没能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山西附小的勒索事件,还是呼伦贝尔市回族小学校园致死案件,我们研究德育的人都应该从小学生暴力事件中,归纳出德育的有效方法,维护小学校园安全,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的错误人生观,从幼年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犯罪的发生。

3、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突出案例

发生在山西鸡山小学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上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向校园里的低年级同学强行索要零花钱,甚至还拿烟头在同学们的手腕上烫疤痕。他不仅抽烟、喝酒、去网吧,还毫无同情心的伤害自己身边的同学。这一件件不规范的行为,使社会上的大众表示震惊,人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小学生做的恶劣事件。

无独有偶,2013年6月,呼伦贝尔市的一所回族小学发生了校园致死事件。学校视频显示,六年三班的某位学生,毫无征兆的朝身后的同学进行暴力攻击,将其按倒之后疯狂的拳脚相加,在同学的阻拦下,这位同学还两次挣脱用脚攻击倒在地下的同学,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老师在场。事后老师到达现场也没能对同学进行任何救助行为,导致同学的死亡。

在如今的社会里,小学生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而这些校园暴力的主角完全不懂真情二字,他们任意践踏他人,如果任其发展,将来也必定危害社会。为此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二、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分析

1、学生个人因素

校园暴力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年龄与校园暴力的类型也有关系。经过普遍观察,大多数校园暴力的主角在自身人格方面都多多少少有些缺陷。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学习成绩都较差,控制力较弱。并且他们的猎奇心理极强,容易对烟酒、等产生浓厚兴趣,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学生自身缺乏自信也是导致学生使用暴力的主导因素之一。学生为了在校园里有存在感,但是在运动、成绩等方面又比较欠缺,这样会导致他们用极端的方式表现自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拥有了错误的价值观,但他们自身却没有发现自己的三观错误,而是一味地认为这是所谓“酷”。再加上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有些发育较早的同学易产生早恋心理,从而导致同学之间争风吃醋,使恋爱成为校园暴力的导火索。

有些小学生具有狭隘心理,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心理健康问题。狭隘的人无法完整地看待人和事物,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对于自身和他人都是极为不利的。[1]这样的学生往往非常的自私自利,心胸狭隘,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很容易将别人不经意的举动牢记在心,这也为他们今后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可以说狭隘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家庭的影响

首先,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贫困山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大批的贫困生群体。这些贫困生群体受环境及家庭的影响,容易产生自闭心理。而在城市里,家庭的贫富差距更会激化学生错误心理的产生。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盛气凌人,学习生活中处处排挤家庭拮据的孩子,这会使家庭拮据的孩子在童年就产生心理阴影,再加之少言寡语,容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据北京的一所高校的统计数据显示,有将近六成的贫困学生会因为家境贫寒而自卑、而羞愧难当。可以说家庭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除了自卑之外,还会让贫困生具有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中更加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为了不被他人看不起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努力的拼搏。当然也有小部分的人选择掩饰自己贫困的背景,通过“打肿脸充胖子”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因为这样至少不会被人看不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校的“贫困绿色通道”很少有人会去使用的尴尬现象。他们用自己极强的自尊掩盖起了自己脆弱的内心,他们看似坚不可摧,其实他们的堡垒就像是一张“纸老虎”,任何一点小小的闲言碎语都会让他们难堪,让他们暴跳如雷。

其次,家长的疏于管理,会使小学生放任自流,导致恶习难以改掉。甚至有些家长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给予的都是责骂和处罚,没能给孩子需要的关怀,这样会使小学生心理严重受挫,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最后导致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最后,有的家庭没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例如有些家长全然不顾小学生的心理及生活,每天沉浸于享乐,给小学生树立了坏的榜样。年纪越小的学生往往模仿力很强,对于家长的日常行为,小学生很容易被其熏染,从而导致人格的缺失。

3、学校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学校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不小的差距。过度重视学生的智育竞赛,德育工作表面化、大搞形式主义化,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制以及价值观念教育等问题仍然存在。

学校是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管理和对学校暴力事件的重视程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暴力事件的发生几率。如果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那么就会使学校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进而致使某些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形成强烈的挫折感,这样就使得学生很容易将内心不满情绪宣泄在他人身上,往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一系列惨案。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小学生普遍具有盲目攀比的消费观,加上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的不够重视,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抵制不了一些不良诱惑,导致学生因为满足内心的贪欲而引发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最后,师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样就容易使教师以及家长忽视学生的成长,无法有效疏导其产生的暴力倾向,最终导致对暴力事件的解决和预防缺少必要的关注和长效机制的现象。

三、暴力事件对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启示

1、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校园生活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离不开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那些小学生校园暴力事件中,很多被害者都存在歧视甚至戏弄犯罪嫌疑人的低素质行为,可以说他们本身素质的不高是酿成惨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而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最主要的。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多组织一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活动,讨论的内容和话题集中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加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要开设心理治疗室,给那些心理出现困惑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而对于那些性格外向,但有点狭隘的学生则要注重培养与学生合作共享的精神,多让他们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如拔河、足球赛等,在活动中,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合作分享的重要性。而对于那些因贫困而自卑的学生,我们不反对给他们提供资助,但是学校更加应该采取理性的资助手段。在进行爱心活动时要切身考虑他们的真实感受。这不仅不利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还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而对于那些存在极强的自尊心的学生,要加强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

2、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当今学校大都注重成绩,几乎没有教育学生如何与他人沟通。因此,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要多安排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课程或实践活动。通过课堂的学习使他们掌握一些与他人沟通、处理交往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良好沟通能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措施,也是维护小学校园安全的基本措施。

3、教师应灵活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

当同学之间的矛盾要激化的时候,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及时干预制止。首先,老师要及时解决细小矛盾,不要让矛盾堆积、激化。老师在了解了孩子间的小矛盾时,及时做做两孩子的思想工作,引导合理解决同学间的小摩擦,事情就不至于朝坏的方向发展。

其次,老师解决问题要公正。小孩间闹矛盾这是家常便饭,老给老师告状,也会给老师带来很多麻烦,老师可以教给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矛盾的方法,告诉他们自己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孩子们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时老师还是要秉公处理,尤其是发生在“好学生”和调皮学生之间时,老师应该对事不对人,公正处理,这样才能服众。因为学生心里本来就敏感,如果老师处理不妥,就会激化学生间的不满情绪,甚至会使同学间的矛盾越来越多。

第三,切忌“和稀泥”。有时候老师谁也不想批评,充当和事佬,在理不在理各打五十大板,会使得孩子的价值观混乱,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基本的是非曲直,老师有义务应到引导孩子去认识,尤其是小学生,所以处理矛盾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建议改正的方法,褒贬适当,这样就能减少一些矛盾的发生。

第四,要做好善后工作。老师处理矛盾时,势必会批评到某些同学,有的同学的某些做法或许会在班上形成较长时间的影响,这时,老师一方面要安抚做错事的同学,让他没有顾虑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要教育班上孩子不要去取笑刺激他,应该以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同学。对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孩子,要积极给与肯定。不要让孩子一朝做错事,永远被人笑话,从而使孩子留下阴影。这样会使孩子做了错事隐瞒或为自己开脱,不敢承认错误。

第五,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不能事事以自我出发去处理。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中宝,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唯我独尊。所以,在集体生活中,因为这类原因闹矛盾的也挺多。老师对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教育,凡事多站在别人的位置想想,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心胸开阔,凡事不要斤斤计较,从而减少摩擦的发生。

第六,孩子间发生矛盾时老师应积极处理,尽量避免把皮球踢给家长。家长必须一起面对时,老师应该协调解决,不能让家长剑拔弩张。现在的家长都很心痛自己的孩子,家长的偏听容易促使事情处理的复杂化。所以学生间有矛盾时,老师处理相对会更能兼听,老师也应积极处理,而不是用把双方家长叫来以推卸自己的责任。有时不得不请双方家长时,老师言语要委婉,并且要让双方家长都以爱孩子为出发点,就事论事,引导家长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对孩子则尽量少指责,虽然这件事做错了,但其他方面的优点要不吝夸奖,对孩子充满爱意,这样就更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从而使家长间相互谅解,获得教育孩子的共识。

【注释】

[1]聂振伟.21世纪通识课系列教材大学心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小融.学校教育心理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3]史保怀.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07.

[4]吴锡改.论青少年心理失衡[J].长江大学学报,2005.

[5]黄守洲.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起源于社会病[J].北京青年报,2007.

[6]胡勤国.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

[7]刘士合.校园暴力现象的成因和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8.

[8]强亚平.反对校园暴力应从校园预防做起[J].世界教育信息,2006.

[9]赵雨佳.中小学校园暴力的被害成因与预防[J].法制与社会,2006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生态文明建设汇报材料(整理2篇)
  • 下一篇:生态环境保护案例(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