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民俗文化调研(整理2篇)

时间: 2024-07-05 栏目:办公范文

民俗文化调研范文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河北省是一大省,在战国时期属燕国和赵国,因古称燕赵大地。面积有18.88万平方千米。辖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邢台、承德等11个地级市,省会是石家庄。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燕赵儿女们辛勤地劳作着,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旧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被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取代。同样对于民间民俗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显然已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以河北省邢台县为例,对河北省邢台县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邢台县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的现状

所谓民俗,是指产生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项。既然如此,那么民俗文化关涉的面极广,所有社会生产和生活就都应该包含在民俗文化之中,如:物质生产民俗文化,物质生活民俗文化、人生礼仪民俗文化、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等等方面。

邢台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面积1848平方公里,人口约33.6万。邢台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在新农村建设中做了积极的努力,在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调研,发现了一批具有邢台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项目。尤其是过年,又是农闲时节,各乡镇的庙会和集市是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大好时机。如扭秧歌、扇鼓舞、划旱船和推太平车,梨花大鼓、龙灯狮子舞、踩高跷等在邢台县各个乡镇广泛流传。另外,邢台县的石头建筑也很有特色。如:邢台县英谈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也很有潜力。如:七夕文化艺术节、婚俗文化等等。

二、邢台县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在逐年下降逐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认识和思想随着社会的变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可以说民间民俗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变化在逐年下降。很多古朴的民风、传统的民俗正逐渐被人们淡忘,很多民间艺术甚至被人们遗忘了。很多民间艺人的传统手艺被忽视,甚至是失传。

(二)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我们对邢台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会民间文艺技能的村民中,50岁以上的占50.9%,30岁至50岁的占33.3%,30岁以下的占15.8%,邢台县民间民俗文化的继承问题很严重。会文艺技能的老人占大多数,而年轻人极少。在经济改革的时代,民间民俗文化的市场占有率实在是太低。邢台县的一些村镇的婚礼又回归古朴,有些村落还有八抬大轿、鼓乐队等,但是经过调查发现,抬花轿的都是一些至少在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和五、六十岁的男子,年轻人都不屑于参与这些婚俗活动,他们大都在城镇打工,而不愿意学习民间民俗文化与民间传统艺术。如:梨花大鼓,是邢台很有特色的一种说唱曲种,也是全国曲坛上备受民众喜爱的曲种之一。梨花大鼓历史悠久,据说近代梨花大鼓的传承人孙金枝,为了传承民间文艺曾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也没有什么成效,由于经济效益的缘故,也引不起年轻一代的兴趣,梨花大鼓在邢台几乎是后继无人了。

(三)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经费欠缺

传承与保护民间民俗文化,尽管近几年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没有用于专门研究、挖掘、整理民间民俗文化的专项资金。虽然2011年邢台成立了邢州民俗博物馆,但是启动经费还是较困难。很多民间民俗文化爱好者是靠热情来宣传和保护的,但缺乏实质性的进展。邢台县周公村有一位农民,他自费花了七、八的时间建起了一所民俗文化园,在园子里可以进行民间婚俗文化艺术表演,但这条路能走多远,值得人深思!

三、传承与保护新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思想,抓住机遇

近年来,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很重视。一是我国已经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并出台了,从2006年起,把6月份的第2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室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根据文件精神我们看到要更新农民思想,要他们抓住机遇,大力加强对于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积极开发并保护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三是为了丰富邢台县的民间民俗文化生活,为了扩大邢台的知名度,县委县政府响应号召正着手极力打造邢台县的特色民俗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周公村婚俗文化的表演艺术;提升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继续打造七夕文化艺术节;推介本土文化,打造和发展邢台县的绿色经济。采取一定的措施,势必会使邢台的民间民俗文化登上一个新台阶。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加强宣传力度,不能光靠政府部门,也不能只靠协会参与,也不能依靠媒体宣传,这项任务其实要靠全社会热爱民俗文化、尊重民俗文化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承与保护民间民俗文化氛围是重中之重。春节期间,是宣传民俗节日的大好时机,应利用好时机做好宣传工作。邢台县广播电视台要选取具有邢台县特色的民俗文化进行播放,文化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形式多样的民间民俗文艺活动。各乡镇还要利用大型节庆假日搞好群众的民间民俗文艺会演。有条件的村要建立村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馆,但是应建的合理,不能让其成为村民打麻将的场所。通过各种活动大力宣传,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逐渐村村比文明、家家比文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到目前,整个邢台县建成的生态文明村360多个,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沟通,增大投入

传承与保护民间民俗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工程。我们知道,参与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人群中,年龄结构分层严重不合理。储备年纪青的参与人严重不足,对邢台县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应不遗余力地挖掘邢台的民俗文化资源,挖掘市场潜力,引导民间民俗文化走进市场,创造市场效益。当然,还需要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增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民间民俗文化的人才利用和培训问题。对年青一代人进行适当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鼓励年青一代在闲暇之余学习传统民间民俗表演技艺,逐步使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合理化。

(四)认真规划,精心传承

邢台县属于太行山的山区大县。从西到东依次排列为深山区、浅山丘陵区和平原,其中山区面积12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山场面积188万亩,宜林山场157万亩,牧用草坡19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44.7%,邢台县获得的荣誉称号很多。近几年,邢台县委县政府大力提倡开荒造林,每年植树节政府部门带头植树造林,邢台县曾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的称号;由于政府重视,对于开荒山发展山区工艺的承包者给与相应的鼓励和扶持,还被誉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重视生态自然环境,被誉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其中前南峪被誉为“太行明珠”、被称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近年来开发了多处旅游景区,像天河山、前南峪、大峡谷、云梦山、九龙峡、紫金山、天梯山等12个景区对外开放,前南峪、九龙峡、天梯山、天河山被评为3A级景区。

从2005年开始在天河山举办的“七夕”文化艺术节,邢台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各地的人纷纷到天河山寻找牛郎织女般的浪漫爱情,感受七夕文化的气息。“七夕”文化其实就是牛郎织女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对于现代人们的家庭婚姻观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2009年7月邢台首届太行山文化节活动成功举办,对于传承太行文化,发展绿色太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响应号召,精心打造一批具有邢台民间民俗文化特色的品牌,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的民间民俗文化传承。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我们独特的、独具邢台风味的民间民俗文化表演项目。对于提升邢台县的知名度与文化品位是非常必要的。邢台的旅游和经济必然会蓬勃发展的。

民俗文化调研范文篇2

关键词: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定位;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56-04

Abstract:Thefolkcustomsportscultureresearch′slocalizationismakeswidelyknowntheregionfolkcustomsportscultureprominentlytheindividualitycharacteristic;Thelifeclassregionfolkcustomsportscultureismakeswidelyknowntheregionfolkcustomsportscultureindividualitycharacteristicprominentlythemaindomain.Strengthensthefieldwork,facesdirectlytheregionfolkcustomsportsculturereality,goesoutthetraditionalresearchthedifficultposition;Deepenstheregionfolkcustomresearchtheconnotation;Displaystheregionsuperiority,promotestheregionfolkcustomsportseconomy,theculture,thesocialefficiency;Theorganizedexcavationreorganization,theestablishmentresearchkeypointistheregionfolkcustomsportsculturestrategychoice.

Keywords:Regionfolkcustomsportsculture;Researchlocalization;Strategychoice

民俗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诗经》时代,我国的文献古籍就有关于地域民俗方面的记录与研究。几千年来,为了适应和利用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形成了各自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共同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且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民俗体育正是这个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国以后,我国区域民俗的研究则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学者对区域民俗文化的理性认识,正是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长期探索而不断深化的。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现代体育向乡土社会浸透的今天,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我国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采录与研究进行定位和策略的选择进行探讨,展望其研究趋势,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体育文化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涉及领域广泛的文化,同时又是一个逐渐从大文化中不断分离、独立的亚文化体系。在不同的区域,体育文化又被不同的区域文化熏陶,因而带着明显的区域体育文化特征。各具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互相交流和互相融合,就构成了绚丽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1]。民俗体育文化是区域文化和民俗体育的衍生物,是两者交融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定位及策略才选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1民俗体育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审视

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民俗体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民俗体育研究主要从民俗体育的定义,民俗体育的分类及特征研究,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民俗体育的起源、传承、演变,民俗体育的产业化开发或者说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对于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的日益边缘化的现状,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2]。

多数学者以民俗的基本概念为立足点。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3]。也有学者对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的区别与关系,进行分析,多数研究从基本概念的源头探索他们之间的区别与关系。

纵观我国民俗体育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和思考。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实现文化大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理性的总结与分析,以期能够推动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应当有与其对象性质相应的方法。科学研究的进展与深化,固然受多种因素制约,但方法的更新往往具有重大意义。民俗体育虽存在于我们身边,但目前还未形成一门学科,尚未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民俗体育研究启蒙阶段和萌芽阶段主要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发展阶段以解释性和探索性研究为主。审视民俗体育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尚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得进一步思考。

第一,民俗体育的研究方问题。目前我国民俗体育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从田野调查方法上看,尽管学者们在民俗体育研究中应用田野调查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客观来说,中国民俗体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田野作业的欠缺[4]。正如钟敬文先生指出:“回首百年,中国民俗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田野作业的欠缺……中国民俗学子发端之初,似乎就很强调田野作业……但事实上我们做得远远不够”[5]。已有的民俗体育研究中真正扎实的田野调查的成果并不多见。而人类学研究中的区域研究法、剖面分析法、研究再研究法则应用得比较少。可以说,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成为当前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急需品。[4]

第二,研究主题和分布问题。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有对汉族的龙舟、舞龙、舞狮、风筝、土家族的摆手舞、壮族的抢花炮、苗族的玩年抢狮、纳西族东巴跳等独特的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有蒙古族、水族、藏族等整个民族的民俗体育活动研究,也有区域性民俗体育的研究,由点到面展示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然而与我国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相比,民俗体育研究还是沧海一粟,研究的范围呈现汉族民俗体育少,且集中在龙舟、龙狮、风筝等几个目;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研究多,以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为主;节日、仪式等民俗体育研究多,民间游戏深入研究少;研究范围分布区域不均衡[6]。

第三,研究定位和研究策略问题。从人类学、社会学、区域研究理论出发,微观研究具有以小见大的方法论意义。目前的民俗体育研究,尚缺乏准确的定位,对区域民俗体育是不同小区域文化中抽象出某一区域文化的共性还是个性问题定位不准,对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注重描述还是注重历史研究衔接没有阐述。并且对民俗体育研究的时代性发展策略缺乏深入的研究。

第四,研究区域模糊。民俗体育文化是长期的文化传承和积淀,各区域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民俗民情,决定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所必然具有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这种区域差异正是民俗体育在实地调查和理论建构中的宝贵资源。在地域研究中,缺乏从传承、传播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特征入手,没有打破历朝历代行政区的限制,以文化圈、文化带、民俗圈、祭祀圈、体育圈等文化地理、人文地理概念来规范区域民俗体育研究才是民俗体育文化研究成熟的标志[2]。

2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定位问题

我们今天研究区域文化,往往是以现实的行政区来划为界限的,但在区域研究中,行政地理与自然地理常常是不一致的,同一省区内部也有小区域文化,也就是亚区域文化。存在着行政地理和自然、文化地理的不一致的现象,但在区域研究中,行政地理与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常常是不一致的,现实的省区范围与历史的行政区也常常是不一致的。

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某一个区域文化由实力相当的两个亚区域文化共同构成。如浙江文化,由吴文化与越文化构成,浙江境内的吴文化与越文化固然有很多差别,而且同处越地,即浙东地区,不同区域之间在文化上也有很多差异。浙东北部的宁绍地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与苏南、浙北比较近;而浙东南部的温州一带与福建有很多共性,是瓯越文化的代表,受海洋文化影响较深,人民的性格也多以冒险、拼博精神为主。自明清以来,多有向海外移民的传统,而在浙江北部,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需要从不同小区域文化中抽象出某一区域文化的共性来,而这种共性又是要明显区别于其它区域文化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就是亚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因此,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定位注重于亚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和亚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特征:第一,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主要指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第二,生活类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突出张扬民俗体育文化个性特征的主要领域。为准确把握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定位,还需把握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2.1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主要是指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它既可以有形的方式存在,也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由此,把握区域民俗体育历史文化特质,充分展示区域体育文化特色,是区域体育历史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8]。只有准确把握好区域体育文化特质,才能给区域体育文化以准确定位,更好地树立区域体育文化的外在形象和应有的体育文化地位。

2.2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各区域人民长期社会实践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各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观念、意识、心理态势和人格风范的具体体现。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正是民族文化本体的区域性折射。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总是和特定的民族精神相联系。区域民俗体育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创造,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

2.3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极有影响的独特亚文化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过去那样做得相反[9]。”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生活形式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也同样如此。没有文化生产,就没有文化消费;没有文化消费,也就没有文化生产。因此,人们不但可以理解作为人类行为和物态化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而且也可以理解作为精神意识集中体现的隐形文化。但不管是显形文化还是隐形文化,也都与生产相联系,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地域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民俗体育的个性文化。

2.4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具有开放性的发展文化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属于微观上层建筑,既是区域经济的反映,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区域的发展产生稳固而持久的影响,但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又同时兼有动态变化性。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壮大,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这就要求与时俱进。事实上,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总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也总是在社会发展中丰富和发展。人们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自觉地审视社会现有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趋势之间的协调程度,适时地采用新的价值标准去充实和改造自己的文化内容,建立与时代需求和社会特点相适宜的现代区域民俗体育文化。

3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策略选择

3.1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策略选择的基本思路

发展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凭借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魅力来促进地方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的发展。那么,所谓发展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也就是要突出和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向历史索取,即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积淀或已逝传统中寻找有突出个性特征的因素并加以恢复;二是新创,即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现有基础上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文化因素。

可是,如今世界已在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体育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趋同和融合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还提突出、张扬文化个性是否可行?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与体育全球化的趋同和融合的确是一对矛盾,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二者也不是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或者说,我们究竟要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什么个性特征?选用何等策略?

如果我们是要一概地突出和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在各个方面都把传统的或有特点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因子当作好的东西予以弘扬,那确实有悖文化的趋同潮流。不仅如此,这样做的结果也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在有违发展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初衷。因为传统的或有特点的,并不就是好的。不加区分地强调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极有可能导致自我欣赏、封闭守拙、拒斥外部先进文化的局面。

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中,只有那种既具个性特征,同时又具先进性的文化因子,才是我们应当突出和张扬的。文化趋同,显然只能是劣势文化向优势文化趋同而不是相反,因而弘扬这样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因子就不会与体育全球化趋同融合的潮流相左。问题是多数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都不会有多少既有个性特征又有先进性的文化因子,倘若我们只突出张扬那为数有限的文化因子,又如何能形成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整体特征和足够魅力?

这就是要大量吸纳外部先进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将吸收来的外部优秀体育文化因子加以本地化的包装,保留其内容和功能,改变其形式,使之染上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色彩,从而同样获得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这样一来,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就能既有开放的胸襟,与世界先进体育文化趋同融合,又能扩展自己的个性化范围,长久保持自己的特色。

3.2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基本策略

3.2.1强化田野作业,直面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现实,走出传统研究的困境

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往往局限于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学术研究,即便进行田野作业,也总是围绕某课题进行纯学术探讨,忽视了现实问题,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指导,导致研究成为远离现实的空中楼阁。由此,借鉴很多民俗专家学者提出了民俗学研究要“立足现实,关注民众,贴近民生”的口号[10],指导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应用研究,其成果不限于著书立说,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整理开发,推动区域全民健身的开展。利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专业知识,去指导当地的社会体育生活和其他文化娱乐事业,以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可行做法。通过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各地民俗体育文化色彩纷呈,开发潜力深厚,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前景非常广阔。如民俗体育应用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民俗体育工作者以时代的责任感,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加以指导,引导民俗体育产业沿着健康方向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只有我们真正直面现实,关注民众的生活,区域民俗体育研究才会走出困境,焕发出勃勃生机。

3.2.2立体研究,深化区域民俗研究的内涵

(1)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有利于树立区域应有的文化地位

对于各地的文化资源的认识要有一个新的高度。不管哪一个地区都有着许多独特的文物遗存、名胜古迹,有着源远流长的、特殊的文化积淀。杰出的历史名贤、古朴灵秀的建筑、极具特色的民俗等都为各地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必须对区域这些优秀的文化细致盘点、科学分类、理清脉络,把握本质,准确定位,从而重塑区域文化应有的历史地位,提高区域知名度与美誉度。

(2)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有利于发挥区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形成规模,就必须加大普及和宣传力度。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民俗体育项目和活动,让青少年从小就能了解到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掌握更多更好的健身方法,这对于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历史积淀于现实中,现实又包容着历史。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全面认识区域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改造,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特色性,体现时代性。要更多地关注区域优秀的历史文化,尤其要加强对有利于转变人的观念、提升人的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文化研究,以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

(3)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有利于推进区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由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包括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许多文化事项要么历经劫难,要么早已荡然无存,要么成为历史博物馆的古董,偶有遗传的也只能到历史的记忆里去寻找。因此,最为迫切的就是要加强对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并将现存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加以弘扬和推广,正确引导群众投入到区域民俗体育的活动中,使民俗体育真正为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服务,在浙江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对于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近来年,各地已经加强了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这都为进一步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远远不够,所以,各地应该站在历史的时空交叉点上对整个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全景式观察,深层次探讨,尤其要对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特质、形态、性格,以及保护、建设、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3.2.3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区域民俗体育经济、文化、社会效益

全民健身纲要在全国得到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其作用,使人民群众的体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将区域民俗体育的开展与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和生活化相结合,各主管部门需要考虑国家与社会、大众、民间等相结合共同来举办一些区域特色较突出民俗体育盛会,构建区域民俗体育组织运作的实施机制,发挥区域民俗体育运动的市场作用,从而达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效果。在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中,应当把区域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其中,从培训内容、项目、人员方面有目的地培训一支具有奉献精神、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员队伍,使之在宣传、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3.2.4有组织的挖掘整理,确立研究重点

区域民俗体育同其它民俗文化形式一样,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当地政府应该组织学术界致力于民族风俗体育文化及其文化底蕴的继承,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复原、记录保存和研究提炼。这种工作一方面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长期投入,包括必要资金、人力,甚至制定法规。另外,在对区域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过程当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切实做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区域民俗体育是行为民俗,传统的文字记录方式是不足以把区域民俗体育的方方面面保存下来的,因此,通过高科技我们就可以将区域民俗体育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最大可能地做到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保存和展示。

有学者对民俗体育研究提出了展望:理论体系是民俗体育研究的基础、村落是民俗体育研究的基点、区域是民俗体育研究的重点、多视角是民俗体育研究的生命力、跨文化是民俗体育研究的新亮点[11]。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亚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4结语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在实践中是体育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如何面对在现代性和体育全球化语境下区域民俗体育的存在,已经成为体育学研究、也是地方文化研究、甚至是发展地方经济等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世界文化碰撞的加剧,文化个性化魅力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避免世界体育文化交往日益加剧给区域性民俗体育文化造成的巨大冲击,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体育学研究者的面前。这不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准确定为,科学制定研究策略,必将对于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多样性的保存,增加今后选择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机会,具有特殊的意义,并可以为今后个性化的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梁白泉.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吴越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6][11]戴维红,许红峰.民俗体育研究回眸与展望[J].体育文化刊,2008(9):47-50.

[3]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

[4]李先长,涂传飞,严伟.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6-22.

[5]钟敬文.写在前面[C].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何勇强.区域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以浙江文化研究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8(4):70-72.

[8]张树俊.论区域文化的研究定位及其重点选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77-80.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口腔保健建议(收集3篇)
  • 下一篇:口腔专业前景及趋势(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