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5 栏目:办公范文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1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现状分析

青少年一般都处于心智半成熟阶段,辨别是非能力差,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青春期阶段的他们,充满着朝气、积极进取、富有好奇心、富于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受到他们自身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的影响,再加上对外界刺激的无抵抗性,因此,在他们树立人生观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象严重,主要受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公众传媒的影响,青少年自身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中,由于没有受到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青少年极易走入思想误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严重制约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说,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需要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等方面出发,寻求有效的培育措施。

二、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

1.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孩子的正确思想认知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德育,杜绝家庭暴力和过分的溺爱,避免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现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全方位的关爱青少年的承重,另一方面要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阶段特点来开展思想教育。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个性特征,通过积极的引导,树立孩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促进青少年德智的全面发展。而且,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树立模范带有作用,在自己充分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并教育孩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2.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地,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学校要积极的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全面的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要特别重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努力配合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自身成长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效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而且,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能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观念,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

3.社会公共媒介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公共媒介的舆论导向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社会公共媒介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社会公共媒介要尽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的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媒介要净化网络环境,发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具体来说,社会公共媒介可以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是插入公益广告之中,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引导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指导下,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青少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青少年主体的自觉行动。做为青少年,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成长过程中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在生活上加强自我约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同时,还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成长的青少年。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自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任务。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将“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贯彻于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之中,并最终提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时展特点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求、学生需求和发展需求,如何增加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门课程,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它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在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过程中,更应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与价值情感的体验。课程的特点要求高校注重开展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情境中认知理论,深刻理解,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优化自身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经过2015年全面修订之后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并成为课程的逻辑主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其系统地落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中。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力行实现内化于心,这样才能外化于行。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题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有效实施和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这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一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内容才是关键所在。可以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中,各章、节、目的教学主题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契合度,如何更加鲜明地体现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高校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基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和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以下六个实践教学专题内容。“专题一”:人生蓝图的畅想与描绘。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来自绪论部分,在这一专题中,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重大意义以及科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核心价值观建立整体认识。课时可选择两个学时,主要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了解的教学目标。“专题二”: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在这一专题中,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正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使大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专题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爱国”这一价值理念,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是如何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公正问题,这使大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更好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平等、公正”这两个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专题四”: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创造。在这一专题中,课程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创造人生价值提出了思考。这其实也是在解答“人的一生如何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问题,正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价值理念。在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将“自由”的理念引入人生观中。“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这个专题,可以说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最为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学习与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正是帮助学生认识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修养,与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倡导体现了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专题六”: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这一专题,包括教材的最后三章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内容是基础,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是否适合也直接影响着内容的发展,一个好的形式当然会对内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就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序持续开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计划,形成系统性、全方位、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唯有这样,才能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空间。高校教师应该明确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既指课堂内开展的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演讲朗诵展示、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也包括课堂之外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实践教学的创新上,需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意识到实践教学空间必须得到拓展,必须超越课堂,走出课堂,最后回归课堂,着力构建内外兼修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集体开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制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分钟微视频。实践活动安排在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中,活动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活动由教研室统一策划安排,由任课教师在任课班级进行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1)大学生利用手机或摄像机等设备拍摄身边的真人真事,要能寓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不刻意伪装,不弄虚作假。(2)将全班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策划、收集素材、拍摄、剪辑等任务由各小组分工完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核心价值理念为拍摄主题,完成时间为一周。(3)各小组将完成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小组代表负责阐释作品寓意。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推荐到学校网站及其他媒体进行宣传,倡导全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爱国”这一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升国旗的场景。又如,在“友善”这个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场景。这种情景式的体验,留给大学生触及内心的感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真实。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育合力。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应该是教学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有机组合。(1)教学资源的共享。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进,需要集中共享校内或校外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这需要各个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机制。(2)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动。实践教学活动涉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多个领域,除了学校之外,实践活动更需要社会及学生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唯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3)制度、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有力保障,校方应切实从制度、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实践教学最大的保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4)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与教学研究互动共进,教学研究成为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动力和手段,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实现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才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陈玲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对我国文化传统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2006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对我们党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之后在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在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独立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在于促进人自身全面的发展,就在于用这一科学理论提升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融会贯通的。它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方面。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而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信仰、知荣辱、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是相一致的,由此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同志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也提到了青年应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他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住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在当代让大学生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改正其错误的信念,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盲目攀比等,引导大学生为自己和祖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二是培养大学生有自己的信仰,而这一信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影响下,我们更应该坚定信仰,坚定的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三是培养大学生的荣辱观,顾名思义,这里所指的荣辱观就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知荣辱,学做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我们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只有他们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四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到,要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为她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前提离不开树立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发展,并一直用它来严格要求约束自己的优良传统,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用来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年轻人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一大批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和爱国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坚定信仰,怀抱理想,爱国创新,知荣明辱的品德。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全一致的。其次,大学生是高素质、高文化水平人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比较全面迅速。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所以在大学生中间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在日后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成为中华民族建设道路上最重要的主力军。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具备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优秀文明,进而他们会把这些优秀品德传播到全社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民展开有重要推动作用。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接受了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会在日常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中,会把所具备的政治理论介绍给身边的其他人,这样就带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和推进。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这一传统法宝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思想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对精神世界进行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民共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其职能就是做人的工作,通过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告诉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和接受,进而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和吸收,内化为自己心中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并通过持续的教育逐渐扩展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激发人们自觉地、自愿地、积极地投身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去。就像同志在北大讲话中提到:“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高校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实践工作,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人们的价值认同,对于整个名族振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广大青年该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在北大座谈会上也提到了一些方法:“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掌握多种专业的教育方法,如:激励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综合教育法,并不断进行检测评估,注意因材施教,对不用人采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便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承担着最神圣的使命,要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校园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站,也可以开展网上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

三、总结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57-02

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从被提出以来,广受社会各界学习和赞赏,对于改善社会不良风气、促进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现阶段,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也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途径,对于在社会领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回答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鉴于其重要程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以引入,重点开展对初中生的这一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中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利用其从多方面对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进行培养,帮助其健康的成长。为了更好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培养初中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本文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切实可行的实行策略。

一、制定出科学的学习目标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比较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也是树立正确观念的黄金时期。但是这个阶段初中生年龄还比较小,没有对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的认识,缺乏一些关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的知识。也没有形成健全的政治思想体系,最容易被外界干扰。对于初中生来说,认识的能力还比较有限,知识基础也比较薄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很难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耐心细致,确保教学质量。

首先,老师要明确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很明显,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中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争做当今社会的四有青年,不断提升自己,为以后的社会建设做贡献。要让初中生懂得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如何紧密联系的,要使他们明白各自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促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的继承人。[1]其次,要促使他们懂得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或者民族以及团队,都需要优秀的个人,其组成单元都是个人,因此,个人必须成为优秀的大写的人,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来促进我们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价值的实现。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自身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倾向,促进自身良好发展。

二、多种方式增强学生对国家层面价值的认同程度

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虽然只有八个字的描述,但是其内涵非常的丰富,价值追求也非常的明显。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初中生对国家层面价值的认同程度,并且进行权衡,对有问题的学生着重进行提高,促进初中生树立国家意识,了解国家的方方面面。

1.要对初中生的国家意识进行培养

让初中生意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我们这个强大国家的基础上,没有国家,不可能有安稳的生活,也不可能安心地在学校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国家的庇护,在新时期,我们更要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奉献自身的力量。作为初中生还不能够在一线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但是现在的努力学习就是为了积蓄更大的能量,然后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出自身的力量。通过对初中生国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高度认同基于国家视角所追求的价值。

2.对中学生开展有关中国梦内容的教育

中国梦如若顺利实现,会对每一位社会公民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包括初中生在内,中国梦的实现也将为初中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生活环境,也需要初中生的共同努力,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方能继承前人的事业。个人价值和梦想的实现是离不开国家价值及梦想的实现的,因此,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一个单元,国家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并且带动个人的发展。[2]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初中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教育,让初中生从思想层面上高度认同基于国家视角所追求的价值观。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个都不能少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主要是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实践教学的环节非常的少,并且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很多实践活动也并没有真正的落实,这与现代教学的理念是截然相反的。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实践在理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作用在现代教育工作中越来越明显。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进行教育时,更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仅仅进行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真正的内涵,不能够真正地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其内涵。

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去陪伴老人,照顾老人。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初中生关爱老人、孝敬长辈的意识,更能帮助初中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有所感受、有所收获。对于实践过程中初中生提出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疑问,老师可以及时进行解答,并且言传身教,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时事,学会运用n本上的理论去解释社会上发生的热度比较高、比较引人关注的事件。这对于初中生的成长也有多方面的作用,既能够帮助初中生活学活用,也能够提高初中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多组织初中生进行探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点和培养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解决自身对思想品德知识以及价值观的疑问。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不断地沟通交流以及合作,这对于增强初中生的社交能

力以及合作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另外对于一些需要数据支撑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实际调研,制作、发放、收回以及统计等,可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异议的问题老师再参与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也打下了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初中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再根据问卷调研的结果,让学生阐述对思想品德课本上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生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看出是三个层面价值观的集合。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初中生,帮助初中生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少走弯路。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四条策略,希望能够对业内同行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启发作用,共同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5

[关键词]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观l体系;价值生态

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

现代学校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此时的学校不能单纯依靠办学软硬件的改进来获得发展,而是要通过提升组织活力和凝聚力来实现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在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打造作为组织灵魂的学校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价值观建设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ⅲ因此可以说,打造既能规范更能引领学校成员行动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学校发展的热点主题,也是优质学校有别于普通学校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打造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应把哪些方面的价值取向上升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问题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并没有一个共识。诚然,不少论者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内涵上提出过很多有一定见地、也被很多教育实践者付诸于实践的说法,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的追求和目标、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期望学生掌握的基本价值等。但是,这些说法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构成,即没有看到“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学校目标(目的或使命)或学校目标的一部分,而是实现诸多学校目标必须遵循的若干价值原则”。但是,这里并没有明确说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个价值观体系,最为核心的成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厘定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需要从学校的结构入手,看看学校的哪种成分是学校的核心成分,因为只有核心成分的价值取向和需求才能上升为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现代学校管理学对学校的认识来看,作为共同目标的文化系统是学校的核心成分。正是这种共同目标通过认同感的形成把学校的各种成员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共同目标上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解应该成为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理解和追求。那么,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根本目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再次审视学校的基本功能。从根本上说,学校是一个规范化的教育组织,就是专门把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组织起来的特殊环境。学校自出现以来就是作为人才培养机构而存在的,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人或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学校组织社会规范性的根本体现。培养具备特定素养的人才是整个学校的根本价值所在,学校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价值原则构成了整个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成分_--。

第二,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学校的根本目标并没有直接反映学校的战略目标,即不能直接为学校发展提供方向性的蓝图,学校还应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能直接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的学校发展目标。由于学校发展目标本身直接就足以作为统合学校成员的核心,而且从根本上说它也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因此也作为工具继承了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核心”地位。

第三,学校基本办学方式上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要发挥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组织统合功能,仅有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层面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原则还是不够的,对从事具体工作(如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成员还需要更为具体层面上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领。对学校机构而言,它本身还包含着办学的一整套技术流程(主要为教与学),而且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机制。因此,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式本身就构成了学校的核心成分之一,可以发挥着统合学校成员的功能。而且,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式本身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目标的核心途径,也从这两方面继承了一部分核心地位,作为核心“工具价值”而存在。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基础

打造富有活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首先需要厘清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不仅要求明晰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因素,更需要定位这些因素与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之间的关系性质。可以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生态基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正是学校成员在对内外环境的有机适应中生成的。

从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三层成分来看,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更为直接相关的生态要素有学校系统定位、生源状况、领导者惯习、办学条件、教育知识状况和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等。下面简要分析这些要素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影响。

第一,学校系统定位。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所构成的学校体系。就学校体系中的某一学校而言,它们都会被规定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受教育对象,因此学校系统定位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和基本办学方式的基本制度规定。学校系统对一个学校的定位有两种维度:一是纵向层次的维度,如小学、中学、大学等;二是横向的维度,一般学校、示范学校、中心学校、特殊学校等。

第二,生源状况。生源是学校人才生产的“原材料”,也向学校提出了在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基本办学方式上的规定性。虽然,国家规定了人才培养的一般目标,但这种目标并没有细化和具体化,在不同类型的生源上还有个性化的空间。同样,生源状况也影响着学校发展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基本办学方式,如针对外来务工子弟的学校在办学目标以及教育教学方式上就应有别于针对城市白领子女的学校。

第三,领导者惯习。即便在崇尚“民主平等”的今天,学校领导者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也不会丧失掌控期望和能力,因为学校领导者在学校组织中的中心地位并不会因为“民主平等”呼声而被轻易削弱。这里所说的惯习主要是指领导者个人的喜好、品味以及倾向性之类的生活风格,它会内在地影响领导者对学校内外环境的理解,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打造。

第四,办学条件。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成分是价值取向,这些取向作为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想性并不能否定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现实性,制约这种现实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既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办学条件制约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些不可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暂时被放在现实的价值追求之外。同样道理,办学条件也影响着学校发展目标和基本办学方式。

第五,教育知识状况。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学校对自身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因此能够影响学校自身认识的教育知识状况就构成了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生态要素。教育知识的发展能够让学校加深对人才内涵的理解、学校使命的解读并提供新的办学方式选择,学校对新教育知识的应用可以真正进一步引领学校在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打造更有生命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

第六,学校历史文化。学校组织本身还是一个历史的存在,是在或长或短的历史积淀中成长发展出来的。学校历史文化对学校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惯性”,学校的任何变化发展都要与这种“组织惯性”互动,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例外。一个学校对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基本办学方式的理解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在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以往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组织惯性”的一种体现。

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性意味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处于一个生态环境之中,生态环境的其他各种要素与它形成紧密联系的体系,能够对它的存在和发展构成影响。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这种生态性的影响不同于物体间的直接作用,这种影响的基本特征是有机的:学校能够在理解这种影响关系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姿态,甚至是改造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作出更为积极、更富生命活力的价值观适应姿态。

三、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确立和变革的生态路径

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过于高位而流于形式;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不能回应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在根本上被质疑;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内在的相互矛盾而被遗弃;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强硬要求所有人短期内接受而被抵制;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生态性的忽视,要顺利地实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必须坚持生态化的思维和路径。

首先,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需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性特征指示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要关照生态的多方面影响和需求,这样新的变革才不至于因与生态环境有抵触而不能落实甚至被拉回原处。具体来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要求学校充分考虑学校系统定位、生源状况、领导者惯习、办学条件等要素为这一过程带来的影响,不能过于强调某一个方面或少数几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完整性也是这种整体性视角的必然要求,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每一个层次都对应着关键的生态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层次就不能很好地回应生态环境,最终违反了整体性视角的要求。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非税收入管理(收集3篇)
  • 下一篇:个人培训申请范文(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