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一直把苏联看成社会主义老大哥,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是十月革命让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然而我们最大的邻居在1991年发生了剧变,宣布解体不复存在。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有一个客观的事实在剧变之前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学者大卫科兹在《来自上层的革命中》描述过剧变之前苏联党国精英的价值观念,他在书中描述在1991年6月一个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对苏联精英分子的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当时在苏联上层社会中几乎没有人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只有12.3%的人被划为民主社会主义者既支持努力改革和实现民主化的社会主义的人。不到10%的人被划为共产主义者或国家主义者。
雷目科夫在《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反思“我们的悲剧就在于我们丢失了苏维埃价值”。我们没有把过去的一切证明的东西带到新时期来非但如此许多对我们格格不入的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的教议,也被强加给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国家缺少一种核心作用的思想有的是起瓦解作用的外来价值。
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充分说明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坚守对一个国家的至关重要性。
那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所显示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是一个国家在价值观思想和道义方面的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即需要有硬实力也需要有软实力。没有国家经济的、军事和国际等硬实力的发展软实力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同样没有软实力的发展硬实力取得的成果也会受到抵消。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和国防实力有了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过和第二大进口国单与我国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相比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却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我们解决了挨饿问题,但远远没有解决挨骂的问题。在一些国际场合,我们往往有理说不清,有话说不出,摆脱这种尴尬局面就需要我们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也提升文化软实力,而核心价值观就是最深层的软实力。
它对国家的发展具有统领和导向作用、规范和调节作用、激发和促进作用是社会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凝练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构筑国家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需要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国家才有力量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居无定所、行无依归。这样的国家也很难在十分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预言:中国两百年内不会成为超级大国,理由是中国在两百年内不能向世界推出能让世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
网络上广泛流传的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的一段话虽然有人质疑这段话的真实性但也足以让我们警示2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穷的国家。
1.中国90%的富豪已移民。2.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这个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3.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我们暂不说这两段话中渗透着这两位女性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但是他从反方面也说明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情感纽带,那么这个国家即是没有希望的也是十分危险的。
三、形成国家社会基本价值标准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基本的价值评价标准缺乏价值评价标准整个社会就回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凝聚力。
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v话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力量是社会主义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法党纪国法都敢干,什么缺德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起到了纠偏治病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评价的标准,为国家和社会和个人良性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
四、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都把塑造国家核,心价值作为提振国家精神的重要举措,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宣誓就职美国第44任总统时“我们面临的挑战可能前所未闻我们迎接挑战的方式也可能前所未有,然而,我们赖以成功的价值观――诚实和勤奋、勇气和公平、宽容和探索精神忠诚和爱国均有来已久,这些价值观都是千真万确的,这些价值观是我国整个历史过程中一股无声的进步力量,现在需要的使他重归这些真理”
俄罗斯总统普京2012年12月12日在克里姆林宫发表国情咨文咨文首先关注便是民族精神问题价值观和民族团结问题。
普京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允许他人像教师爷一样对我们指手划脚,并采取一系列举措来加强国家价值观建设;1.重编历史教科书;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3.支持影视业反映社会主流价值;4.设立俄罗斯基金会;5.成立民主与合作研究所。
关键词:案例教学;价值引领;时效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118-02
新一轮政治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在政治课新课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紧跟时代脚步,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讲究运用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通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领悟和揭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深化情感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学而言,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
第一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变革,真正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教改目标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做到了通过学生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二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中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但情感、思维、意志与性格还不成熟,影响中学生精神面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的案例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容易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三能巧妙应对学科本身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力还未达到最佳状态,思想政治课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学习内容,使得教材中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趣味化,激活课堂气氛,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策略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围绕知识点精选精用好案例教学,做到有的放矢,防止案例滥用,将思想政治课上成故事会,需要教师讲究机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坚持正面引导,注重价值引领。
案例教学可以将教材的抽象内容还原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给以人身临其境之感,可以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触景生情,增加角色体验,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关心时局、学以致用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案例的引入必须有所选择,要做到正面引导,实现价值引领。要坚持案例选择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训为辅,要多选择正面的、阳光的材料,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做到弘扬正气,讴歌正义,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坚信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杜绝大谈特谈消极反面的东西,误导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学习《政治生活》中民主监督的内容时,可以讲政府官员渎职的案例情境,但不能全部选取,更要选择正面的材料,更多的要强调我们党和政府防腐倡廉的决心和力度,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学生在案例学习时无形中认识到社会风气主流是好的、积极的,消极的东西毕竟是支流,正气永远能够战胜邪气。
2.紧扣时代脉搏,注重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引用的案例应紧跟形势,切合中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从而在高度兴奋中受到教育的启迪。如,在讲《政治生活》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时”,举例总理在灾难面前,指导救灾、慰问灾民,并用真实感人的视频画面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和基本原则等内容,非常有说服力。再如,在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一组画面:在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中,14岁的舟曲男孩张建新与母亲一起被压在了泥石流下。当总理喊话安慰他时,他反过来安慰总理:“总理,你放心。我能挺住。”而在救助面前,他又说:“先救我妈妈!”母亲得救了,而他却永远离开了人世。生动的事迹,感人的画面,深深震撼了学生,学生对此很有感触,展开讨论,争相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因势利导进行讲解,说明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张建新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知恩图报的儿子的感恩情怀,看到了危难关头,一个儿子心系母亲安危,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张建新是中国千千万万知恩图报优秀儿女的代表,鼓励学生相信自己面对危难同样也会做得很好。这样,用新鲜真实的时政新闻,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饱满的精神状态,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3.激发积极情绪,注重趣味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绪是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着重点主要是通过趣味性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是指所举案例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开展一个游戏,挑战一道难题,讲解一则笑话,探究一个问题,朗读一首诗歌等手段,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中“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设立连环设问,并用幽默的语言调侃,钱少了是自己的,钱多了是大家的,存入银行大家用,钱再多了就是人民的了,所以就叫“人民币”。再如,在讲解《哲学与生活》中“把握思维的奥妙时”,组织10个学生开展游戏,让第一个学生给第二个学生说句悄悄话,依次悄悄传递,让最后一个学生大声说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再让第一个学生说出原话,经过比较,二者已经完全走样。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出偏差的原因,说明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因立场、观点、思维能力、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而表现不同,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通过趣味性案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感到原来深奥难懂的政治原理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精选和设置恰当的案例是事实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能恰到好处的用好案例是一种技巧,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注重价值引领、时效性、趣味性等,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雅飞.巧用案例,演绎精彩课堂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