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6 栏目:办公范文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篇1

一、加强家庭教育的意义

(一)孩子今天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一代具有崇高理想、广阔胸怀并且有较高道德水准和较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而当前教育因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倾向。因而家庭教育应以新的人才观为导向,依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其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的新人。

(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基础方面,起到了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生下来就无法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品德行为发展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影响最早、最持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

(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摹仿的主要对象。

事实证明,在家庭中受到不良教育的孩子,其多数都是在学校最难教育的孩子。有些家长不能对孩子施以全面教育,只重视孩子的分数,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有的家长偏重物质享受,有的缺乏父母修养,还有的家庭因父母都是文盲或有生理缺陷,有些家庭因父母死亡、离异、再婚等,这些不利因素势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

二、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甚至产生抵触,这是学校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孩子“中心”论。许多家庭认为,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应当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百般呵护。他们对孩子的注意点不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各种特殊照顾上。这就是现代家庭中孩子“中心”论的表现。因此,孩子就日渐自私,“以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尊重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任性,骄横,目无长者。

二是“望子成龙”论。有这种观念的人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体育和美育。信奉“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让孩子做半点家务,不让孩子学会怎样自理生活,不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只要求子女用功读书。此等现状令人堪忧。

三是孩子“私有”论。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孩子是我的,愿意咋管就咋管。”于是对孩子百般溺爱,骄惯、放任、护短。“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飞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把全部的爱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而孩子在父母面前往往是撒娇、任性,无所顾忌。家长的说教他们当耳边风,家长的要求他们置之不理,致使家长轻不得,重不得,毫无办法。

四是“人才打出”论。许多家长不注意教育方法,推崇“棍棒低下出孝子”,相信“人才是逼出来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而是不问青红皂白,以拳脚相待,使孩子蒙受屈辱,丧失自尊心;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了毛病,就吹毛求疵,唠叨不休,使孩子觉得一无是处,丧失信心。

三、走出误区,施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前途,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素质观。广大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前途就是祖国的前途,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重任将由他们去担当。培养他们,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孩子们对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家长不应该把孩子看作“私有财产”而恣意指责,不应该对孩子寄予不合实际的期望而拔苗助长,不应该把孩子视为“小皇帝”、“小公主”而越俎代庖……要将落后的封建功名观念转变为现代家庭教育素质观,则孩子幸甚,国家幸甚!

第二,了解孩子,知人善教,因材施教。了解孩子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特征。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家长为了使家庭教育更富成效,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孩子的心理要求,弄清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而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次就要摸清孩子的个性特征,教育孩子认识美丑、是非、善恶,帮助孩子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第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现代心理学认为,环境因素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培养孩子使其健康成长就得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文化是学龄期儿童生活中的主要环境因素。所以,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志向,勤奋进取,好学上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接受终生教育。让孩子从小受到生命不休,学习不止的良好熏陶。其次,创造安静学习的氛围。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创造一个清静幽雅的氛围,让孩子安静地思考,安静地休息,再次,要营造和睦、和谐的氛围,就是要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事实上,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妇之间若是相敬如宾,相互恩爱,其孩子也会懂得关心、尊重别人,这样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责任感;培养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理性义务的自觉态度。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因此家长需要了解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意义,识别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常见误区,有效地利用家庭教育来促进幼儿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

一、家庭教育中幼儿责任感培养的常见误区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因为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家长在培养幼儿责任感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幼儿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

(一)家长自身责任感的缺失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责任感的缺失会间接影响幼儿责任感的形成。家长处理日常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待事情的态度。一个对孩子、对家庭不负责的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助长了幼儿推卸责任的风气。一些在童年时遭受父母抛弃的儿童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自身责任感的缺失。如果家长没有抱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孩子自然很难习得对别人和社会负责的行为。

(二)不正确的归因方式

事情的发生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不正确的归因方式难以帮助幼儿责任心的发展。许多家长能意识到培养幼儿责任感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却又通过一些不正确的归因方式抹杀幼儿的责任感。例如,孩子走路时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家长告诉孩子是都是地板的错,并错误地引导孩子通过踩地板的方式推卸责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把责任归结为客观原因,甚至是不合理的客观原因,忽视幼儿的主观因素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这样的归因方式不利于幼儿责任感的培养,甚至会帮助幼儿形成推卸责任的心理习惯。

(三)家长对幼儿的所有事务包办代替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幼儿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许多家长误以为爱护孩子的方式就是包揽孩子的一切行为,代替幼儿处理在家中和幼儿园中的大小事务。例如,幼儿之间发生吵架、打架等冲突的时候,一些家长首先想到的不是引导幼儿自己解决冲突,而是动用成人的权威代替幼儿解决冲突。这种看似爱护孩子行为的背后实则损害了幼儿责任感的发展。一旦发生需要独立承担后果的事件,幼儿习惯性地想到的就是家长会替自己善后,长此以往,幼儿的独立性不能得到培养,不能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家庭教育培养幼儿责任感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是幼儿自出生以来接受的最初的教育。因此,有效地利用家庭这一教育场所,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将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责任感存在的误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有利于幼儿责任感的培养。

(一)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首先,家长应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应和睦相处,运用恰当的方式解决纷争。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能为幼儿树立责任感的典范,让幼儿成年的行为有模式可以遵循。其次,家长在处理冲突时应主动承担责任,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充分地表现出责任心,通过影响幼儿的潜意识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二)运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归因方式是个人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方式,正确的归因方式有助于幼儿认清客观事实,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如果在归因时倾向于归纳成客观的因素,认为造成事件的原因完全是由外部环境所导致,将不利于幼儿对事件的准确认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客观地认清事实的真相,引导幼儿形成正确归因方式。让幼儿明白一件事情的发生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例如,幼儿不小心打碎了放在桌上的花瓶,客观原因是花瓶是易碎的玻璃材质做成的,主观原因则是幼儿的粗心大意。家长如能帮助幼儿认清打碎花瓶这一客观事实,并且让幼儿明白在主观上是自己的粗心大意打碎了花瓶,将有利于幼儿纠正错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幼儿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培养幼儿责任感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家长应该改变对幼儿的行为的包办代替的观念,鼓励幼儿独立做出选择。只有当幼儿独立做出选择时,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独立承担行为后果。一般来说,那些懦弱、胆小、自卑的孩子往往因为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在遇到事情时犹豫不决,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在事情发生后不能独立承担后果,逐渐养成不能对自己负责的行为习惯,导致成年后责任感的丧失。家长培养幼儿责任感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幼儿学会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

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针对当前培养幼儿责任感存在的误区,合理地运用家庭教育这一途径,利用多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来促使幼儿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尹飞.浅谈幼儿责任感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0(7).

[2]徐颖.论文幼儿责任感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3]杨春梅.浅谈幼儿责任心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02―0025―01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重要性

1.学校教育起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孩子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感受到群体教育的氛围。

2.家庭教育起基础地位和配合作用。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明确,对孩子的各种情况更加了解,教育方法灵活,再加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育效果将会更加理想,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现状

1.父母对教育功能有着错误认识。一是只养不教或养教失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对孩子提供优越物质生活责无旁贷。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二是教不得法。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过分溺爱、过高期望、过度激励、过多干涉。造成错误认识的原因主要包括: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学校对教育功能有着错误的认识。以应试为基本指导内容的教育,其形式往往是群体指导,而且具有学校单向输出信息的特征。与之形成的反差是,家访、与家长个别谈话等个别指导形式日趋减少。

3.家校和谐发展缺乏换位思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非常有限。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很多,但据调查发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渠道还是非常单一的,仅仅是“家长会”、“接送孩子时和教师交流”、“家访”、“校访”等,而这些活动也是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以通报学生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则很少关注、很少沟通。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措施

1.学校应当服务家庭。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就是“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学校还要关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不仅要找到孩子发展的“最佳发展区”,而且还要找到家庭成长的“最佳发展区”,并走进家庭为家庭服务。

2.家庭教育应注意养教结合,言传身教结合。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

3.学校应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设置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等。每学期还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孩子,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还要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袋,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此外,还要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协调。这种协调不仅包括学校要从家庭中获取有关学生和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学校按教育目的和具体培养目标,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篇4

一、课题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许多教育盲区。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立题论证,通过调研形成教学设计基本方案。第二阶段: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课题承担人积极参加实践研究,推广实验研究成果,收集实验工程中的原始材料和撰写实验论文。第三阶段:进行课题总结,召开课题总结会,报告研究成果,申请课题验收,结题。

(二)研究方法

调查报告,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了解新的教研动向。阅读成功案例,寻找名师指点,召开家长会,总结家校合作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

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学生厌学少了,分化少了,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教师花在管纪律的时间少了,教学效果显著。主要成果如下:

(一)调查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学生80%来自农村,20%是青云镇本地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有如下原因:

1.家长观念不正确。家长在外打工,认为自己的收入还不错,也没什么文化照样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所以在教育子女时总认为读书也没什么出息,大学生也是打工,还不如少读点书,早点挣钱,小学毕业的也照样做老板。他们的子女从小灌输这样的思想自然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上无所谓,没有目标当然考不出好成绩。

2.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我校学生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监管仅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根本想不到学习成绩如何,在校表现情况如何。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老师的责任,使个别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小野马”。

3.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有误区。误区一是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问题,不是我孩子问题;误区二是只要孩子说读书就读,不读就带出去打工;误区三是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学好,不会读书做别的可能也行,不会读书没关系,会挣钱就行;误区四是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一般不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课题组通过对初一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1.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建立详细的资料档案。比如: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生活状况、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是否为住校生等等。

其次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不仅为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帮”“教”“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与客观依据,还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经验进行积累与提炼,批评与反思,同时也为家校沟通与合作开辟全新的渠道。

2.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好的给予表扬与肯定,树立榜样。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提出要求,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⑵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降低问题难度。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机会,鼓励他们的小进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⑶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如回答问题答对了有奖励,答错了有小小的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分小组比赛,增加课堂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误区

一、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济来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负债供给)和亲友们的资助,占93.55%;二是国家、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及困难补助;三是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四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获取一定经济报酬,以弥补学习消费之不足。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如下特点:(1)消费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包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娱乐消费及其他特殊消费;(2)消费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地区间、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家庭收入的不平衡,这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又由于年级和专业的不同,也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3)消费心理的差异性。大学生消费心理差异性表现在:一部分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部分学生不懂得理财,没有正确的消费观。(4)消费行为的复杂性。消费行为是指人们消费资源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消费行为是与消费者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相联系的。由于每个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不同,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出复杂性;(5)消费趋势的不合理性。目前,“超前消费”的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现状呈以出消费贵族化和崇尚名牌的特征。

二、产生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原因

1.社会环境

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消费,更加剧了这种攀比之风。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高消费行为被一些分辨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当成时尚,而过度的广告宣传更让人头晕目眩,也让高消费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种子,网络又给予学生许多不正确的暗示。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同时又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影响下,父母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子女身上,尽一切可能满足子女的任何要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变成了只会向家长伸手要钱的“富人”。曾经有报道说老父亲在家卖血供孩子读书,孩子却在外面上网、谈恋爱,穿名牌、比阔气。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产生,应该说家庭要负一定的责任。

3.个人主观因素

大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消费行为存在冲动性和模仿性。在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诱导时,消费动机存在时尚性和从众性。在理财方面缺乏锻炼,消费呈现盲目性。

4.教育管理薄弱

首先,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不足,专题论文收入学术期刊更是少之又少。其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消费观的教育没有纳入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体系中。再有,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这个消费群“示范效应”非常明显,都有从众心理,但在大学的日常思想教育中普遍缺少消费观的教育。

三、大学生消费存在的误区

攀比消费误区。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较强,大家同处一个屋檐下,谁也不想“矮人一等”。但有的学生不考虑家境和个人的消费水平,看到别人有手机、电脑,自己也得有;别人过生日、下饭店,自己也不能落在人后,甚至档次还要升级;既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导致误入歧途。

盲目消费误区。一般说来,消费应当考虑自身需要。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刚刚开始自行支配各种费用,理财能力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其他需要的冲击而改变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导致盲目的不必要消费。

从众消费误区。从众,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喜欢追求“新、奇、特、美”,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注意。很多消费品往往在大学生中一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如配备手机、电脑、买高档化妆品,上网聊天等,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上网聊天经历的恐怕很难找了。但是,他们在以分秒计费时却很少想到,这些消费的必要性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

超前消费误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但如果买来由于学习时间紧,或主要用来上网、打游戏,不能充分发挥电脑的效用,那就没有多大的购买必要性。同时学生生活相对独立,与外界联系较少,时尚手机也往往只是一件装饰品或者身份的象征。另外,近年社会上流行借贷消费、超前消费,受此风潮影响,大学生也追逐时尚,走入了超前消费的误区。

炫耀消费误区。大学生中流行“高价消费”,都是为了自我炫耀,满足虚荣心,是一种“畸形消费”。比如在校园里,电脑、手机、CD、MP3、录音笔被称为大学生的五件武器。除了实用,这也是一种表明自己生活优越的炫耀性的东西。有的同学看别人谈恋爱,他也找了漂亮女友,目的就是让其他同学羡慕他。大学生也明白“虽然我知道这样炫耀消费有负父母,但已经这样了”。事实上,大学生自己还没有经济来源,全靠家庭支持,这么不切实际的炫耀乱花,进校门就陷入“经济危机”,又如何能安心学业。

负债消费误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20年前的中国大学生崇尚“俭以养德”,但80年代出生、现正就学的中国大学生,则以“负债消费”为主流。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学生表示“敢用明天的钱”负债消费。“负债消费”使很多学生耽于物欲,发展严重者轻则引起经济纠纷,动武斗殴,影响同窗友谊,重则引发犯罪事件,于社会治安不利。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第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因此,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矫正攀比心理,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第二,加强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新时期,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访贫问苦、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参加抢险救灾,以及对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献一份爱心等,都是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教育方法,可以使大学生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差距,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三,加强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家庭关系最具人伦的基础特征,同时又是人伦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基地。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具体、生动、形式性强的特征。因此,存在学校教育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念。尽管新生入学时,一些学校就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但其中“消费道德”教育却一直是空白地带。根据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充满丰富性,以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等,应该全面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适当地引入“消费道德”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理,帮助大学生在生活中逐渐成熟发展。

第五,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开设“科学理财”的选修课,或者把“财商教育”纳入“两课”教学内容。有助于他们改正错误的消费方式,对他们将来的个人创业及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第六,开展勤工助学等活动,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可以组织不善于理财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义务劳动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赚钱不容易的艰辛,树立勤俭节约、独立自主的观念。同时,也可以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建立机构帮助处理大学生消费投诉;充分发挥大学各社团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台、校报、团讯、系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金辉.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论坛,2004,18:143,159.

[2]钟华华.大学生消费健康的调查和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4:68.

[3]廖佳丽,张琳.大学生消费教育[J].科技资讯,2006,25:129.

[4]谢枭鹏,张强国.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11:243-244.

[5]余琼,余江.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其教育[J].经济师,2005,6:109.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痛风的中医治疗方法(收集2篇)
  • 下一篇:电子专业实习小结(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