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总结(整理2篇)

时间: 2024-07-07 栏目:办公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4—03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带招生”逐渐成为各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实现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笔者参考了全国范围内多家高职院校的调查问卷,并结合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通过电话采访、网络沟通、回访座谈等方式,对2011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文就这次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结论与对策进行总结分析,以期通过个案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启发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广州开发区的实际需要,于2004年开办普高教育,目前已培养五届8000名毕业生。近几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其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5.02%、98.14%和99.53%。就业率的屡创新高也从侧面反映出学院办学的质量和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调查形式及结果

本次调查为抽样调查,主要采用电话采访、网络联系和回访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向2011届毕业生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88份,回收率达94%,调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在对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随机抽取12家用人单位,通过电话联络及实地探访,听取他们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问卷回收后,我们专门组织学生干部分组进行统计,最后由老师复核,经过专业的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目的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情况来看,涉及范围较广,共8个系,14个专业,各系的调查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5%。通过开展追踪调查,为进一步探索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准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也为改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以及今后招生计划的制订、专业的调整及优化等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1]。

(三)调查的内容设计

本次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主要想从六个方面了解毕业生的情况,一是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学专业、联系方式等;二是毕业生所在单位的情况,包括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所处工作岗位及工资待遇;三是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对工作的满意度、对工作的胜任度、岗位对口情况、更换工作情况等;四是对母校教育教学及就业指导的评价,共7项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对学院课程设置、所学技能、培养方向等方面的看法;五是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共4项内容,通过自身经验总结为学弟学妹们在校的生活及学习提供有益指导;六是要求毕业生以书面语言形式,对母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毕业生就业调查状况分析

(一)毕业生工作的基本状况

1、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我院毕业生主要面向广东省各企事业单位,188份有效问卷中只有一位同学在外省就业(与广东较邻近的省份——湖南),其中省内就业的又主要集中在广州市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这一方面与我院学生生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毕业生大多希望在城市化度较高的地区发展。

2、从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和薪资水平等方面,笔者发现有64.4%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而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分别只占了12.8%、2.7%、2.1%,由此可见,私营企业作为灵活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是吸呐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调查中有30.9%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一般行政人员或是文员的工作,24.5%的毕业生从事的是营销业务类工作,而从事技术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只占19.1%,这与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薪资待遇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都超过了广州市最低工资要求标准,每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的毕业生占54.2%,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18.6%,但仍有12.2%的学生每月工资低于1000元以下,这一方面因调查问卷发放时间距离学生毕业较短,另一方面与部分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区及所学专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联系。

(二)毕业生对工作的评价

1、从职业的认同感及专业对口情况上来看,86.2%的毕业生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满意;有96.3%的毕业生认为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上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且95.8%的毕业生都得到了工作单位的重用,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在校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多数都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上来看,有17%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完全一致,48.9%的学生表示目前工作岗位与专业基本一致,可见,我院毕业生在求职中对工作岗位的对口度要求较高。

2、从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及更换工作的频率上来看,有46.7%的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单位的发展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毕业生在择业时较慎重,与去年的毕业生更注重薪酬待遇相比,学生对工作的定位及要求有明显的变化。调查中,有65.4%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34.6%的毕业生更换过一次以上工作,更换工作的频率与上年相比有明显下降,其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及首次择业的成熟度比较高。从更换工作的原因来分析,大多数同学看中的是能为自己争取更多晋升机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为了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增加工作经验。这说明毕业生在二次择业时保持着较强的理性思维,希望在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的评价

1、从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方面来看,有29.6%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对他们工作最有帮助,同时,处理人际关际的能力及学生干部的实践经历,对他们开展工作也益处良多。此外,毕业生们认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38.8%的学生认为如果再给他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会着重增强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类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有45.7%的同学认为我院的课程设计基本合理,8.1%的毕业生认为一些该开的课程没有开,20.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多而实训课少,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课和公共课(包括外语和计算机课)是最能帮助其就业的,可见,外语和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拥有专项技能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2、从毕业生对我院就业工作评价中可以看出,有76.1%的学生对我院就业工作持肯定的态度,但有部分同学认为,学院仍需进一步拓宽服务的范围。在回顾大学生活时,毕业生们普遍认为宽松的人文学习环境和优良的校风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40.4%的同学通过浏览学校的网页来关注母校的现状,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正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做好网络平台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对就业工作的开展乃至于学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思考与对策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笔者发现,社会和毕业生自身的反馈总体上是好的,毕业生的专业岗位对口率较高,在工作中广受用人单位的重视和欢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通过二次择业,心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晋升的空间及提升自己的平台。

对毕业生追踪调查的目的不仅是了解毕业生的状况,还要了解毕业生对学校在学生培养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为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实证依据。由于意见、建议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对该问题的调查主要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存在于毕业生调查问卷中,其中也有个别问题以封闭式问题的形式出现。下面将对问题的概括如下: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问卷中,有二个专门针对该问题的调查,分别是第12个问题“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或能力对您实际工作最有帮助的是?”经统计,在全部被访对象中,有110个学生都选择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第15个问题“您认为学校应加强培养学生哪些素质与能力?”有102人认为学校应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开放式问题的相关建议中,也有相当比例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涉及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毕业生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要具有市场意识,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可见,当前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体现在其内涵建设上,良好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技术能力,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聘的主要看点之一。

在加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学院课程的设置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上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和手段,丰富内容,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调整要围绕学生未来的就业进行,培养模式要尽量满足学生实际需要[2]。

(二)打造师生互动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都充分肯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但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动手与动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老师指导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现场实验课。

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职业及行业的了解,发掘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以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毕业生的交谈,笔者发现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对实践环节的安排和指导,特别是增加到企业进行实验和实习的机会。

老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学生不能“死”读书,老师也不能“死”教书。老师除了钻研教材、搞好科研、提高学术造诣以外,也应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首先在老师身上实现真正有效的结合。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师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第二职业或到社会上兼职,以便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教导学生[3]。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剧增,就业分配愈来愈难,学生除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外,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竞争的有利法宝。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反映在工作中感到如何处理好与上司、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进行显性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隐性学习,多学习做人做事、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技能技巧[4]。

高职院校可通过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间的整合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加强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建设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要突出学生的合作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既精于操作,又善于合作,依靠诚信创业并依法治业的建设人才[5]。

此外,英语、计算机作为应用工具也广受重视,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课及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学,也应在提高通过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会说、会听、懂操作的实用性技能。

(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合理引导毕业生宽口径就业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工作:

1、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创业教育再到求职技巧教育。就业指导课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应从源头抓起,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与各班辅导员、班主任建立长效联系机制,深入基层,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不断规范其教学形式及内容,使就业指导课更加科学、规范、实效。

2、就业教育活动,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就业指导深入人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开展各方面的就业知识讲座,通过“企业精英进校园”的方式,邀请企业高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了解职场,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为学生做好榜样。

3、加强就业政策方面的宣传,注重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使毕业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家及各省、市地区的相关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积极踊跃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回家乡就业,往中小城市就业,加大“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应征入伍”等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对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合理引导他们以创业带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通过调查既表明了学校对学生、对社会认真负责的鲜明态度;又是学校掌握培养人才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根据其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深刻反思,认真分析总结,积极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肖伟.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2010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2]汪敏,葛浩,曹玉.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安徽教育学院为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赵铁,朱少雄.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03,(2).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07-04

【作者简介】张海水(1987-),男,湖南岳阳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过去几十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为我国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的学前教师(当然还有一定数量的保育员),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自身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以2003年~2010年为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数占中职教育总招生数的比例由2003年的2.3%上升到2010年的4.1%。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自扩招以来,其学前教育专业及与学前教师岗位相关的专业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另一方面,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人才数的激增,各职业岗位对相关人才文化程度的准入“门槛”也进一步提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均对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挑战。

本文主要以我国历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及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中职学前教育(2003年~2010年)的进展进行简要梳理,并对学前教师岗位近二十年来文化程度结构的变动情况、各文化程度人员的供需情况及各时间段的文化程度准人“门槛”进行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转型提出几点建议。

二、研究结果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前专业发展现状(2003年-2010年)

下面从中职学前专业学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的角度对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在2003年-2010年间的发展现状情况作简要分析。

1.学校数

2003年~2010年间,中等职业教育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数增长比较迅速,其中在2005年之后,增速加快,使得学校数由2003年的1344所增长到2010年的2260所,增长了0.68倍。

2.招生数

2003年~2010年间,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数增长比较迅速,其中在2007年之后,增速加快,使得招生数由2003年的98574人增长到2010年的292128人,增长了1.96倍。

3.毕业生数

2003年~2010年间,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数由2003年的69630人增长到2010年的169504人,增长了1.44倍。

可以说,在2003年~2010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二)学前教师供求新形势(见表1、表2)

1.1990年,学前教师在岗总人数为62.5万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为55.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仅为1.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高达42.7%。这一时期,高中文化程度人员占据学前教师队伍的主体,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2.2000年我国学前教师在岗总人数为92.7万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为60.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仅为16.0%;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9年,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从1990年-2000年份文化程度人员的变化来看,十年间在岗人数增加了30.2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减少了4.6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员增加了21.1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增加了13.7万人。可以说,在2000年前后,高中文化程度人员依旧是学前教师队伍总量及增量的主体部分。与此同时,在200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前教育招生总数仅为1286人,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也较少,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冲击并不大。

3.2010年,我国学前教师在岗总人数已达到139.5万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降为38.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升为42.1%,该比例为十年前的2.6倍;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1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可以说,该年学前教师队伍人员受教育程度结构已较十年前发生了重大变化,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据主体。从2000年~2010年分文化程度人员的变化来看,十年间在岗人数增加了46.8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增加了43.9万人,占增加总数的94%。可以说,在2010年前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已成为学前教师队伍总量的主要部分及增量的绝大部分。

与此同时,2010年学前教育专业在各类型高等教育里面的招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招生数达到3.8万人,为十年前的近30倍,另有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网络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分别为4.4万、3.4万人,合计招生数达到12.6万人(见表2)。依据2000年~2010年间学前教师在岗人数变化情况,以2010年为时间点,对未来我国学前教师岗位的供求情况作初步预测:由于未来十年是我国学前教育大发展时期,若未来该岗位人员数年均增加数较过去十年年均增加数多2万人,且保持2%的年退休比例,合计每年需求10万名左右毕业生。若年均17万左右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年均13万名左右的高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及数万名高等教育外语类、音乐、舞蹈类等专业毕业生共同竞争10万个左右的学前教师岗位,则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势单力薄”。因而,以2010年学前教师岗位供求形势来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已出现就业困难的局面。

综上,可以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骤增”,及学前教师岗位文化程度结构的不断优化,学前教师岗位供求形势发生了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中职学前教育发展转型提出迫切要求。

三、供求新形势下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转型发展对策

一方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学前教师岗位供求形势及入职门槛发生重大变化且难以吸收中职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此形势下,我国中职学前教育急需实行转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鉴于此,本研究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可以从如下两个主要方面实行转型发展:

(一)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现有学前教师队伍总量、文化程度结构、外来专业人才流入的现状及未来需求形势等情况来决定本地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

对现有学前教师队伍文化程度较高且外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流入较充足的地区,应停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以上海市为例:2010年学前教师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已高达74%,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4.7年,接近大专毕业水平,且流入该市的外来学前专业毕业生较充足,该市目前已停止中职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招生与培养。

对现有学前教师队伍总体文化程度不高且学前教师不充足的落后地区,如中、西部地区的江西、四川、广西等省市,可以采取逐步减少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或鼓励现有中职院校与当地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五年一贯制大专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重新定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建议将其定位于保育员的培养

2010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岗位定位是“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从现有学前教师供求形势来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竞争学前教师岗位上,在学历、知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而,若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定位于学前教师,难免在毕业生身上产生心理落差及难以就业等现象。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风声影评(收集2篇)
  • 下一篇:植物保护概述(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