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取舍和建立,必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目的才会有行动。这种目的性往往构成一定的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目标系统,其决定了制度的性质,规定了制度运动和发展的方向,是制度系统的灵魂所在。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较多,这里仅列举在出台目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来说明其目标系统。2000年12月28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提到作此决定的目的是“为了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自2008年1月3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目的是“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护公众和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规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秩序,促进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最新颁布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2012年12月28日起实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目的是“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从以上3个网络媒体管理制度不难看出,总体上,我国出台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目的可概括为:保护网络信息安全,规范网络媒体服务秩序,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规则系统
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目标系统只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的社会理想和要求,本身是不可操作的,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尚没有直接的规范作用。因此在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目标系统的基础上,必然派生出体现目标系统精神实质、符合目标要求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规则系统。规则系统是制度实现的指南和桥梁。规则是用以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行为的,如地位、角色、权利、义务等等。就性质而言,规则的内容包括法律、法令、章程、条例、风俗、习惯、道德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来讲任何一种制度规则系统都包括以上几个方面。[2]尽管制度规则系统内容庞杂,但其基本要求须服务于目标系统,并有利于实现制度目标,而不能与其相悖。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规则系统也概莫能外。笔者目前收集到的关于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主要有59个,其中有6个地方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其他53个都是全国性的;另外,除4个是自律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和《互联网站禁止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2004年6月10日)外,其他55个都是他律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如果将其按照管理的领域进行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
2.与“反垃圾邮件”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
3.与“著作权保护”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等。
4.与“业务管理”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北京市网络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
5.与“内容监管”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互联网站禁止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
6.与“网络安全管理”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
7.与“网络犯罪管理”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8.与“网络资源管理”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因域名注册、使用而引起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若干指导意见》《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中文域名争议解决办法(试行)》《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市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审批及管理工作程序》《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北京)》《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北京)》《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金桥信息网公众多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在这里,笔者对除北京之外的其他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市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由于文章篇幅关系,并未涉及。
三、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组织系统
目标和规则都是针对一定的组织或社会主体而言的,一定的制度,其目标和规则必然通过制度的主体系统——组织系统来实现、贯彻和执行,脱离一定的主体或组织,目标也罢,规则也罢,都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一切制度都有自己的社会机构即组织系统,用以检查和推动制度的运行。组织系统一般包括首脑(即领导者)、职能机关、具体的工作人员。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有着明确的目标系统和规模不小的规则系统,特别是规则系统方面,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除以上述及者以外,肯定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可以说是“有法可依”了。一定制度的社会功能的好坏、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是否具有一套层次清楚、成员精干、领导有方、效率高超的组织系统,换言之,即制度目标系统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组织系统与规则系统的协调和认同程度。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组织系统方面又如何呢?仅国家(中央)级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就至少有15个之多——中央宣传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办、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从各机构管理的目的看,可把这些相关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网络媒体安全管理部门,另一类是网络媒体经济(应用)管理部门。[3]此外,从各机构管理的范围还可把每类进一步细分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项管理部门。而在这些国家(中央)级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之下,又有各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市甚至县级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它们与国家(中央)级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共同构成了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组织系统。但即便如此,我国网络媒体仍乱象丛生,传播内容仍鱼龙混杂。
四、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设备系统
传媒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发端于17世纪近代报纸的诞生地德国,但现代传媒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则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8年,世界第一个新闻学院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正式创立,开创了传统新闻教育模式。1912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成立,创设了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媒教育传统。这两个大学一直到今天都被认为是传媒教育的典范,也是我国传媒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参考。如今,美国传媒人才的教育是以社会科学为主要基础,由此开创了跨学科多元化发展的潮流。同时,他们在培养传媒人才时还与先进的传媒技术相结合,顺应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潮流,从而保持在传媒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而日本先是师承于英国的学徒制,后来又受美国影响,开创了自己的高等教育、在职教育和大众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发达的传媒教育体制。在面临传媒竞争全球化和传媒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改革传媒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对推进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你认为我国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期?有什么特点呢?
陈兵教授(以下简称“陈教授”):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成立报学科是我国高等学校正规传媒教育的开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认为我国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进入了繁荣时期。进入繁荣时期我国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有三个特点:
一是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
国内绝大部分传媒院系根据传媒业的发展设置了新的专业或者方向,特别是关于新媒体、物联网、动漫游戏、手机游戏、三网融合、文化创意策划、数字出版等方面的内容,使得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呈现宽口径化,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传媒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
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1.传统名牌新闻传播院系的办学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等,大多具有较长的历史、较雄厚的师资、较完善的教学设施条件,并在传媒业界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威望。2.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办学模式。以武大、浙大、川大、南大等一批综合性大学的传媒院系为代表,呈现出鲜明的综合优势。3.全国著名大学新建新闻传播学院的办学模式。以北大与清华为代表,新闻传播学院成立时间都不长,但是名校效应非常明显。4.专业院校创办传媒专业的办学模式。如师范、体育、财经、理工、政法甚至农业类院校近年来创办的传媒专业,以学科交叉、文理渗透、追求特色的新型办学思路引人注意。5.民办大学创办传媒专业的办学模式。如北京吉利大学、北京人文大学等多所民办高校创办了传媒专业,以重视市场需求、办学机制灵活为特色。6.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
三是积极进行办学方式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
比如与政府主管部门和实践单位共建蔚然成风。这种联合办学可以使传媒学科在政治、经济、技术的新变动和新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遇。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湖南大学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联合创办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由浙江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共建共管。请业界专家任院长也比较常见。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出任首届院长。同时,与学科专业调整相配合,国内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估也在不断的深化当中。
记者:你认为传媒人才培养存在哪些问题?
陈教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绩:传媒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传媒学科地位显著提高,传媒学科教学与科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传媒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基本满足了传媒发展的需要等。但是,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超常规发展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我国传媒教育的发展,总体上适应了经济与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传媒业迅速扩张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高校设立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已经超过800个,这些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分布于全国300多家高校之中。实际上,从总体上看,传媒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看好的。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当前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扩招与很多其他专业一样,已带来了严重的教育质量下降问题。
二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传媒院系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人才高校又培养不了。课程设置急功近利,教学只满足于对操作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基本理念和基本观念的传授,忽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积淀,忽视现代人文素养的塑造和公民意识的培育。背离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
尽管近五年我国自己培养的传媒类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中有一批人走上了教学岗位,但师资不足和专业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从全国传媒院系的情况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国内传媒院系间经常发生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稳定师资队伍成为一个共同性的难题。年轻教师中不少人缺乏教学经验和新闻实践,亟待进一步培训。
四是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有待完善
传媒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于现代社会对传媒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比如传媒实务类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教学方法不当。课程设置得不够完善,使得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无法真正区分。
五是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不太重视学生个性培养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法简单重复。教学内容滞后于传媒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的传媒技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传媒实践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
记者:那么针对这些问题,你认为我国的传媒教育与人才培养改革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陈教授:面对目前我国传媒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式。在一种危机感的感召下,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振兴传媒教育事业。特别是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的出台为传媒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了良机。建议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对策。
一是确立内涵式为主的发展思路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拓展传媒教育的思路,将传媒人才培养放到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背景下和传媒事业、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定位,全方位地推进传媒人才培养内涵式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的改革,即通过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传媒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
二是探索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传媒学科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好还要有从事传媒实践的经验。因此,在传媒人才培养中应提倡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同社会各界合作,创造出好的传媒人才培养条件。如学院联合、联办媒体、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多渠道办学等。
三是大力进行课程改革
传媒人才培养需要确立科学的专业课程结构。通过设计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实现复合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这几年来推广的“飞鹰计划”和倡导的“阶梯式”教育就是一些尝试。我们抓住全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遇,整合浙江省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的区位优势和管理学院在省内率先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先发优势,确立了“宽口径视角、服务区域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专业定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教风和学风,建立教学和科研联合评价机制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提高,并增强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一是选派教师到重点的新闻院校进修学习。二是教师要走出校园,到传媒实践单位去学习锻炼。三是结合专业进行学术研究,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充实革新教学内容。同时,动真格狠抓教风和学风。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教学和科研联合评价的机制,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真正做到分类管理。
五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实践能力,推广信任教育
传媒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和创新,必须能经受实践的检验,并且也需要在实践中创新提高。在教学中需要克服让学生被动实践的倾向。师生信任教育也是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教师对于所谓的“差生”需要倾注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我一直认为,学生犯了再大的错可能也是有原因的,教师再有洞察力,也是有局限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
六是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