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绿色发展论文(收集5篇)

时间: 2024-07-10 栏目:办公范文

绿色发展论文篇1

[摘要]绿色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中的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本文主要从绿色壁垒的含义入手,分析绿色壁垒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选择。【论文关键词】绿色壁垒可持续发展策略选择一、绿色壁垒的含义绿色壁垒现已成为我国经济界、学术界的焦点话题,然而,对于绿色壁垒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作者见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达国家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限制进口,以实现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新型非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在目前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环境优势,人为设置绿色壁垒限制进口,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几乎波及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据联合国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绿色壁垒的不利影响,而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本文认为,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商品结构和档次仍较为落后,以及国内自己没有建立有效、强有力的绿色壁垒体系等因素造成的。若从长远看,绿色壁垒绝不是贸易战术和商业歧视的简单产物,而是进行改革、创新的动力,将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潮流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反应,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二、绿色壁垒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1.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上环境标准、绿色认证、卫生安全检疫等绿色壁垒的实施,促使企业自觉加大无公害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的力度,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内在质量,促进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能达到较高标准企业的发展。从近年来绿色壁垒给国内企业带来的惨痛教训分析,单纯注重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价值,而忽视运用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相关的无公害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是目前国内企业产品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2003年以来,国内企业相继受到绿色壁垒的冲击,已有12个行业13690家企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借助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产学研机构的帮助逐步加以解决。从这一角度分析,我们不能不说绿色壁垒的出现反而刺激了成长中的国内企业,带动了这些企业环保标准、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正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备条件。2.有利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在绿色壁垒浪潮的冲击下,非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利润率越来越低,而我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为非绿色产品,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促使产品绿色化,就要对众多产品从设计、生产、运输、营销、服务等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绿色化管理,这为我国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促使那些与破坏资源再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关的一系列初级产品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使不污染或有利于环保的绿色产品的比重日益增长,有助于降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能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更加优化。3.为对外贸易开辟了广阔的绿色市场。目前有80%的荷兰人、90%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在购物时首先考虑消费品的环境标准;有85%的瑞典人愿意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有77%的日本人只挑选购买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全球已出现一个由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及相关的服务构成的“绿色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末绿色市场突破6000亿美元,环保产业将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抢夺绿色市场,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绿色产业的发展,在1993年~1999年,美国年平均投入3100亿美元发展绿色产业,韩国共投入180亿美元扶植环保产业。我国的绿色产业尚处在幼年期,在1997年~2000年间,绿色产业的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开发绿色产品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纺织品及日用家电等出口一直占有较大份额,另外,中国不论从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有着绝对优势。所以,我国应顺应世界贸易的绿色浪潮,最大限度的利用绿色市场,促进对外贸易的更加发展。4.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贸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绿色壁垒迫使我国企业在组织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时必须关注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从根本上调动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主动性,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管理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虽然我们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能源损耗巨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威胁。我国的生产加工体系至今仍表现为低水平生产技术、低资源利用比率和低附加值产品等特征,单位产值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4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正在缩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应对我国的现实,绿色壁垒可以改变我们已有的那种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换取经济效益的错误思维,使生态环境得以维持。三、突破绿色壁垒发展可持续贸易的策略选择针对绿色壁垒,有必要建立起一个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相统一的、全方位的攻关体系,采取切实措施、冲破绿色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1.政府方面。政府部门应主动面对绿色壁垒、采取有力手段,保护我国出口贸易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点:把环境保护纳入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我国环保标准与国际接轨步伐;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牵头建立绿色壁垒预警系统;加快培养国际型的绿色专门人才,进行国际贸易和生态环保相结合的研究。2.企业方面。在应对绿色壁垒的活动中,出口企业应以政府的政策、制度为指导,勇于面对绿色壁垒的挑战,善于突破绿色壁垒的重围,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在绿色理念指引下积极开展绿色管理;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国际市场风险;在适当时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以绕开绿色壁垒。参考文献:金赛美曹秋菊: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李双元李先波:世界贸易组织(WTO)法律问题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绿色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维度绿色营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战术

当今全球环保思潮冲击和绿色消费方兴未艾,企业如果沿袭传统的营销方式,必将被淘汰。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改弦易辙,实施绿色营销,以满足人们的无污染、无公害、延年益寿的需求。本文从“两个维度”层面重新审视了我国实施绿色市场营销的必要性和意义。

1从战略思维的高度重新认识绿色营销的发展意义

1.1绿色营销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为了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部门先后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五部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以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20多项环境保护法规。1992年7月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牵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该文件经1994年3月15日国务院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作为中国21世纪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政策和行动方案,其核心是以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的,在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持续利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政府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消费者利益的关注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的提高,企业造成环境污染而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社会团体保护环境的呼声,企业已不能毫无节制地掠夺性开发和以浪费资源及污染环境的代价来维持经济的增长。这就迫使企业从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利益出发把开发和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运用于人类社会福利的改善和提高的经济活动中。

1.2绿色营销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了治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在保护生态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经成为各国制定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首先,我国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据73个城市的调查,超过限额的城市已占70%左右;其次,目前我国水资源匮乏及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每年因供水不足影响工业产值1200亿元以上,全国7大水系中,松花江、辽河、淮河、海河、黄河的40%~70%的水体已经降至最差的四类和五类标准;第三,我国城市道路噪声14年以来居高不下,全国有47%的城市区域受到噪声的污染;第四,垃圾污染已成为世纪末的严重话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生活垃圾产量在1亿t以上,全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高达60多亿t,占地4.4万余hm2。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并已经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必须在环保方面承担起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将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使自身的营销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1.3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据外电报道,目前全球绿色商品贸易额为2560亿美元,而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额仅为2800万美元。应该看到,巨大的世界绿色贸易市场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企业能获得产品无污染、安全可靠的绿色标志,将大大缩短产品国际化进程,企业就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和实力。如海尔集团生产的绿色冰箱在获得“欧洲环境标志”以后,就能畅通无阻地进入欧洲市场,其产品有1/3销往海外。

在国际贸易上,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准则。凡是不符合环境标准的物品不能进口和出口,如珍稀野生动植物,有害物质含量过高的农副产品和各种饮料、食品以及污染环境的工业产品,已在国际上受到严格限制,许多产品被排斥于国际市场之外。在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贸易,利用世界日益高涨的绿色高潮,构筑非关税的“绿色壁垒”,以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我国企业只有积极开发绿色产品,争取“绿色标志”,全面开展绿色营销活动,才能打破某些国家的“绿色壁垒”,扩大产品的出口额和国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2从战术层面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营销的发展意义

2.1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销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追求物质享受,过度地消费自然资源将加深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危机。以保护环境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世界各国也正在掀起一个绿色消费高潮。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的觉醒,缘于其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对生存空间和居住环境的追求使人们喜欢购买未施化肥的蔬菜、水果和粮食,崇尚没有被破坏的营养成分、没有污染的烹饪方式,关心居室的装修材料和装饰物品是否会排放有害气体和辐射,是否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人们愿意购买无氟电冰箱以及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

在我国已经有相当多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正在被唤醒,产生了主动消费绿色产品的强烈愿望。面对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企业以及企业家必须及时转变经营观念,开展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保为中心的绿色营销战略。企业通过绿色营销,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2绿色营销可营造绿色文明,促进企业塑造绿色文化

绿色营销可以推动新型的绿色文明的发展,绿色文明是一种以追求环境与人类和谐生存和发展的新型文明。与以往的文明体系相比,绿色文明代表着一种更高级的效率目标,也代表了一种更深远的公平理想,它既保证当代人之间的环境权利公平又保证后人生存权发展权的公平体系。通过绿色营销的活动,可以协调“企业——保护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和威胁,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绿色企业文化强调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生存的地球和环境变得更美好而负起责任并付诸行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因为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企业职工,都同样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关心我们的未来。所以“绿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的道义”所驱使的,企业通过实施绿色营销使全体员工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并在此观念指导下实施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在企业内部营造清洁、绿色、环保、安全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保护企业职工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培育企业“绿色文化”。

2.3绿色营销可构建绿色企业形象,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要的今天,企业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加强环境保护使之免受进一步的破坏。企业通过采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减少“三废”排放,将环境保护观念纳入生存经营活动中,从生产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用、生产程序的制定、包装方式的确立、废弃物的处置等各个方面都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可以兼顾消费者需求、企业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赢得政府的支持和消费者的好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当今消费者对企业经营好坏的评判除了品牌、价格、质量、服务之外,还有“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感”、“公众形象”等。有调查显示,1/3的顾客说,由于公司的环境保护记录而改变了他们购买商品的品牌。企业的协作部门也很其对方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有的企业在进行采购时,以ISO14000为标准选择供应商。总之,企业进行绿色营销,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运用清洁生产方式、生产绿色产品等向广大公众展示自己的绿色企业形象,从而赢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2.4绿色营销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始终都和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重视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营销的过程就是企业努力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减少污染环境或不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经营的一个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企业可以从比较深的层次来考虑技术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随着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趋势,通过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事实上绿色产业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其发展机会多、潜力巨大。谁能抢先一步、捷足先登从事这一行业,谁就能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而且,绿色产品价格一般比非绿色产品高出20%~200%不等,这其中虽然包括了企业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的支出,但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即使是非绿色企业,同样要为环境的治理和排污付费。如此说来,同样是为环保付费,绿色产品却能因此而卖高价。而且,因为绿色产品品质较好,尽管价格高于同类产品,仍然会被消费者所青睐,因此,绿色营销虽然增加了企业必要的环保投入,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客观的收益。

3结语

目前,绿色营销在国际上已是风起云涌,在我国也正方兴未艾。但是,对于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其经营思想仍处于以推销观念为主,同时开始向市场营销观念转变的阶段,企业常常为了获利而盲目采取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模式,患了“市场营销近视症”,太重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割裂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所以,要从理论上端正态度、澄清看法,重新审视发展绿色营销的重大意义,并认识到只有绿色营销才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坚红,易开刚.绿色营销[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万后芬.绿色营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绿色发展论文篇3

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各国在国家层面对于基本的行动框架也达成共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逐步形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一直全力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并积极推进建设实践。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下,绿色建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章节中专门提到了建筑节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3年)》中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并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实际行动,地方政府全面积极响应。同时,绿色建筑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推进健康城镇化,是实现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为契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通过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具体目标应该与绿色建筑的定义(简称“四节一环保”)相一致,包含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五个方面的目标。绿色建筑的节能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的地区实施节能65%标准,“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1.1亿吨标准煤。绿色建筑的推进现阶段以加大新建筑节能为主要突破口,同时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国务院批准的《节能中长期转型规划》中,建筑节能作为节能的重点领域,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1.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这一目标将分别落实到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三大领域之中。

绿色建筑节地方面目标是以“十一五”规划提出耕地保有量1.2亿公顷为基础的贯彻国家推行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调整的要求,执行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的政策。

绿色建筑节水的目标可以参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水目标,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十一五”期间节水690亿立方米。

绿色建筑的环保暂时还难以制定明确的数字目标,因为作为目标基础的现有建筑物污染排放统计还很缺乏。《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规定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所有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亿吨/日。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重点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重点体现在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和建筑实践三个层面。政策法规层面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科技创新层面以适宜性技术研发支撑绿色建筑;建设实践层面以全寿命周期视角实践绿色建筑。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政策是:一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必须首先解决建筑节能问题。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政府强制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须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设立了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二是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通过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对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或技术产品予以确认;逐步推行绿色建筑性能评定认证制度,推动绿色建筑认证机构发展。三是完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支撑体系,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制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建立结构体系绿色评价、绿色建材分析评价等关键技术集成平台。

中国中央政府一直积极出台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法规体系应逐步健全,形成一套完善的三维体系框架,第一维度是横向体系,横向体系由主干法和相关法组成。第二维度是纵向体系,纵向体系由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四个层次构成。第三维度是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类型,除了强制性办法,还应该包括激励性办法和政绩考核办法。此外,还有强制性的政策规定及激励性政策。另外,在政策法规体系中,需特别提出的是通过政绩考核手段实施节能减排,通过对地方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的考核手段促进他们切实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法规体系是各个部分互相依赖形成的完整系统,激励和处罚手段需要主干法和相关法相互配合以及部门间的合作,因此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长期的建设过程。

科技创新战略的内涵是以适宜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撑绿色建筑。在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3年)》中,“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十一个重点领域的第九项,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重点领域中有五个优先发展领域包含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包括建筑节能)科技创新的主要突破应在关键技术和适宜性技术两方面。《纲要》提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研发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等六个方面。绿色建筑的许多关键技术在西方是比较成熟的,但普遍存在增加建筑造价的问题。因此在引进西方技术基础上,中国科技人员更重要的是选择与创造本土化的适应性绿色技术。这里的适宜性技术是指合理的工艺手段与新技术产品组合、低技术与高技术结合。低技术如自然通风、外遮阳措施、科学的使用能源、雨水收集等。

绿色发展论文篇4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是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环境也随之日益恶化,空气污染加重,资源严重浪费,城市交通堵塞恶化等,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而绿色物流正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保护环境,迎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②是适应物流业竞争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外国物流企业开始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必然的选择。③有利于企业取得新的竞争优势。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使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解决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改变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建立并完善绿色物流体系,通过绿色物流来追求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

2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瓶颈因素

2.1绿色物流思想落后

一方面,政府部门的观念仍未转变,由于对绿色物流的缺乏一定的了解,难以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绿色物流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企业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缺乏了解。企业者关注自身产品表面的绿色宣传,却忽视了产品的内在绿色品质;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系。

2.2政府管理职能不够完善,区域政府间缺乏合作

从职能来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均呈现物流相关职能管理的条块分割,难以对物流相关业务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从地域来看,存在地域间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受行政划分利益影响,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均表现出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状况或趋势。突出表现为港口竞争、园区竞争和财税政策竞争等,由于没有跨区域利益经营主体,缺少物流产业整体布局和全局优化的观念。

2.3绿色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毋庸置疑,滞后的基础设施就像一个“瓶颈”,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工具的增长与运输线路的增长不协调,道理堵车现象严重;城市交通不畅,严重影响全国交通运输网的运输效率;作为运输骨干的铁路改革进展缓慢等。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经营分散,设备落后,物流技术含量不高,不能满足进行现代物流和配送的要求。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2.4物流初级人才过剩,中高级人才紧缺

这主要是由于物流业中的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知识不全面或严重老化,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而物流中高级人才的紧缺,主要是由于目前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有效的人才供给不足。例如,2006年8月底,全国本科类高校中共有97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在校本科生数量近1.6万人,研究生不到3000人,各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在校生约有1.5万多人,这样一年为社会输送的各类物流专业人员只有8000多人,即使算上在职人员每年约3.5万人的培训规模,也远远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5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

2.5绿色物流标准化现状落后

尽管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标准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从物流技术、物流装备、物流信息到物流体系的标准化体系仍不完善。

3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对策

3.1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绿色经济要求物流企业在经营决策时综合考虑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以此观念,策划绿色物流活动。企业经营者要改变“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政府部门也必须树立绿色环保意识,重视对物流企业发展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尽最大限度地避免物流发展带来的污染。

3.2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合作

①由国家相关部委、相关部门设立的专业化办公室来实现国家范围内的物流推进协调机制,特别是有效避免政令冲突,使得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特别是促进基础设施之间的配套和协调发展,协调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物流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设立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统一牵头部门,系统规划和调控扶植区域物流发展。②注重区域,简政放权。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特别是推进行业组织的发展;同时积极推进股权改造,强调企业的经营自,在区域间合作强调经营主体的上移来减少上下、左右的博弈,保障区域内、区域间全局的有效优化。

3.3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①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②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③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3.4改革物流教育体系,培养国际型多层次的物流人才

①要建立国际化、综合化的物流教育课程体系,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就必然要求我国物流教育注重国际化的内容。同时,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不仅要强调多元化,还要突出特色,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要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②要面向市场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要求,高校专业设置应包括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的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多个层次。物流本科生教育主要培养中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物流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科研人员和高校师资。至于第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应由高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来培养。

3.5促进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淘汰一批落后的标准,增加整理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制定。

参考文献

[1]王乾.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

[2]刘晖.对物流企业实现绿色物流的思考与对策[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2).

[3]孔令亭.探讨绿色物流[J].中国市场.2007,(2).

[4]周宁武.绿色物流发展战略探析[J].科技信息.2007,(3).

[5]曾国平.绿色物流:未来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主流[J].经济师.2006,(3).

绿色发展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绿色物流,经济,可持续发展

“物流热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对于泉州经济领域也不例外。泉州“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泉州计划构建三级物流网络,将打造海西物流枢纽。泉州很多企业也希望通过改善物流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对物流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来进行的,注重物流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伴随泉州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根据泉州资源、环境、工业等特点,可持续发展对于泉州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人们在关注物流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物流的社会效益,实现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本文以泉州为例,阐述泉州发展绿色物流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推进我国绿色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泉州发展绿色物流的可行性

泉州现代物流市场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近年来泉州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泉州已、已经具备了发展绿色物流的优势和现实需求。

1、良好的区位优势

泉州发展绿色物流方面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来看,泉州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隔海相望,与福州、厦门临近,地理优势明显。从经济区位来看,泉州北有长三角经济区,南有珠三角经济区,西有大京九经济腹地,东有台湾省经济区,地处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带之中。

2、交通运输设施较完善

近几年泉州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尤其是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目前,以公路、港口为主,铁路、航空为辅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更为突出的是泉州港拥有优良的港口资源,泉州海岸线长541公里,湾多水深,港阔浪小,可开发建港的岸线长112公里,可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50个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较完善,功能较齐全的码头群体。

3、货源充足,物流的市场需求旺盛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日益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564.76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业等五大传统产业共完成数以千亿计的工业产值,为泉州现代物流发展带来了巨大需求市场。据测算到2010年,在泉州生成的货物运输量将达15000万吨以上。

4、政府高度重视

国务院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电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按照泉州市政府的《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泉州将发挥产业集聚比较优势、经济外向度较高等有利条件,争取用5到15年时间,把泉州建设成为福建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近日的《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决定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泉州发展绿色物流的限制因素

泉州虽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发展绿色物流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但是绿色物流至今仍停留在思想上,离具体实施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

1、缺乏绿色物流的理念

政府和企业都能认识到物流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关于物流的社会效益关注不够,还没有确立绿色物流的思想。部分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非常淡薄。甚至认为经济学论文,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物流成本;也有企业认为,绿色物流是政府的事情,与企业无关论文格式。

2、缺乏完善的绿色物流体制政策

发展绿色物流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还涉及政府和消费者。目前,我国在绿色物流产业政策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各种法律法规对于绿色物流发展涉及内容较少。体制政策不完善导致绿色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

3、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近几年泉州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尚未形成完整的综合物流配送中心体系。运输系统缺乏周密、科学的设计,仓储设施落后,物流的经济效益不高,造成资源大量浪,违背了绿色物流节能的原则。

4、物流技术落后

泉州现有的物流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实力不强,物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物流装备水平较低,而且缺乏有效的物流信息平台和健全的经营网络。

5、缺乏绿色物流人才

绿色物流产业需要专业人才。但是泉州从事物流研究的高端人才和机构较少,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而且福州、厦门等地都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物流人才,这使泉州在发展绿色物流业时,面临绿色物流人才稀缺严重问题。

三、泉州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1、政府方面

要发展绿色物流产业,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宏观监管和相应的政策扶持。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宣传绿色物流理念

政府应不断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2)制定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措施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体制化管理,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措施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3)加快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

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政府应建立一个专业网络的信息平台,对物流业进行统一规划,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和高效创造能力,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4)重视物流人才培养科研工作

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企业方面

绿色物流的实施归根到底要靠企业营运的绿色化实现。绿色物流对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必将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必须将其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有机联系起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树立绿色物流理念

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既重视物流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关注物流的社会效益。

(2)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企业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绿色经营管理策略,推动绿色物流发展。选择绿色运输;提倡绿色包装;开展绿色流通加工;搜集和管理绿色信息;实行绿色营销策略;积极申请IS014000环境体系标准认证。

3、消费者方面

当前消费者绿色意识淡薄,对于绿色消费不重视,给开展绿色物流增加了难度。为了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要积极倡导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行为方式迫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促进政府强化绿色物流管理。因此,要加强绿色物流的宣传,动员消费者参与进来,树立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

结语:泉州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可持续发展对于泉州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改善发展环境、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潜等.泉州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物流技术,2006(3)

[2]张沈青.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物流战略.当代经济研究.2005

[3]袁中英,李大锋.三峡库区绿色物流发展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8)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以en 结尾的形容词(收集2篇)
  • 下一篇:安全隐患整改计划(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