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收集3篇)

时间: 2024-07-10 栏目:办公范文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测评量表

一、引言

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社会也要求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要富有创新能力。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专门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非常少,更没有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评方面的专门研究。本研究试图在系统分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开发一套有价值的测评量表,从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界定及维度划分

1、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教育心理学家一般认为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主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更多的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在巩固己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而获得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的能力(李越、孙枕戈,2002;刘助柏、梁辰,2005)。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由自我学习能力、信息意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交流物化能力形成(曹景富,2003)。易茜(2007)认为分析和理解能力、实践技能、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贯通能力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

综合而言,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信息知识获取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交流能力。

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学科,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工商企业培养具有数理分析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江文奇,2008)。

依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领域及就业岗位的特点,除了上述能力外,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还应具备如下创新能力包括: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基本体现;②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它是创新的基础;③学习能力,它是创新的基本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发展潜力。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及测量指标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划分有不同的观点:

(1)三要素观点:罗玲玲等(2003)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现实创造能力和潜在创造能力三个要素组成。邓成超(2004)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杨燕、邵云飞(2009)界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包括知识积累、创新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三个方面。

(2)四要素观点:王家w、曹颖颐(2007)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其中,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标新立异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包括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和创新知识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包括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程设计质量和毕业论文质量。

(3)多要素观点:孙波、杨欣虎(2007)提出创新能力指标要素应包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认识能力,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评价决策能力和组织交往能力等。禹智潭、黄炳根(2008)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智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其中,基础知识包括外语知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创新意识包括思想能力、愿望能力、意志力和纠错能力;创新智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包括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演绎法和反问法的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和维度及指标划分,笔者初步提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维度如表1所示: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认识。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本为访谈对象。我们邀请了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和旅游管理五个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共计31名本科生参与了本次访谈,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第二步是认知访谈。我们设计了访谈提纲,主要围绕“大学生如何认识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等问题展开,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第三步是访谈分析。首先,将原汁原味的访谈内容整理成若干访谈案例,然后由3名研究人员对访谈案例进行内容编码与内容分析,并汇集各自的分析进行总结提炼。我们将不同学生的观点先整理到一起,以句子为单位分析每句话所代表的观点,并形成表格。然后将各种观点进行归类并统计每种观点出现的频次。

2、开放性与半开放性问题问卷调查

这是为了对访谈法的补充和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我们在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会计等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学生中随机选取了100名学生作为被访对象。

开放性问题部分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1)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哪些方面?(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有特别的构成要素?问卷回收后,我们将被访者所回答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编码。半开放性问题,主要是笔者经过初步的文献回顾,整理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维度和细化指标,让被访对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在相应内容后打勾,同时,对于已有指标中没有包括被访者所想到的让被访者进行补充。问卷回收后,我们统计各维度及已有指标的认同数并决定保留或者剔除,同时增加被访者新增维度及指标,确定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量表包括37个测量题项。

3、封闭式问卷调查法

基于上述基础,设计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量表》,对于量表中的每一题项,都经过四位相关领域教师反复推敲和完善,并采用李克特5点量尺,其中“1表示非常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为了保证量表开发的科学性,先后进行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预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通过分析,剔除不合格的问项,优化了测量量表并进行了正式调查。

四、量表预测试

预测试在吉林财经大学进行,选取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等七个专业的大一到大四各10名学生,共计280名本科生作为被访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

1、信度分析

采用CITC分析和Cronbachα信度系数净化测量题项。某题项CITC值小于0.3且删除该测量题项α系数增大,则表示可以删除该题项。分析发现,创新实践能力维度的题项4的CITC值小于0.3且删除该测量题项后α系数增大,因此删除该题项。

2、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剩余36个测量题项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928,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4278.727,显著性为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发现有六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解释方差累计达到65.297%。其中有3项测量题项因子负载小于0.5,分别是创新意识维度的题项1、题项6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题项6。因此,删除这3项题项,余下33题项,得到六个因子,与前文分析相符。

五、量表正式测试

1、样本与数据

正式调查是在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进行。这三所大学分别代表了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和财经类大学,同时也代表了211院校和地方院校。这三所院校都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分别向每所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发放200份问卷,共计600份调查问卷(吉林财经大学被访对象都是没有接受过预调查的本科生)。回收有效问卷3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5%。

从表2来看,样本中男女比例相差较大,男生(占36.2%)明显低于女生(占63.8%)。年龄主要集中在18到24岁之间。年级主要集中于大二和大三(部分原因是大四学生不在学校)。专业分布相对均衡,学校分布也较为合理,这也是我们希望的,符合本论文对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的样本要求。

2、量表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

正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依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测量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凡是因子负载小于0.5的题项就删除。经过三轮因子分析后,由33个题项调整成为23个题项,因子负载都大于0.5,因子分析共得到最终的六个因子(如表3所示)。而且由信度分析的结果可见,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值界于0.696-0.815之间,大于0.60的基本要求。可见,该量表的信度都比较高,量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较高。

3、量表的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分析。本研究所采用的测量量表基本是借鉴现有的量表编制而成,所参考量表在前期经验研究中已为相关专家学者所认可。同时,针对本研究特点,在原始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通过向专家请教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座谈和开放性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设计量表作了补充和完善,再经小样本预测,可以认为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收敛效度分析。收敛效度可由潜变量提取的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来说明。如果提取的平均方差AVE在0.5或以上则表示潜变量的测量有足够的收敛效度(Fornell&Larcker,1981)。从表6能看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维度AVE值满足0.5的下限要求,表现出了较好的收敛效度。

(3)区分效度分析。参照Fornell&Larcker(1981)研究,如果两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这两个潜变量的AVE均方根,说明区分效度满足分析要求。区分效度的检验如表4所示。该表显示了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其中对角线括号内的值为各潜变量AVE的平方根。各潜变量AVE的平方根值都大于其所在行和列的相关系数值,说明量表具有很好的区分效度。

六、结论

经过上述研究,本文最终获得了包含六大维度23个题项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测评量表。

从维度的划分来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包括了创新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实践能力。

从测量指标来看,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27个测量指标,访谈研究和半开放性问卷调查之后增加到37个测量指标,量表预测试之后保留了33个测量指标,正式调查最终保留了23个测量指标。充分表明本研究对于测量题项的谨慎选择。

从最终的分析结果来看,由23个测量题项构成的六大维度,不仅信度检验符合要求,而且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该测量量表也是较为科学的。这套量表可以作为今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研究的重要工具和参考。(作者单位:1.吉林财经大学;2.吉林工商学院)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国际营销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2013年度财经类高等教育研究基地项目“提高吉林省财经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研究”;吉林省教育厅2015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苏晓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14-16.

[2]李越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5):35-40.

[3]刘助柏梁辰.知识创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曹景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100-101.

[5]易茜.财务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模糊评价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04):92-94,113.

[6]江文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8):17-19.

[7]胥群.浅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4):146-147.

[8]罗玲玲等.建构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3(08):59-61.

[9]邓成超.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价[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06):164-168.

[10]杨燕、邵云飞.TRIZ方法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3):1-4.

[11]王家w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08):133-137.

[12]孙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0l):35-38.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研究热点;学科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工商管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内许多学者非常关注在新形势下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并进行有益的探索,这对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研究水平、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研究人员把握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促进和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学界较有影响的期刊都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扩大和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学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趋势,综合考虑国际上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工商管理研究领域分为3部分:职能管理领域、应用领域、综合领域?在探讨各分支的热点及重点时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分类方法将工商管理分为11个类别心1。

1本文对国内外工商管理各领域的研究

内容、热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以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差距,旨在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国内一些学者作过类似统计,本文工作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在于:①选用的期刊范围。国内外管理学科期刊种类繁多,选择的期刊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囊括管理科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本文和前者选择的期刊存在着交叉,同时也存在不同,所以二者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②统计的时间范围。本文统计年限为1995年1月一2005年12月。覆盖年限较长且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③管理学学科分类代码。本文为自然科学基金委2004年最新编制的管理学学科分类代码。④增加了国内外各研究领域的纵向详细统计和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确定各个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问题非常关键。本文通过阅读在近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重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国内外期刊上相关综述性的文章以及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工商管理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能够反映各研究领域的主要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题目、摘要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外管理学界主要学术期刊1995一2005年发表的文章进行检索,以此得到各年度不同领域发表文章的数量,并在对摘要和相关文章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各个分支研究重点的变化和特点。

2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热点分析1)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历程。

工商管理的研究在国外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本文在综合工商管理各分支核心刊物的基础上,选择了scI和SsCI中影响因子大于O.5的50种期刊在1995—2005年发表的论文作为检索目标,通过对文章的题目、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了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趋势及热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文献重复引用的现象我们采用了逐篇检索的方式。

从国外的检索结果来看1995—2005年间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理论的研究上升趋势比较明显,而企业技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方向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图l中还可以看出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理论是国外工商管理研究较多的分支,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面对运作管理觑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蛊源管理——斗一信息忤理与应用一一非企赢业利文组化织管理一市场营销——_一企业理论一一企企业业技臆术略管管理理?一项目管理图l1995—2005年工商管理各分支在国外主要期刊对比更加成熟的客户、如何通过资本运作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力等工商管理的基本研究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因而理论界相关的研究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也是很热门的分支,但考虑到企业对战略规划的保密性,公开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

在对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得出了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热点。

2)国内工商管理研究历程。

在选择国内工商管理期刊时主要参考了以下相关资料: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学界20种重要学术期刊,②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③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点期刊目录,④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根据上述资料选出国内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40种主要学术期刊。

本文以40种期刊发表文献的关键词、题目以及摘要为检索目标,通过逐篇检索的方式,得出了国内1995~2005年工商管理研究的趋势及热点问题。

从的走势来看,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日趋活跃,每个分支的文献数量都呈较快上升状态,其中尤以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理论发展更快。一方面国内近年来逐步从以政府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以企业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面临着诸多不适应现象,这是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另一方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在1996年设立管理科学部,随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教育部在1998年都先后将管理学从其他学科中分列出来,成为与理学、工学、经济学等并列的学科,这些事件都表明了工商管理正逐步为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认可,开始走向成熟。

从横向来看,企业运作管理是国内研究最多的分支,该分支无论在文献数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都远高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中国加入wT0以后,对外开放度逐步加大,宽松的政策环境、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需求正在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作为市场重要组成的企业对提高运作效率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因而企业运作管理成为理论界追逐的焦点。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劳动力、原材料的竞争,更大程度上体现在资本、管理水平的竞争,这些都成为近年来中国工商管理研究非常活跃的分支。同时市场营销和企业理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技术是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国内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中国因此每年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技术,预计未来企业技术管理也将成为工商管理研究的热门。

3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趋势比较1)数量分析。

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将国内、国外发表文章分别以100%为基数,以各年度文献数量与总量的比值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了1995—2005年中外工商管理发展对比图(见图3)。图中表明,国外工商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各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于稳定,新领域的进入和旧领域的淡出之间平稳过渡;而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则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发表文章的比重由1995年的3%增长到1995—2∞5年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年的16%。

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了国内外工商管理各分支研究内容的对比图。图中表明,国外研究较多的分支有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理论,而国内研究较多的是企业运作管理、企业理论、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这说明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不仅在文章数量上有大幅增长,而且热点分支的研究也接近于国外。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应用国际化的视野研究国内工商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工商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最大的不足是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度上还有较大差距。

2)国内外工商管理热点问题比较。

总体来看,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外主要研究领域在国内均有涉及,但是具体到一些热点问题还存在较大差异。①企业运作管理是国内外关注最多的分支。最近1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新兴技术对企业原有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供应链管理方式(横向一体化)应运而生,与此相对应引发了一系列的研究热点。国外目前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整个供应链或者物流链的管理和控制,相关的研究热点有闭环供应链、配送中心、敏捷制造、精益生产、业务流程重组等;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优化和企业运作效率的改善方面,相关的研究有供应链建模方法、存货制度、柔性制造系统、作业调度、牛鞭效应、全面质量管理等。从研究侧重点来看表明中国企业运作管理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而且中国理论研究还不能很好地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②市场营销是国内外差距较大的分支。现代社会正在逐步进入全面的买方市场,而企业面对的是成熟的消费者群体,这一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最近10年发表的文章来看,国外在传统的品牌营销、渠道策略、广告促销等研究方面趋于稳定,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一对一营销、客户资产、客户生命周期、体验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成为研究较多的热点;从国内情况来看,发表文章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广告、渠道、品牌建设等方面,另外在理论界也引入了一些新兴的营销概念,比如绿色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等,但相关文章题目和摘要表明,多数新兴的营销理念为介绍和综述性的,与实际联系的较少。③项目管理是国内起步较晚的研究内容,分析国内外项目管理领域发表文章的题目和摘要认为国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复杂项目的集群管理、全球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模式等方面,侧重于对项目的整体运作;而国内的检索结果表明项目的融资、安全施工、进度安排等方面发表文章较多,从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来看更侧重于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④技术管理、信息管理是国内外差距较小的分支。结合检索结果及对部分文献的阅读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与国内实际情况结合紧密的一些热点也处于先进水平,例如国企改革、中小企业成长机理。

4提高我国工商管理水平的建议

课题组在总结研究最近10年来国内外工商管理学科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对加快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做出如下探讨,供大家参考:

1)从文章题目、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来看,国内比国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比如绿色营销、核心竞争力、跨国并购等领域的研究首先在国外形成热点,随后我国学者将相关理念引入并加以研究。国内在一些我国独有的实际问题解决方面的研究有特色,而多数管理理论则是在引进和消化西方文化及其管理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往往是国外形成热点后国内再引入。国内的管理学者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相关的热点持续深入地加以研究,这将有助于我国管理学科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管理学各分支问相互渗透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特点。

论文的检索过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新技术对组织结构和商务模式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创新机制设计、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与营销结合的服务运作管理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等。

3)国内外工商管理在研究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存在差别。

国外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将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国内的研究经常停留在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对一些新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国内研究应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强调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而国内多是思辨研究,定性分析的较多,定量研究和试验性成果少。

4)分析所检索文章的题目、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认为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理论性和学术性论文少于应用性、经验性的论文。

这表明工商管理学科在我国仍处于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方法为主的阶段,缺乏结合我国实际的自主性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5)与国外相比国内工商管理学科有些分支没有自己的核心刊物。

比如企业文化、非营利组织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只能发表在一些综合性或者以其他领域为主的期刊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国内应加强期刊建设,建立相应的案例库和数据平台,为管理学学术交流提供很好的平台。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篇3

零售业常常在特定空间范围内集聚。例如,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都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范围内集聚了大量的商店和购物中心。英国牛津大街聚集了大量的百货商店,查令十字路则聚集了大量的书店,这种零售商店大量聚集在某一特定空间的倾向必然有其深刻的诱因。Berman和Evans(2009)将零售集聚分为两类:创造型零售集聚和发展型零售集聚。前者包括购物摩尔、工厂直营店等,后者包括城市购物中心、商业街、购物带、园林式购物中心等[1]。

Hotelling(1929)是首先解释这一现象的学者,他主要通过线性城市假定以及相互博弈竞争解释了多个无差异的商店如何聚集在一起[2]。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Christaller(1933)是首位研究商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空间分布的学者,他通过描述商圈大小和到达距离,构建了消费者在单一商店中心下的购买理论模型。其他学者对此作出了修正,将单一商店中心变成了多商店的聚集组合中心以更符合实际[3]。Nelson(1958)利用累计吸引力和整理性理论刻画了零售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累计吸引力原理可以描述为,如果零售商店相互临近或聚集将取得更多的贸易机会,从而给区域内各家零售商店均带来好处[4]。

逐渐地,国外学术界主流主要从三种理论阐述零售商店空间关系。它们分别是土地使用理论、中心地理论以及第三产业理论。通过对美国CBD中零售商店进行研究,他们发现零售商店空间集聚现象符合中心地理论(Getis,1968)[5]。在这些区位理论中,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和Hotelling的最小差异化原理都能为零售的空间集聚提供一定的解释(Eppli、Benjamin,1994)[6]。

在经过初期的对零售集聚的相对比较简略的解释后,国外学者陆续从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地理学视角对零售集聚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商店间外部性被视为零售集聚的重要成因。Gabszewicz和Thisse(1986)[7]、Dudey(1993)[8]和Pashigian和Gould(1998)[9]均将商店间外部性视为零售集聚的收益。根据这种观点,零售集聚降低了消费者搜寻商品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消费者在多中心购物过程中的成本,对消费者吸引力越大,零售集聚程度越高,竞争力越强,因此也提高了零售集聚的整体收益。除了外部性理论,经济学家研究零售集聚成因最为重要的理论就是空间竞争理论,通过将零售企业区位、市场价格以及零售企业进入策略作为战略变量考虑,解出各个零售企业间的纳什均衡,这样的话,集聚常常被认为是均衡结果的一种表现。当然在分析过程中,为了处理的简便以及结果的简洁,空间常常被考虑构建为地理空间(Eaton、Lipsey,1975)[10]。但这种方式不太适合研究零售集聚,一个重要原因是零售集聚中涉及数以千计的零售企业以及更多的消费者及商品,因此想要解出企业间的纳什均衡或者有意义的博弈论解释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上述模型往往将消费者区位视为给定,而这与零售集聚的现实不太符合,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区位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移动,同时在模型中商店租金问题也被忽视了,这样零售集聚中外部性的结果就无法很好地体现。

上述经济学研究主要侧重从外部性和空间竞争等微观理论进行分析,与之略有不同的另一个研究视角是由Fujita和Ogawa(1982)开辟的,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企业集聚现象。他们通过系统仿真阐述了一个城市中企业和消费者的区位均衡。在模型中,每个企业在考虑价格、地租、消费者区位以及其他企业区位情况下选择区位,企业生产被假定为规模报酬不变,因此对单个企业而言集聚规模经济来自于集聚外部性。例如,与另一家企业地理接近会提高生产率,企业能向其他企业学习获得知识溢出效应,中间产品的低运输成本以及庞大的劳动力水池。企业主要是面临区位的高生产率和高租金的两难选择。每个消费者考虑价格、租金以及其他消费者区位情况下选择工作区位和生活区位两个区位,在生活区位中主要是考虑通勤成本和租金的两难选择,而在工作区位中则是工资和通勤成本的两难选择。当所有企业和消费者都实现均衡时达到模型的一般均衡,可能会存在中心地理式、混合区位以及三中心均衡等多种均衡模式[11]。

与经济学分析视角不同,地理学界通过很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零售集聚现象,Harris(1985)[12]完成了一个很精彩的论述,分析了一个城市或区域的零售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地理学研究中主要有中心地理论、Lowry模型和空间交互理论(Wilson,1967)[13],但是这些分析没有考虑零售集聚经济,至少是没有精确地描述集聚经济。整个地理学界特别注重利用空间分析软件,例如GIS、Mapinfo等来实证或仿真在一定的商业规则下,零售集聚如何产生、发展及演化的,他们的研究方法及成果能为零售集聚的研究带来新的冲击力量。

国外的零售集聚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质,经济学、地理学乃至营销学都对零售集聚现象有较深入的研究。相对而言,经济学的研究更希望将零售集聚研究纳入到传统经济学分析范式当中,因此倾向于利用一般均衡理论以及CGE模型进行分析,但这样往往会出现为了构建模型的完美而忽视了零售的产业特性以及与现实的融合;地理学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实际,各种空间分析工具的使用也增添了研究的精确性和实用性,但地理学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理论模型指导,因此导致研究结构缺乏普适性。

二、零售集聚与需求外部性

国外学者研究零售集聚时常常有意识地缩小研究范围,特别注重从微观企业角度研究零售集聚现象,因此购物中心(摩尔)作为零售集聚现象最为典型的代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购物中心(摩尔)可以定义为在一座或一组计划充分、设计和管理完善的建筑物内多种业态的零售商和商业服务商的空间集聚(ICSC,2002)[14]。在零售空间集聚中分析需求外部性问题一直是零售研究的热点。商店间正向外部性,通常也被称为需求外部性,是来自于一个或者更多的商店对于一个或者更多的商店产生的正向影响,而这种影响没有通过价格和市场补偿。在以前的研究中,经常可以将需求外部性等同于主力店产生的需求外溢效应(Gatzlaff,等,1994)[15]。这种外部性常常被认为是零售集聚的重要成因。通常,主力店由于能带来巨大的消费人流量,被视为商店间正向外部性的提供者,一般都能享受到租金的折扣(可以视为外部性的一种补偿)(Benjamin,等,1992)[16]。不过小型商店有时候也能为主力店带来一定的正向需求外部性。小型商店组合也能通过提供多样性和为整个购物中心提供支持性服务产生需求外部性(Wakefield、Baker,1998)[17]。Gould等(2005)特别指出,在美国之所以出现中心商业区的逐渐衰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心商业区在制定租户组合决策时无力将主力店带来的需求外部性内生化,因此主力店纷纷从商业区搬移到摩尔[18]。当然如果从更宽泛的角度下定义,商店间正向外部性应该包括商店间的整理性和互补性、消费者购物环境的改善以及由此产生的销售努力、购物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产品的提供等等(TonyShun-TeYou,等,2003)[19]。商场和购物中心的管理者通常都需准确估计商店间的外部性以计算最为经济和有效的商店组合模式。

现有文献已经广泛认识到了购物中心的商店间外部性。Brueckner(1993)[20]讨论了购物中心内商店间的外部性主要产生于百货商店给内嵌的零售商带来的消费者溢出效应。因此大型购物中心管理者应该通过内化这种外部性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许多学者解释这种商店间外部性的成因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对百货商店的印象。Miceli和Sirman(1995)则认为商店组合中知名品牌商店和流行商店将为其他商店产生外部性,同时建立起整个购物中心的正面形象[21]。Keller(1993)[22]发现在零售商店的内嵌溢出效应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品牌名称是最为显着的,它强烈地影响到溢出效应的大小及实现。Sirmans和Guidry(1993)研究了影响大都市区域购物中心的租金价值的各种变量时发现,购物中心面积、时间和主力店作为消费者购物驱动力的变量,这些变量的增加将同时增加购物中心的吸引力以及租金价格[23]。类似的,Eppli和Shilling(1996)通过零售重力模型分析了竞争商场的规模大小和距离对于现有商场的效应。研究发现,一个购物中心会影响到其他购物中心的商店销售,这可称为竞争商场外部性,必须在商场决策中予以充分考虑[24]。构建一个购物中心以及招商引资均需花费时间以及金钱成本。因此在做商场空间分配以及商店组合决策前必须充分考虑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物质成本,更是由于品牌、形象等带来的无形成本。

Mejia和Eppli(2003)则精确区分了商店间外部性和购物中心间外部性,认为前者是正向的,有利于提升商店在购物中心里的销售,而购物中心间外部性则是负向的,会降低商店在购物中心里的销售。他们构建了一个非线性模型来估计购物中心间外部性,模型基本形式如下[25]:

尽管需求外部性很重要,但现有文献多是从商店供给方角度来间接测算外部性。Vitorino(2012)将外部性作为大型零售商是否进入摩尔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26]。Datta和Sudhir(2012)通过估计摩尔中主力店和小型商店间的租金差异来测算这种需求外部性[27]。当然这种测算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商店对于这种外部性的规模以及相关决策都是完全信息的。BoudhayanSen等(2012)分析了当商店旁边修建了加油站之后会产生基于协同区位的需求外部性。通过对消费者支出的研究,在控制住相关变量基础上可以发现的确产生了明显的需求外部性。加油的家庭在商店的平均购物支出从7.7%增长到9.3%,商店的利润有130%~150%来自于加油站产生的外溢效应,而且深入研究发现,这种外溢效应受到了消费者对于商店的忠诚度以及商店销售商品种类的影响[28]。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整理2篇)
  • 下一篇:3.8妇女节活动策划方案(收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