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全国218体育科研重点课题《小学体育分类分班协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为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群众性体育工作。修建兴建了200米塑胶运动场,标准乒乓球台10个,师生篮球场2个,排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标准足球墙等体育功用设施;并且大胆地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即把同年级的体育课安排在同一节次,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中心,把每个年级分为若干个班,即篮球班、足球班、软式排球班、乒乓球班、羽毛球班和武术班等。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两课时用于专项训练,一课时用于完成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循环交替,螺旋上升,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实现由“兴趣”向“志趣”转化。该课题研究被评为全国体育科学研究一等奖,先后接待了广东、广西、福建、山东、上海等省市的几十个教育考察团来校参观学习。
坚持组织学生参加早锻炼和课余活动,自编自创了一套儿童韵律操,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目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常年在98%以上,学校被省学生体能监测站指定为监测点。大力开展班与班、年级之间、校际间的群众性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使课内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全校课外活动高质量的开展。学校制定了《提高学生每日1小时体育锻炼质量规定》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每年举办学校体育节,同时,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区开放,为社区群众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体育活动,今年就投资40多万元改建多功能运动场。先后承办了省青少年足球夏令营等体育运动项目十多次。学校拥有男、女足球、排球、毽球、棋类等五个俱乐部,现有9支运动队,其中足球、排球、毽球、棋类是市传统项目和布局学校。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得36个冠军、18个亚军和22个第三名,6人11次获省、市“优秀选手”、“优秀教练员”等称号,学校多次被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评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群体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认真学习、全面落实群体工作教育“规程”是学校领导和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以实施体群体工作“条例”和艺术教育“规程”为契机,以办好省实验小学为动力,以硬件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管理为着力点,以特色建设大力开展群体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我校加强群体工作的举措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群体工作“条例”和“规程”。
1、统一思想,提高对群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群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认识,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理》、《学校艺术教育规程》,提高全校教师贯彻群体工作“条例”和艺术教育“规程”的自觉性,组织全体教师,特别是体卫艺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提高他们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群体工作的自觉性。
2、加强领导,确保学校群体工作的正常和有序的开展。
为了加强对学校群体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群体工作领导小组,规划部署学校学校的群体工作,定期召开会议,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加强对学校群体工作的检查、考核和指导,确保学校群体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3、建好队伍,为学校群体工作提供师资保障。
我校按规定配备了专职体卫艺教师,现有专职体育教师7人,专职艺术教师10人,专职校医2人,另外还配备了兼职体育教师4人,从而为我校的体卫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二、强化管理,切实抓好群体常规工作。
1、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我校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决杜绝“主科”挤占“副科”教学时间和“大学科”强占“小学科”教学时间的现象发生。不仅如此,我校还开设了课间音乐,增加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很抓常规,加强考核。
一方面,加强对体卫艺教师的考核,按照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对他们的教学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而且对他们组织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也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对班主任和学生也进行考核,值日老师各班的课间操和眼睛保健操的考核纳入班级的量化考核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进行考核,学校把体卫艺工作成绩作为评选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师集体的重要依据,把学生的体卫艺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制度,落实措施。
我校根据体卫工作“条例”和艺术教育“规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指定我校体卫艺工作实施细则,明确了学校体卫艺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学校的工作计划中都有体卫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和完善学校体卫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体育方面,我校坚持了“两操一课”制度,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校实行了小学体育课分类分班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分为蓝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几个教学班,《中国学校体育》专版报道了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情况,先后接待了山东、福建、厦门、广东、无锡等省内外教育考察团来校考察学习。我校的《小学体育课分类分班协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已被中国体育科学协会立项为全国重点课题。美术、音乐课继体育课后也进行了分类分班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体卫艺科目的考核中,我们采取了规定项目的考核和自选项目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这样就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参加体卫艺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率和参与面。在卫生教育中,我们坚持生理卫生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并举,在注重学生生理健康的同时,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增强自我保健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积极开展心理教育的研究,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我校的心理咨询室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心理咨询室。我校的环境卫生也做到有专人负责专人检查,在学校决不留卫生死角,及时地更换学校的卫生设施,并且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责任制度》,学校还定期的举办卫生知识讲座,做到防患于未然。因此我校从未发生过卫生安全事故,在艺术教育中,我校在扎扎实实抓好音乐、美术教育的同时,经常组织校园艺术节,经常组织师生书画比赛和师生歌咏比赛。
四、培育特色,群体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我校作为省实验小学,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在创办特色学校过程中,我们经过反复整合和反复论证选择“音、体、美”小三门为突破口,学校在经济上加以倾斜,在管理上从严要求,在活动上一路“绿灯”,音、体、美各科兴趣小组长年坚持不懈的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合唱对参加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女教工健美操队参加市教工健美操比赛取得一等奖,一名女教师参加是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比赛获二等奖,学校乐器对经常代表学校到市里参加各种活动。在连云港市首届体育节上,取得小学组总分第一名,男子教工篮球队获小学组第一名。
五、加大投入,不断改善体育教学设施。
一直以来,物产集团坚持企业改革不停步,坚持流通主业不动摇,坚持提高素质不松懈,不断开拓,努力进取,初步形成了金属材料、汽车服务、国际贸易、能源、化工、现代物流等六大主业板块,其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综合实力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名列全国同行前茅,连续四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前百位,连续三年位列浙江省百强企业前两位。
一、实施ERP初期的管理难度
物产集团作为一个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经营范围比较广泛,是以生产资料流通为主业,集国内外贸易、物流配送、加工业、宾馆服务业、期货拍卖业等领域为一体的大型综合集团。物产集团各下辖单位地域分布广阔,管理空间跨度大,各单位在规模和经营范围等方面差异较大,集团总部控制力度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物产集团在管理上面临以下挑战:
1.企业地域分布较散,管理空间大,从而增大了管理成本,增加了异地监控的难度。
2.对下级单位业务控制力度差异较大,对所属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监控不够。
3.企业规模差异较大,相同级别的下属企业,有的规模较大,有的规模较小,从管理规范要求上难以统一。
4.经营范围差异较大,呈现出多种经营的发展趋势,企业面临跨行业经营的管理挑战。
浙江物产集团实施ERP的动因在于:
一是在金融平台、信息平台、物流平台的建设中,信息平台属于基础设施,贯穿其他两大平台。
二是公司需要在地理上分散的各个实体之间整合其管理系统,集成管理。
三是在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的变革过程中,需要用ERP突破管理拐点。
但当时的基础条件不够成熟,集团公司还没有一家成员企业全面实行财务信息网络化,集团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单位共129家,各项基础工作还达不到实行信息网络化的要求,具体情况为:1.近1/4的单位未实行会计电算化。129家产生合并报表的个别表企业中,98家使用会计核算软件,且所用软件各不相同。
2.报表合并和传输效率低。各级报表合并以手工为主,报表上传有纸质、传真、电子邮件和软盘等方式,没有使用网络,效率较低。
3.报表信息及时性较差。从每月2日开始成员企业通过层层合并,最后合并报表到集团公司的时间在18日左右,导致集团公司的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要在18日以后才能产生。
4.财务信息不共享,数据资料查询困难。不同的会计核算软件、电算化和手工操作并存,导致了财务信息的不能共享,数据资料查询困难。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国有控股公司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是资本保全(保值、增值),实践证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影响企业战略贯彻到位的主要因素。
随着物产集团的迅速发展,资本投入的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都对迅速、准确提供财务信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新要求,物产集团迫切感到企业的发展,需要全面系统地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手段及工具,集团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高度重视,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支持管理模式,改造并整合公司的信息资源,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信息资源为基础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建立竞争优势,以保证集团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方案的探索之路
浙江物产的管理层很清楚一个ERP系统的实施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借鉴了国内大量的企业实施ERP的经验,他们组建了一支包括主要高层在内的规划和实施团队,开始实施方案的探索之路。
1.确定报表监控方案
集团财务的信息化是作为浙江物产集团ERP实施的第一步。“从企业管理而言,财务信息化只是一个方面,但财务信息化最标准化,最模块化、最容易实现。而从使用要求而言这也是最迫切的,所以先建设整个集团财务的信息化”。
在确定了集团财务信息化作为ERP实施的第一步后,项目组依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项目组的最初计划中,集团财务的核算、预算、资金、合并报表等业务是要一起开始实施的。但是,集团下属企业正在使用的8种不同核算软件让项目组犯起了头疼。当时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解决方案是将现有的8种软件全部替换,另一种是实现异构系统的集成,达成集团的管理目标。
第一种方案很快就被项目组否定了,之所以否决,考虑到这不但是个成本问题,而且所有的下属企业使用人员还涉及到一个重新学习和应用熟练的问题:“原来使用很多不同的软件应用系统,我们已经有路径依赖了。在集团层面实施的新软件要和这些原有软件能够兼容,实现一些无缝的数据连接”。
在决定了下属机构的软件系统不需更换之后,项目组同样遇到了一些问题,首要的就是财务管理的具体业务内容中,到底哪一块该首先实施。
经过对现状的仔细研究与分析,项目组决定首先实施集团的合并报表系统,浙江物产集团信息部的徐部长描述那段历史时说:“我们迫切需要应用一个系统对所有成员企业进行财务监控,进行财务这条线的集中管控,在无法统一下属成员企业的软件系统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报表监控。”
2.实施思路
当时的报表合并在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上与集团财务管理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并且业务处理的工作量也很大。基于加强集团与子集团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提高财务监管和控制力度、实现科学的决策管理、加强绩效考核管理、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等目标,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需要贯彻“从上而下规划、从下而上实施”及“整体方案、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紧紧抓住集团合并报表基础信息化,切实建好信息化基础平台,为物产集团逐步实现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化打好基础。
3.实施策略
(1)先贯穿主流程,再全面推广
由于物产集团主体层次多、行业多元化、地域分布广、成员主体多、报表报告多,因此这项工作将非常艰巨、繁杂。为了使工作能够有序进行,采取了先在小范围内做到有序、可控,在积累经验以后,再将成熟的方法和模式推广到其他企业。
(2)先重点报表,再完善体系
企业的报表种类繁多,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由于时间的关系,需要将报表进行初步的分类,对于迫切的、重要的报表先上线,等操作人员熟练掌握系统以后,再逐步完善。
(3)先实施软件核心功能,再细化方便
在试点或推广的时候,采取“先拉通主流程,再细化方便”的策略,在确保主流程已经完成的前提下,逐步细化方便性和灵活性的操作。
(4)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由于项目实施涉及到129家成员企业,他们对报表编制内容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为了提高报表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可比性,从集团层面对报表的格式、内容、经济意义、编制方法进行统一。从集团层面“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报表体系,统一科目体系”,各成员单位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报表的编制和上报。
三、实施步骤和内容
第一步:集团总部统一建立合并范围
首先针对详细分类为“合并报表类型”的合并范围,集团总部根据法定权益关系定义合并范围,合并范围建立时按组织架构层级建立,先建立浙江物产集团集团合并,在浙江物产集团集团合并下建立二级子集团合并,在二级子集团合并下建立三级子集团合并,一直到最明细分子公司并选择各合并的合并单元。
针对只需要进行汇总的报表建立平行关系的集团大合并范围(由浙江物产集团集团总部直接将所有参与合并的公司的报表直接进行合并,实际上只有二级),选择合并单元为集团所有的下属公司,不论层级关系。
第二步:集团总部定义个别报表模板
集团对于需要进行法定合并的报表,制定个别报表模板,同时定义往来明细个别报表和各种合并报表模板。
第三步:集团总部将个别报表模板分配到法定合并下属公司
按合并范围的层级关系,集团总部报表将“合并报表类别”的个别报表分配到各子集团合并范围,各子集团将个别报表层层下发到最明细的下属公司。同时将直接汇总、汇总报表、综合分析表类型的个别报表模板分配到集团大合并范围。
第四步:集团下属公司编制个别报表
对于法定合并范围内应用财务软件的分子公司,在现有的系统报表模块中定义和模板对应的报表,从现有的ERP系统进行科目余额表取值,形成个别报表。没有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直接在EAS系统(新一代企业管理应用套件,即金蝶最新的ERP应用解决方案)中进行编制个别报表。
第五步:集团下属公司将个别报表导入EAS系统
将生成个别报表通过接口导入工具导入EAS系统,生成EAS系统中的个别报表。
异构系统数据集成实现流程如图。
第六步:下属单位对个别报表检查,确认无误后提交
各法定合并范围的分子公司在EAS系统中对填制或导入的个别报表进行报表项目差异、表内勾稽关系、表间勾稽关系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提交个别报表。
第七步:集团总部或下属子集团接收下属公司上报的报表
对于需要逐级进行合并的报表,子集团接收下属公司的个别报表。不需要逐级进行合并的个别报表直接由集团总部接收。
第八步:子集团在系统中自动生成汇总报表
子集团接收下属公司上报的个别报表后,基于子集团层面进行汇总,得到各子集团需要的汇总报表。
第九步:子集团编制工作底稿
子集团根据下属公司上报的往来明细,自动生成往来抵消分录后,编制子集团合并报表的工作底稿。
第十步:子集团合并报表后,提交合并报表
子集团根据工作底稿生成合并报表,确认无误后提交参与上一级的报表合并。
第十一步:总部报表汇总
总部接收二级子集团提交的“合并报表类别”的子集团合并报表生成集团汇总报表。
第十二步:总部工作底稿编制
总部对涉及总部和二级子集团的往来交易明细自动生成抵销分录,然后编制合并报表工作底稿。
第十三步:总部报表合并
集团总部根据工作底稿在系统中自动生成合并报表,确认后进行保存和归档。
三、企业应用效果
EAS系统的应用,为浙江物产带来了一些明显的效率和效益:
①集团财务报表的报告时间由原先的15天缩短为5天。
②集团总部能够实时在线监控所有分支机构的财务状况和集团的一些管理报表。
③集团建立了“三统一”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核算制度统一,科目统一,报表格式和项目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数据,为对比分析建立了数据基础。
[关键词]国际收支历程问题建议
国际收支统计是国家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职能,其产品的表现形式――国际收支平衡表,已被世人公认为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权威指标,成为一国政府制定正确对外经济政策的基础。建国60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取得了光辉的成就:统计制度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统计理念更新与时俱进,统计制度建设与时代同步,统计手段实现电子化,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等国外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我国国际收支统计有效地发挥了监测和预警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国际收支统计60年发展历程
(一)国际收支统计产生的萌芽阶段(1949~1979)。这一时期尽管闭关锁国导致外汇收支规模小,但长达30年的外汇收支统计,却为八十年代国际收支统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上个世纪五卜年代,我国就开始编制外汇收支统计报表。当时,由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外经济活动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商品进出口贸易和华侨汇款业务,相应构成外汇收支的主要项目只有进出口贸易及以侨汇为主的非贸易等项下的收支;此外,对外交流的不发达和对外援助的无偿性使得转移支付规模不多,国内市场的严重封闭性使得外商投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来华投资呈现空白,资本项目外汇收支未发生,因而进出口贸易收付汇的现汇统计和海外华侨的侨汇统计则成为我国对外经的资金流方面统计的重点内容,为八十年代开展国际收支统计积累了历史经验。
(二)国际收支统计的创建阶段(1980~1995)。这一阶段我国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定期公布国际收支状况,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国际收支状况,统计信息披露逐渐形成社会化特征。1978年以后,我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收益和转移以及资本金融账户等项目的外汇收支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1980年我国相继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合法地位,肩负着每年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有关国际收支状况资料的职责,此时国家才开始对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给予关注。当年,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提出着手制定国际收支计划以及建立国际收支统计制度的建议,国家统计局组织有关部门草拟和修改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国家外汇管理局会同中国银行具体负责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试编。1981年,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银行等四个部门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的《国家外汇收支存表》的基础上,根据国际通行统计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联合制定和下发了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召开了全国国际收支统计工作会议。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于1985年和1987年正式公布了我国1982年至1984年,1985年和1986年的国际收支概览l此后1988年到1990年,有先后公布我国1987年、1988年和198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统计信息的定期公布,有利于国际社会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实力的了解,从而为我国大规模利用外资开辟广阔的前景。
(三)国际收支统计的发展阶段(1995~2000)。这一时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的实施,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的开发运行与全面上线,我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方法逐步走向规范化,采集手段逐渐实现电子化。1995年8月30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规定自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居民与非居民进行的交易,都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国际收支申报。当年,我国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编制和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1997年在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申报基础上,又增加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机构对外资产及损益、汇兑统计等四项申报内容,使得我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变得更加完善。随后我国相继一系列有关实施细则和业务操作规程以及配套政策措施,使得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逐渐步入规范化的轨道。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发并向全国推广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初步扭转国际收支统计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1999年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多次对统计监测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不仅大大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效率,减少成本,而且初步实现统计数据牛成电子化。
(四)国际收支统计的完善阶段(2001~2009)。这一阶段,尽管跨境资金的大量流入,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但由于国际收支统计与分析产品的不断推出,贸易信贷调查、企业出口换汇监测、边境贸易汇率监测和外汇金宏系统等多系统的开发与推广,国际收支统计信息的监测预警功能的不断发挥,服务宏观决策功能不断增强。早在1998年我国开始按季度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经济客观上要求我国加快国际收支统计产品利用与开发步伐,为较好地履行作为基金成员国职责,从2001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试编了1999年以来历年国际投资头寸表,并按半年年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年我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整理系统(GDDS),4月15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上正式我国数据公布整理系统的“数据诠释模板”英文稿,并将国际收支数据诠释模板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互联网站公布。200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开始运行国际收支风险预警系统,按季对我国国际收支风险状况进行评估,从而有效监测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依据。2004年建立贸易信贷抽样调查制度,通过对4000多家中外资贸易企业的调查,测算出了我国贸易信贷存量,从而为分析判断国际收支形势奠定了基础。2005年我国首次公布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并实施出口换汇成本监测制度,开展边贸地区人民币汇兑,清算、支付及流通等情况临测,由此建立了点面结合的统计监测制度。2006年5月,我国首次向社会2004年术和2005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标志着我国对外部门统计信息的完整。2006年12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出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2008年又组织全国国际收支统计一系列制度和法规进行重新修订,2009年全面推广外汇金宏系统,对有效监测跨境资金异常流动极为便利,大大提高了国际收支统计工作效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政策法规缺乏实际操作性。一是申报办法存在滞后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实施达13年,200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修订但至今仍未得到最终通过,使得《申报办法》与形势发展明显滞后。二是部分条款与基金组织规定不一致。目前实施的
《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操作规程(试行)》中的申报范围条款与基金组织编写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手册第六版》不一致,如外汇金宏系统操作规程规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范围为所有的跨境收支,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手册第六版》规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范围为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
(二)宏观数据记录标准与微观数据生成原则不一致对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我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收支全部采用到岸价记录。但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的数据采集主要来自银行申报数据。而银行报送的跨境收支数据则是按照资金收付实现制记录的,因而造成国家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与银行报送数据的记录原则不一致,易导致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数据放火或缩小。
(三)统计数据采集多系统并行,统计手段尚未实现电子化。目前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包括间接申报和汇兑申报与金融机构对境外资产负债损益统计。前者有三个系统并行,后者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操作系统。多系统并行所得统计信息的采集耗时长,数据缺乏整合性,且部分项目分析数据的采集尚依靠传统方式。目前实现统计数据的横向对比,分析还需手工操作,缺乏信息整理和分析预测的科技支持,大量的直观的信息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因而对防范和化解外汇风险难以形成有效的预警建议。
(四)国际收支统计高成本与低效率并行。目前我国国际收支采用逐笔申报和全面统计的数据采集方式,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基层银行和外汇局国际收支管理部门,平时花大量精力放在日常数据的录入和申报数据核查上,却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国际收支统计手册(第六版)实施后,随着涉外收支日益增加和细化,准确把握我国国际收支项目分类的难度加大。
(五)国际收支统计产品的社会服务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尽管我国已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整理系统,并提高了国际收支平衡表频率,但国际收支统计的服务功能国际收支在知识普及、统计咨询、数据的综合分析利用等领域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在数据分析利用方面,大量数据没有得到深度的挖掘和整合,一些统计分析产品,缺乏独立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因而尚未形成国际收支的全局分析性和区域性分析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三、完善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的建议
(一)及时出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修订版,统一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范围。尽快修订适合当前国际收支统计模式的、与《外汇管理条例》相匹配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重新明确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范围,注重保持统计概念与国际收支统计手册第六版规定相符,使国际收支申报各项制度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统一国际收支统计原则。消除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数据生成的不一致性。准确把握《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对国际收支统计标准的涵义,在国际收支统计实际工作中学会国际收支统计原则,积极探索微观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有效方法,大力推广权责发生制,使之与国家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采集保持一致。
(三)大力完善抽样调查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采集体系。当前我国应加快国际收支统计调查方法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贸易信贷抽样调查,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统计理念和方法,大胆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采集有关统计信息,建立科学长效的数据采集体系,加大运输收入、旅游支出等服务贸易抽样调查力度,提高全面调查与抽查等方法结合运用的水平,拓宽我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的渠道。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此项工作的深远意义认识明确,理解深刻。在我校接受此项任务后,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任务,批示政教处(主任:邓小鹰、陈勇刚)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从人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我校与陇县、旬邑县从建立关系到现在10余年的时间里与两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援助,并按对方的愿望,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学校双方多次联系,互访,在教育教学资料、信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在资金方面亦有支援。使两县在教育教学上得到很大的改变。
二、工作概况:
1.与各援助教育局领导互访;
2.与各援助学校领导、教师互访;
3.互派教师(交流、讲座、公开课等)多次;
4.学生互访、交流;
5.学生之间建立了“帮困手拉手”活动;
6.资助贫困学生;
7.资金援助近万元;
8.教育、教学资料交流若干;
9.与陇县、旬邑县中学开展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的交流活动;
三、在完成师大部署的“校县共建”计划的同时,我校同时完成了西安市下达的对口支援任务,对蓝田的玉山中学、蓝桥中学和长安六中每年资助50到60名贫困学生帮助其完成学业,同时两校的教师进行互访,共同研讨教育教学取长补短,常年不定期的开展教学及管理经验的交流活动,为对口支援学校提供我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每年安排公开课等多方面进行支援。另外,我校高移风老师应国家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支援边疆教育的号召,于200年9月赴新疆阿勒泰地区支教三年,他所在的地方气候非常的恶劣,高移风老师不畏艰苦,勇于承担了省上交给我校的支教任务。在疆期间,高老师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受到了阿勒泰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对口学校的高度赞扬,他严谨的教风,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受当地学生的爱戴。高移风老师以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边疆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我校为了加大在“校县共建”和“对口支援”的力度我校还将打算建立更多的支教单位(例如打算在安康建立支教单位等)帮助各受援单位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翻转课堂结合过程考核《建筑功能及建筑构造分析》
1背景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学在前,教在后。其问题在于,学生凭什么要去学全新的东西?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而翻转课堂的要点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直奔主题;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相互关系;多运用归纳思维,少一点演绎思维;尽量让学生归纳整理,教师点拨与延伸。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学习两遍――第一遍,带着问题自己学,第二遍,再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但翻转课堂的局限是在知识传授中,教师肢体语言、人格魅力缺失;新课、巩固课、复习课、讲评课,教学目标难以定位;受制于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没有预习,课堂就成为空中楼阁;课堂起点提高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能拉大差距。
我在上学期《建筑功能及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翻转课堂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实践,有收获亦有不足,现对实践情况介绍如下。
2实施情况
《建筑功能及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的主要任务:一是重点阐述民用建筑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重点分析建筑各部分的功能及构造;二是介绍建筑设计原理的基本知识;三是扼要阐述工业建筑的一般构造原理和常用的构造方法;四是同步介绍房屋建筑设计的现行行业规范和标准。根据本课程特性和学校刚搬校区的时机,我在任教该课程时增加了“找茬”(所谓“找茬”是指在本门课程主要知识点传授至50%左右,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点,在已建建筑物中用手中的相机去找寻与建筑构造、建筑设计规范不相符或不合理的地方,并通过咨询或上网等方式,分析出现这些不相符的原因,最后进行汇报、质询的一种形式)这一过程考核的环节。
2.1调整成绩比例,增加过程考核比重
本课程为50学时,因此没有安排半期考试,按学校规定其成绩构成应为“平时∶期末=3∶7”,而我把它调整为“平时∶汇报∶期末=2∶5∶3”。
2.2改变考核形式及内容
2.2.1平时成绩
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占10%;平时作业占10%。每一次作业均要根据学生完成的量和质,给予评定等级,如A、A-、B+、B、B-……
2.2.2把翻转课堂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得汇报成绩
(1)分组:原则上10个班干部分别为10个组的组长,当然也可自荐为组长,人员自由组合,每组最多不超过5人,最少不少于4人。通过实际分组看,每班有2~3组的组长不是班干部,充分说明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和鉴别能力。
(2)任务:①分组完成校区所有房屋建筑(1至8公寓、1至7教学楼、办公楼、五三楼、食堂、体育场、军体楼、学生活动中心等)的构造或设计缺陷(如房间尺寸与模数是否相符、地基与基础处理、地下室处理、墙体构造、楼板层与地面、吊顶、楼梯、屋顶、门和窗、变形缝、建筑节能、房间的功能及交通联系等)的拍照收集工作。各组自选一栋楼房的某一层或某几层,组与组间不重复,此工作由学习委员或班长进行协调。
②针对收集的资料,首先从构造上进行分析是否合理,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再从工序、工艺上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或方法。(采用查书、上网、咨询等方式)
从实施情况看,各组同学结合已经或将要讲授的内容,通过咨询、上网等手段,复习或提前预习要用到的构造或设计知识,再对发现的房屋构造或设计缺陷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和解决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主动性,形成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学习新常态。
③制作汇报PPT。分组制作汇报PPT,由组长或组员进行汇报。一是采集的相片展示(采集地点、现象、采集人);二是构造层次分析(通过什么方式得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分析人?);三是工序、工艺分析(通过什么方式得来?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汇报人汇报完毕后,每个组员补充,并说明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和完成任务的多少。
从实施情况看,每个班有3~4组的汇报人不是组长,而组长对人员都进行了分工,如摄影、查阅资料、形成文字、制作PPT或视频、组织讨论、汇报演练、主汇报,说明各组同学或组长能够根据组员所长进行合理分工,既培养了团队合作,又培养了组织能力。
通过汇报看,大部分组员都能针对收集的构造问题,学习或咨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负责在课堂上为学生指导、答疑并安排下一阶段的任务,体现了翻转课堂的特性。
(3)成绩评定
①汇报顺序:现场随机抽签
②汇报时间:每组汇报时间须在13min~15min之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汇报完毕,扣10分。这就要求组长要组织组员和汇报人在场下多次演练,通过演练发现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
③根据汇报质量,给小组人员当场评定分数:在实施过程中,各组争先汇报,根本没有用上提前准备的抽签号。在第一次汇报组完成汇报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给予了较长时间的点评,且让第二次汇报与第一次汇报又间隔了几天,因此剩下的组都对已经提交的汇报PPT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这个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同学们再次进行了学习。在汇报完成后,我对组员进行了质疑,并请组长按照完成任务的功劳大小,给予同组成员进行排序,考核同学的公益性、谦让性和集体性。
2.2.3期末成绩
在期末试卷考核中也加入了校区构造上的分析题,让同学们学有所用。
3收获与难点
3.1收获
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这项任务,学会了分工合作,学会了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学会了正确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甚至有一个组还制作了汇报视频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压力,学得开心、做得开心,他们感觉学习也是快乐的!
3.2难点
3.2.1课程内容设计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一是需要老师能准确把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如果是青年老师,就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多给予指点;二是要对课程内容按照翻转课堂和学生自学的需要进行重新划分,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
3.2.2学生资料收集的过程控制
学生在资料收集、整理、照片选取、网上资料的归类等方面都需要老师定时和不定时地检查和指导,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2.3汇报时间及过程控制
一个大节课一般只能汇报3组,如果问题较多的话,可能一个大节最多能汇报2组,因此总体需要的时间较长。这就需要老师在编制授课计划时,系统安排讲授、指导、汇报和点评的时间,保证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汇报过程中,严格控制汇报时间,让学生养成提前准备的习惯;在点评时,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在汇报中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其点评既是考核学生也是考核老师,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老师提前准备,扩大知识面。
总之,这次改革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都要“翻转”过来,一些知识还是需要传授,而究竟哪些学科、专业、课程或者知识点更适合“翻转课堂”,的确需要深入研究;二是,如何更好地把过程考核和翻转课堂相结合;三是考核各个阶段所占比例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继续探索;四是一门课程中所有的知识点并不是都能进行翻转的,需要对部分知识点先行讲授,合理划分翻转的节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