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整理2篇)

时间: 2024-07-14 栏目:办公范文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范文篇1

[关键词]师生沟通;心理安全;审视;内在核心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9-0011-03

一、沟通及师生沟通

“沟通”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使两方能通连”。日常生活中沟通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和结果不算沟通;是一种互动,只有沟通者的传递活动,没有被沟通者的接受活动,不会产生沟通效果。“沟通就是指交往中的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情绪、感情、走向等”。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沟通的实质是交流传递。狭义的沟通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接受信息的人。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整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沟通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因此,沟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沟通与传统教育中的批评和惩罚都是有所不同的。从词性的角度分析。沟通是中性的,不含褒贬的意思,而批评和惩罚更多是对学生犯错误以后的一种教育方法,贬的成分比较多。师生沟通多是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引导,对犯错误的学生提出改正的意见和建议,达到思想的一致或者情感的通畅。同时,沟通与批评、惩罚在时间和方式的选择上也是不一样的。沟通通常有专门的时间和事先准备确立的内容,给予学生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导,给学生的是正面积极的强化和鼓励;而批评、惩罚则不分时间和内容,给学生的统统是负强化,达到对学生错误的暂时阻止和教育。很多时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沟通和批评、惩罚最后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沟通具有很强的预防性,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开始做教育工作,从而达到标本兼治。而批评、惩罚则是表面上教育了学生,其内部心理活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治标不治本。如果批评、惩罚运用不恰当,还可能给学生造成新的伤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隐患。

二、良好沟通对中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

心理安全,指的是学生面对所处内外环境的景况持有的一种追求平稳、不受威胁的应对性心理机制,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面对安全景况,如其所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应对心理机制,则其外显行为是和谐友善的。反之,其外显行为则会表现成为一种安全事故。可以把心理安全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所具有的一种不受威胁的现实状态”。个体或群体所生活的客观情境与心理安全密切相关,情境的优劣是导致心理是否安全的源头,当客观情境为个体或群体的内在机制所认知或体验时,就表现为一种“心理安全感”,它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关于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它着重强调主体的内在感受与体验,对外在情境的感受与体验的不同,决定了心理的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心理安全感是衡量心理是否安全的标志。

1良好的沟通促进中学生信任感、心理和谐与心理安全的形成

沟通的本质在于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促进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良好、有效的沟通,永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平等基础之上,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是一种互动,只有沟通者的传递活动,没有被沟通者的接受活动,不会产生沟通效果。因此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建立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感,在沟通中促进相互的信任和理解,在沟通中化解矛盾和误会。人际交往中信任感的建立,是实现心理安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人际沟通促进信任感的建立,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全面积极和谐,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包含身心和谐、自我接纳、知行合一和人格结构平衡等内容;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个体的群体归属感、人际关系和谐、个人地位发展、社会角色适应、环境安全感等内容;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亲近自然和关怀自然两大内容;四是人与意义世界的和谐,包括拥有生活价值和拥有生活目标两方面的内容。保持心理的和谐与平衡是现代人优秀心理品质的重要体现,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所在。寻求现实状况与内在心理状态的协调和平衡需要人认知的调节,通过良好的沟通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自我与世界的全面和谐,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2从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因素审视沟通的意义和不可或缺性

中学生心理安全涉及其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如果能够从各个层面的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就能够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的滞后、社会教育环境的历史性困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弊端、学生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等方面。这里主要探讨后两个因素。

从学校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弊端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审视沟通。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因素的心理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在心理互动过程中既可能因为理解、融通、互助而产生安全感,也可能因为隔膜、拒斥、敌视而产生不安全感。教师肆意地指使、斥责、奚落学生,将可能产生“师源性”心理恐惧。现今学校教育本身的教育资源匮乏和功利性教育目的阻断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校教育中大班额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众多学习差异巨大、性格和习惯不同的学生同处一个集体,要做好沟通工作难度大,对班主任和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不安全心理,恰恰是教师能力不足、缺乏沟通等所致。在功利性教育观驱使下,中学教育仍以“中考、高考”成绩为工作出发点和目标,缺乏对学校育人宗旨的落实。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学生的问题在萌芽初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解决,进而导致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固然学校因素产生的心理安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的缺乏,学生的问题没有一个沟通、解决的渠道,心理安全缺少形成的平台。

从学生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审视沟通。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这种“未完成性”使他们在面对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时常常面临困境,即心理发展的“未完成性”在现代社会引发了心理安全隐患。面对纷繁的世界,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使得中学生处于不安全的境地,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强化心理的自主选择是保证心理安全的有效途径。本身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叛逆性很强,抵触父母的教育,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他们认为与父母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代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父母吐露,不愿与父母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封闭,因而产生孤独感。中学生自身的“闭锁心理”和缺乏来自家长、老师的沟通导致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通过真诚有效的沟通能够打开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搭建中学生与外界协调发展的桥梁,有效解决中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年龄心理特征的弊端,实现心理安全和健康发展。

因此,上述影响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因素,其核心内在根源是沟通的缺乏,使中学生出现内外的不和谐,进而产生心理安全的隐患,这种不和谐状况需要沟通来解决。这也说明通过沟通构建中学生心理安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有效沟通能够较好地解决形成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各方面不利因素,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中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内心的困苦,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构建。

三、新时期加强师生良好沟通的策略与促进中学生心理安全的思考

1切实树立师生沟通重要性的意识

教育就是教育者(教师)的实际行动影响受教育者(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行善,学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形成一定的能力。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用实际的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引导学生。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是真正让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教诲,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是有效的教育,否则再多的教育行动都是无效的、治标不治本,只会让我们的教育成效显得苍白、空洞和尴尬,让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一种无奈、无助,进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

只有教师树立了沟通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沟通行为,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理解、接受教师的出发点,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主动和学生加强沟通、交流,理解、接纳学生的想法和观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问题,为学生的顺利发展、成才、成功着想,才能真正教育、引导好学生。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内心的困惑得不到疏导、内心的委屈得不到发泄,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判定而产生,要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就必须加强师生的沟通,让学生的心理安全应对机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发展和提高。

2杜绝师生沟通中的“假、大、空”现象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切忌“假、大、空”现象,学生都是有自己主体意识的,有较强的分析、辨别事理的能力。空洞的说教只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将矛盾激化,让事情发展到难以解决、不可收拾的地步;假惺惺的同情、怜悯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让学生鄙视老师进而恶意抵触老师。

3注重师生沟通技巧

(1)学会积极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

传统的师生关系等级森严,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无条件地服从和接受,教师动不动就对学生施以指责、训斥甚至是威胁,对学生的观点施以教师自以为是的、正确的价值判断,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解读。新型的师生沟通,首先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学会倾听学生真实的心声,让学生有机会畅所欲言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纵观许多暴力违纪事件,其根源很多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甚至对学生表现出十足的冷漠,让学生产生被遗忘的心理危机感,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产生心理安全隐患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构建学生心理安全:拓宽师生沟通渠道时,静下心来平等倾听学生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地倾听,才能真正地建立沟通渠道。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2)无条件接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而存在。因此,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必须首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人格,在尊重的基础上展开沟通和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而不能心不在焉,或者是一边与学生沟通,一边做其他与当前沟通无关的事情,如批改作业、与其他人闲聊等。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不重视,那么在这样一种缺乏接纳、尊重氛围下的沟通永远是无效的,不能达到通过沟通促进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真正目的。

(3)采取多元的沟通方式

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师生沟通仅仅就是和学生面对面的谈话,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通过书面形式对学生表达出鼓励和赞赏,“你的书写、格式非常好,坚持!”“如果你能主动跟老师、同学交流就更好啦!”在上课前可以用适当的时间与全班学生目光交流,对个别学生予以提醒和鞭策,让学生感觉上课时,老师的心和自己在一起,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和减少师生的陌生感和学生的心理恐惧感,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全。

(4)抓住沟通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众多的关键期,如儿童末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特别剧烈,即所谓的“心理断乳”转型期,这个时期恰恰处于学生的初二至高二阶段。因此,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必须抓住这样的沟通关键期,有意识地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在初一阶段更多是具有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多是服从别人的观点。不愿、不能、不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进入初二后,学生逐渐步入了青春发育期,与人交往、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日趋强烈,作为教师,在初二这个关键期必须时刻注意主动和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

4构建“家一校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沟通范式

教育的功效永远是在家庭一学校一社会共同作用、共同努力的合力作用下才能达到最优最大化。在构建学生心理安全,建立沟通渠道时,教师必须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强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意识,搭建学生的亲子沟通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和父母沟通。学校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有效的沟通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心理安全的氛围中袒露心机,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会应该承担对青少年成长的切实责任,加强正确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让学生形成一种坦然、理性面对社会和他人的良好心态。

总之,沟通促进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形成,合理运用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东娇,简论沟通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科学,2002(8),1:4-7

[2]许鹏,中介的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全国十三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fMl,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86-204,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2

[5]傅军,高中生心理安全隐患的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2:55-57,63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情感沟通;途径

沟通过程不是单向的,沟通是信息传达和反馈的相互交流过程,信息流的往复循环是沟通的基础条件,所以说这是一个双边活动。沟通的方式不是简单的说和听,还需要有肢体语言的参与,尤其在体育教学中的手势、动作、表情都可以为沟通服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语言教学不能完全体现意图时,一个动作展示的非语言方式却能够让学生立刻明白。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进行正确学习是职责所在,选择正确方法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效果,以达到教学目标。正确有效的沟通既能增进师生相互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所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沟通技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点,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加强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提高综合素质,强化自身能力

在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学生们愿意接受的是责任心强有亲和力的教师,且能够与之深入沟通和交流。对于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在同学中间树立良好信誉和威信,还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言传身教。渊博学识、较高能力、良好修养、积极态度以及对学生的关爱等都是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基础因素。这些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和提高:

(一)求真务实,不断学习

作为教师,要能够真实客观的认识自己。对个人知识和能力要有自信;要正确审视自身,不避讳缺点和不足。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积累经验。在体育转型的今天,高校体育教师应从“经验型”转变到“科研型”,通过学习的途径,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了解和掌握当前发展趋势、方向,提升体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保持良好形象

《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到,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孔子强调当政的统治者要行为正当,但用到教学之中也同样适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十分注意,教师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和语言,乃至举手投足,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学生是否能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喜欢具有良好体魄、谈吐优雅、诙谐幽默的教师,这样的教师进行授课,学生会心情愉悦,并受积极向上精神感染,对体育产生情感倾向和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反之,倘若教师衣着不整、无精打采,甚至体罚打骂学生,会使学生厌恶或抵触。非但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使之反感,并拒绝与教师沟通与交流。

二、提高沟通技巧

沟通即交流或共享,这需要很高的技巧。与人交流巧妙地听和说,而不是无所顾忌地谈话。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尤其当前90后大学生,长期以自我为中心行事待物,加之受网络、影视等多元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了解和掌握了这些特点后,教师可以凭借这些依据,有针对性的提高沟通的技巧。

(一)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

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的特权思想,要求学生在面前必须绝对的服从。实际上这是传统教育的一个误端,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老师与学生应该是朋友,是伙伴。平等关系下,才能够建立信任,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家布贝尔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相互的接触。”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互敬互爱、感情融洽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创建和谐氛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有人认为,专业教师只要在课程教学部分做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不用过多去考虑,其实不是,想要与学生真正做到互敬互爱是需要以真情实感来对待学生的。心中想着学生,服务于学生。与学生交流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欣赏和赞美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多展露一些微笑,多给予学生一些表扬,展现出教师爱的情绪,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亲近的心灵感应,才能自然而愉悦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才能激起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热爱体育、追求体育,全面健康发展。高尔基教导我们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生交往不完全是顺利的,偶尔也会有不愉快或者冲突,一旦发生时,教师要冷静面对,提醒自己以相互尊重的态度维护彼此的立场,不能生冷硬的处理,最好不要在公众场合公开指责学生,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立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彼此尊重差异的想法和寻求兼顾双方意愿的方法。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作为体育教师,寻求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方法,这种方法真诚的关爱,给予学生理解和信任,使学生得到激励,产生奋发学习的力量。

(三)建立互动模式,扩大沟通渠道

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根本。建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既要尊师重道的形式,又要有亲师乐道的效果。对学生尽最大可能性做到多关心、多说服,少批评、少命令,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能够把对教师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师生良往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促进情感交流,良好情感互动会对师生关系发挥助推作用,倘若师生之间形成合力,教学效果会非常明显。这需要教师创造机会进行沟通增进了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教育的目标。针对当前大学生利用网络沟通的新方式,教师除了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还要尝试在网络上与学生沟通,电子信箱、微博、QQ聊天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的交流。

三、结论

总之,沟通是师生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通过这种途径,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的教学目的。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教师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持。体育教师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沟通的方法与技巧,畅通渠道,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6.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满庭芳 秦观 朗诵(收集3篇)
  • 下一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