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校本课程的内涵(收集3篇)

时间: 2024-07-14 栏目:办公范文

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篇1

[关键词]学校内涵发展;能量建构;学校改进

近年来,学校改进作为一项教育变革的策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英美等国,能量建构理论在学校改进领域中日益受到关注。学者们强调,学校改进的核心就是为学校建构持久发展的能量。

为了适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近十多年来,学校发展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与此同时,人们提出,学校发展除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外,更应该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解智仁相见,对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的提议也不尽相同。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学校的内涵发展?如何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文章将以能量建构理论为基础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学校内涵发展:建构学校的内部能量

界定学校内涵发展,学者们大多从两个维度进行。第一,内涵发展的主体是准;第二,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文献大多强调,内涵发展的主体是立足学校自身,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利用校内教育资源。但对于内涵发展的目标就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内涵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学校中人的主动发展。[1]更多人认为,内涵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建立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品牌等。

事实上,无论是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还是办学特色的建立,其终极目标应该是学校中人的主动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无论是办学特色的建立,还是学校品牌的树立,这些都应该是为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反之,如果学校为了追求特色、品牌而不顾学生的发展,也不能称之为内涵发展。对于一所学校来讲,办学条件的改善(即外延式发展)或者内涵发展,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学生的发展。它们两者的区别恰恰在于其实现学校改进的途径不同。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内涵发展的实质呢?

在西方学校改进领域中,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的能量建构理论,或许可以提供一个视角,帮助我们分析学校内涵发展。近年来,英美等国的学者都提出:能量建构是学校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富兰(Fullan,M.)指出,能量建构是近五年来教育改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他认为,学校改进的三个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们的道德目标、能量建构和对变革过程的理解。那么什么是能量建构呢?能量建构是为学校改进创造内部能量,它是实现学校改进所需的一系列条件。斯托尔(stoll,M.)指出,内部能量是使教师和学校热衷于学习的力量,其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学校内的教师、学习情境以及外部情境等共同影响其建构。由此可见,学校所进行的能量建构实际上是为学校持续发展所积累的力量、潜能,是一种系统内部自我发展的原动力。而学校改进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这样一种能够自我发展、又能够应对外部变革的力量。

从能量建构的角度来看,学校内涵发展其实恰恰是建构学校的内部能量。校内的全体人员有效地利用外部支援和机遇,切实发展自身的学习能量,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如果改善办学条件是为学校的教学奠定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的话,那么,内涵发展实际上是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构内部能量。前者可以喻为“输血”的过程,后者可以喻为“造血”的过程。内涵发展的目的是为学校的发展建立内部动力,练就“内功”。学校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学校自身有能力进行自我改进,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学校内涵发展就是为学校建构内部能量的过程,那么,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境下,如何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即进行内部能量的建构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二、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能量建构的要素

如果我们将学校内涵发展看成是学校内部能量的建构,那么就可以用能量建构五个方面的要素来分析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学校发展的成功经验显示,要实现学校的能量建构,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现结合我国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

(一)形成分享的目标

分享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享学校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以及教师对学生的高期待。学校发展的愿景也就是学校领导办学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即办学理念。学校发展目标,是指与学校未来的愿景相关的具体可操作的发展目标。在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应该使校内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与其相结合。对学生的高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业能力的信念,即学生能做到什么程度以及教师期待他们所能达到的程度,它是学校能量的重要指标。

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首先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要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包括每学年、每学期的计划。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理念、目标、计划的制定都应该在校内达成共识,校内的全体人员应该认同这些理念、计划,这就是分享的意义。只有有了认同感,教师、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行动尽量与学校的理念、目标保持一致。“对学生的高期待”实际是教师的学生观。在众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期待,学生的学业表现就会有提高。笔者对北京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也发现,教师不放弃学生,对学生有一定的期待就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发展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了学业成绩、也包括道德、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发展。

(二)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社群的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师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改变四项基本要素。以斯托尔等人对专业学习社群的文献回顾为基础,专业社群的发展具有以下四项特征:教师能够聚焦于反思性专业探究,学校成员间能够合作、相互信任,学校成员具有集体责任感,教师个体和团体的学习得到促进。

学校内涵发展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学校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只有当骨干教师带动身边的教师,使校内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变革中,进行反思性专业探究,形成信任、协作的文化,最终形成专业发展社群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发展。在北京市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中发现,学校以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为突破口,逐渐在学校建立专业的学习社群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乃至学生的学业成就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建构组织的能量

组织能量包括学校结构和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结构和学校文化是一体两面,学校结构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基础。学校结构包括学校制度的制定、人事的安排、组织的管理方式、学校的决策方式等。学校文化主要指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规范、信念和假设。

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有的时候需要变革学校的管理,例如制度建设、机构的改变、人事的变动等。例如,有的学校为了促进骨干教师的发展专门制定了骨干教师的问责制度,通过这项制度希望让骨干教师能够帮助其他教师,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还需要学校文化的变革,有的学校为了促进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特别安排了固定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用以鼓励教研组的同事进行合作,共同提升。不过,学校文化的建立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学校领导综合使用各种策略来确立、强化学校共同的信念、价值观。

(四)关注课程与教学

英美的研究发现,发生改进的学校在课程方面会呈现出一致性。具体来讲,就是指学校在课程、教学、评估和学习氛围等方面,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总体规划,并且能够利用这个规划来指导学生和教师的具体实践。国外的课程设置更加校本化,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个体教师决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资源的使用,因此,课程的一致性是重要的。在教学方面,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支持教学的新资源和技术。

不过,在我国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对北京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发现,在新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课程这个层面的能量建构体现为学校课程的校本化。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形制订符合学生、教师的课程是学校改进取得成果的途径之一。由于国家有统一的国定课程,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的校本课程,更能适应校内学生、教师发展的需要。研究显示,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校本课程,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改变。因此,我们理解课程这一个能量建构因素时,应当以我国的具体情境为出发点。此外,对教师教学所需资源的提供和支援也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五)建立高效能的学校领导

国外一些研究显示,高效能的学校领导体现为校长的转化型领导。转化型领导主要是通过提升组织成员的能力来达到改进学校的目的。这类领导对学校改进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导致对文化的影响。

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毫无疑问需要校长的领导。校长需要通过确立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途径来促进学校发展。但是,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对于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班子的人际关系和谐、工作中有统一的目标和方向、能够相互信任与合作是促进学校改进的重要条件。

在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领导班子不仅要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同时,还要努力使师生对学校的愿景、目标有认同感,教师能够不放弃学生。利用各种策略促进教师个体与专业社群的发展,建设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当调整学校结构来配合学校工作的展开,进而引起学校深层良性文化的建立。

综上所述,如果从能量建构的角度来看学校内涵发展的话,就能够比较清晰的搭建一个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框架(图1)。即学校内涵发展可以理解为学校内部能量的建构,它的实现包括上文提及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共同促进学校的改进。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以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为切入点,但是要实现学校内涵的发展需要五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篇2

关键词:基础建设内涵发展

招生、教育教学、就业是学校工作的三大主体,招生、就业是哑铃的两头,教育教学是哑铃两头之间的连接体,招生与就业工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建设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市场适应性,而专业建设的成功与否又取决于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否成功。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支撑,是金字塔的底座。目前,专业建设已经成为行业、企业、社会、教育行政部门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水平的关键依据。因此专业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核心,而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基础。

1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通常有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

1.1外延式发展外延式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一是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增大教育资金投入;三是增加教师数量;四是扩大校园面积;五是改善教学设施。其实质是增加“量”,是学校的一种外在表现,象征着办学“硬实力”的增强,其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大而全”。

1.2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一是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二是学校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合理;三是背靠行业,文化底蕴强,特色鲜明;四是品牌效应明显。其实质是提高“质”,是学校的一种内在表现,象征着学校“软实力”的增强,其追求的目标是“特而精”。

因此,一所学校要想长稳发展,在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必须从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做起。

2课程建设的思路

2.1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中,要充分理解课程建设的内涵,一是课程建设不等于教材建设。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其内容既要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又要与时俱进的改革,而教材是固化后的成果,是没有生命的,其生命力必须靠教师赋予。二是课程是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体,它包括建设理念、载体选择、适时更新的动态资源等三个方面。

选择不同的载体,其教材编写大纲、教材编写内容和教材内容间的组合也不同,因此,在教材建设前,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载体?如何选择载体?所谓载体是指作为主体部分,被附属事物所依赖的部分就可以被称为载体。如:windows运行在电脑上,电脑就是载体;软件被安装在windows上,这时windows就是载体。

教材载体的选择应具备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实现情境的方式,具有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二是具有可替代性、范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三是可选择类型、现象、问题、材料、项目、任务、产品、设备、构件、场地、工作对象等。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可选择“任务”为载体,设计为“读图(柱、梁、板、剪力墙、楼梯)、会审、编制人机料计划、抄平放线、脚手架支设、钢筋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质量安全控制”等9个任务,每个任务中下设5个子任务;也可选择“构件”为载体,设计为“柱的施工、梁的施工、板的施工、剪力墙的施工、楼梯的施工”等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又下设9个子情境;还可选择“工程类别”为载体,设计“模板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等3个章节。

2.2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根据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准确分析并明确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任课能力,针对现有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等情况,分析团队成员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分学院、系部、教师个人三个层面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或培养方案。

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具备如下能力:一是书写能力(施工方案写作能力,事故处理报告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读图、审图能力,钢筋加工及绑扎能力,模板配板及搭设能力,脚手架支设能力,混凝土浇筑及抽样检测能力,质量及安全检测能力等);三是实践能力(各种验收表格的填写能力,解决质量、安全事故的能力,资料收集、整理、处理能力,测量仪器操作能力,网络运用能力,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能力等)。

通常教师本人制订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计划;系部根据全系的师资队伍状况,组织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制订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下企业锻炼、参加学术会议、参加高校培训等方面的培养方案;学院根据全院的师资队伍现状,制订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专业建设培训和课程建设培训等方面的培养规划。

2.3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课程建设的要求。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了以下五个实训基地(室):一是建筑技能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满足钢筋工(任务6)、模板工(任务7)、架子工(任务5)、砌筑工,质量检测(任务9)的实训,并能完成相应工种的培训、鉴定;二是虚拟读图软件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读图(任务1)、会审(任务2)和CAD、天正、广联达等软件实训;三是力学与材料检测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水泥、砂浆、混凝土(任务8)、钢材等材料的性能检测实训;四是测量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满足定位、抄平、放线的实训(任务4)和测量员鉴定;五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施工方案编写、资料填写、各种验收表格填写(任务9)等实训。通过以上的建设可以看出,以上五个实训室完全能满足本门课程的建设目标。

2.4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推行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一切能调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理念,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和选择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让其既有联系,又不重复;知识重叠,但形式和检测方式又不重样。

2.5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可建设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版块: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考核标准、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网络教材、教学图片、重难点指导、标准规范、习题及解答、参考文献目录、常用网站介绍、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单、教学视频、虚拟实训、网上在线测试、网上在线辅导、优秀教师经历和事例、优秀学生事例,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教学策略和建议、围绕该课程举行的校内各种活动等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6考核方式改革改革考核方式,实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结合,并且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增加市场调研、学生团队合作等一切与企业、市场、团队接轨的行为考核。

参考文献:

[1]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17):12.

[2]郭汾阳.何谓“大学”[J].出版参考,2006(2):30-31.

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内涵;建设;教育;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胡锦涛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可以给人们更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从而使“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办学体系基本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千百万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从总体上看,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校出现了不重视办学质量的现象,甚至也出现了办学质量的下降。据了解,造成办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认为政策放开了,不管办学条件如何,学生招得越多越好;有的学校盲目注重一时的“效益”,在招生过程中采取“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策略,甚至擅自降低录取分数线,忽视生源质量;有的学校管理工作跟不上,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难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质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如此等等。

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根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认识。

一、职业院校内涵包含哪些方面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职业院校内涵”主要是指职教理念、办学机制和人文环境。职业院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职业院校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教事业的发展,集约化办学以及学校规模扩大几近极致,学校格局的调整已基本结束,学校硬件建设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学校管理的落后没变,特别是管理理念的落后没有变。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却似乎被疏漏了,淡忘了。因此,笔者认为是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学校内涵发展、内涵建设、苦练内功的时候了。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最重要的是“水平和质量”,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永恒的主题,所有改革与发展最终都应当落实到这一目标上来。遵从办学规律、教学规律,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来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

三、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从这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而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更是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也许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但它无处不在,它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也不因学校变迁而消亡,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其核心和基础是学校内涵,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领导是关键。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以准确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学校一年、两年甚至几年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以后都好,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才能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领导一定要努力做到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一定要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一定要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开展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基础。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职业院校走好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术人文氛围的营造主体,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要的是切实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求得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其次,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数量足、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力求通过文化的经营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到以文化引领人,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激励人,构建提升内涵建设的“主力军。”要用“厚德”承载教师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要切实开展“读书工程”,让每位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增强师德,并通过读书笔记展评、师德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发教师对新时期师德进行思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塑造师德新形象。要用“制度”滋养教师文化。在刚性的制度管事中融入人文关怀,力争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商量,多一份宽容,让制度成为一种激励,激励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制度转化为自觉的习惯,它便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引领教师在常态的活动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要用“师能”提升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学校搭建舞台。引导教师经历一个“学习感悟—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让感悟与实践对接,把理论和经验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重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舞台,学生和教师则是舞台上的主角。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又在于练就一支精兵强将,真正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基于这一点,职业院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校本教材,提升教力。教师不仅要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需要,更要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要利用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公开课为平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重课内外结合,提升学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学力,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自学中学会学习。”

三是重课题研究,提升效力。“以科研提质量,以科研促效益”。要根据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让科研植根课堂,让现实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管理是重要手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细节,以管理升级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细节决定成败。中国足球失败就失败在脚法的粗糙,中国乒乓球赢就赢在深抠一招一式。教育亦然。教育细节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步步脚印,细节体现品质,走内涵发展就必须重视细节教育。实现楼道无吵闹,待人有礼貌,出入有秩序,休息无违纪,卫生有档次,公物无损坏,就餐有规范,校园无浪费的管理风貌,既而形成“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文化链条。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医师试用期工作总结写作格式要求(收集3篇)
  • 下一篇:应对突发事件法(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