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互联网+”概念
2015年两会期间,“互联网+”这个新兴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会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指将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改变各元素之间传统的连接关系,创造产业发展新动力。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面对产业发展新路径,各行各业都在积极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产业结构,突破发展瓶颈,开拓产业发展新模式。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一步促进旅游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标志着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
(二)“智慧旅游”概念
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等社会群体的交互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扎实落地的基本支柱,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智慧旅游”这一概念则是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高新技术,主动感知旅游者需求,通过移动终端推送信息,在旅游各个方面实现智慧化。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提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使旅游业走在中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中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二、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收入在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据统计,2014年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逐渐被人们认识,改革旅游产业模式、发展“智慧旅游”已经成为各地共同的计划和目标。2011年以来,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号召,河南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智慧旅游”建设。在政府的指导下,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我省“智慧旅游”建设初见成效。
(一)智慧政务
河南省旅游局官方网站“河南旅游资讯网”,以“心灵故乡,老家河南”为建设主题,提供各种旅游信息。其中“河南旅游政务”板块,将省内旅游新闻、各地市旅游政务动态、政府规划计划、旅游政策法规等信息及时,保证政务透明化、公开化,受社会各方监督。同时,网站分地市进行导航,方便使用者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市的旅游政务状态。网站设置在线办事、公共服务、交流互动等功能,方便与群众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政府的行为模式,简化了群众办事流程,使旅游政务实现智慧化,同时也便于旅游政府部门开展工作。
(二)智慧管理
洛阳市作为国家旅游局确定的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在智慧旅游方面走在了河南省的前端。近年来,洛阳市强力推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先后有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景区客流动态监测系统”、“旅游车辆GPS运行监控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15个智慧旅游项目投入运行。旅游管理部门通过云数据平台建设收集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对消费者需求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做到“游前预防、游中监控、游后反馈”。
(三)智慧商务
河南省首个智慧旅游网络平台――“智游河南”电子商务平台,成为河南省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内容包括景区门票、特色酒店、自由行、游记攻略等。该平台向游客介绍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同地市的特色景点,结合旅游者旅游时间、预算、身份等各种信息推荐特定的旅游线路,出售具备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支持在线预订支付景点门票、酒店等,适时推出特价线路,是河南省旅游电子商务的搭建的重要组成部门。
河南省旅游局搭建网络营销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营销,鼓励企业通过新媒体进行销售。同时与第三方旅游营销企业紧密结合,推进旅游智慧商务发展。
(四)智慧服务
河南省着力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示范景区,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智慧化设施。以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石窟为例,景区实现免费的无线WIFI、3G信号全覆盖、手机扫码购票、扫码入园、语音导游、景区导航等智慧化功能,使游客免去排队烦恼,实时查询景区内情况。据悉,“互联网+智慧龙门”上线20天,就帮助13000位游客购买了门票,而龙门石窟微信公众号每天增加粉丝9000人,平均每天超过12万次点播语音讲解。
2016年1月19日,全省智慧旅游发展经验交流会暨2016年河南省“旅游创新工程”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的经验和不足,着重强调做好“互联网+”智慧旅游这个大课题。目前,全省上下都把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推进旅游产业改革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三、河南省智慧旅游SWOT模型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基于对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的了解,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省智慧旅游进行分析。
(一)优势
1、政府主导,尊重市场
河南省智慧旅游工程由政府主导,在政府的推动作用下开展各方工作。从而保证全省一盘棋,有利于统筹安排和整合资源,实现多个领域部分的统一协调,减少重复建设和避免信息孤岛的问题。为了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河南省旅游局专门召开了智慧旅游营销培训、智慧旅游项目对接会、招商洽谈会等,启动河南旅游公共服务信息联播平台工程的建设,为省内各市提供服务。由于智慧旅游工程涉及面广,资金投入量大,前期资金回报率低,为保障河南省智慧旅游建设顺利进行,我省以政府资助为主,以企业支出为辅。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过分干涉,以企业参与为主。
2、基础扎实,平善
智慧旅游的技术变革需要运用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人工智能、遥感技术、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等;在具体应用层面需要建立门户网站集群、手机二维码、电子优惠券等。
为此,我省各市、各旅游部门注重夯实基础,积极与相关的网络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中央管理平台和各项旅游资源数据库、动态监测监控系统,搭建在线智慧旅游云平台等。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之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监管与营销模式,旅游业发展呈良好态势,为智慧旅游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
1、智慧旅游发展不平衡
洛阳市、郑州市作为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在智慧旅游发展方面起步较早,较其他城市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省内其他地市智慧旅游发展才刚刚起步,无法保持统一步调。这对全省建设智慧旅游大系统、信息采集处理、信息沟通等方面造成了很大困难。只有全省共同发展才能达到信息互联互通,并有效避免信息的孤岛化和碎片化。因此,我省仍需以试点城市和试点景区为样板,加快智慧旅游的论证和扩展,最终实现整体智慧化改造。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河南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缺乏,市场利用率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例如:旅游公共场所通讯网络未全面覆盖;游客遇到突发事件或紧急状况时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机构反应速度较慢;虚拟体验旅游建设不完善。据调查,截止2015年底,河南省九大5A级景区中,只有清明上河园,白云山,龙门石窟三家景区将虚拟体验旅游以一种嵌入式的模块显示在景区网站中,使游客能够实现在线虚拟体验旅游;其余景区在其门户网站上只能进行在线视频观看或图片浏览。
智慧旅游建设重点不是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而应该体现在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机会
1、政策支持、试点城市
自2011年“智慧旅游”提出以来,业界十分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智慧旅游的发展,将2014旅游年主题定为“中国智慧旅游年”,确定一批试点城市作为智慧旅游发展先锋。洛阳市、郑州市先后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建设模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试点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我省智慧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2、游客“散客化”趋势明显,市场需求量大
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每况愈下,旅游需求呈上升趋势增长。旅游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游客对旅途过程中便利性、快捷性的要求不断增加。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明确表示“取消导游必须经旅行社委派”这一政策,要求提高导游执业自由度,降低了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性,游客“散客化”趋势明显,对智慧旅游项目的依赖性增加。
(四)威胁
1、旅游资源知名度低,替代性高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统一整合,特色不明显。知名度整体较低,与周边各省份旅游资源相似度高,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例如:洛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与西安旅游资源结构相似,容易造成大量客流损失。云台山作为省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项目,近年来受到来自五台山、华山等知名景区的影响,导致客源分流。
2、涉及面较广,难以形成统一的利益整体
智慧旅游建设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各种信息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平台等建设,甚至包括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虽然其成果福利能够被整体游客和当地社群共享,但是建设经费显然不菲,投资回报率低。这其中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持与配合,难以形成统一的利益整体。一旦利益分配不均,任何一方在这个过程中反应迟缓或退出,都会使智慧旅游建设无法顺利开展。
四、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面对日益庞大的智慧旅游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一定要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本文对我省智慧旅游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牵头,推进旅游企业转型
智慧旅游催生着旅游产业的巨大变革,企业转型是否能够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决定着企业生存。
旅游企业在“智慧旅游”冲击下,正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一些大型旅游企业和景区能够凭借强大的资源实力进行全方位智慧化改造,采用电子门票、APP自助掌上服务、客流量监控等提升旅游体验。但是,对多数中小型旅游企业来说,资金压力、客源流失压力非常大,进行智慧化建设成本较高,自身无法完成。由政府主导,对中小旅游企业进行整合,鼓励企业合并重组,使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进行智慧化建设。鼓励旅游企业进行学习,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变通,提高旅游企业智慧化建设意识和水平。
(二)平衡各地市发展
我省需要尽快编制统一的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为各地的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各地旅游主管部门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支持智慧旅游发展政策。另外,各地市要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利用周边旅游企业资源。例如:相近地市旅游企业通过对客流量和景区承载力的分析,对客源进行分流,通过借助其他旅游企业的营销平台进行推广,不仅有利于提升游客出游满意度,同时拉动一片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平衡各城市之间发展。
(三)建立利益共同体
在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四川省首次提出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融合。为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提出要积极培育现服务业――旅游产业,以智慧旅游模式形成区域网络化发展形势,加快城市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省可以借鉴这一发展创新点,在城市群同城化建设过程中,集中各地市优势资源,结为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智慧旅游。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包罗万象的旅游产品,突出特色,进行整体营销;也可以把同类旅游资源归类整合,节省营销费用,形成品牌效应。
【关键词】智慧旅游,影响,建议
一、智慧旅游含义
“智慧旅游”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二、宜昌旅游现状
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宜昌自然景观和现代工程交相辉映,巴楚文化和土家风情水融。宜昌市拥有三峡工程、三国古战场、昭君故里、屈原祠等众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31家,其中5A级3家,4A级12家,3A级16家,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共有旅行社126家,其中全国百强社1家,5A社3家,4A社2家,3A社16家;星级饭店5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29家;201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20.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29.82%。
三、智慧旅游对宜昌旅游市场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智慧旅游”成为时代的潮流趋势,对于旅游产业中的各类主体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旅游目的的变化,自助游成为最受欢喜的出游方式。随着大众化、散客化旅游时代的来临,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在智慧旅游环境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出游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大众旅游存在着很大差别,旅游目的地除传统景点、景区外,一间普通民居、一间古老作坊、一处水潭清溪都可以是旅游者的目的地,范围极广,因此,旅游者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再局限于某些比较成熟的景区,而是广大旅游者心目中的目的地,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更加多样化,休闲、放松、修学、寻梦、寻根等都是出游的理由。目前人们出游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自助游和跟团旅游两种,跟团旅游因其缺乏个性化体验而受到众多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和高质量体验的旅游者的摒弃。智慧旅游将网人合一,实现旅游者深度参与、生命体验。因此,高效的自助游在智慧旅游环境下将成为未来宜昌旅游最受欢迎的出游方式。
2.旅游活动方式异彩纷呈,促使个性化旅游时代的来临。在智慧旅游条件下,一方面,潜在旅游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检索到适合自己需要的高效、准确的旅游信息,旅游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能激发潜在旅游者的创造性和出游动机。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方式、活动项目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智慧旅游的个性化、智能化的特征,互联网能根据潜在旅游者需求偏好,对旅游者偏好进行细分,将具有类似需求特征的旅游者深度聚集,形成个性化的群体。
3.营销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营销的手段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传统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的多为直接、面对面的线下旅游产品服务,而智慧旅游带来智慧的营销模式。由于在线营销系统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将被引导至全新的智慧旅游系统平台之上,由线下服务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相辅相成的经营模式;营销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或者软件的编辑将广告植入智慧旅游系统平台的界面中。采用对话或者动画的形式,迅速抓住游客的注意力。
4.人才需求的变化。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信息化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一领域将会需要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二类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缺乏的是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缺口很大。
四、加快发展宜昌智慧旅游的建议
1.加快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统建设。智慧旅游建设的核心是旅游信息化,一是建设宜昌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为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二是适时推出“宜昌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机整合集成宜昌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旅游资讯。为各类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三是应尽快实现移动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联合,手机、电视、电脑屏幕的融合以及电子消费品、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的三项融合。
2.实现“宜昌智慧城市一条龙”的试点建设。选择成熟的高品质的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及娱乐中心等进行试点建设,游客可通过智能手机、景区体验触摸屏及各类游客体验终端,实现智能化自助导览、导游、导航及餐饮、娱乐等一条龙服务。
3.推广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建设。旅游产业联盟就是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盟。在旅游行业,经常是旅游区域之间的合作。由于市场竞争较为剧烈,很多旅游企业还存在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经营理念。这种落后的经营理念不仅限制了宜昌旅游企业的发展,也使得宜昌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阻碍了旅游业的升级。旅游产业联盟最大的特点就是联盟企业之间能够实现客源互送、资源整合、营销互动,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圈。通过联盟可以积极推进区域精品旅游产品开发,共同打造旅游产业联盟旅游品牌。
4.培养智慧旅游建设人才。当前智慧旅游所需要的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专业队伍相对匮乏,需要引进及培养相关的技术支持人才。
智慧旅游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的提升,由于投资大、项目多、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必须在考虑地方现实经济基础上,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维凯.成功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关键因素分析[N].中国旅游报,2013年2月。
[2]盛海斌.旅游智业时代的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中国旅游报.2012年3月。
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由IBM公司率先提出,智能技术正广泛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球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的具体实践,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以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的相继提出,“智慧旅游”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智慧旅游”是“智能”概念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新技术背景下的旅游信息化升级,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
旅游管理是一门集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于一体的学科。作为旅游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多年来众多高等院校向旅游市场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积极的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进行相应改变。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专业人才,要求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第二类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具备丰富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对信息技术进行熟练的操作。基于“智慧旅游”的大趋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就更应该承担起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拓宽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智慧型”人才,为中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近几年,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力争将现有的课程与旅游行业的素质能力要求相呼应。但是目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大部分是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近三十年所传承下来的传统课程,培养的是从事一线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学生,只能满足旅游的需要,而无法体现“智慧”二字。“智慧旅游”的开发和营运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对旅游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旅游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网络营销、管理知识等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因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必须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改变与优化,以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而到底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则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体系。
(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实训课程的顺利进行,一方面是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就旅游专业而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模拟客房、模拟酒吧、模拟前台、模拟餐饮、模拟导游等实训设备,这些可以满足基本的旅游工作需求。但是,“智慧旅游”除了要求有旅游专业知识外,还要求有信息技术的知识。虽然高职院校都有机房,在硬件上可以满足需要,但是很多相关的软件却没有配备。为了适应新形势,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工作软件方面的设备,硬件软件齐步走。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各高职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应力求高度仿真。在布局实训基地时,可参照基本的工作流程,以独立的工作环节为单元进行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