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互动性公共艺术(整理2篇)

时间: 2024-07-24 栏目:办公范文

互动性公共艺术范文篇1

由于现代城市和人口的不断扩大,工作模式和网络通信改变着生活,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已远远不能满足促进公众沟通交流的任务,只能通过艺术随机干预、包容性的介入,使它可以创造更多的可以提供人们相遇、交流的机遇和空间。与此同时,一些艺术作品也许不是专门为公共空间设置,并且属于私人性质的领域,但由于它出现在开放的空间,使公众和周围的人们对其关注,进而产生思考,然后,它也有艺术“公共性”的功能,创造或“活化”的公共空间。一些现代的技术和文化理念的艺术作品加入,经常改变着它周围环境,使其具有新的意义、氛围和公众参与的可能。

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融合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公众的参与、作品的自身,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交流,最终表达出作品的意义。这是就对其理念的感知和观众参与中产生出公共艺术的意义。在时展的同时,更体现出公共艺术的大众化和前卫性是其在公共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

公共空间就是由各种媒体、公共场所、社区组织和社会运动所组成的一个非官方、表达各种的民意的地方的总称。它是公民个人以公众身份就社会公共事务展开自由的、公开的和理性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产生公共意见的社会文化交往空间。

公共艺术是一个大众的公共艺术,与公众的审美心理等相一致。但这一概念自被加上“公共”后,它不再是一个单一领域的独特的概念,这必然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的相关问题。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大多都是忽略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本土文化,妄自菲薄,仅仅做到的是“洋为中用”,但最终结果不伦不类,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不足,已经完全不适合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审美效果,没有真正体现“互动”。公共艺术需要让观众通过其功能的互动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更多的参与,这就是需要解决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必须从互动的角度出发,这不仅仅是公共艺术存在的根本,也是公共艺术的重要意义所在。公共性是西方社会学概念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它是市民社会的结果,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中,就不可能有公共性和公共空间;其次,它是民主的、开放的,和私人的、封闭的是相对的;第三,它被公众普遍认可,或广泛关注的;第四,它是互动的,相互自由讨论为特征;最后,正是这种“沟通”的思想和行动,暗含着公共艺术的一个激进的理论和功能。艺术本身,公共艺术必须像其他公共区域的同一命题,这本身是一个“开放空间”,除了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基于开放的理念,深入探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永恒的互动过程中,公共艺术是真正的大舞台上的生活与艺术。

公共艺术不仅只是为了公共场所设计,它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公共艺术创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和公众亲和力,情景融合观赏,艺术“干预”的同时,使得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觉趋于淡化,让作品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并使观众的内心感受往往是愉快的和积极的,成为一种生活的公共艺术。表现伟人英雄的突出贡献,也要考虑到普通人生活的平凡朴素;让人站在远处看着不只有作品,还可以深入参与,让观众和作者实现心理和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互动性是公众能够参与的前提,互动是一种手段,是实现大众参与的真正意图。通过实现让公众参与进来的方式,最终达到服务公众的目的。笔者认为,公共艺术的并不是单一的作者的行为,而是一个人或人的群体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从事公共艺术创作必须努力寻找在个人创新点和公众意愿的平衡点,然后就可以创造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公共艺术。

互动性公共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公众;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开放性,新兴性的艺术,囊括了众多艺术门类,作为以“公”为姓的艺术,存在于各种公共空间和场所并以其交互性的特点融入社会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实践不足三十年,在不断的社会转型期中,公共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一、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

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于“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依照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观点,商店里所售卖的各种商品,此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早已经被广告和品牌精心包装上一层精美的“外衣”,顾客在不自觉消费商品的时候,同时也是在消费广告和名牌,归根结底都被符号代表。鲍德里亚指出“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深刻剖析出当前消费社会的窘态。中国在九十年代实行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将人民生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民在不断丰富物质水平的同时,精神文化也得到了逐步改善。消费主义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温床下开始显露,通过不断提高的生产水平和传播手段,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消费人群成为市场的投放对象。所以,中国目前虽然并未进入消费时代,但却已是一个消费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二、大众文化与公共艺术

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当代大众的文化取向和思想意识,作为大众社会的独特产物,大众文化具有易引导,范围广泛,无个性等特点。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不同,它通俗易懂,但往往不能自由操控。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手段,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技术实现人群全覆盖的目标,实现全民参与的局面。公共艺术的产生在一定层面上来讲离不开大众文化,与大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共艺术不受场所限制,具有互动性和交流性。通过与受众的近距离接触,公众参与实现作品的完成,与大众全面实现零距离互动,民主性与世俗性成为公共艺术接近大众的直接优势。那么,如何看待在当前消费文化的背景下公共艺术与大众存在的相互联系呢?

(一)共有的符号价值

大众在消费时代所浸润的文化特点以消费文化为首,为了满足生活条件和物质需求,产品的实用性能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名牌所创造出来的符号价值。公共艺术在当代大多数的创作作品被放置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融合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所体现出来的现念和现代精神,浓缩了城市的文化精髓。作为代表城市形象的一件公共艺术品,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风土民情都在公共艺术品上有所体现。“以小窥大”,公共艺术作为一张城市“名片”,也具有同样的符号价值。

(二)公共艺术与大众间的互动影响

公共艺术具有更广阔自由的空间供观者观看,在接受上又有双向甚至是多项的沟通和交流。在与观者的交流互动过程里,可以分为两种形式:行为互动和思想互动。行为互动常见在城市广场安放雕塑与行人的互动,例如纽约时代广场的心形艺术作品,为了迎接情人节的到来,艺术家在广场中心安放大型装置,通过高科技光影的控制达到与行人的亲密互动。其次思想互动通常见于艺术家直接要求公众参与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公众在参与艺术品创作的过程里,也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行为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成为参与者的作品。在这样的过程中,作品的完成凝聚了艺术家和公众的另一种实质性沟通。大众的创造力通过艺术家的激发,自觉地释放灵感与潜质,对艺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透析,并有可能改变和完善出更优秀的艺术品。

(三)规避大众“误解”

近几年公共艺术在我国发展态势稳步增长,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大多会考虑把公共艺术并入其中。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小城市急速膨胀,地方政府筹措资金改良街道、完善基本设施的同时,提倡公共艺术丰富人民文化素养,陶冶艺术情操。大规模的购置引入当代公共艺术品的同时,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当“大黄鸭”风靡全球的时候,我国地方省份出现了多个一模一样的山寨“大黄鸭”,纵然是外形上近似,但由于材料和尺寸的差别,让“大黄鸭”这一艺术作品在公共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霍夫曼的初衷在于让“大黄鸭”满载各国人民友谊和快乐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由于山寨品的出现,公共艺术作品的作用便无法发挥,无法达到提升公众艺术层次的目的,甚至会把公众的审美带入歧途。另外,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里必然会出现公共艺术的影子,于是不论什么城市,南方还是北方,东部或者西部,到处都有类似王府井的孪生铜人,公园里大同小异的花坛中心雕塑等等大量粗制滥造艺术品的出现。甚至有些艺术品重金打造被强制安放在某地,与整个城市的文化命脉格格不入。

三、结语

在以消费文化为背景的经济文化时代,大众文化作为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从社会思想边缘逐渐延伸到拓展到每一个角落,并与精英文化展开抗衡,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公共艺术正是依靠大众文化的发展,实现与公众的零距离接触和交流,在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要求的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晰.救赎与消费[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杜曦云.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当代艺术[D].硕士学位论文,2006.

[4]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红色演讲比赛主持词(收集5篇)
  • 下一篇:草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