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质量特征质量特征比较思考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是会计信息所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它主要回答:使用者需要具有什么质量的信息,或者说什么样的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会计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正如FASB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分。因此,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会计信息质量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而且同会计目标一起,对一系列其他基本概念,如要素的确认、计量,起着指导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概念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西方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一)美国的观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第2号公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第一次被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加以系统论述。它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出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指导作用的系统体系。2号公告指出,财务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并在决策有用性的指导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
(二)IASC的观点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给出了主要的四项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其中,相关性的内涵包括重要性的特征,可靠性的内涵包括如实表述、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完整性五个特征。在这四项特征之外,还提出了效益大于成本、及时性和各质量特征之间的衡量这三项有关可靠和相关的约束条件。
(三)英国的观点
1999年2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了一份完整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P)。SP公告虽然借鉴了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但有其自己独特的见解,较全面阐述了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
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我国目前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系统的明确论述,仅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体现了相关的一些表述。2001年版的《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给出了十三项金额能会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一般性原则”。但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般性原则并不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些原则有的是属于会计基本假设,基本的会计知识,会计的计量属性等的内容;从语言表述上来看,这些原则都是针对我国企业核算提出来的一般要求,但是它们在实质上也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提出的一般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以前的一般准则进行了修订,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几个特征。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必须以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作为依据,如实的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必须以可靠为基础才能达到有用性,如果财务报告提供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那么就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与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须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有用性和使用价值的关键,就是要看其是否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相关,是否有助于使用者提高决策的水平。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提出相关性应具有反馈价值,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
要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保证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是可理解的,当然,这里的使用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知识,并且有意愿去理解这些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要求对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素质不均衡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相互可比的,这是可比性的要求。这里的可比主要包括:(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使用者能够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同企业应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从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将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交易或事项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合理决策。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不仅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而且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在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形式符合其实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融资租赁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与实质不一致的例子。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大方面反映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说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产生影响,那么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使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经验运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各项交易或者事项时,应当保持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的特征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要在保持应有的谨慎性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对各种风险和损失做出充分估计,既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经济决策是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因而会计信息一定的实效性。即便提供的信息是可靠、相关的,如果不能够及时提供,也会失去实效性,那么其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西方的简单比较
通过对西方各国及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表述,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比较:
(一)描述会计信息质量所用的表述不同,FASB使用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IASC使用的是“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ASB使用的是“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使用的表述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这些表述中,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是FASB的提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FASB和IASC都服从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标,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ASB和中国则同时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基本目标,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FASB把可靠性和相关性视为首要的质量特征,而且其更强调相关性;IASC则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平铺作为主要质量特征;从ASB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图示中可以看出ASB同IASC一样将上述四项质量特征共同放在主要质量特征位置上,但是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取舍中,英国更注重可靠性;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但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及可比性处于主要质量要求的地位,且重要性依次减弱,即我国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可靠性。
(四)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的内涵不一致。就可靠性来说,FASB的可靠性质量特征下面包涵可核性、真实性和中立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中立性和完整性五个约束条件;ASB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中立性、无重大误述、完整性和谨慎性五个约束条件;我国在可靠性的解释中则提到了如实反映和完整性这两个可靠性的约束条件。
(五)对于相关性,FASB提出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相关性的约束条件则是重大性,这是一个IASC与其他会计质量特征体系差别较大之处;ASB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验证价值两个约束条件;我国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两个约束条件,与FASB给出的相关性相比少一个及时性,我国将及时性单独列为一个质量要求。
(六)除了FASB没有在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涉及到谨慎性,IASC,ASB和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表述中均涉及到了谨慎性。
(七)FASB,IASC,ASB均在其信息质量表述中涉及到了中立性,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给出中立性的明确表述。
(八)实质重于形式是IASC和我国在表述中提出的质量特征,FASB和ASB没有给出明确的表述。
总体看来,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经实现了与西方较为成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的“大同”,仍然存在的是一些个别问题的“小异”。
四、对于改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思考
首先,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符合我国具体需要,建立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指导目标之下,为使用者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次,重要性标准应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不符合重要性标准的会计信息不再考虑其他的信息质量。
再次,效益成本原则应作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的一条普遍约束原则。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是可行的。只有当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成本时,这项信息才是值得提供的。如果提供和使用某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时,即使该信息是有用的,这种信息也是不值得提供的。
最后,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项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最本质的要求,而且这两项特征也最能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冲突,这时就有必要做出权衡,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未来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变,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3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4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
[4]吴水澎.《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5]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6]彭丁.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综述.财会月刊2008,11
[7]付磊.会计史研究三十年.会计研究2008,12
[8]郜进兴,林启云,吴溪.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会计研究2009,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准则的含义
娄尔行认为会计准则就是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一种概括,具体表现为会计工作应遵循的指南和规则,可以将其作为衡量会计工作优劣的标准。杨纪琬认为,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会计准则,它对会计行为作出一种规范化的要求,是组成会计工作法制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进行主要阐释,主要指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表述的基础性要求,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将其作为主要参考特征。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都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主要特征。
二、研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国家对会计准则越来越重视。会计对于协调国际经济摩擦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资本主义市场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进一步加深了全球化程度,跨国公司更具影响力,各个国家进行经济转化时的难度系数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加快经济效率运转。在全球进行改革的情况下也需要变更会计准则,中国顺势卷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中。面对发展中的经济全球化,我国对于外交工作积极开展,并在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有所参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影响,因此,在进行选择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路径时要十分慎重。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新会计准则下的现状
(一)权责发生制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它作为会计活动的基础,不应该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进行细化,而应该存在于总则中列出。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会计过程中都有所贯穿,这种制度是相对于收付而言,隶属于基本大纲中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统领细则的作用;(二)历史成本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义时,划分历史成本于会计计量的属性之中,并且在新资产对会计计量作出要求,应面向未来。(3)配比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会计实务中,构成企业营业利润的主要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配比原则并非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防止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配比原则就不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不过其实质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依然存在;(4)资本性支出和划分收益支出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为了方便企业长期准备资本减值,和避免出现会计概念模糊的局面,在起始计量中采用资本性支出和划分收益支出这两个概念。
四、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作出前瞻性的分析
现在很多国家都已采用IFRS,所以,我国对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的路径和实现策略的行动计划成为了最紧迫的任务,对以上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总体上来说,中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将IFRS作为趋势所向,对于IFRS的大部分会计准则都可直接进行采用,并对我国特有的一部分会计准则进行保留。要想实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策略和目标,我们就必须制定清晰的行动方案和计划,其主要内容为:(1)对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进程速度如何控制和加快推进(2)如何满足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需求(3)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需要变革哪些组织机构
我国企业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并扩展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尽管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有所明示,但还未充分解释出我国的质量要求路线图:(1)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目标(2)有哪些因素约束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3)我国在面对国际趋势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应作出哪些取舍(4)为了实现该目标,我国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五、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一步完善的相关措施
(一)对区域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建设要不断的推进
我国通过与欧盟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的有效建立,可对IASB正修改或制订的准则项目进行积极的协调。将与欧盟国家的认证关系进一步维持,从而使得我国会计准则能够与欧盟集团达成一种共识,最终实现顺利合作,使亚太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得到完善,加强国际机构间的合作。不断发展和完善亚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观点的及时交流,协调各国家立场角度。
(二)保留在特色领域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权
从发展史来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发展上还没有太长的时间,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对象依旧是国际财务报告,看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发展趋向,使我国能够保持自身的特色,对制定相应规则的权利继续维持。应该了解到,国际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我国的企业工作人员一定要联系实际情况,对每一步都要谨慎走好。
六、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所追求的目标是会计信息质量,而未来所要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会计准则等效。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传统准则中的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进行最大限度的理解,工作人员便可更加有效的运用现行体制,解决出现在会计实务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逸凡.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J].商场现代化,2014,16:157-158.
关键词: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04-02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性规定
1.中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是管理会计的基本要求,对中国会计工作起到了规范与监督作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中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2.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
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努力降低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
1.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1)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等外因的影响,造成的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主要行为有: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2)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2)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会计信息的故意失真的类型:1)无中生有型。有关经济业务并未发生,相关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并不存在,而是通过摄取假证据,编造假资料、假合同、假印章,编制假会计凭证,记假账,编假报表,凭空捏造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经济业务的造假行为,其表现形式是造假一条龙。2)改头换面型。故意歪曲、掩盖、隐瞒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随意增减甚至删除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使其原有经济业务记录面目全非。如真盈假亏,真亏假盈,将大盈改小盈,将大亏改小亏等。3)真假双簧型。常见的是两套账,一套是真账,对内;另一套是假账,对外。也有两套账以上的,如真账只有一套,假账则好几套,有的假账对付税务机关、有的对付投资股东、有的对付上级主管部门、有的对付债权人等。4)账外账型。常见的账外账是大账之外,还有许多小账。大账独立核算,是该单位会计核算的主体,纳税,完成考核指标,应付检查均以该账为依据。小账虽各自独立,核算却不规范,没有统一账目,没有统一报表,由执权人分散掌握开支,核算与否随意。小账多为“小金库”,是贪污、挪用、挥霍、行贿等腐败行为的经济来源。目前,国有企业加大了对“小金库”的打击力度,此种现象基本杜绝,但在国有企业之外的一些企业仍然存在。5)体外循环型。某项或部分经济业务的收入或收益不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内,而是将这些收益转移或沉淀在外单位,需要支用时,才从相关单位支付。常见的有财政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行政单位有权处罚和收费的体外循环,企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投资收益,以物易物,物业出租收入的体外循环等。体外循环资金多为腐败的资金来源。6)长官意志型。单位的财会人员的行为受该单位的法人意志支配,一切会计原则和职业道德都难以坚持,不得不服从领导的指示,领导叫怎样做账,就怎样做账,领导负有直接责任。7)财会主动型。有部分财会人员受利益的驱动,主动为领导(法人)出谋划策,财会人员负有直接责任。
2.会计改革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改革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3.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充分性是避免商品生产和贸易以及投资贸易风险的基本前提,是减少贸易和投资误区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的主要承诺。当前,中国会计报告制度无法提供足够的披露动机,会计信息提供者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和自身利益驱动,往往进行选择性披露、模糊性披露和错误披露。总体而言,会计信息是供小于求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会计信息需求者数量增加、结构复杂、对会计信息的偏好多种多样,会计信息供不应求的现象日趋普遍。
4.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1)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5.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的限制和约束条件。(1)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企业提供一项会计信息时所带来的效益,应该对比提供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只有在确保效益大于成本时,提供会计信息才是值得的。(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区别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从而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度以及不同的会计披露政策。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该单独反映,并通过会计信息进行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合并反映。
三、提高信息质量问题的对策建议
1.完善中国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1)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2)完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外部治理机制。
2.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报告,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
3.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定并执行适当的业务控制程序,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使会计活动得到有效控制,尽量避免差错的发生。
4.明确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企业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利用工作,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企业财会部门负责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报告编写工作,企业内部参与财务报告编制的各部门应当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编制财务报告所需的信息,参与财务分析会议的部门应当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企业法律事务部门或外聘律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对外提供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
5.通过采取内部会议、培训、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6.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严格控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建立和完善内审机构和内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实现对会计控制的再监督,是保证会计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控制。
7.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各项因素,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丽红.论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6,(1).
[2]崔晓钟.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比较研究[J].金融经济,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