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收集3篇)

时间: 2024-07-27 栏目:办公范文

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范文篇1

一、对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的理解

乡土文化德育资源是指特定地域环境中能影响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乡土文化资源。可从三个要点去理解:一是这种资源是学生脚下的、身边的、可接触的资源;二是有助于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资源;三是乡土的文化资源。要理解这种资源的关键点在于对乡土文化的理解。

1.乡土文化,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社会文化基因

我们很难对乡土文化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大致可以理解为同一地域中的人相对一致的生存理念及其外显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风习俗、方言、民间文化艺术、建筑样式、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等,它们是这个地方历代人持续努力演变而来的,是可以遗传的社会文化基因。如地处于长江口的崇明岛,已有近一千四百年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崇明岛没有相对固定的地域与地形,大小沙洲,涨涨坍坍,逐步延展扩大。这块神奇的水土,使历代崇明人始终处在“抗坍”“围垦”与“相对隔离”之中。崇明人始终走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路上,养成了特殊的精神品格:对大自然特殊的敬畏之心,“天人合一”的朴素生存哲学,不断垦拓新的生存空间,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与坚韧。这块与外界相对缺乏交流的岛地,使崇明地域文化走了一条相对独立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不少特殊的民俗、民间艺术、方言、生活习俗等,特色鲜明,代代相传。

2.乡土文化,蕴藏着激发孩子家国情怀的特殊潜在功能

对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来说,“世界”“国家”等概念是抽象的、模糊不清的,可触及的生活才是具体的、可体验的、可理解的。“知”是“情”的基础,乡土是孩子脚下的这块土地,是生他养他的“母亲”,是孩子最亲切、天天生活其中的家园。对崇明孩子来说,崇明是认识中国的一个最易懂、最直接的样本。崇明孩子真的认识了脚下的“崇明岛”吗?据以往的调查来看,多数孩子是浅认识,部分孩子甚至对养育自己的这块土地有陌生感,这就必然导致情感上的疏离。有了乡知,才会有乡情。从乡知开始进而认识中国,乡情就能逐步迁移到民族情、中国心。这是乡土文化对孩子最突出的德育功能。

3.乡土文化,在演化中正离我们而去

现实中,乡土文化远远没有我们意想中的强大。随着全球一体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崇明岛高度开放,外来强势文化对本土文化的生存挤压日益严重。如崇明乡土文化中,不仅许多乡土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甚至连我们的乡音――崇明话都在丢失之中,崇明人特殊的精神品格也在被漂白。渐渐地,“崇明人”只留下地理概念,退去了其作为一个文化概念而存在的实际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用好乡土文化资源,更有责任保护和发展好乡土文化,使之得以健康发展。

二、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的类别

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种类繁多,不同资源作用于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机制存在着较大差别,对此作多维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与开发利用。

1.生存时态的类别

乡土文化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不断互动中流变演化。随着全球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外来强势文化影响下,乡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大浪淘沙、历经磨砺,同时,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又在整合打造着新的乡土文化。在这双重作用下,乡土文化呈现出以下四种时态。一是记忆中。不少乡土文化已经只存在于先人或前辈的记忆里,如崇明人的“谚语猜天”“四汀头宅沟”。二是丢失中。大量的乡土文化正在离我们而去。如崇明的“土布制作工艺”“民间健身游戏”“芦苇制作工艺”“竹子制作工艺”“崇明方言”“灶花艺术”等。三是生活中。当然,也有不少乡土文化不仅没有丢失,而且得到发扬光大。如“崇明菜的制作工艺”“崇明糕的制作工艺”“崇明老白酒制作工艺”“间作套种的耕作模式”等。四是期望中。崇明正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岛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生态致富成了崇明乡土文化演变的追求方向。

2.情感空间的类别

台湾师范大学吴明清教授认为:“乡土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这个定义,提供给了我们认知“乡土”的一个逻辑架构,即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及以这个半径土地上所承载的“东西”(家与生活、人与事、景与物、历史与文化)为具体内容。

那么,这个情感半径究竟是什么?有多大呢?这依然是一个让人难以把握的问题。从我们的已有实践来看,这个情感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别。一是生活的情感半径。即学生日常生活可以触及的范围。从实际看,这个范围不大,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可触及的真实生活狭窄。但这种生活才是学生日常可真实体验的,有真情实感的。问题在于这个情感半径所涉及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并不完整具备了解中国的标本意义。二是乡爱的情感半径。有专家认为,对于具体的人而言,省县之域,尤其是县域最合乡土称谓。对学生而言,县域对于自己是近的,但不少内容不是日常生活可及的。三是国爱的情感半径。知国才能爱国,乡爱的情感半径有其狭隘性,尤其是大城市的乡知,或农村的乡知都有偏见之处,都不能完整地了解中国。所以不少上海城市学校牵手云南、陕西等外省学校及崇明等郊区学校,开发异域乡土文化课程,这种课程对爱国情感的培养是重要的。

3.价值量级的类别

乡土文化资源众多,但每种乡土文化所隐含的潜在德育功能却有很大差别。那么以什么标准去鉴别其潜在价值究竟是什么,价值有多大呢?在我看来,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判别。一是看是不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要求。二是看是不是有这块乡土特有的文化特质传承要求。崇明乡土文化特质是“垦拓”“绿色”“鸿志”,如“芦苇恋歌”课程,不只是学有关芦苇作品的编制工艺,更要把其背后崇明人的垦拓精神挖掘出来。三是看是不是适合这一年龄段、这群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与特点要求。如“瀛洲琵琶”是中国三大琵琶流派之一,诞生在崇明岛,其传承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这是一个高技巧要求的项目,只能适合少部分人群去练习。

以价值量级为标准,可以把乡土文化德育资源划分为三类:一是价值有争议。如2015年12月24日,重庆某小学举办了“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特意从乡下买了两头猪,当着学生面杀猪,边杀边讲猪年的习俗,这一活动的价值受得很大争议。二是价值需要文化挖掘。一种民俗或民间工艺,其文化精神已经不被人关注。如“崇明糕制作工艺”,多数人把它纯粹看作是一种民间工艺。其实,这种糕大而实,主要是用于崇明先辈离家较远去围垦或在渔船上打鱼充饥的方便。三是有经典意义。如崇明先辈种养结合的生态型生产模式,今天已经得到发扬光大,是一种能够很好体现崇明人“天人合一”生存理念的生产模式。

三、乡土文化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

几个关键点

1.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的潜在功能唯有通过德育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功能

乡土文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孩子的道德成长。一种是日常生活的浸润。即同一地域内相对一致的生存理念及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俗等文化力量让人的生活浸润其中,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让孩子获得道德感悟。二是在学校或家长主动设计的乡土文化活动中给孩子作有向的道德生长引导。总之,不管是何种乡土德育资源,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开展,才能对孩子的道德生长发生作用。

2.记忆中和丢失中的乡土文化德育资源需要作价值甄别和资源抢救

由于乡土文化在演变着,需要对已经丢失和正在丢失的资源作丢失原因及其德育潜在价值的挖掘。在确认其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合适可行的方式,尤其是以乡土课程的方式对其作抢救,让其相对固化下来,情境再现出来,然后,通过教师对相关德育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习。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抢救与再现有时需要原汁原味,但有时则需要对其作适当的改造,使之能适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如“猪八戒背媳妇”是“崇明扁担戏”的经典曲目,这种艺术样式可以传承,但其内容可以选择反映学生当下丰富有趣的生活题材。

3.挖掘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真正的文化内涵

不少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浅进”活动,即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对孩子的道德生长意义不大。如让崇明孩子学习芦苇作品制作,多数情况下,我们偏重于对具体制作技能的训练,偏重于工艺。其实,这种工艺隐含着崇明先辈在艰苦甚至可以说是恶劣的围垦生活中,利用滩涂芦苇资源建房、架床、织帘。这是崇明先辈的一种生存智慧、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韧不拔、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有了这种文化内涵,学生的芦苇工艺制作活动便有了更丰富、更有意境的情感体验,也不再是纯粹传承一种民间工艺,更重要的是传承了崇明人的“垦拓精神”。

4.异域乡土文化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德育资源

极端的本土意识会妨害我们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再进一步可能还会出现民粹思想。崇明是一个认识中国的样本,但中国太大,世界太大,也太多样复杂。只是从崇明看中国看世界,就窄化了崇明孩子的视野,不利于培育大国青年应有的豪情与鸿鹄之志。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之中,大量随迁子女的涌现,也给异域乡土文化带来了新课题。我县前哨学校一个班级中只有3至5个本地学生,其他都是随迁子女。学校开展了“秀秀我家乡”系列活动,孩子们为了要“秀”家乡,查资料,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回家乡时作访谈、考察,多数孩子对自己家乡的名人、名胜、特产、民歌与民间艺术有了丰富了解。这一“知乡”过程,使这些孩子虽然身在崇明,但也心爱故乡。孩子们“秀”出来的乡土文化对各地孩子来讲都是异域乡土文化,但“秀”的结果却让每个孩子都对真实的中国有了更多认识。

5.为乡土文化注入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范文篇2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反思

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教材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乡土地理教材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乡土地理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收集、整合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地理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乡土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地理知识的收集整合。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要具有绘制乡土地理的能力,具有收集整理各种乡土地理知识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组织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课时,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甚至包括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的认识,才能深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的情感,长大后为建设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2.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习内容的刺激,是所学知识的刺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别人合作,开展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高中地理大多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兴趣,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生活搬进课堂,体现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比如,在教学“人口的增长、迁移”一课时,只讲知识简单乏味,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的人口变化实例,尤其是近几年外出打工者居多,人口变化明显,鼓励学生从身边问题入手,分析人口变化原因,绘制图表,探究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地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地理教学效果。

3.乡土地理教材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结合乡土地理教材,能够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比如,在教学“地震、火山和泥石流”一课时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地理环境,明白环境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造成的影响,结合乡土教材使学生对火山、泥石流等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形象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地震、泥石流的分布有具体明确的了解,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保护家乡环境、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愿望。

4.乡土地理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对生活的认知能力,比如,家乡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的变迁等方面,高中生尽管认知水平有限,但他们通过与以前生活的比较,仍能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适当地引入乡土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旅游开发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5.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对“90后”的学生来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特别明显,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更别说什么爱家乡了,这就需要在各个学科中逐渐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乡土教学入手,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学“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一课时,可以结合乡土地理了解本地的风景名胜或者文物古迹,在旅游开发时遇到的问题以及给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一个个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在旅游开发时除了注重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6.乡土教材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带学生都去观察。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地理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理解,并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比如,在教学“环境的保护”时可以结合乡土教材,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了解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材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乡土教材用于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有针对性地选取乡土地理教材内容

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教学都需要结合乡土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乡土教材,不能生搬硬套,把学生不熟悉的乡土教材用于地理教学中。

2.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分清主次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材本身就有许多典型的例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地理教材为主、乡土教材为辅的思想原则,处理好乡土教材和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不要白菜、萝卜一起抓,甚至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耽误了学习时间,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注意乡土教材的与时俱进

乡土教材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更新慢,由于当地的市、县政府在乡土地理更新的工作上相对滞后,因而会导致乡土资料不够全面,如果教师过分依赖乡土教材就会导致对学生的教学有所偏差,因此,教师要注重乡土教材的与时俱进,必要时可以通过网上等其他渠道获取乡土地理知识,确保乡土地理知识的准确无误。

综上所述,如何把乡土地理教材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质的过程,应用好乡土地理资源,对于体现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这种有利条件,将本地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巴桑珍拉.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范文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29-02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长期以来,我们都使用国家课程,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乡土地理是指我们出生地和成长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科技、经济和人文等方面反映本地区群众文化的一系列的内容,具体包括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物产资源、语言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民情等资源。横县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江近海靠城的重点县域。其地形四周群山环抱,中部平缓开阔,形似一个盆地。郁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流去,地势亦是由西向东倾斜。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适宜于喜温作物的生长,矿植物资源丰富。同时,横县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自然地理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对于横县高中的地理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横县的乡土地理资源引进高中地理课堂,并加以实践的结合,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意义巨大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课程所讲授的是学生们熟悉的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毕竟学生的认识只是感性认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把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而且目前进行的新课改是非常重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中存在着许多学生所熟稔的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研究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对祖国、家乡怀有一颗热爱之心,但是这往往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真正的情感,须知人的强烈的情感是要基于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去了解了家乡的环境,才能热爱家乡。存在决定意识,人的实践来源实践。生动的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可以把家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可以转化为学生热爱家乡情感。

(二)乡土地理课程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往往流于空洞,学生也觉得部分知识晦涩难以理解,再加上缺乏实践的锻炼,更加剧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要想让学生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加强地理实践。在乡土地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山地去观察、体验,看一看、比一比,自然就会一目了然。通过地理实践将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印象,从而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了地图和书本的局限性。

乡土地理课程中开放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的乡土素材、开放的学生亲身实践研究的系统,都有利于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身边、本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了平台。除此之外,在乡土地理课程的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只向学生传授乡土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更好地为家乡的建设服务。一般来说,许多的高中生在将来会是家乡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的乡土地理知识更加地完善,这无疑对将来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教育应该是学以致用的,做到“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味着要把本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是发展理念等多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环境、资源的开发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理解和反思,为学生在将来参加家乡发展建设做出充分的准备,为家乡的乡土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更好地促进家乡的发展。

(四)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教师作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中流砥柱,把本土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选择地加入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说明,理论结合实际,再加以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其他的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为其他的地理教师更好地运用形象的乡土地理素材做出说明,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完善。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素质进行恰当的选择,同时也给其他的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地理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在内容上要体现出本地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在教学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怎样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融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地理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学生具有导向性,所以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地理教师在平时中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既要博学又要精通。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及时地了解横县的地理等相关知识。例如,要熟悉横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横县“古八景”等相关内容,做到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合起来,等等。其次,学校等相关机构应该定期举行地理教师的培训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具有针对性。强化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课程意识,帮助地理教师树立新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观。同时,要定期举办地理教师的乡土课程开发交流会,让更多的地理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总之,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

(二)逐步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条件。目前,横县的大部分高中在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的条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而且部分高中的地理教师在对已有的教学设备等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较低。学校、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逐步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例如教学设备的装置、地理园的建设、有关资料的存贮等方面应该做到逐步完善。地理教师也可根据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合理地运用板图、板画等教学用具,或者自行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乡土地理教具。在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方面,要做到学校和教师相合作,逐步完善,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乡土地理课程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讲到“河流地貌的发育”中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时,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横县的郁江边进行实地的考察。又如,在讲到地形地貌和等高线中的鞍部、山谷、山脊等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横县县郊的太平山或者娘娘山等山地进行查看,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自然会一目了然。总之,地理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联系乡土地理的实际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重点专科申报材料(整理2篇)
  • 下一篇:音乐德育教育论文(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