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图书馆问卷调查报告(整理2篇)

时间: 2024-07-28 栏目:办公范文

图书馆问卷调查报告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福建师大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具有功能强大的检索平台,不受时空限制,支持多用户使用,而且容易电子编辑,传递迅速,以便利性和高效性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笔者根据多年在信息技术部工作的切身感受,报告了本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对数字资源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报告。

一、福建师大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报告

福建师大图书馆首先购买的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在用户的迫切要求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在仓山校区组建了数字信息检索中心,共有245台电脑,分为三个区,主要是多媒体培训教室、检索区和上网区。在2006年旗山新校区继续组建了540多台电脑的数字信息检索中心。为了吸引用户充分利用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在数据库电子资源检索区实行优惠收费,并配备资深馆员专门负责解答用户在查询数据库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每个区,只要你点击IE都可以弹出我部为用户定做的本信息技术部网页,主要是指引用户进入数据库电子资源、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有益的导航等。为了满足用户教学和科研学习的需求,近年来我馆积极购买了各种中外文论文数据库,自建一万多条的随书光盘数据库和本校的硕博士论文数据库。

随着电子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的业务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增加横向联系。开展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开发,参考咨询服务,知识领航等项目上。福师大图书馆信息技术部主要由原有的信息部和技术部合并在一起,有专深的信息咨询服务专家,又有图书馆业

务深厚的技术高手,由他们的传帮接代下,并根据图书馆网络的进一步扩充,,招收计算机

网络人才,强大了图书馆网络配置管理能力以及图书馆的数据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并创

造很多机会让他们不断开创很多技术先河,有随书光盘挂接在书目数据库,先压缩再上传上

服务器的书目数据电子资源链接上,对随书光盘的网络化管理做了一个跨越式的进步;对

硕博士论文建库,将论文统一PDF格式,利用清华的TPI技术进行网络提交的改进,使硕

博士论文数据库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保密工作做得更好。要想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我馆积极建立馆际联系,于08年引进馆际合作系统,由计算机网络专家组装馆际合作系统,信息咨询专家负责使用,使馆际互借传递取得规模化的发展。同时积极加入高校馆际合作QQ群,使馆际合作工作实时高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如我馆在查找论文被SCI、EI数据库收录的情况时,由于我馆没有这些数据库,需要和厦大联系,这时通过QQ可以实现第一时间获得用户被SCI、EI数据收入的电子资源。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主要是通过图书馆主页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为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编制指南性资料,并链接到图书馆主页的显著位置,同时放在相应电子资源简介页,积极开展各种电子资源的使用培训,把培训课件放在主页上,开设一个网上课堂的栏目,提供电子资源专题咨询服务,在网页的每个电子资源的入口提供网上咨询的入口链接。

随着大学城联盟建设的发展,一个区域需要建立负责电子资源建设的专门机构,对各成员馆的电子资源配置及达到支持和加强电子资源利用的目的,进行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实现联合保障、利益互补的务实合作,各馆要根据区域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计划来进行本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从网络整体实施数字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整体建设区域内高校数字资源保障系统。

二、福建师大字资源利用问卷调查报告

研究用户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上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08年在旗山校区来馆用户对数字资源利用的问卷调查报告。

通过问卷调查,对图书馆目前购买的数据库资源的满意度达到74%,满意度是比较高的,但是还有17.8%的用户对数据库资源不了解,说明有接近两层的用户基本没用过数据库,图书馆对数据库的宣传做的还不够。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刚入学,对数据库或电子图书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要加强对新生的电子资源的利用教育,图书馆通过网上通知、主页宣传、检索培训及学科联络员深入院系宣传等方式积极宣传和推广电子资源及其服务,让他们第一时间认识图书馆有丰富的电子资源,了解电子资源的轻松好用,掌握电子资源的各种基本使用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使用电子资源的主要地点选择在图书馆的占54.6%,说明图书馆是电子资源的主要利用场所。我馆已积极配置七百多台电脑组建数字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给来馆的用户检索电子资源,基本每天都会坐满,排队现象常有发生,利用率很高,所以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要加强对网络系统、计算机系统和资源服务器、用户终端的配置等升级改造,加强网络计算机病毒的防控,使读者检索效率更高。

通过问卷调查,读者利用电子资源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作业、撰写论文和科学研究,三者分别约占三层,所以我们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从专业教师的教学大纲开始,在新生入学的就有意识的布置利用电子资源完成作业的题目;其次是积极开展毕业生利用电子资源撰写毕业论文的讲座;第三可以选派学科馆员针对某个课题项目开展数字资源的讲座和培训。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不利用或不常利用电子资源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占40%,需要但使用有困难占26.6%,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应该加大对电子资源的宣传培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数字资源的宣传培训,不仅每台电脑开机首页设置为图书馆网站,在学校主页的新闻栏目上报道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培训、数据库试用信息,在图书馆的主页上提供各种数字资源的导引、使用指南以及各种数字资源的培训课件;也可以通过学科馆员制度来实施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利用学科馆员与具体院系读者直接见面机会多的优势尽心尽责做有针对性的数字资源宣传培训。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刘柏嵩.区域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图书馆论坛,2008,(3)

[2]王红.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利用率探讨.图书馆论坛,2007,(3)

[3]董文鸳,吴娟仙.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研究—以嘉兴学院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建设,2008,(9)

[4]刘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购买数据库的策略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7,(2)

图书馆问卷调查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阅读素质能力调查分析

[分类号]G252.17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姚伯岳老师在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传统经典阅读与网络数字阅读分会场上,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报告《回归传统,呼唤深阅读》,告诉人们:要想成功,请深阅读吧!报告列举了于丹、易中天等通过深阅读一本本经典著作而走向成功的实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答记者说:“许多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国家行为加以推动。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可见阅读不仅关系到个人,而且关系到社会。

1、不同高校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国内不少学者对几个年代大学生阅读都作过调查,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十几年,大学生从读文学经典到读西学、国学等学术著作,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注重跨专业读书、实用性读书,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浅阅读”越来越时髦。正如姚伯岳老师所说的那样,推崇传统和深阅读绝不是排斥网络,只是网络阅读容易导致浅阅读。而传统纸本阅读以及深阅读却能将阅读者带入神凝的境界,从而提高个人的学养。针对现在大学生个人素质与课外阅读关系如何,相互之间是否有所影响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展开了调查,从2009年5月开始分别以问卷、暗访和跟踪调查等形式,同时结合不同层次高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进行分析对比,说明素质不同,阅读水平、表现不一。

1.1校内几次阅读调查

课题组2009年5月对在校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全校发放问卷500份,覆盖文理学科,注重高低年级搭配、男女生比率等,尤其重点调查了历来年考研升学率较高的2个院系。涉及到学习、阅读方面的调查结果为:每天用于自习0-2小时的学生310人,3-4小时的148人,5小时以上的42人;双休日一半时间用于学习的151人,少部分用于学习的218人,大部分用于学习的92人,几乎不学习的36人,全用于学习的3人;关于“一学期读了几本专业参考书”这一问题,一本没读的120人,2-3本296人,4本以上84人。另根据外借系统统计,近3年,年借阅量在5册书之内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年借阅量多于51册的人数在逐年减少,如表1所示:

2010年5月份又进行一次全校性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有效问卷1857份。在回答“最希望去的课外学习场所”时,83.09%的读者选择“图书馆”。在回答“来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时(此题要求读者选择项目不能超过两个),“自习”被选择1352次,“借还书”被选择928次,“阅览图书”被选择400次,“使用电子阅览室”被选择251次,“阅览报纸期刊”被选择205次。在回答“来图书馆学习的频率”问题时,70.02%的读者选择“经常来”,29.18%的读者选择“不常来”,0.81%的读者“未来过”(第一次来)。在回答“使用图书馆网站”的情况时,65.23%的读者选择“不常用”,10.08%的读者选择“未用过”。在回答“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情况时,63.63%的读者选择“不常用”,17.94%的读者选择“未用过”。

分析上述问题,笔者发现,学生读书首选去“图书馆”,但去的目的主要是“自习”,被调查者中多半人不进图书馆网站,不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未使用过”电子资源的比率中,有不少高年级学生。

问卷调查500人中,在回答“上网主要目的”(多选题)时,选查资料的283次,看电影的190次,聊天的171次,游戏的102次。但课题组2010年3-5月三个月期间,在电子阅览室使用高峰期随机暗访调查10次,150人座位的电子阅览室,平均每次:看电影47人;玩游戏的35人;聊天的23人;这三项娱乐合计105人,其他查资料、学习等45人,不到三分之一。暗访调查与问卷调查结果有出入,当然不排除有些学生是边娱乐边查资料等情况。

通过以上几次对本校在校生的调查发现,一般本科院校学生阅读量在减少,上网学习查资料也为数不多,在多种因素诱导下形成的功利行为,使学生耐不住不能立竿见影的寂寞阅读。一方面由于各种考试缺乏课外阅读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占用了课外阅读时间,加上主观和客观的干扰,如惰性,那些即便有阅读理念又有阅读行为的学生,可能会遇到干扰,即便好书在手,也不愿意阅读;还有些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课外该读些什么。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某一所高校。

1.2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阅读调查

2009年11月,中国新闻网发表了一份清华自查学情报告:清华本科生学习情况,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式。清华学生自查报告中,每周平均学习时间超过30小时比例的达30.7%。差不多3个清华学生中,就有一个每周学习7天。除上课外,自己学习时间每天超过4小时。

《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9期发表了王秀平《北京市大学生学情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全日制15所不同类型大学本科生。按专业分层进行抽样调查:重点建设院校的学生对“提高素质实现自身价值”有较强烈的要求,对学习感到压力大,学风相对好;一般院校的学生更多的是以“找到理想职业提高经济地位”为学习目的,就业压力大,考试作弊多,对自己学习状态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周松青的《我国在校大学生读书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对上海市在校1305名大学生的调查》,作者对上海市所有高校按一类、二类、三类大学划分,分别从其中各选一所大学作为获取调查对象的样本库,三种类别的学校在读书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一类高校每百名学生每天读书时间要比二类高校平均多45.8小时;二类高校每百名学生每天读书时间要比三类高校多41.2小时。在学术类书籍的阅读上,这种分化进一步加剧,一类高校每百名学生每天阅读学术类书籍时间要比二类高校平均多86.6小时,二类高校每百名学生每天阅读学术类书籍时间要比三类高校多19小时。

《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3期发表了唐淑香等的《湖南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分析》,作者对湖南省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8所高校,包括师范、农业、林业、医学、商学、理工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进行调查,其结果是:近半数的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另外,还有7%的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这一部分学生中,有的在问卷上特意说明没有时

间进行阅读,只是上网看一些新闻,或者不定期阅读,没有坚持每天看书读报的习惯。被调查者中有59.9%的学生平均每月阅读书刊1-4本,而阅读书刊本以下的占20.1%,有近80%的大学生平均每年阅读书刊少于48本。但在被调查的8所高校中,湖南农业大学和南华大学医学院的少数学生每月阅读书刊在15本以上。

从上述阅读调查发现,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因自身素质的原因,阅读情况表现不一样。一般高校大学生不阅读或少阅读所占比率超过被调查对象的一半。重点高校比普通高校大学生阅读情况好。可中国一般高校的学生人数远多于重点高校,而爱读书的学生仅占少数,这样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素质越低越不爱读书,越不爱读书,素质也就越难以提高。

1.3与国外大学生阅读情况对比

《读书,中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落后几步?》一文中,美国加州州立大学Fresn0分校心理学教授勒范恩说:“在美国,大学生连读教授制定的读物都读不完,几乎没有什么时间读自己个人感兴趣的读物,更何况打发时间”。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是500-800页。有一位美国作家生动地形容了美国年轻人的读书观,“你必须在某种限制下读书,阅读应当成为一种计划,成为大学生课程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获取某一种学识的工具”。美国学生一旦决定要进大学,头一两年必定是通识教育,接下来的主修课程才真正需要你主修阅读,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和专业课程相关的阅读,光在图书馆看一些社会畅销书,何必费尽心思进大学呢?而中国现在的大学生随意性阅读居多。这种随意性阅读的结果,就如日本大前研一在其最新著作《低智商社会》中所说的:看“内容简单”、“即刻见效”之类的畅销书,“不用多考虑就能得到答案”,最终的结果是“停止思考”、“智商衰退”,整个社会变成低智商社会。所以阅读时间的投入和专业、学术类书籍阅读所占比重,最终将会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将决定学生的职业前景和未来能够走得多高多远。

2、阅读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一个家庭的文化是教养,一个民族的教养是文化。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是读书,家长带头读书,孩子自然会仿效,书香传递,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读书。腾矢初在上海图书馆的讲座《读书与人生》中说:“求知”最好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可以锻造一个人,它可以提高一个人全面的修养,所有看书多、涉猎广泛、学养深厚的人都是知识丰富的。知识丰富,综合素质强的人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人格的魅力,有人格魅力以后就会有一种凝聚力。“阅读与其他知觉不同,必须通过学习及个人重构才能够掌握,其本质属性不依赖于直接的感官输入,而通常取决于每一位读者的智力水平及早期所接受的训练”。

所以阅读是通过个人的思考和感悟,将知识、技能、能力逐步内化为素质。这个感悟的过程也就是内化的过程,当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人品质的一部分,并具有个性化、人格化特征时,那么人的素质也就形成了。而个性化、人格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阅读又是一种积累能力,呈几何级数递增”。也就是说,学生经过知识的积累或技能训练、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及自我感悟,逐步改变自己的态度倾向、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眼光,并把它们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方式与思维模式,形成认知世界和处理事物及其关系的新图式,这才是素质。

“知识是载体,是基础;能力是展现,是升华;素质是核心,是智慧的结晶。掌握知识是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前提条件,没有渊博的知识,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更谈不上良好的素质”。所以真正有素质的人,他们无不博古通今,对中外文理知识有着良好的理解;在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信息流量很大,沟通能力很强。

3、阅读提高个人素质

从对九江学院历届读者之星(前10名读者)的跟踪调查可看出,读书多的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比较强。如:①化学化工学院B0681班一学生,所学专业是应用化工技术。2007年度借阅图书260本,2008年度借阅图书285本。两年读者排行榜居前位。现就职于广州标协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从事企业管理咨询业务工作。领导非常器重,获得用人单位好评。②外国语学院B0636班有位学生,2007、2008年度借阅图书分别是212册、205册。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良好,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进出口业务的一般流程,并能够缮制各种外贸单证;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现在深圳AClGR0UPCHINALTD.工作,在回访毕业生时,该单位领导特意表扬,说是来年有像这样的毕业生可推荐去他们单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法学院A0513班一位学生,3个年度借阅量排行榜均在前l0名,为专升本学生。在校表现很好,曾是班长;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她非常重视英语方面的学习,课余时间常去英语角锻炼口语,也常与外教进行交流。因外语非常好,现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还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文传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一些学生,当年都是排行前10位内的读者,有的甚至是2008年度读者排行榜居首位的(借阅图书316本)。对这些同学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读书的多少与日后从事的工作会形成一定的正比关系。当然找到一个好工作,并不代表素质高,因为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在工作之后依然要坚持学习,才能使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

新东方教育培训研究院院长王强,当年在北大读书时就将每月发的20余元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王强说“我这个‘书痴’重在求知,培育自己的心灵。”现在的王强是北京所有书店的超级VIP,隔两三天就会跑一趟书店。家里藏书有5万余册。由于书香门第的熏陶,从小就酷爱读书,所以成就了他新东方的教育事业。

4、改善阅读情况的相关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阅读与素质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2010年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25本。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年阅读量都在10本以上,以色列、丹麦、瑞典等国甚至高达四五十本。单就中国人均阅读量而言,中国的确面临着‘低智商社会’这样的危险。因此,笔者呼吁业界要采取相关措施改善不令人满意的阅读现状。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学校。一是调整课程设置,如通识课的课时与专业课课时比例不协调,甚至是主次颠倒,导致这些本科院校的部分学生,前两年不知道该看些什么书,缺少专业课教师引导,后三学期有专业课,可课程太多,又缺少时间进图书馆看书。二是狠抓教风与学风,教师的引导点拨非常重要,对学生注重用“好读书”、“学习标兵”等典型激励和带动良好学风的养成。三是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为学生开出本专业的书目单。四是采取强制性阅读措施,如不少高校规定学分形式等。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青年节诗歌(收集5篇)
  • 下一篇:人力三轮车协会(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