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建筑法的调整对象(收集5篇)

时间: 2024-07-28 栏目:办公范文

建筑法的调整对象篇1

1建筑街景规划设计理念

体型和立面设计着重研究建筑物的体量大小、体型组合、立面及细部处理等。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形式、装饰细部、构图手法等创造出预想的意境,能不同程度地给人以庄严、挺拔、明朗、轻快、简洁、朴素、大方、亲切的印象,因此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建筑外形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现代建筑中的小城市建设,更应当在独有的历史文化氛围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长远规划,凸显民族的、大众的审美需求,使之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

2影响街景规划设计的因素

2.1使用功能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创造出的物质空间环境。室内空间与外部体型是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房屋外部形象反映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特点,美观问题紧密地结合功能要求。例如,以单元组合而成的住宅,整齐排列的门窗和重复出现的阳台而获得居住建筑所特有的生活气息和个性特征;剧院建筑通过巨大的观众厅、高耸的舞台和宽敞的门厅所形成的强烈虚实对比来表现剧院建筑的特征。

2.2材料、结构构造和施工技术

建筑物必须运用大量的材料并通过一定的结构施工技术等手段才能建成。

一般民用建筑多采用混合结构,室内空间小,窗间墙必须保留一定宽度,窗户不能开得太大,可以通过门窗比例和恰当组合,以及墙面材料质感和色彩的恰当配置,取得朴实稳重的建筑效果。

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的结构系统,立面上门窗大小不受限制,使房屋有可能采用灵活宽敞的布置方式,以取得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的效果。

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建筑体型和立面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滑动模板的施工工艺,由于模板的垂直滑动,房屋的体型和立面以采用筒体或竖向线条为主比较合理;升板施工工艺,以层层出挑横向线条为主比较恰当。

2.3小城市街景规划设计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

2.3.1时代性是街景规划设计的时间原则。它包含两个层次:首先,要立足于时代,既要从时尚中寻求灵感,又要超越时尚把握住内在的本质。再完美的建筑(立面)装饰,脱离了时代性也是没有价值的。其次,经典和传统是时代性之根,建筑(立面)装饰离不开经典和传统的作用。一方面是对经典永恒价值有选择的借鉴,另一方面是对传统内在精神有目的的传承。

2.3.2地域性原则是街景规划设计的空间原则。如地形、光线、风和气候等自然地域情况;种族、身份、历史、风俗等人文地域情况,以及构造方法等。建筑立面装饰应该在尊重地方自然资源预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体现地域特色、文化,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一种认同和归属。

2.3.3大众性原则是街景规划设计的基础原则。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建筑立面装饰不应是设计师个性化的体现和实验性的产物,而是综合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设计;第二,建筑立面装饰应该注意到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创造出能够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的装饰,做到“雅俗共赏”。

2.3.4经济性原则是街景规划设计的市场原则。根据建筑的性质、周围的环境、社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等理性的确定建筑装饰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选择恰当的装饰标准;第二,选择恰当的材料及构造工艺;第三,确立合理的使用周期,正确处理远期和近期、一次性投资和日常维护的关系。

3街景规划设计方法

按照美学规律去创造,即采用对比、均衡、韵律、和谐等美的原则去综合整体的运用,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从整体意向效果出发,时时处处都将整体造型与装饰的客观关系放在首位。

3.1重复与韵律听觉艺术通过韵律来达到谐和。韵律感在建筑中通常用相同、相似的构件按各样规律排列而显现出来,它能使建筑在立面上获得统一,从而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建筑立面装饰中的重复常包括线的重复、方向的重复、大小的重复、形状的重复、质感的重复、色调的重复等。

3.2增强对比是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对比可以借助互相烘托与陪衬求得变化。对比可以从多角度产生,例如方与圆的对比、正反方向的对比、直和曲的对比、虚和实的对比、色彩与质感的对比等等。

3.3渐进与调和是指缩小差异,调和借助构图要素之间的谐调及连续性,以取得和谐所产生的美感。渐进是调和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通过一物体不同质感、色调、形状的渐进从而在另两个物质之间达到一种调和的效果。

4当前小城市建设及改造中街景规划设计可采用的措施

根据现有建筑质量、外观条件,立面规划分为三个级别:

保留:目前质量尚好,门窗墙面均未破损的予以保留。采取清洗、粉刷、去污除垢的整治措施,使立面整洁一新。

整治:对立面有一定破损、受其它构筑物遮挡、使用不当、以及由于建筑性质改变的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改造。除采取清洗、粉刷等措施外,对临街晒衣架、遮阳(雨)蓬、花架、空调架、钢(木)窗统一改造、设计、翻新。

更新:对临街违章建筑、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予以拆除;随用地调整需重建、改建的建筑,按整治规划相关要求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建筑设计。

结合当前市政设施建设需要以及创建卫生人居环境的要求,当前小城市建设及改造活动中的街景规划设计应做到:

(1)建筑物立面清洁、整齐;

(2)改造建筑物的色彩以明亮的浅灰色系为主。原有建筑饰面为涂料、干粘石或水刷石,目前脏、旧现象严重的,重新粉刷涂料;原有建筑饰面为粗糙面砖,破损严重或色彩陈旧的,铲除面砖重新粉刷;

(3)沿街住宅阳台作封闭处理,材料、选型、规格统一协调;

(4)主、次干道沿街多层平顶住宅建筑,力争结合节能减排政策,实行平屋顶改坡屋顶工程(平改坡);

(5)在主、次干道建筑物上外置空调机位要求完全掩蔽,城市支路外置空调机位做到整齐排列;

(6)沿街店铺原则上采用大玻璃门窗,不设卷闸门,如确需设防盗设置的,在玻璃门窗内部设置;

(7)同一建筑店招位置适当,尺度统一,统一底板,不同形象;

(8)利用沿街建筑物表面或屋顶设置广告要符合周至县广告设置规划要求,位置恰当、尺度合理;原则上非商业建筑不得架设广告,办公建筑只能出现建筑物名称的文字及符号标识;商业建筑墙身广告设计合理,屋顶广告只能出现透空式品牌标识广告;

建筑法的调整对象篇2

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这种包涵校园氛围的规划,较理想的做法是可将城市设计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在此过程中,重点并非是规划与设计具体形态的建筑,而是一整套游戏规则,这里包含对空间和单体建筑控制要素,以及执行方法,提倡公众参与,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尤其是使用的主体人群师生们的意见应当受到重视。老校区的整合,应使建筑在功能上的不足得到弥补,整合建筑内外空间,并使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和再一起。且除功能和形式,更应该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提出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整体观。

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1.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还应:

1)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对话和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3)外部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不可分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和最终目标,他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

校园整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反过来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和外部空间。在整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在每一个设计阶段都要兼顾其他设计阶段。

(二)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优化外部空间的形式:

1、外部空间主体化在群体建筑设计中,应当时常将建筑作为配角,将外部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和图底的关系,着重分析外部空间围合的形态和联系,以及连续性。

2、外部空间宜人化将人的活动和外部空间结合起来,强调外部空间的参与性,应根据园区的格调与生活氛围人为的策划出一些功能空间,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又有益于提高外部空间的地位,使内外空间相结合共同贡献于整体环境。

3、微观层次——重构灰空间和构筑空间

“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于室内外的过度空间,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的有机的整体感觉。

对于整体的设计而言,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显的十分突出,通过灰空间对建筑物的虚化处理,如果用联廊,平台,立面的洞,室外楼梯,步行桥等增加空间和层次

所谓“构筑”空间相对于建筑空间而言,定义为在建筑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必要的功能空间之外的,为集结场所感而形成的空间,如墙体的延伸,立拄,框架,标志,塔等。构筑空间为非建筑空间,虽不能有直接功能作用,但它们常常为建筑的延伸,以及室内外交融的部分,对人的知觉体验连续性和场所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园整体设计适应性建构原则

(一)校园功能时代化

1、持文化氛围,又要走向开放化。一方面,后勤市场社会化管理为校园建筑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对规划布局和交通管理的影响。

2、知识经济使人才知识的要求发生了新的转变。一是终身再教育成为社会的要求,成人教育学院作为大学附属功能应运而生,二是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

3、“共建、调整、合并、联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八字方针,其目的在于资源优势互补及多学科的综合为大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因而校园设计将有必要加强教学中心区的集中布局,改革各系封闭独立环境的布置,以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可以个体独立,大体集中的布局模式达到高效,便捷的智能性教学环境。

4、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这一趋势要求在校园设计中加强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步行空间,人的尺度,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流,不仅仅强调主要的教学空间,整个校园的学生生活空间都应作为一个整体受到重视。

(二)校园中心整体凝聚力的形成

早期现代校园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群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形成严整的轴线关系广场四周柱廊相连,图书馆或其他主导建筑位于轴线一端。

1、中心广场与广场尽端标志性主导建筑成为校园主广场,大型交往公共空间,并强化了校园特色上午认知性,由于一体或整体相对分散、零乱,所以中心感的形成有利于整体感形成。

转贴于

2、对传统中心广场布局的优化,现代校园强调人性化空间。因而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规划布局中严谨的轴线关系,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以及非对称布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不仅仅供大型集会,且供平时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此外单体建筑还应反映大学校园建筑的特征,使其统一和谐。

1)单体建筑的创作应当与校园总体规划协调,与周边环境融合,并反映自身建筑的个性。

2)注重功能的合理,建筑具有整理性、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3)计注重内外空间的交流,渗透创造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

4)建筑设计强调地域性、文化性,造型典雅、大气、富有理性,以反映大学文化之精神。

(三)校园规划的历时整体性

校园规划的历时整体性指校园设计不仅仅在首期、近期、远期的发展上均有完整性,同时对校园的未来在扩展的整体性具有约束力。

1、创造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各功能区均留有一定比例的远期用地和弹性用地,并可依据原有构图制约而保持整体统一性。

2、设计中应考虑周围可能用地发展的方向,可采用趋势性极强的线性布局或发散型及完型构图方式。

(四)校园内外部空间整体化——景观园的园林化

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操身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其外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建筑融于园景”。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园林融入建筑”,使人身在室内犹在室外园景中,随时可以享受绿化生态环境。

此外其还可以融入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如:

1)大型开放空间:中心花坛、下沉广场、露天剧场、台地、院落等。

2)中型开放空间:滨水空间、室外平台、屋顶花园、架空层等。

3)小型开放空间:廊道、花架、室外家具、绿化围合、建筑灰空间等。

4)多层次开放空间。

5)校园文化格调整体化。

一个大学校园应有其统一的文化格调。有其特别的文化格调和人文精神,在设计中必须考虑,也必须体现其个性特征。

1)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大学的个性。如香港岭南学院等。

2)结合大学的历史文脉或教育特点营造大学的个性。如美国斯坦福大学。

3)以建筑师的个性风格独创大学的个性风格,如新加坡理工学院4)在整体连续性的大前提下,局部富有特色变化。

大学校园建筑形象不同于其他文化性,商业性建筑,商业性建筑大多要求标新立异,自我突出,注重时尚。给人们第一时间上的视觉冲击力,而大学建筑则承载着大学的人文历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其形象性标志以回归绿色设计和纯净形式为优,以功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为主,屏弃虚假,造作形式,追求自然清新。而现在有些设计,过分强调造型,体现过分夸张,装饰过分豪华,违背了教育建筑的本质。校园建筑形象在个体之间可以不必追求统一风格,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不同使用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建筑处理手法,诠释对大学校园精神的理解,从而反映大学校园文化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校园发展的历程。

四、建筑设计于规划中情感空间塑造的整体性

(一)感建筑与校园文化

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由美好的物质环境组成,应使其结合得相得益彰,富有整体和统一性。

所谓“情感空间”,是于物质空间相对立,情感空间一定由物质空间组成,而物质空间不一定是情感空间,情感空间强调感受力量,这类空间被关怀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而建筑与环境只有具备了情感空间只后才真正偶了灵魂,以及其完整性和统一性才能得到体现。

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组成大学校园的全部。正是这各种的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总体印象,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情感空间的大学校园是一个不完整的校园,校园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二)景设计与校园活动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最常用的词语,表现图成为建筑设计时表达意向最常用的手段,但如果我们暂时把关注的静止的建筑转变为建筑中场所的情景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的活动。关注人们和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将更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五、小结

建筑法的调整对象篇3

关键字:建筑景观动画艺术性布局色调镜头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景观动画场景的布局

在一部建筑景观动画中,其基本的空间场景是由许多的“基本模块”组成的,例如:我们周围的山、水、林地、植被、建筑物和人工构筑物等,依据这些基本模块距离视点的远近不同、表现出的形态不同,可以将这些基本的元素理解成我们艺术设计中普通常见的点、线、体等要素。作为景观设计延伸学科之一的建筑景观动画,在保证具有艺术性的同时,更应该符合景观设计的相关原则,所以在建筑景观动画的场景布局方面,应该合理解决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无论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还是建筑景观动画制作中,“点”是很常见的元素;“点”有大小、聚散、疏密等特点,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做到“点”的排列要变化统一,也就是保证景观布局讲究“点”的美感和空间感。建筑景观动画展示景观环境,我们更应该注意分清“点”的主次,根据不同功能的需要,为景点选择不同的动画展示时间和相应的镜头设计。在进行建筑景观动画的制作时,我们会拿到客户提供的一些主体建筑的资料,这些单一的建筑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个的点,为了营造空间布局的美感,建筑景观动画的制作者就必须根据需要,参考实际地图进行建筑位置的适当安排,实现“点”有计划的聚散。

“线条”在建筑动画的制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动画中的“线条”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动画风格的统一,例如:景观动画中景物的配置和设计风格、动画整体的色调、片头的风格等,这些方面在建筑景观动画中起到很好的串联作用。另一方面“线条”可以理解为各镜头之间的连接、镜头的转场。

在建筑景观动画中,不同的线具有不同的特征,“线条”的形态、位置、大小的变化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展示景观的延伸、宽阔、宏大时,常会使用水平的方式;垂直的“线条”带给人高耸的感觉,在表达建筑物的高大、雄伟时,让建筑物在镜头中形成一条垂直的直线能营造最好的视觉感受;“曲线”具有较强的动感;“波浪线”带给人自然、丰富、亲切之感;“斜线”好比飞翔的物体,有下降的感觉。

“形体”在建筑景观动画中往往是需要重点表现的对象、是动画视觉元素的必要因素、是动画作品表现的内容所在;构成“形体”的元素可以是主要的建筑也可以是色彩构成动画的形体。作为重点表现对象的“形体”需要从各方面进行细心的刻画,从而使其成为动画中最醒目的部分。

建筑景观动画中色调的处理

一部建筑景观动画美感的营造,离不开对色彩的运用,因为色彩是引起共同审美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建筑动画中对色彩处理和把握的主要方法有:

(1)、以建筑景观动画整体要表达的情感为基调,恰当进行色彩的经营和处理。色彩是最能直接影响观者感情、最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当我们在观看一件艺术品时,我们并不是一定要理性地认识我们对其色彩产生感觉的东西,而更多时候对它有一种直接的感情反应;愉悦、和谐的色彩节奏满足了我们的审美需求这才是最重要的。

(2)、在建筑景观动画的制作中,环境色调是必须要考虑的。在一天的时间中,不同的时间段,环境色调是不同的;例如:在清晨时,大地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柔和含蓄,温暖的阳光洒下一片金色;大雪纷纷的冬日,一片银装素裹,在这样的一些场景中,环境固有色被弱化,而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正午时,白色的日光,让物体的固有色越来越明晰,所以我们在对动画的氛围营造时,恰当应用环境物体的固有色至关重要。建筑景观动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同一件作品中、同一物体存在丰富的变化,所以建筑景观动画作为一件艺术品,要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所以在处理色彩时,往往采用夸张或减弱的手段。

(3)、夸张色彩要素。对于建筑景观动画来说,场景一般都会很庞大、物体元素很多;这就使得整个动画场景的色彩难以把握,如果制作人员对整体场景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场景花、乱的境界。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制作人员可以根据视觉审美要求,将影响画面整体色彩的元素采用变换色彩的明度、色彩的纯度等方法去统一画面。

三.建筑景观动画中镜头的虚实处理

建筑景观动画可以表达出与实拍不同的意境与风格,可以任意的想象、自由的飞翔;但是如果没有影视手段的辅助就会显得呆板。在镜头的处理上,建筑景观动画和其他影视动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很多情况下只是应用的方法不一样,比如蒙太奇,既是影视学科中常见的镜头处理方法,也是建筑动画中的常用手法。在建筑景观动画中,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可以让动画作品的中心突出,剔除细枝末节,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处理,也是技术上的需求。

镜头的虚实处理上常见的是利用摄像机的镜头理论,一般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采用对比手法,将主要表达的物体和次要物体在大小、形态、色彩上形成对比,强化所要表达的对象,使其变得突出、显眼。(2)、利用焦距的方法,通过调整焦距虚化不需要重点表达的对象,让近景模糊,远景清晰或者远景模糊近景清晰,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手法。(3)、通过后期处理让镜头产生不同的氛围。(4)、通过快门手法,动静变化让动画产生有趣的情节。经过建筑景观动画镜头虚实的处理,可以让整体的画面产生虚实的美感,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

建筑景观动画中配景的运用

所谓细节,一般是指不是主要表现的对象,一般看似无关紧要的事,但是它却是决定大局成败的关键因素。配景虽然不是建筑景观动画主要的表现对象,但是它的地位却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配景,对动画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节一定是附属于主体物的,这是细节的属性之一;另外、细节一定是特有的,不是可有可无的,细节往往是偶然当中的必然,细节的安排可以让对象看起来更真实自然。细节是对主体的补充,更是对主体属性的完善,其实也是构成主体的一部分。所以在制作建筑景观动画时,对待细节不能随意更不能草率,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主体建筑和建筑景观设计的整体风格。

五、结语

从目前来看,市场上大部分的建筑景观动画在艺术特色的展现上还有所欠缺,大部分作品还主要停留在对技术的研究与呈现的阶段,无论是基本模型还是效果。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建筑景观动画的艺术氛围营造方法的探讨,力图完善建筑景观动画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整体统一。随着这一行业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慎砚.景观动画设计的艺术性与大致走向[Dl.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2006.

建筑法的调整对象篇4

【关键词】美学规律;建筑设计;运用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它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

1.传统形式美的内涵

形式美是构成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只有通过形式才能使其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为人感知。形式美是从美的形式发展而来的,已经脱离了美的内容,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因素所具有的那种被高度概括化、抽象化了的美。古城苏州在地域性民族建筑的探索中,仍然将传统建筑的某些元素,诸如对粉墙黛瓦的样式进行抽象化,附着在现代建筑样式中,使其表现出某种历史传承的文脉,并寻求新的形式。

建筑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符合几个规律的整体形态,符合力学规律的构图形式,各类材料恰当的使用和配合,以及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色彩、质感的适当处理等。这不仅体现在建筑外表形式上的观赏性,而且各种不同的材料以对称、协调均衡等形式构成的空间关系,能够表现出它的内在美,并且发挥其实用功能,突显该建筑的内容或用途。

2.传统形式美的法则

传统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形式美主要体现于理性的和谐美与秩序美,形式美的法则主要包括:统一、主次、均衡、比例、节奏与韵律等范畴,这些也成为传统设计教学空间造型及审美表现方面的基本原则,传统建筑与室内设计基本遵循此法则。这些法则一直沿用在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的设计创作中,成为其形式与审美的主导。

2.1统一

简单几何形状的统一。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主要的一类统一,任何简单的容易被人们辨认的几何形体都具有一种必然的统一。有两个主要手段:第一,通过次要部位对主要部位的从属关系,如较小部位从属于较重要和占支配地位的部位、低处对高处的从属;第二,运用形状的协调,形状和尺寸的协调可以贯彻到建筑物最小的细部中去,这是使建筑物内外变成同一构图中完整整体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主从分明,以陪衬求统一。复杂体量的建筑根据功能的要求常包括有主要部分和从属部分,如果不加以区别对待,则建筑必然显得平淡、松散,缺乏统一性。在外形设计中,恰当地处理好主要与从属、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使建筑形成主从分明,以次衬主,就可以加强建筑的表现力,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运用色彩获得统一。这可能是在有些情况下得到统一和协调的唯一方法:其中建筑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新老建筑,风格不同,若采用相同材料。就会才生一种强有力的统一感。建筑材料色彩的对比,也能产生一种戏剧性的统一效果,但要强调的是,对比应该是重点点缀,而不要导致对比色彩或材料之间在趣味性发生矛盾。

表情的协调。一个建筑物的所有局部必须“说”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类似问题。如果整个建筑采用的是同一类型的结构体系,让结构的外观支配建筑的外观,这样就可做到协调。另外,由于建筑的性格往往是由建筑所承担的功能所决定,因此,功能表现方面的统一也能其道协调的效果。

2.2比例

比例是指长、宽、高三个方向之间的大小关系。无论是整体或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关系。良好的比例能给人以和谐、完美的感受;反之,比例失调就无法使人产生美感。在建筑物和它的各个局部里,当发现所有的主要尺寸中间都有相同的比时,好的比例就产生了。比例有简单的基数比,如1/1,1/2,2/3等,还有动态比例,如正方形的边与对角线的比,从单独正方形发展而来相互关联的矩形系列(产生黄金分割点)。这些比例关系常常会有助于建立协调的比例关系。

2.3韵律

韵律是任何物体各要素重复出现所形成的一种特性,它广泛渗透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中,如心跳、呼吸、水纹、树叶等。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和有秩序的重复所形成的节奏,能给人以美的感受。韵律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必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和阴影、不同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

2.4布局中的序列

建筑学,不仅是空间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时间艺术。结构的序列、功能的序列和审美E的序列统每个序列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尾。建筑的序列在入口处自然而然的开始.也自然而然的引向某种规定的结束。这―结束。必须是序列在艺术上和功能上的高潮。―个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完整序列,一个贯通于整个建筑的完整序列,还可以通过或越过高潮,可能达到―个自然的出口,也可能达到―个自然的出口旭可能是别的什么应有的次要部位。

序列的布局分规则布局和不规则布局:规则的序列,产生一种庄重、爽直、明确的印象。而且强调高潮它必然引起一种感官的感受。在规则的序列中很少遇到偶然的和意想不到的迷人之处。最适合用来建造社团、俱乐部、宗教团体、政府部门或人群云集的大型、庄严的建筑物。不规则的序列充满了流动和各种运动的感受,能造成令人意想不到的感染力,造成外观上使人惊异的一些部位,比规则的序列更有个性。适合住宅、俱乐部或不规则的社会中心建筑。

3.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设计形式,通过建筑的关学规律在房屋设计中的实践运用和分析表现了房屋建筑设计的艺术价值和美感享受,房屋设计中的美学规律的实践和运用应统一协调、稳定均衡、合理布局,由此实现建筑的美学的艺术设计的形式,在保证房屋建筑的风格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了建筑设计的美感享受。建筑师们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追求,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

【参考文献】

[1]杨风兰.浅谈建筑美学规律在房屋设计中的运用[J].硅谷,2009,(l4).

[2]马利.论水工程中的美学规律[J].中国房地产业,2011,(7).

建筑法的调整对象篇5

建筑是人工创造的空间,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它的构成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等等,创造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建筑设计是建筑得以实现的手段。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功能在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建筑形象只是外皮,但它是决定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和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形式。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种:模仿、再生、创新。建筑的外皮现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先思而后建,能创作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来,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所以城市设计不是机械的重复,也不是随意拿来,而是要根据地域环境、风土人情和城市的发展综合考虑。现代城市设计是一门正逐渐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正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关联的适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区别是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的问题。同时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设计的内容也能够细微到桌椅、灯具甚至标志物。而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主要解决城市的面和点的问题。城市设计对城市是从整体形象把握,即使具体到任何细小局部时,设计师依然将每个细部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只是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它主要强调建筑本身和其周围环境问题却很少关心他的邻居,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在城市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本身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与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不需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的问题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学游戏策划方案(收集6篇)
  • 下一篇:应届毕业生经典面试技巧经验(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