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校本课程考核(收集5篇)

时间: 2024-07-29 栏目:办公范文

校本课程考核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解河北省高职院校各类课程考核方式现状,为高职院校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依据,我们对河北省14所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这些学校分布在河北省各个地区,有部级示范高职院校、省级示范学校,也有刚刚起步的高职院校。为了便于统计,避免出现各高校考核方法填写使用语言出现一些小的差别,我们将考核方法最终确定为以下七项:以笔试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简称笔试);以实训操作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简称实操);笔试+实训操作考核方式(简称笔试+实训),即前两项考核均有且各占至少30%以上比例;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简称过程考核),即没有最终考核,在教学各项目完成过程中进行考核;以国家、省等级考试代替学校考核的考核方式(简称等级考试);有企业参与的考核(简称企业考核),即按照企业标准,由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他考核方法。

一、对河北省部分高职院校各类课程考核方式调查结果的分析

1.各学校的考核方式相差较大,发展不均衡。邢台市某国家示范院校的主要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占总考核方式的98.84%,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没有;石家庄某省属普通高职院校的主要考核方式为笔试,占总考核方式的98.32%,过程考核没有。普通高职、省示范高职、国家示范高职的笔试为主考核方式在递减,而过程考核在递增。

2.含有笔试考核的课程占较大比例,含实际操作考核的课程所占比例不大,以过级考试代替考核比例极小。高职院校考核方式中含笔试考核方式的课程为4426门,占总课程的比例高达54.98%,以考核学生技能、能力为目的的实操考核方式仅占29.34%。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宗旨,我们现在的考试内容和方法与教学宗旨相脱节,与教学改革的目标相悖,而考核方法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如果考核方式主要考核书本知识,很难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侧重点转移到技能和能力上来,这样很难达到教改的目标,教改也只能是伪教改。

3.企业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考核中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课程企业参与考核的比例为1.2%,最高的职业院校也只有11.6%。这一数据表明企业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考核中参与度不高,更不要论那些非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了。现在所有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了广度的校企合作,但在学生考核中,企业参与的程度很低,这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和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不一定是一致的,校企合作的深度会严重不足,达不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

4.重结果性考试,轻过程性考试。调查显示,采用过程考核的课程为2029门,仅占总课程的25.2%,其中核心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的门数为881门,仅占总核心课程的28.5%,精品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的门数为55门,仅占总精品课程的15.5%,某国家示范学校甚至没有过程考核。这些数据都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对过程性考核不重视,更多的采用结果性考核方式,学期末考核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二、对高职教育考核方法改革的探析

1.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院校中学生最需要的能力为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种职业核心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利用一种考核方式考不出来的,更是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考不出来的。因此高职教师应该结合学院特色、学科特点、学生情况进行多种方式的考核,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

2.引入“以证代考”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现阶段,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等证件的需求越来越高,学校需要培养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声誉;学生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以提高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需要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的学生使得学生来之能用,简化培训环节。“以证代考”考核方式符合了三方面的需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行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探索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这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但是,现在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与职业教育改革不同步,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适应,与企业需求不适应这一严重问题,这就需要各方面大力配合,改革原有方式方法,使各方面统一起来,使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真正起到它的作用。

校本课程考核篇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管理模式;规范化;制度化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该课程无固定教学内容、任课教师队伍成分复杂、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领域极为广泛等特点,规范化和制度化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不断提高课程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总的来说,近年来就全国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较之本科思政课其他四门课程而言,其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且参差不齐。目前,在论及如何提高该课程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时,论者或是引用教育教学某种理论进行理论论证和推论,或是就实践方面提问题、提对策、提思路。但目前具体可操作的、一定程度上可复制推广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制度或管理模式却很缺乏。笔者及其所在学校进行了多年探索,已经形成了以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为标志的一套比较成熟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秉着为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略尽绵薄之力的良好愿望,笔者在此不揣浅陋,以就教于同仁和方家。

一、课程规范化管理模式的缘起和依据

我校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为标志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模式缘起于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及当时我校该课程教育教学现状。当时,我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既有一定基础,又存在较多问题。所谓一定基础就是:“形势与政策”课和其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都由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统一管理,统一负责组织实施教学,课程按专题集中在学期中一段时间教学并制定统一的课表、统一的专题,期末各任课教师负责自己指定班级考核和提交成绩。主要问题在于:课程都集中于星期六星期天上,不利于师生正常作息,教师只上一个专题,学生班级轮流,造成生不知师,师不知生,很难对学生出勤进行有效管理;没有集体备课,教师基本上照上级下发的教学资料或自己找的资料各行其是;教师评定学生成绩随意性较大,等等。2005年9月,笔者出任主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研室主任,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精神,整顿“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秩序,大力提高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自当年当学期开始,开始建立课程集体备课会制度,尝试制定并开始实施课程的一些规范化措施。2006年上学期开始,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了上述措施,每学期在课程开课之前制定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范》,在开课前的集体备课会上印发给每位专兼职任课教师,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并执行该规范。时至今日,已经连续不间断坚持了10年。多年的坚持和探索,制定和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早已成为我校一项基本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并由此形成了以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为标志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模式。

二、课程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基于我校多年来开展以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为标志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这一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内容:(一)每学期制定和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范》这是整个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模式的中心环节。每学期“形势与政策”开课之前,都会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本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及相关要求的通知,结合本校实际从中选取5个要点为实施教育教学专题,制定本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范》。《教育教学规范》对本课程教育教学主要问题进行了规范:(1)本学期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内容资料主要来源、专题名称及其顺序;(2)教师备课上课要求、教学纪律要求;(3)课程期末考核方式方法、学生成绩结构及其评定要求;(4)集体备课提供的基本教案、PPT课件使用;(5)期末课程教学资料整理存档,等等。这一规范为各学期各教师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教学任务和要求,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为达到课程教育教学目的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探索形成了由以下几项制度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其一,坚持和完善课程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课程集体备课会,一般是开课前举行。这次集体备课会的中心任务就是组织各专兼职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本学期课程《教育教学规范》。对教师提出的疑问,组织者要给予明确解释和回答。此外,集体备课会上,各位教师就之前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本学期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共同讨论,相互交流教学经验,集思广益,对有关问题进一步细化、明了。在一学期教育教学过程中,若遇到特别重要情况确需集体讨论的话,视情况再次备课会。平时,采取网上形式实行集体备课。这几年,先后采取了公共邮箱、QQ群等方式,随时在网上交流信息、上级最新指示、共享教学资料、解答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集体备课制度的建立健全,为课程《教育教学规范》的落实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其二,实行正常课表制度。在本校领导和教务处等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这几年我校“形势与政策”课同其他四门本科思政课一样在开学前一同编入正常课表。教学活动一般都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正常教学作息时间进行,有个别特殊情况的教师放在周日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周日进行,也同样编入课表,教务处视同正常课表,按正常课表要求组织教学。同时,教务处、校级教学督导组对所有编入课表的课程一视同仁实施教学监控、检查、督导。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正常课表制度,意味着该课程进入全校课程规范化制度化保障和监控体系,这就为执行课程《教育教学规范》提供了校级层面的保障。其三,实行正常课程考核制度。所谓正常课程考核制度,如同正常课表制度一样,凡是编入正常课表的课程都要按照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组(教学评估中心)标准和要求实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合理、公正评定学生成绩。因此,如同其他课程一样,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结束时都要实行考核,而后评定每位学生成绩并及时提交。根据本课程特点,一般采用考查方式,即在最后一次课上当堂以开卷形式进行。教师事先从本期课程考核题库中选取不少于两道题,要求学生当场作答完成(题库一般在之前由教研室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拟定)。学生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各占40%、60%评定。平时成绩来自教师对学生上课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社会实践的记录和评定。正常课程考核制度的建立健全,意味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环节都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标志课程《教育教学规范》得到彻底实施。

三、成效和基本经验

近十年来,随着以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为标志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逐步建立和推行,我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发生了根本性改观,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有了质的跃升,课程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这一成就得到我校领导、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及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这几年,不仅笔者本人所任教“形势与政策”班级学生对教师评价有了较大改观,期末学生评教达到95分左右,而且全校所有“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来自学生的评价普遍都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总结经验,我们认为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必须实现课程教学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即首先要理顺课程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势与政策”课应由哪个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这是对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决定意义的首要环节,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组织是“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作为一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课程,该课程应该归属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或称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应归属校党委宣传部、学工处、团委、教务处等部门,但这些部门应全力协助和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还须确定具体的教研室及其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学校、学院(教学部)、教研室、教师要形成一套组织严密、管理有效的课程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课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制度,为教学活动提供基本遵循。第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必须实现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众所周知,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是实现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途径。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而言,首先,高校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必须将“形势与政策”课明确纳入其中———和其他思政课一样对待,明确学分、学时、开课学期等事项。其次,在开课期间每学期初必须将该课程纳入学校统一的课表,一般应为每周正常教学作息时间,个别班级特殊情况可以放在晚上或周末。最后,日常教学管理和其他课程同样对待,包括开课前制定授课计划、明确授课内容、教学纪律,建立正常的教学监控、督导检查制度。第三,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必须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规范化确定化。由于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都在变化这一特点,这就决定该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如果课程教学内容不确定不规范,教师可以各行其是,那这种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只是徒具形式,没有实质意义。虽然“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教学内容都在变,但同一学校同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做到明确、规范。一般地,教学内容应该按照每学期开课前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确定,各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从这些要点中选取若干个为每学期教学基本内容,实施专题教学。对于我校来说,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一部分来自教育部社科司、思政司委托《时事报告》杂志社每学期编写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课件,一部分来自各地省情教育材料,一部分来自本校党委宣传学习材料。无论哪部分都要组织编写统一的讲稿或教案、PPT课件,作为教学必须传授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实际情况作一些修改和完善,但基本内容不能随意更改,任课教师不能各行其是。这是必须遵守的教学纪律。第四,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必须实现课程考核评价规范化制度化。考核评价是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形势与政策”课也不例外。因此,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必须减少随意性,增强考核评价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这方面必须统一考核方式、方法、内容、评价标准等,考核应多元化进行,既有期末考核,也有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出勤考核),甚至还有相关社会实践考核。思政课主管部门及相关教研室应对各任课教师在上述各方面考核提出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并提供基本考核题库。因学生所属行政班级经常发生异动,且每学期各班都要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奖学金等各种奖励项目,因此从管理有效性和实践经验看,考核成绩应每学期评定和提交一次。

四、余论

校本课程考核篇3

摘要: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用人单位在面向高校招聘时,对应届毕业生的商务英语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调整国际贸易专业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计划,以确保学生通过参加商务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商务英语知识,而其中的课程考核方式也成了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商务英语;以证代考;考核改革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所有课程的开设目标都是秉承着为学生就业创造更高的平台而设立的。受专业特征所决定,国贸专业学生对业务知识及商务交流水平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未来的就业。因此,商务英语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以及在用人单位的立足与进一步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对现行商务英语课程教育教学环节进行分析并提出更适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革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这其中,教学评估模式的创新型改革是值得探讨的。

在此之前,有部分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育教学评估模式的改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本着培养适应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学评估模式直接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挂钩是一种实用而可行的方式。目前一些公司在应聘人才时一般将应聘人员拥有的专业证书纳入考核的重要指标,不少学生也因此在学校期间多次参加社会上的各种专业资格证书和英语证书的考试。因此,将学校中的教学环节与学生的考证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即“以证代考”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育教学评估模式改革的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思路。

一、“以证代考”模式的实施方式

1.证书的选择

目前,外贸领域用人单位普遍承认的英语证书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大学英语六级证书,此外还有社会各机构组织的江苏省口译证书,上海口译证书、剑桥商务英语初、中、高级证书,另外还有一系列英美国家对留学人员要求必须持有的雅思、托福证书以及海外留学研究生所需要持有的GMAT证书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以证代考”模式中可以作为评估工具的证书选择范围还是较为广泛的。

在所有以上提到的证书中,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是最适合作为商务英语课程“以证代考”工具的证书。首先,相较于剑桥商务英语三个等级的证书,江苏省口译证书与上海口译证书偏向于考查考生的口语能力,更具有普适性。其次,在对剑桥商务英语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证书的选择中,BECVantage证书更加适合作为国贸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以证代考”的评估证书。这主要是因为在三个等级证书中,BECPreliminary的难度低于目前参加商务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BECHigher证书的难度高于大学英语六级或近专业英语八级英语水平,考虑到国贸专业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这一难度又有些过高。因此,难度介于BECPreliminary和BECHigher的BECVantage就成为了商务英语课程“以证代考”的最佳证书选择。

2.分数的确定

在选取定证书之后,即需要对考试的分数进行规定。BECVantage考试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CambridgeAssessment)每年在三月、五月、十一月各举办一次。在每次考试的两个月后,委员会会向每一位考生成绩单,告知考生考试分数。因此,国贸专业商务英语课程的成绩完全可以以考试委员会出具的成绩单为准,再结合学生在授课环节的平时成绩,以确定最终的分数,高于等于60分视为通过课程,低于60分则不及格。另外,通过课程的年限可以放宽到从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到四年级上学期结束,多次参加考试的学生则以最高分计。在以上时间段没有能够考得BECVantage60分及以上的学生,则可以由授课老师在大四下学期安排统一的院内考试,以给学生补考机会。

二、“以证代考”所具备的条件

1.教学水平的支撑

目前,负责为我院国贸专业教授商务英语课程的共有六位教师,都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首先,六位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较高,其中有三位教师曾留学英、美、荷等国家并按期获得商学硕士学位证书。另外,有一名教师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参与学术交流。此外,我院还聘请外国语学院两位英语专业教师参与到商务英语课程的授课环节中。

其次,工作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一线的各位教师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来长期从事与英语相关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这些课程包括,BusinessCorre?spondence、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语,另外还有InternationalSettlementInternationalTrade,InternationalMarketing等多门专业双语课程。可以说,这些教师不仅有较深厚的英语功底,同时还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2.英语基础的保证

近年来,学院对国贸专业招收的学生有较高的英语要求。首先,在招生环节,对填报国贸专业的考生的高考英语水平就有一定的要求。其次,在大学四年期间,还要求学生必须取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才能获得毕业资格。这是学院所有专业中唯一对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有明确要求的专业。BECVantage证书的难度略高于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从这个角度来说,考取BECVantage证书是考验学生英语能力的一个较为合适的手段,它的难度即不低于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使得考取BECVantage证书成为实际毫无意义的一张英语证书,同时,考取它的难度也并非过高于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考取,使证书的考取率难以达到课程设置的要求,从而增加学生通过课程考核的难度。

3.组织能力的保障

经济与管理学院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经验。历年来曾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内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大赛、erp沙盘竞赛、外贸技能大赛等多项学生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此类竞赛对培养国贸专业学生适应校外集体竞赛及校外考试的能力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历年来学院所组织的校外竞赛不论规模大小都能保障学生的出行及人身安全,从准备阶段到竞赛阶段到回校总结阶段都井然有序。有些竞赛要求参赛队伍自行准备并携带参赛工具,比如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要求由参赛者赛前准备好外贸产品样品及产品宣传册,这就给参加竞赛增加了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院依然能保障师生安全顺利地完成参赛任务,这为学校组织学生BECVantage考试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积累。

三、“以证代考”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需要变革

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国贸专业商务英语课程是专业必修考试课程,学院的考试课程一般是指教师独立命题的闭卷卷面考试。这就意味着,“以证代考”模式首先要求对培养方案的考核模式进行修改和说明,并通过反复认证得到学院教学部门的认可。其次则涉及工作量的核算,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考试必然加大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量,学院应考虑到这一方面,不但要对带队教师的出差费用提供报销和补助,还应适当考虑增加本门课程授课教师的工作量。

目前学院内部大部分课程都采用由授课教师负责授课至考核的全部教学过程,一旦“以证代考”方式付诸实践,对授课教师而言,考核环节则不再透明,这就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一问题,学院可以着手进行教师培训,而这其中最直接有效的培训方式就是组织教师参加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的商务英语考官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获得这一证书有助于授课教师通过官方培训,甚至是直接担任考官,进而及时了解考试动态,这将对商务英语课程的授课大有裨益。

2.对学院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BECVantage证书考试的组织工作与学院曾经组织过的其他校外活动略有不同之处。这一考试不需要学生携带任何材料赴考。因此相较之前提到的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竞赛,在前期材料准备方面降低了难度。但是BEC考试也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BEC考试是学生通过商务英语课程的必经之路,因此每位学生都至少需要参加一次考试,这就在人数和经费方面对学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秉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学院应将组织国贸专业学生参与BECVantage考试视为工作内容之一,应能够拨出专门的经费支持学生参加这一考试。另外,由全专业学生参加的BECVantage考试的考生人数必然多于之前学院曾组织过的其他学科竞赛的参赛人数,学院应投入更多精力,以维护这一校外考试的全程人事安全。

参考文献

[1]龙青薇.浅论《商务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5):224.

[2]方灿林.构想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以证代考,赛考结合”考核模式[J].海外英语,2012(16):95-96.

校本课程考核篇4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新技术手段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使得计算机专业逐渐发展成最受欢迎的专业课程。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确保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全面衔接。理论上来说,采取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继而实现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目的。

1高校计算机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来说,在实施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减少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导致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1.1认识程度不高

数据库课程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重点课程,其对于提升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顺利实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数据库课程发展的时间不长,而且该课程仅体现在考查课程上,导致众多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数据库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数据库课程综合考核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没有按照规定对相应实验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只是依靠书本进行知识点摘抄,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了解。加上数课程本身属于一项综合课程,其中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不仅仅包括数据库相关知识,还涉及软件开发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了解程度,借以保证学生计算机专业学习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认识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学生计算机专业素质涵养,对计算机专业发展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1.2设计选题不合理

在进行数据库课程教学之前,需要按照规定进行数据库选题,借以提升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兴趣。但是目前在实施数据库课程之前,并没有按照规定实施数据库选题,造成数据库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这不仅仅影响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还会造成高校计算机专业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3课程考核管理存在问题

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按照数据库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但是由于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存在问题,导致数据库考核管理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学生数据库课程考核效果。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相比较,数据库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设置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体系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考核系统,避免在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是目前在实施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时,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导致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课程考核管理制度与实际要求的贴合性,而且传统的数据库考核只是对学生进行提问,不能发挥学生主观性特点,造成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了解不足,对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2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

2.1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科技发展的栋梁,且肩负着科技兴国的重任,为此应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数据库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付了事反映了学生浮躁的学习态度,也体现了此学校当前的学习风气,暴露了学科教师不严谨的科研态度。为此,学校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研与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严谨科学的态度会为其将来的工作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规范课程管理

在进行数据库课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数据库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根据相应了解制定针对性课程管理措施。除此之外,在进行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任务,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解决相关问题,这不仅仅能够保证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保证数据库课程管理的规范性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阶段性数据库设计来说,需要教师度学生阶段性数据库设计成果进行验收,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处理,并按照更新结果组织学生答辩。学生在完成相应答辩后,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答辩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在提升教学对学生知识素养了解程度的同时,提升学生自身对数据库知识点的描述能力。从数据库课程规范管理过程中,了解到按照规定的顺序实施数据库课程规范管理,不仅仅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数据库课程专业知识时的问题,对于提升学生对数据库专业知识的了解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3构建科学的考核方式

理论上来说,每个学生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考核过程中,所选取的考核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必须按照学生所选取的题目制定考核内容,避免在数据库课程考核过程中出现问题,从根本的角度上提升数据库课程考核效果。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考核之前,需要按照学生对该课程所掌握的知识点制定考核目标。为保证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制定分级别考核制度,并按照考核制度流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明确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知识点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数据库课程知识点提问,确保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结语

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在规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注重学科的严谨性与创新性,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进而也可以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数据库课程的开展,人们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部分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此,教师应采取适当策略,并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以更好地实现数据库的规范化教学,以便为其他的课程设计也提供更多的经验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志强.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VF)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6).

校本课程考核篇5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考核机制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考核的作用

在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活动中,课程考核是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一环节至少具有以下作用:第一,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大学阶段,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人都有一定的惰性,通过课程考核,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可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第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学习内容,教学时明确它们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性,也是课程考核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重视并有针对性的学习;对学习态度,如果教师宣布到课情况、回答课堂问题的态度及准确性、作业的认真程度等在一门课程的总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将引导学生不旷课并认真听课、自觉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第三,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考试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考核教师的教学情况。一道题如果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完全做对,那就要分析是不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合适,教学方法不合理;另一方面,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单独沟通和交流,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很有益的。

二、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考核现状:一是考核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二是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开卷,只进行笔试;三是考核的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判断题和业务题。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考核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考核次数少不利于督促学生重视日常学习。一个学期一门课程进行一次或两次考核太少了,不利于督促学生重视日常学习。有的学生平时逃课旷课,得过且过,临考核前临时抱佛脚,应付性的突击学习,基本上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2.只进行笔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在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往往要进行面试,在面试时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综合素质。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竞聘时也将被要求回答各种问题,由于在校期间只进行笔试,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较好训练,这对他们是不利的。

3.考核的题型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每次两个小时左右的考核时间较短,能做的题目、题型都是有限的。比如《成本会计学》课程,要想考一条比较完整的计算题都比较困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是不利的。

三、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考核的思路

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一定的会计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开设的会计课程的考核应服从这一根本目的。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考核的思路如下:

1.增加考核频率。平时学完一定内容后的一两周内进行一次考核,学期末再进行一次总考核。比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当学完流动资产、长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会计报告后分别进行一次考核,最后进行课程总考核。学生的任务是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平时不断地学习,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考核的频率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会计课程的特点设置。

2.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一是考虑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客观题采取闭卷方式,而对于主观题则采取开卷方式。有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开卷考核方式有利于促使学生去记忆这些知识。有的课程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成本会计学》课程需要学生会计算成本,这样采用开卷考核就比较合适,因为出一条成本计算方面的题目,给学生翻书看也不会找到现成答案,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完成题目。再比如《财务分析》,出一条案例分析题,学生如果不运用所学知识是无法完成分析任务的。对于既需要学生掌握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又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是比较合适的。二是考虑采取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要求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课程,可以考虑在进行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实际操作方面的考核。《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都应增加实际操作方面的考核。三是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在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考核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抽签回答,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3.课程成绩的评定。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在增加考核频率的情况下,平时考核的成绩在一门课程的总成绩中应占到较大的比重。比如平时考核成绩占60%,期末考核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较大比重可以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而平时学好了,所学课程也就学好了,到期末考核时自然就心中有数。此外,若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两部分考核成绩所占的比重应分别为50%,这样才能让学生重视应该掌握的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建伟,王国洪:《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和完善[J].会计之友,2010(1)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医专业论文(收集3篇)
  • 下一篇:假如勤奋欺骗了你(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