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智慧的概念
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教育智慧。从理论上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和概括的能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对人的本质、本性的认知、理解的水平和能力;从实践角度来看教育智慧,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技能和表现力。但研究者更关心的是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研究教育智慧,看作是教师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外化,这反映了当前教育智慧研究的实践需要,即迫切地需要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面临问题的能力。不能否定,研究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化,最终是要提升教师教育实践能力。但教师实践中生成的教育智慧,它的特性是复杂的:既是理性的,包括着实践者知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分析能力;又是感性的,与教师自身的情感、意志、伦理、价值观等密不可分。而这一点在研究中未能给予足够关注,很大原因是对实践及实践智慧的认识偏差。
研究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主要引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及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德性层面,并认为实践智慧是理性的。笔者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之后的一种实践能力。实践智慧有随机、感性、非理性的因素。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又有理性化的特征,比直接的教育经验迁移性更强。
应该肯定教育智慧是对教育知识、教育理论的超越。教育知识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基础,教师要形成教育智慧,在拥有大量教育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善于反思、总结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行为,内化提升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如反思的能力,良好的人格品质,教育时机敏感性,敏捷的反应能力等。
二、教育智慧表现的研究
对教育智慧表现的研究,有论者主要指出教育机智是教育智慧的重要表现。教育机智表现为教师善于机智地“引入”“传授”“转化”“点拨”“应变”和“发现”。
还有论者认为,教育智慧表现为具有系统感受和准确判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具有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具有有效地组织创造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发展的能力;具有科学决策、有效调整教育行为的能力。
刘创对教育智慧表现的论述更为全面,教育智慧除了表现为教学机智外,还表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把教育智慧的表现定位于能力维度上比较合适,教育智慧应当是教师感知、辨别、判断各种教学情境并作出正确、合理决策的能力,也是发挥学生与自身主体性的能力。
三、教育智慧的获得
教育活动只是获得教育智慧的条件之一,教师必须具有一系列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获得教育智慧。所以,拥有一定的素质、能力的教师是可以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教育智慧的。
对教育智慧的获得途径,论者们分别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有的论者将教育智慧的获得途径概括为在教师的实践行为中获得和在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与再行动中获得两种。
将教育智慧的获得分为从实践和行动中获得的论者认为,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通过语言、动作、眼睛、表情、榜样、气氛甚至是沉默,以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教育教学实践乃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营养之源、发展之基。教育智慧可以通过向学生学习、向自己的实践学习,细心体察、感悟教育现象,注意从中总结、积累、消化和吸收有益的东西,以丰富和充实自身的智慧。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也是获得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与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不同,反思性行动是从情境中撤离出去反思行为的方法和后果。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育行为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和教育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积淀和升华,从而又可以对教育实践行为产生好的反作用力。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智慧的传承和创新,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不仅依靠教育科学,也要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教育智慧的产生,需要加强对话研究,实现教育主体间的相互交流,达到对教育新的理解。再者,还应该从科学智慧、人文智慧中去探索教育智慧。
还有论者认为,问题启发式教学和综合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形式更有助于教育智慧的获得。综合实践性教学对教师教育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智慧体现在对各种实践活动的良好控制中,体现在对教育时机的适时挽救、弥补和创造里。
四、教育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近些年来国际教师教育领域一个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地表现为以教育智慧为标志的专业素养的完善与提高。因此,有研究者看到了教育智慧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因而从各个不同角度来阐述教育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教育智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
从教育智慧角度看教师专业成长,首先是传统的教师教育未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主体性价值,专业未能发挥,限制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价值取向上,教育智慧意在追寻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主体价值。
教育智慧是教师的专业化导向创造性地认识、辨析、判断应对新事物的能力。而以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知识观是具体的,知识是灌输的,以记忆掌握。
教育智慧内在地导引着教师去热爱、去追寻、去创造,而又不刻意地关注功利或符号。这与专业化需要相符。以往教师专业化成长主客二分的方法论,使教师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文凭职称获奖证书或评估而学习。
教育智慧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特殊的创造能力。传统对教师的培养专业训练停留于开设数量相当有限的教育学科课程与教育实习,继续教育中偏重于围绕教材进行学科知识的再学习,这些问题造成了教师教育中专业性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使教师自身发展受阻。
其次,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智慧不断丰富的过程。
教育智慧是教师个人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统一。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要求是紧密联系的。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对教育和受教育者的态度,表明了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教育才能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教育所表现出的就不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人格的魅力。其次,要完善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离开现代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智慧根本就难以形成。再次,要更新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教师的自主发展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专业素养的提高。它应该是在多层次复合的结构上进行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的更新。最后,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产生并不断丰富教育智慧的一个必要前提。
教育智慧与专业自主发展内容也是紧密相连的。笔者认为,目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注重外显层面,而忽视了作为内隐层面的教师教育智慧的研究和重视。而教师教育智慧恰恰是教师高度专业化的标志。
五、教育智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教育智慧正在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综合90年代以来教育智慧的研究,教育智慧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邓金凤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教学智慧是教师课堂调控综合能力的自然流露,是教师教学能力较高层次的体现,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更加注重师生的默契,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努力实现向智慧型教师的转型。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智慧,教学艺术
一、教学智慧是教师课堂调控综合能力的自然流露
关于教学智慧的含义,目前的研究众说纷纭。其中,《教育大辞典》中将其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杜萍教授在论文《生成教学智慧.迎战变化的课堂》中将教学智慧界定为:“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景的综合能力。它是教师一般教学技能达成后进一步提高水平而形成的,达到了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的教学状态。”浙江省高级教师曹晨曦在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智慧的呈现及养成策略》中认为:“教学智慧是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表现出的随机应变的综合素质,是内化于教师自身信念、价值与方法之中的实践能力。”
通过上述相关文献对教学智慧的含义的界定,我们可以认定教学智慧的概念是多样的,它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自然流露。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教育的成败,而教学智慧则决定教育是否具有艺术性。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欠缺,对学生、教材和课堂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导致其课堂教学较生硬,虽然勉强完成教学目标,但整个过程不是很自然,环节与环节的勾连青涩,艺术效果较差。相反,经验型教师或智慧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教材十分熟悉,课堂调度游刃有余,流畅性很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得师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智慧是指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中自然流露出的一种课堂调控的综合能力,它要求教师提升自身内涵,更加关注师生之间的默契。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智慧更加关注师生之间的默契
高中语文处在基础语文教育的高端,高中生有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知识的储备较丰富。对教师的课堂要求不仅仅局限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师生互动的默契,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帮助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其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中语文的特色,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学生达到高度的默契,顺利达到目标要求。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智慧的养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内涵
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智慧是复杂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与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的内涵,逐步完成向智慧型教师的转型。
(一)在学生引领的智慧火花中成长
教学智慧是教师在课堂面临出乎意料的情况而表现出的教学艺术,而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况正是学生引发的。陈桂生先生曾把教学智慧的来源分为如下类型:学生的怪问题、怪答案、怪动作、怪要求、个别学生的差错或迟钝、教师的差错或疏忽、突发事件或情况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较简单的层次,但也需要教师用智慧来化解。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不假思索地作出有效的、巧妙的反应,就需要与学生有深入的接触,真正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特点,摸索其学习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积累经验,把课堂教学视为一种艺术活动,不断感悟,不断历练,达到教学智慧的境界。
(二)增加阅读量奠定智慧养成的基础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宗旨,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如何做人,是语文这个特殊科目的隐性任务。由于学生自己会不断探索新的事物,接触新的知识,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比学生知道的更多,知识面更广,加大自身的阅读量是智慧教师形成的必要的前提。
(三)教、学、研相结合生成智慧养成的模式
好的一堂课需要课前的精心准备,更需要课后的总结反思。教师的教学不仅包括授课还包括自身的学习成长,同时需要及时有效的教学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是论文撰写,还可以是教研活动,可以是个人的还可以是集体的。在此过程中,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探索课堂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智慧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达到一种自由和美的课堂境界,需要师生共同的配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涵养,锻炼一种极强的课堂语感,随时随地得心应手,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华丽转型。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2]杜萍.生成教学智慧.迎战变化的课堂.中国教育报[N].教育理论版第三版,2006,(5).
[3]闫艳.对教学智慧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4]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5]赵建军.教学智慧内涵界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6]杜萍、张毅.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教师教育版,2006,(16).
[7]朱迎春.教师教学智慧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关键词:教育智慧教师专业化教学机智
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当我们的教育停留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但当我们的教育已经发展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智慧的时候,教师的智慧无疑就和教师的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了。《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叶澜教授将教育智慧归结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及时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促进学生积极发展和创造的魅力等几个方面。我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的一种品质,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境界。
一、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
(一)独特性
独特个体性是教师智慧的首要表征。教育智慧具有高度的个体性色彩,体现着教师区别于他人的、个体的、个性化的独特教学风格。教育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是某个人不断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与重组的结果;是教师基于专业上的需要,通过发现、修正与内化等复杂的过程所建构的。教师不断将既有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并经过个人的重新诠释与转换过程,使智慧的生成符合现有的环境需求。所以,教育智慧是个体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体验、感悟、思考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是受教师个体的思维、个性、知识储备、自我形象、职业动机,以及所处的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它蕴涵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及与个人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情况相融合的结果。
(二)情感性
“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复杂的关心品质”。①对教育的责任感与情感是使教育智慧充满真善美的重要条件。教育智慧之所以是教育智慧,一方面说明它的确是智慧,即高尚的才智,另一方面说明它在教育问题的解决中的确能够发挥作用。更深入地思考,教育智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因为它是教育活动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它是巧妙的;对学生的爱是创造性运用教育规律的动力;对学生的爱保证了教育思考必然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情感的渗入是教育智慧美的重要特征。教育智慧是使用爱的智慧,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对孩子有责任与关爱,它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教育者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三)科学性
教育智慧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和复杂多变的问题,依靠教师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的即兴发挥,在一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从而采取不同的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以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沟通、融合。经过对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发现他们对教学情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对问题的分析更为清晰和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更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恰当性,即拥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能够在解决问题时从多角度加以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并迅速做出决策。
(四)缄默性
教育智慧是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说明的,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潜移默化”“近朱则赤”“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知觉而获得的,往往缺乏清晰的条理与明晰的意识,是“非批判的知识”,也很可能不在教师清晰的意识范围之内,也无法清楚的表达或理性的加以反思,但它往往与教师日常的生活与经验仅仅相联,甚至可能是教师自己也说不清从什么地方获得的,是只能意会的一种体验。
(五)艺术性
教育智慧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又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教育智慧的力量具体表现为这样几种能力:一是对教育问题的逻辑化理解能力;二是对教育问题的直觉把握能力;三是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都能显现出科学的穿透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基本上是一个科学问题。自然,理解教育问题的能力基本上是一种科学能力。但是,教育智者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其角度、方式,完全可以上升为艺术。对教育问题的直觉把握几乎就是艺术。但是直觉之所以能够发生,却一定是建立在无数次逻辑把握基础上的。假如教育者没有深厚的教育科学、人文科学的素养,对教育问题的直觉把握即使发生也很难靠得住。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观察教育智者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等于是在欣赏教育智者的艺术表演。观察者深知其美,深知其妙,但无法重复,无法获得。
二、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一)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内部条件
1.高尚的教育道德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核心。
(1)爱岗敬业
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责任感在于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教师的事业心就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崇高的事业。
(2)爱学生
师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作到“四有”,即:一有对学生爱的情感。二有对学生爱的行为。三有对学生爱的能力。四有对学生爱的艺术。
(3)爱美
只有爱美的教师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培养好的人才。我认为教师的爱美,主要表现为自爱。自爱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包括仪态美、语言美、书法美等;二是内在的,包括人格美,情感美等。
(4)爱知识
首先是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其次要向外行人学习。第三要向书本学习。第四要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2.科研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的成功之路。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化,正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
(1)科研意识的培养
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教育科研意识由三个要素涵盖,即教育的信念与热情,教育的知识与经验,教育的眼光与智慧。
(2)在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通过实践者在自然情境下对自身的实践进行研究,它以自主、实践、开放、反思为主要特征,以研究与开放式研讨为原则,以实践情境为主要研究场所,研究旨在解决现实问题,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者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措施是否有效,实践者反思自己解决问题行为的成败,以达到研究者理性的自觉,进而切实地改变现实。行动研究有三种研究起点:
第一种研究起点是:研究起始于“不明”的情况。也就是指教师常可以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开始进行研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长期存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第二种是以现象的追问为起点。把自己放在里面以对现象的追问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第三种是教学即研究。现象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研究理所当然要根植于实践。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3)建立激励机制,创设科研氛围
良好的氛围和高涨的积极性是促进教师科研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在这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是氛围的创设,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如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或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指导教师开展科研等,通过活动促成良好科研风气的形成。二是建立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给予精神上的表彰与物质上的奖励。同时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反思是激发教师教育智慧的源泉。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的引领。理性思维就是从日常教学情景中获取价值的第三只眼睛。而这种充满智慧的理性思维的养成,本身就与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与勤勉不殆的实践思考密不可分。一线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工学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简单办法就是要养成学习理论的好习惯,同时要学会围绕所思考的教育问题组织资源,开展研究。这样,研究、学习就成为工作的一部分,而教学实践也就成为对教学假设的实证性研究。当工作、学习、研究三位一体时,教师也就实践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想。
(2)要具有问题意识。教学反思的功能之一就在于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中最真实的问题的关注,是教师走向研究者、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问题意识至少包含了这样一些要点:这是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有根据吗?这个问题有针对性吗?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当我们用这些疑问去思考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现象时,也许就会从中发现那些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从方法上讲,采用文献法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开始。只有通过查阅文献,才能够知道别人在这一点上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也才知道自己的研究有没有价值。如果我们善于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问题)开展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就能够由此而上升到研究的层面。
(3)积极对话。对话,是走出个人视界的平台。教师作为个体的精神劳动者,更需要多元的精神碰撞与交流。教学反思,如果总是停留在个体的层面,客观上就会影响到反思的深刻性,影响到反思者个体的成长。与同伴、专家的对话、交流则会丰富反思的内涵,扩张反思的效果,修正反思的偏差,提高反思的品质。
4.偶发事件的恰当处理凝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学机智是教师巧妙应对变化了的课堂场景或灵活机智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二是教师具有对学生深度的了解和诚恳爱护和尊重的态度。三是教师具有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以及教育技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凝练教育机智:
(1)抓住不同个体的认识矛盾和思维碰撞,在师生共同的问题探讨中化解矛盾冲突,展示教学机智。(2)正视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在学生出其不意的问题发难中稳住课堂阵脚,彰显教学魅力。(3)捕捉学生平凡中的发现,在对事物的比较探究中抓住问题实质,提升教学品位。(4)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一反常态的问题处置中吸引学生视线,凸显教学风采。(5)发掘与课堂关联的教育因素,在猝不及防的教育情境中巧于化害为利,发挥教育智慧。(6)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吸收学生独具慧眼的教学建议中把握认识标高,提高教学境界。(7)关注学生的举手投足,在解读学生的弦外之音中师生感同身受,展现人格魅力。(8)确立正确的教材、教参观,在对教材的质疑批判中注重创造发现,强化教学艺术。
(二)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
1.建立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一经形成便成为学校成员所共有的和必须遵守的(有主动和被动遵守之分)的学校普遍文化,并对学校成员所共有起着规范和束缚作用。不良的学校文化组织只会妨碍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使教师不愿创新或不敢创新,教师只有按照教材、教学大纲和各种教学纲要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民主、自由的学校组织文化允许教师进行革新、为教师各尽所能提供空间。在民主、自由的学校组织文化中,教师享有学术自由,充分享有教学和管理的权利。学校行政人员过多的咨询、顾问、视察等使得教师的自由权受到了侵犯,以致于教师本人也满足于驯服的执行学校的规程、上级的行政指令,而不把自己看作专业技术工作者。少了行政不必要的监督,教师更能自由表达自己,自觉自愿的进行教学创新,探究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自由的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够得以真正的释放。
2.学校要创设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校园文化。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首先要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学习的氛围就是一种校园的文化,特定的校园文化形成有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需要领导和教师树立一个共同的愿景,每一个人都为之而不断的努力奋斗。作为一校之长和学校的领导集体,都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思想和理念的高度重视自身的学习,并积极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作为教师自身来说,也要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是一个专业,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和新知识,都不得不重视学习与吸收,把握新的形势和新的信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次要开辟专门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学习要开辟专门的学习场所,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里,让教师们一起分享教学中的喜怒哀乐,一起学习新的理念与内容,一起畅谈体会心得,一次来丰富教师的生活,获得一种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理念,获得乐观的生活心态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在学习的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求新求异。看教育理论书籍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可以在听课中学习,研讨交流中学习,思考现象中学习,网上论坛中学习……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造就乐于进取的心态和不懈追求的动力。
注释:
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参考文献:
[1]刁培萼吴也显.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7
[2]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3-166
[3]王枬.教育智慧:教师诗意的栖居[J]社会科学家,2002,3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英语智慧型教师知识信息
在教育发展不均等的地区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任务更为艰巨,对于素质参差不齐的教师的培训工作,其重要性和关键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最终获得成功,取决于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语言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而言,新一轮的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原则;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语言学习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调语言目标的新内涵:知识、技能、策略、文化和情感等等;强调语境教学与综合全面评价理论的引进。同时,国家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研究学生如何学、老师如何教、考试如何考和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我素质已成为新世纪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的主要焦点。小学开设英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有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而我国中西部小学英语教师大多是半路转岗和短期培训,他们自身的英语基础知识很有限,有的教师不但只有在初中时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而且没有其教学经验和管理能力;他们专业思想不牢固,教学技能也不熟练。因此,不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新一轮课改对小学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地实施新一轮的小学英语课程,就要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一、何为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
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广大小学英语教师都应做一名名副其实的智慧型教师。何为智慧型的教师?所谓“智慧型”教师,是指通过教育科研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寻求教育实践活动所必须的教育智慧,从而具有高智商、高情商、高技能的一类教师。其显著特征是拥有教育智慧。教师教育智慧是由课程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究智慧和人格智慧构成的。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应拥有小学英语新课程智慧、小学英语教学智慧、小学英语课堂管理智慧和良好的人格智慧。
1、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新课程智慧。课程智慧分为解读教材智慧和使用教材智慧,它决定着教师能不能用教材去进行有效的教学,因此,要使小学英语教师要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能有效使用教材去进行教学,实施小学英语新课改,他们必须具有解读小学英语教材的智慧和使用教材的智慧。在深入理解国家新课程理解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他们就懂得把握好教材,懂得如何对小学英语教材进行分析,为教学设计服务;懂得怎样进行教学评估。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材观。
2、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智慧。新的英语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具有教学智慧,也就是上好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国家新的课程。什么叫做“好课”?叶澜教授说:“⑴一节好课一应该是有意义,扎实的课;⑵有效率,充实的课;⑶生成性,是丰实的课;⑷常态性,是平实的课;⑸真实性,是有待完善的课。
3、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智慧。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智慧是指教师解读学生的智慧、教师把握时机的智慧和教师管理学生的智慧。而解读学生的智慧是指立教师善于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心灵、善于分析学生和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途径
1、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知性智慧的形成途径。所谓知性智慧是基于对整个新英语课程教学的感知和直接把握。小学英语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学习新英语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思想,把握新英语课程的实质,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我国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和目标,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2、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理性智慧的形成途径。小学英语教师理性智慧是基于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思考和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就要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综合学养。作为一线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加强科研意识,掌握学科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教研同步相长。同时课余认真通读如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和小学英语教学论等相关的国内外知名专著和期刊,积极参加各种有益学术研讨和交流会,与时俱进,扩大知识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应有课后反思智慧。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真正动力。小学英语教学
反思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即“教中学,学中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2009年12月,扬州市成立了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领衔人、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士文从数学本身及数学教育的角度提出“智慧数学”的理念。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智慧数学”追求跳出数学学数学、跳出数学教数学的境界,这种追求完全符合当今教育“转知成智”的主流价值观,顺应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最终造就学生智慧人生。
近几年来,“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朝着打造名师团队、辐射研究成果、形成独特流派、引领教育方向的既定目标扎实前进。
一、组建骨干团队
“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伊始,领衔人陈士文便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主张:工作室的成员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要保持开放、流动。成员中既要有省、市、区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也要有一些朝气蓬勃、有一定教学特色的“无名小卒”,还要有“智慧数学”专题网站上来自全国各地热情的网上成员、粉丝群。
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智慧数学”,以及共同的追求――数学造就智慧人生。成员们以领衔人陈士文为核心,通过团队共同愿景的达成,实现自身价值,达成个人专业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个体研修、课堂实践、经验交流等活动,成员们达成了共识:通过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感悟数学中的智慧。
除了“人和”,“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与其他工作室相比,还具有“地利”。“智慧数学”工作室的活动基地是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名校――扬州市育才小学,依托育才小学“仁爱求真”的文化特色,工作室的活动与学校的数学教科研水融。育才小学的每个数学教师都参与到工作室的系列活动中来,不断地探究和践行着“智慧数学”思想。同时,在这些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智慧数学”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智慧数学”思想作为育才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实施与建设之中,达到进一步反思现行课堂、进一步彰显与弘扬“智慧”、造就“智慧教师”团队、造就“智慧学生”、造就“智慧人生”的目的。
二、形成教学流派
“智慧数学”作为一种教学的流派,以其睿智的视角、真切的见解、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4月,《江苏教育》杂志连续刊发了“智慧数学”具有影响力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再次点燃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研究的热情。
在本组文稿中,领衔人陈士文以《数学是一种智慧》为题,从理论的高度对“智慧数学”教学主张的生成、建构以及归宿,进行了全面而精湛的论述,而《“智慧数学”的内涵及特质》(陈士文)、《智慧数学课堂“教学板块”的设计与思考》(蔡月珍、王卫东)、《“智慧数学”课堂的“智慧心语”》(丁赤光、陆克荣)几篇文章,则是将“智慧数学”教学主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围绕“智慧数学”的内涵及特质、教学板块、“智慧心语”,对“智慧数学”的亮点与特色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阐述。
这组文稿是一个新的平台,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借此契机,厚积薄发的“智慧数学”迈向新的征途。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师的教学主张》一书是“苏派”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成果。《名师的教学主张》推介了以斯霞、王兰、李吉林等为代表的江苏老一代名师和以孙双金、薛法根、徐斌等为代表的江苏新生代名师。全书收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7门学科共计47位名师的教学主张。“智慧数学”的教学主张也被收录其中,工作室领衔人陈士文从“智慧数学”孕育、“智慧数学”宣言、“智慧数学”内涵、“智慧数学”课堂特质、“智慧数学”专题网站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智慧数学”的教学理念。
无独有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数学卷收录了以邱学华、孙丽谷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江苏名师和以徐斌、张齐华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名师共计43人,全面介绍了他们的教学思想。“智慧数学”教学思想也被收录其中。
除此以外,2011年8月《基础教育参考》开辟专栏介绍“智慧数学”;同年10月18日的《江苏科技报》发表了题为《智慧数学:苏派教育的奇葩》的专题报道。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评价:“智慧数学”有整体的建构和框架,“智慧数学”完全可以向教学流派发展。
工作室成立三年来,成员一直致力于推介“智慧数学”的成果和经验。领衔人陈士文“身先士卒”,先后应邀前往镇江、南通、泰州、连云港、无锡等地,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工作室其他成员也赴省内外多地,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以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播种着“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主讲的报告会有三十余场,执教的示范课有五十余节。他们的报告和课例,在数学教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共鸣。
三、引领教育方向
“智慧数学”该走向哪里?“智慧数学”以创造为核心,调整体系结构,注重整体视野;改变呈现方式,注重多向思维;拓展内容素材,注重探索精神。以智慧的生长为课堂教育主线,构建智慧萌发、智慧丰盈、智慧发展、智慧超越的路径;从课例的打造开始,走向智慧课程系列的整体设计,为了教育而做数学。学习数学并非都是以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为目的,更多情况下,我们的工作也许与数学知识并无太多关联。“智慧数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智慧――求真、通达、化转……这种独特的智慧将伴随他们一生,使他们得以享受本真和自然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