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农作劳动实践感想(整理2篇)

时间: 2024-08-01 栏目:办公范文

农作劳动实践感想范文篇1

关键词:田园教育思想中国农村教育启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从教育实践出发,潜心研究,对教育和教学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形成理论体系,而又用它来指导实践,验证他的理论。他的光辉人生,被世人称为“教育的百科全书”。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33年里,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帕夫雷什中学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通过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园教育思想。

田园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它不仅仅是让孩子跑到田园里去,而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回归。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是把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在生活中体现教育,他使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教育变得更加轻松和快乐。

中国的农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田园教育方面的理论为我国农村教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启发之处。

一、在大自然的教育中改变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的教育目的还是升学率和教孩子们跳出农门。农村的教育总是用一种自卑的心理看待自己,趋附城市教育。城市化倾向导致农村教育不会从自身吸取教育资源,一味的向前看,农村教育从教材、教法、课时安排都向城市看齐,缺乏自己的特色。

中国农村物产丰富,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孩子们也可以在‘蓝天下的学校’学习,农村教育的自豪感油然产生。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教学里融入一些适合农村教育的内容,还可以因地制宜,不同的农村开设不同的地方科目,在盛产柑橘的农村开设一些和柑橘栽培有关的课,在水稻种植集中的地方开设和水稻种植有关的课。大自然的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同时还可以理论用于实践,带动一方经济,也许他们还可以带这他们的家长学习。农村的教育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农村教育的特色也随之产生。

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在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农村地方输送人才,让农村教育真正的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二、在劳动教育中育人

我国农村教育对劳动的态度是鄙视的,老师教育学生:不好好读书,你就一辈子当农民,一辈子挖土疙瘩,或者简单地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处罚那些学习不好的或者调皮的孩子,让孩子们从小就厌恶劳动。我国农村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不够,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缺乏将科学知识和劳动结合起来的观念。

我们的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建立劳动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生产劳动基地具有多种作用。首先,劳动实习作用。在生产劳动基地上,按农时、季节安排各年级开展生产实习,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受到一定的劳动教育;第二,科学实验作用。学生在生产劳动基地可以开展各种简单的农业科学实验,受到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和农业技术教育;第三,技术推广作用。生产劳动基地以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作物品种,向当地农户辐射和传播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推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实验学校通过相应的教学计划与管理措施,发挥了劳动生产基地的多种功能,使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本领,还可以为学校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学校环境,树立起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观念。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际联系起来,农村人口的素质全面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更具可行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

三、爱——亘古不变的教育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事业里,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之基础的,有机的组成成分。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因为有情感,人会自觉地投入,获得很大的动力。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农村教育在情感教育这一块是空白的,老师认为教育只要让孩子学习好了课本知识就是对的。孩童时期,农村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成年人除了家长就是老师了,老师除了是孩子知识的启蒙,还是孩子情感的启蒙者。除了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很少在学校得到关爱,他们的内心世界是苍白的。而我们农村的发展,必须靠新一代的年轻人,用他们所学为农村的发展服务,那么孩子对的情感教育就成了关键。

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问题”,呼唤他们“爱”的力量。孩子们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人生的要旨。

我们的农村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孩子对农村的热爱,对土地的热爱。那么我们就应当让孩子们看到土地带给了他们什么,劳动又带给他们什么,应该让孩子们充分的了解他周围的世界。那么我们就应当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当中去,在大自然中去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爱,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年轻的教师在接触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东西,能在内心引起一种反响,产生进一步的联想或问题,并能继续去钻研这方面的理论或实践经验,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年轻教师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传承要取决于广大教师,取决于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随着人类的全球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当人们发现所谓的现代文明并不能解决人类自身发展的全部问题的时候,其实人们还是要回到思想大师那里来寻求指引。我想,苏霍姆林斯基思想正是这样一盏引导人类走向健康文明的明灯。

参考文献

[1]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B.A苏霍姆林斯.M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文译本.

[2]杨锦.J苏霍姆林斯基的环境教育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1998(6):18——21.

农作劳动实践感想范文篇2

一、创设情境——呼唤情感

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唤起相应的道德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主要观点充分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突出本课德育认知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如在讲《我们的责任》时,我先扔出去一个纸团,里面写着:“你有一双充满责任感的眼睛”。纸团掉地后,有个同学马上把它检起来。然后我趁机说:“你不光有一双充满责任感的眼睛,你还有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是啊,其时,我们有时拾起的不仅仅是一个纸团,而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很自然导入新课。

二、利用教学——随时渗透

德育内容是一个整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一节课把德育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只有在每一节课适时渗透一个主题,才能收到实效。学科的每一课都可以渗透一个德育主题。我在教学中探究了“热爱集体”、“拒绝不良习惯”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信做人”、“遵纪守法”、“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等活动;突出了“爱国主义”、“理想信仰”、“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环境保护”和“艰苦奋斗”等教育活动。这些主题教育活动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的同时适时穿插渗透的,也就是常说的寓德育于教学中,这是我一贯坚持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情景育人——以情感人

德育的方法、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德育内容都有不同的形式,今天的孩子用简单的说教方式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的内容要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内化。这就要教师创设情景,情景是一种很好的育人形式,实际上任何一种育人形式都需要教师情感投入,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感情的学生的。真爱、真诚、真情注解“情感教育”的真谛,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选取典型事例的同时,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去打动、感化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育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事业,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形式的探索也永无止境……

四、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想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结合实际——体验实践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人生与佛缘诗歌(收集2篇)
  • 下一篇:四月季末随笔(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