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教育;创新创业素质;励志功能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5?0012?06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关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现在活跃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领域、政府部门、企业和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主要是我们自己培养的。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比较关注“钱学森之问”,在寻找“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的答案。这表明在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总结创新人才成长的经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思想品德的养成、体力和智力的提升。没有正确的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进行创新创业就会失去动力,将一事无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近年来,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一方面为高水平人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就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突出。在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本科生应聘专科生职位、硕士生应聘本科生职位等“唯学位”现象,“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想法,反映了我们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缺失,致使有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施加积极影响,对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的关键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广大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艰难历程中,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华儿女以其不畏、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内涵的红色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时光荏苒,拂去历史的尘埃,蕴含着时代内涵和价值的红色文化仍熠熠生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各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一部红色文化史,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英勇抗争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危难中奋起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在形式上,可以归纳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的或器物的文化主要包括体现红色文化的实物,如革命者使用过的各种物品、衣物、大量的武器装备;精神文化包括红色文献、革命家的文章著作、诗歌,反映红色文化的电影戏曲。在形态上,可以归纳为静态的和动态的文化。静态的包括红色革命遗址、革命圣地、纪念场馆等;动态的有电影、戏曲、利用现代科技制成的动漫等等。这是我们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如《十六字令》三首中“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刺破青天锷未残”,“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还有“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等诗句,长征中红军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等鼓动标语,气吞山河,吐纳万象。今天,当我们思索一个生命究竟能承受多重的苦难,红军何以能够跨越千山万险、爬冰卧雪、取得胜利时,其实答案早已不言而喻——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然蕴藏着伟大的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催生的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赞歌,是流芳百世的历史文化最强音。因为它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在中国革命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红色革命文化思政工作策略
高校是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主要场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厚重使命。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能够让他们自觉地维护祖国的利益和荣誉。但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式,有效解决教育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形式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中单一讲述的形式,不能与现实先进的教育形式相融合,缺乏人文关怀。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受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有限,且因人数较多,高校教学中都是大教室上课,教学秩序难以得到很好的维护。教学往往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会产生厌倦心理,学生也会厌倦这种教学方式,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教育内容枯燥
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从中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都有重复,许多内容学生非常熟悉,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思政教材的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和系统性,对时展的脉搏没有很好地把握,内容僵化空洞让学生感到教学枯燥无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教学中很多内容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贴近生活实际,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教学缺乏说服力。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版本都是统一的版本,从表面上看是统一意识形态,实质上却削弱了党政国策的宣传力度。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涌现出的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更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题材。为此,教师应该跳出课本的局限,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三)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数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比较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研讨。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课堂都是大课堂,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影响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策略
(一)利用红色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大学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中通过营造红色文化传播的氛围,使大学校园中能够处处见到红色文化,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要立足大众,鼓舞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大学校园中,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应该以艺术的形式展示文化的魅力,在其中挖掘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精神,以此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红色革命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红色革命文化应注重文化的创新形式。只有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才能够使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融入红色革命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融入各种现代化的文化元素,打破时空界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体现教育的表现力。红色文化教育的大众化只有坚持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要求,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
(二)利用红色文化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思政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的基本框架,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再组合,将教学重点及难点巧妙结合,实施教学突破,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实到大学思政教学内容当中,将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例如,在讲解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还可以开设《新民主主义论》以及《论人民民主U》等学习专题,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在讲解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以开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专题讲座,加深大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从学习中感悟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利用红色革命文化创新教学方式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专题式、案例式教学,也可以采用访谈式教学。其中,专题式教学就是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内容,然后再围绕红色革命文化为特点的专题开展教学,最后集中组织教学。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开设的专题进行教学时,可以采取课前读原著或者是课上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按照教学的难点以及教学内容选择红色革命文化中相关的案例进行思政教学,将争议和观点带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访谈式教学则是通过走访历史当事人或者是权威的专家,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从中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相,深入理解史实的文化内涵。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新鲜感,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红色革命文化,进一步强化思政教学的效果。
三、结束语
红色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财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单一思想文化教育形式,同时还能够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方式除了采用访谈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的形式外,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还可以借助于现代互联网发展创设红色资源网,将红色革命文化知识汇集在一起,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贝贝.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王庆林.论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02):47-50.
[3]刘立平.“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4]舒前毅.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05):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