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新兴市场策略(整理2篇)

时间: 2024-08-06 栏目:办公范文

新兴市场策略范文篇1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销渠道;贸易保护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08-03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我国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通过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川省颁布了《“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拓展企业国际化发展空间,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一、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产业初具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四川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下滑。2010年月四川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出口额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出货值419.68亿元。以四川省的生物领域为例,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农药的许多新产品和新行业在初具规模的情况下迅速发展。2010年四川省医药制造企业达390家,实现出口总额7.09亿元。在出口额增加的同时,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也不断增长。四川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其中钒、钛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一,稀土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二。截至2010年7月,四川省新材料产业出口创汇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

(二)部分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逐步提升

随着四川省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地位也逐步提升。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方面。以成都、绵阳为核心区域,努力建设成全球知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宽带通信与泛在网络产品、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的出口额不断扩大,产品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新能源产业领域方面。四川省乐山地区依托高新区,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发电成套设备等产业。光伏产业以其优质的产品出口欧洲、美国等世界各国或地区,国际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三)部分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四川省成都依托高新区、双流西南航空港工业园区等,加强生物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医药服务等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成都、德阳、阿坝、巴中等地区为重点的中药种植、现代中药制造和特色原料药产业。近年来已有数家企业通过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的生产质量体系认证,为中国制剂进入欧美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太阳能产业方面。四川是多晶硅产能、产量大省。目前,四川巨星集团、通威集团、新光硅业、东汽公司、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乐山电力、四川投资公司和岷江水电等10多家企业已经形成万吨硅材料生产能力,四川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

(四)技术出口贸易取得新突破

我国一直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贸易出口和技术援助。随着四川省企业技术贸易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国际工程承包能力越来越强,为中东、非洲的许多国家提供通讯、电力等技术劳务服务。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是四川省技术出口最主要的行业。2011年1-9月,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出口突破了2010年同期无出口的局面,合同金额638万美元,占技术出口总额的45.5%;计算机服务业合同金额538万美元,同比增长203.5%,占技术出口总额的38.3%。

二、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

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例如,2011年四川省专有技术的许可和转让合同金额106万美元,占技术出口总额的7.6%,但目前全省尚无专利技术许可和商标许可等方式的技术出口。以生物育种为例,植物转基因关键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产权大多数掌握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该领域的原始创新很少。二是缺少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贴牌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其竞争力不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逐渐意识到品牌化战略至关重要。经营策略逐渐从贴牌生产过渡到自创品牌,以提高其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四川省相关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相对单一,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

(二)对国外中间商过度依赖,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存在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额虽然持续增长,但绝大多数出口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海外营销渠道。销售主要是依赖国外的中间商、商来实现,缺乏自主营销渠道。由于销售受制于中间商,不得不竞相压价,使得大部分利润都落入中间商手里。例如,四川省的装备制造业的装载机、压路机和挖掘机等传统产品虽然进入国际市场,但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不了解,对需求变化反应慢,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一旦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国外的进口商很可能因为资金困难或者市场预期不佳而减少购买,企业出口就完全陷入被动,只能减产甚至关门,没有调整营销策略的余地。

(三)开拓国际市场的秩序有待规范

在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由于行业集中度低,企业分散,缺乏大集团、大企业,出口市场缺乏适当引导,出口秩序有待规范,产品重复出口,企业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甚至出现彼此压价的恶性竞争行为。如新材料产业领域,稀土产业出口秩序混乱,监管有待加强。四川省稀土资源拥有量约1000万吨,年采掘量约5.7万吨,无论是资源拥有量还是生产能力,都位居全国第二,是当之无愧的稀土产业大省。但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全省近百种稀土出口产品,仅有30多个税号,部分产品与税号脱节。难以实行有效监管,甚至还可能导致走私活动的发生。

(四)面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

相比传统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面临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势更加严峻。贸易保护手段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和劳工标准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也层出不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加大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例如,2011年四川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由于遭遇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联合调查(简称“双反”调查),太阳能电池出口额出现量增价跌的现象。据统计,2011年四川出口太阳能电池170万个,价值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1.4%和19.7%,但太阳能电池出口均价为每个234.3美元,下跌了30.1%。一旦美国做出“双反”裁决终裁,将对四川省光伏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反补贴税,将给四川省光伏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三、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对策

(一)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国家制定不同的策略

四川省当前重点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产业的发展特点不同,国际市场开拓也不相同。例如,对于开拓发达国家市场来说,应重点支持对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较高,并且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行业,如新能源光伏产业,努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质量与效益,增加市场份额。对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应立足于能发挥四川省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生物医药等行业,以满足对方国家市场的需求。同时,为了避免拓展国际市场的盲目性,要结合不同产业和国家的特点,采取不同策略;对于该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国家,采取主动结盟策略,实现合作共赢;对于该行业处于与我国竞争局面的国家,采取稳健的策略,对于产业水平较低的且贸易关系稳定的国家,则应该采取积极的策略。

(二)集群式国际市场开拓

集群式国际市场开拓是指以开拓国际市场为导向,积极利用集群内资源和配套,通过企业联盟或组建行业网络,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协同开拓国际市场的做法。这种模式具有良好的集群效应:有利于培育和提升集群品牌,增强客户吸引力;有利于建立企业互助联合组织,组织联合展销、联合接受订货、联合采购、联合宣传促销、联合进行培训等,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规模效应,降低了市场开拓的成本,也提升了中国企业在所在国的话语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契机扩大服务出口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在服务外包成为继制造业外包之后的新一轮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2011年,我国服务外包快速增长,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3.9亿美元,同比增长63.6%。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推动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和出口,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四川省人才、设备与成本等比较优势,把已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优势的产业作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点,努力扩大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服务出口,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的优势,延长货物贸易的价值链。如在生物医药、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领域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充分利用四川省内资源优势发展服务外包。另外,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位于四川成都,是我国唯一集核动力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基地。四川省应充分发挥核电装备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安装到核燃料供应、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整体产业优势,鼓励核电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核电服务外包项目,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四)加大扶持国际化市场开拓的力度

首先,用好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对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金额较大或能带动国内专利技术和标准出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在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加大对鼓励类商品对外贸易的支持力度。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产品目录,对列入目录且符合条件的产品在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支持。落实海关企业分类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分类通关改革,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企业申请成为海关高资信管理企业,享受相关通关便利措施。最后,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商协会、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等行业组织,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防止恶性竞争和促进国内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

新兴市场策略范文篇2

关键词:新兴技术;管理;市场;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10-03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summaryonthenewtechnologymanagement

SHIFang-yu

(HarbinCambridgeCollege,Harbin150069,China)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安全生产重要性及工作要求(收集3篇)
  • 下一篇:技术部经理绩效考核表图片(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