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收集5篇)

时间: 2024-08-08 栏目:办公范文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篇1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1999年国家教委对地理科学的专业设置进行新的调整,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城专业)是属于地理科学中应用层次的专业。目前,全国有76个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大多数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测绘工程或城市规划等学科基础开办的。

1资城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学制四年,属于本科阶段的教育。从目前市场需求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用人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需要的至少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级专业人才,而政府机关容量更是有限,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也逐年提高,现在也开始向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倾斜。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在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个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学生个人努力不够,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所致。所以资城专业对口就业困难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专业定位过高,脱离市场需求必然影响该专业的发展。

1.2专业方向不明确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规划科学,其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主要学科与主要课程的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横跨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四门学科的内容,而这些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缺少一个核心,缺乏一个主导方向,它们之间是一种简单组合,缺乏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课程设置范围广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课。很多学校在开办此专业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方法是结合本校相关学科的实力,开设若干“专业方向”,南京大学就为该专业开设了“土地管理和房地产方向”和“旅游规划管理方向”。这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是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这些方向在国家专业目录中都有特定的专业,学生毕业时必然会与其他相近专业的学生发生就业竞争。例如资城专业“旅游规划管理方向”学生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在竞争中资城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本身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制,无论是在专业基础还是在实践能力上明显不占优势。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以资城专业发展的出路必须立足本身专业优势,明确发展方向。

1.3专业与社会接触太少

资城专业与社会接触太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市场宣传力度不够。资城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到目前将近十年了,已有好几届学生毕业,但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尚不认识该专业,也没有相应的用人需求,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同时,由于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招生过程中,熟悉该专业的学生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招生的生源和质量。(2)教学过程中与社会接触太少。学校和社会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无法反馈到学校,以至于学校在调整课程体系时,往往仅从学科体系角度,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接触社会、接触就业市场的机会太少,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大四快毕业了,还弄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该学什么,能干什么。

2资城专业发展的新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要解决该专业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拟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制定配套措施。

2.1资城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

在市场条件下,资城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调整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社会需求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又制约着课程体系的设计。

资城专业是本科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定位应该以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为主,这些单位对人才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资城专业的定位应该从管理层次上升到规划层次,由培养城乡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城乡规划型人才方向转变,其次考虑到该专业的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学科背景优势,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拟侧重培养掌握3S先进分析技术工具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理念、具有扎实的区域和城乡开发与规划的理论基础,能在城乡基层行政和企事业各单位从事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经济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2.2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培养目标调整了,课程体系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该课程体系只包括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不包括公共课),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2.2.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的课程拟按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来设置。

(1)学科基础课拟以地理学的基础课(如地质学、气象学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导论、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辅以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拟按三条主线设置:①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如自然资源学概论、土地评价与土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旅游开发与利用、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课程。②经济发展,如区域经济学、城市开发导论、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③分析技术和绘图技术,分析技术侧重于理科的数理分析和地理学的3S技术,主要课程拟设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GIS软件应用等;绘图技术拟侧重于计算机辅助制图,主要课程拟设AutoCAD应用、规划效果图制作等。

(3)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拟以规划作为核心内容,考虑到背景学科的优势和市场需求,资城专业的规划拟侧重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这三个方面,主要核心课程拟设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概念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

2.2.2实践教学部分

对于培养规划型人才的专业目标,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安排的实习课程拟设区域规划综合实习、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实习、村镇规划综合实习、城市详细规划综合实习等。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课程的系统学习,资城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运用3S技术手段分析和研究能力,资源环境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区域和城乡规划能力,理科学生应有的整理能力。

2.3专业发展主要配套措施的制定

为了较好地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2.3.1增加专业类课程课时比重

专业类课程主要是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类课程的深度,直接影响该专业的教育质量。过去资城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课深度不够,面广而不专,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非常看重,专业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机会。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整套的专业课程来保证。所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加重份量。保证专业类课程课时有三种方法:(1)调整该专业整个课程结构,精简公共课课时。(2)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重要的有难度的专业类课程采用课内教学方式,难度不大适合自学的课程安排给学生课外自学,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同样能保证教学质量和预期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方式不仅能解决专业课时紧张的困难,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和科研能力。(3)调整学制。目前该专业学制为四年,在实际教学中,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学期英语、政治、数学等公共课占了很大的比重,第四学年上学期学生准备考研和找工作,下学期主要是生产实习和做毕业论文。所以虽然理论上有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间,但实际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两年都不到。借鉴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制,可以将资城专业学制由四年调整为五年。

2.3.2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管理型人才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不高,当我们把专业定位为规划型人才培养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必须大幅度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依靠实践教育。加强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拟通过为主干课程配置相应的综合实习课或者拟在课程内部设置相应的实习课。通过各类模拟规划实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效果,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3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联系,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加强与科研机构和规划设计单位展开合作,建设实习基地,送学生去实习,送老师去培训。面向基层行政单位开办城乡规划培训班,利用高校良好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和他们展开项目合作,指导和服务地方建设;向他们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为改革教学方案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可靠依据。

3资城专业发展前景展望

3.1新农村建设给资城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农村一直都是传统规划的盲点。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的背景是以自然环境为主,所以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3.2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绿色的城乡规划师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全球进入了新一轮能源危机的周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高耗能的模式,能源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尤为重大。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所以造成今天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现在和将来迫切需要的是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规划师。而建立在地理学、环境学基础上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根本规划理念的资环专业正顺应了这种需求。

3.3与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相得益彰,完善规划领域人才结构

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脱胎于建筑学,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全部是以建筑学为学科基础。国内规划领域的人才亦以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居多。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形体规划、详细规划领域,它的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手绘制图功底,景观设计等方面有它明显的优势;但在总体规划领域以及更宏观规划领域,掌握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知识的资城专业不论是学科基础还是技术手段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城市设计和城市详细规划,资城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我们国家的规划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区域规划到城市规划再到村镇规划,门类齐全,特别是区域规划和村镇规划刚刚起步,这些工作需要各学科人才参与,资城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携手合作定能为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总之,资城专业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调整,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在规划领域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摆脱目前进退维谷的局面,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篇2

Abstract:Asanimportantmeasuretopromoteteaching,theteachingreformshouldbetargeted.Therefore,beforedeterminingthemeasuresandcontentsaboutthereform,moreattentionsshouldbepaidtothestudents’differentacademicbackground,educationalbackground,andsoon,especiallythepostgraduatecourses.In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meteachershavebeingtryingtocarryoutreformabout"PlanningofScenicArea"course,whichwasanelectivecourseforthestudentsoflandscapearchitecturegraduate.Thereformisbasedonadeepanalysisandresearchaboutteachingobject,teachingcontentandteachingmethod.Asaresult,afterafewmeasuresputtingforward,somegoodeffectshavebeenobtained.Andalso,thiscanbeareferencefortheprofessionalmasterstudentsofplanningordesigning.

Keywords:Planningofscenicarea;Teachingreform;Analysis

1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火热,各地各景区陆续开始编制风景区规划,以此来推动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国内许多院校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试图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风景区规划编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风景区规划涉及的学科较多[1]。目前国内开设此课程的专业多为城乡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这些专业所在的学院也有所不同。如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开设此课程;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则设置在风景园林学院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2]。而河南科技大学则将此课程确定在林学院的风景园林硕士课程中,属专业选修课。专业和学院的不同,一方面反映了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定位,另一方面从侧面也可以体现该学科的设置背景和专业积累[3]。

2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河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依托该校园林本科专业设立,获批于2014年,从2015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已入校两届,分别有学生11名和14名。

通过对学生第一学历的统计,以及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沟通、反馈的信息,分析得出了以下2个现象:(1)招生生源的学科背景以园林专业为主。学生第一学历以设计类和园林植物类的占大多数。且设计类的专业以园林为主,少数为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招生生源的学科背景以园林专业为主。这与该校研究生专业设立的本科支撑学科是一致的。(2)本科教育阶段缺乏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两届学生中,没有出现规划类学科背景的学生。结合学生的来源学校,可以初步推断,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城乡规划相关的知识。这也与课堂上反馈的信息是一致的。由于存在以上两种现象,多数学生对景观设计的内容比较熟悉,但对城乡规划层面的基础知识不了解、不熟悉,由此造成听课的过程中对部分知识点消化、吸收的效果不太好。尤其是城乡规划涉及的知识面和内常繁多、复杂,最终导致前期授?n效果一般。

3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结合以上现象和存在问题,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教学切入点的把握针对目前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背景的不同,应首先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只有更好的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风景区规划课程研究的内容是规划,而学生更容易联想到的内容是旅游,二者交叉的部分即是教学研究的对象,即风景区。因此,可通过以下手段来尝试改革:(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多媒体,利用一些更加直观的图片和简短的视频来阐述要讲解的知识点,并以此来引导学生。(2)反转课堂的利用。研究生的教学,应更多的开发学生的自学和互学的能力。利用反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解自己曾经游玩过的或者感兴趣的风景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规划的内容上来。在学生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己去过的、景色比较优美的景区入手,但受限于这些风景区规划资料搜寻的难度,讲授的内容常常不由自主的偏向于旅游方面,或者仅能讲述较为感性的内容。这时需要老师能够从有限的材料之中,发现与风景区规划相关的线索,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引导。2016级研究生,共分3批进行了讲授。通过引导之后,后一批的内容比前一批都有较大的提高。

3.2教学案例的选择通常,任课教师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但对于规划设计类课程而言,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应该并重,案例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本科教育专业和教学体系的限制,规划类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更应该重视教学案例的选择。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案例的选择还应强调以下3个原则:选择大家熟悉的风景区;选择学校所在地市周边的案例;案例应仍在规划编制的期限内。

规划的编制重点是解决风景区的发展问题。如果老师对风景区不了解,不明白要解决的问题,就无法深入透彻的表达想要讲授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对风景区不了解,就更不容易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因此要选择大家都熟悉的风景区。选择身边的案例,同时规划又在有效期内,学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到现场进行考察,结合课堂所讲授内容,在现场思考问题。

近年来,洛阳市在新区建设中重点打造了万安山景区。该区域也成为市民周末游的目的地。通过对该案例深入的讲解,学生更好的明白了风景区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和规划编制的内容。

3.3与其他课程的配合教学大纲的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大纲中的课程也都是相辅相成的。风景区规划这门课程也与其他课程发生着交叉,如城市规划原理、园林规划设计等。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与其他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互相调整讲授内容,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研究生系统性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高职;城镇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能力

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及《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大批高职院校相继开设城镇规划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规划人才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普遍实行3年制教育,与同类专业本科院校普遍实行的五年制教育在教学时长上少了两年。另一方面城市本身是一个巨系统,系统内部非常复杂。城镇规划又涵盖了多个层面的不同内容,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定位成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的现状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并未直接接触到城镇规划这门课程,加上城镇规划相对于路桥建筑等实体,比较抽象。笔者在教学工作中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在进校初期,甚至于部分学生临近毕业阶段,仍对今后的就业感到比较迷茫。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又普遍缺乏了解事物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缺乏。

2.三年制教育教学时长较短。一般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学制为五年,高职院校的专业学制基本都为三年,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科目和毕业实习所需的教学时长本科与高职院校相差不大,这些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长大大减少。城市又是一个内部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及城市规划基本的理论知识又是学习本专业必须掌握的。

3.教材体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的教材多数使用的是本科学生的教材或是由各校教师自编教材。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城镇规划专业教材数量较少,部分教材观点陈旧,与实际脱节。

4.师资队伍薄弱。在高职院校大量新增专业的背景下,大量年轻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大学到大学,老师本身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本身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就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无疑对授课的质量产生影响。

二、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的定位

《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将城市规划从单一编制转向编制和管理并重,村庄也列入到规划范畴。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以及灾后重建等等,社会对城镇规划的人才需求数量明显增加。本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面向大、中城市设计院,现在还没有就业危机,而高职毕业生在大设计院无法与本科生竞争,定位必须准确。

1.学生的就业前景。因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初期学历较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以广西为例,城镇规划专业的学生培养应该面向乡镇的规划、小区规划建筑设计和房地产市场。这就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城镇规划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城镇及小区规划编制和制图,城镇规划及建设管理、建筑装饰设计等并能兼任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市场上最需要的是绘图员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人才。

2.学生应达到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岗位及高职院校的特点,相对于本科生更注重于生产技能方面的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有:城镇、村庄及居住小区规划的编制与沟通能力;城镇规划及建设管理能力;中小型建筑设计能力及建设施工管理能力。其中,以规划的编制与沟通能力为最主要的能力,该能力中又以成果编制的图面表达能力为最。

三、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1.针对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进行入学教育。在新生刚进入学校时,开展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带学生参观高年级和已毕业同学的优秀作品展示,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

2.引进和培养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针对年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缺乏新教师送到规划建筑单位或设计院所锻炼,参与一些真实的项目,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且聘请一些规划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与教学,多开展专题讲座,增加师生的实践经验。

3.针对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课程安排紧张,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首先将重点培养目标所需的支撑课程先列举出来,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增补课程利用余下课时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展开,技能培养以专业为核心,服务于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与规划建筑单位和设计院等单位取得联系,听取生产实践单位意见。增补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以拓宽就业面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硬件及行业优势。

4.理论与实践教育相互穿插。将高职教育原有的集中实践改为理论教育中穿插实践教育。将原本单列周的实训穿插到理论课教学当中,在理论课的课堂中介绍完部分知识就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实践。也可以采用“2+1”、“1.5+0.5+0.5+0.5”等培养模式,将学生送到生产实践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课堂知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互穿插可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尽快的掌握理论的知识,并且知道自己知识的欠缺,学习更具目的性。

5.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采取“XX班”的教学方式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地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从而达到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目前城镇规划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单个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不大,导致了订单式培养模式较难实施。随着用人需求的增加,今后可成为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6.实训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在设计实训中采用“模拟项目”。“模拟项目”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高职院校开设城镇规划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面临着很多困难。目前国家的政策为规划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此机遇下,专业改革的重点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明晰,反映学生职业技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材选择,实践教学的开展等都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展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彭锦.新时期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2008(35)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4

修回日期:2013-07-02

1学科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于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1]。建筑、园林、城乡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风景园林学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3]。21世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3]。风景园林的外延包括景观建筑、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等。

2风景园林专业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名来源于西方学科名“LandscapeArchitecture”,由于早期翻译的差异和学科认识的局限,历史上曾被译为“景观建筑学”,偏向人工营建的景观。当时也有“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偏向自然风景的内容。两者经常被比较区分,认为两者各有侧重,也有被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011年后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名,与西方“LandscapeArchitecture”相对应,融合了以往的“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两个概念,属于旧词新涵义。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一定的历史,以1951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置的“造园组”为学科诞生的标志[4]。

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明确了方向,能被业内接受。“景观建筑学”在历史上曾呼声较大,但容易与建筑学专业混淆,其内容也被涵盖在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内,并被替代取消。“景观建筑学”或许改称为“景观营造学”比较合适,这里的“建筑”不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等,而应该是“营建”“营造”的意思。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被设置在农学、林学、工学及艺术学等众多门类及学科中,没有统一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甚至还会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这个学科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继而影响与同列一级学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互相渗透。

全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是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类是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在人工环境的规划设计。

3学科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室外人居环境――开放空间(OpenSpace)为中心,跨越庭园、城市绿地和区域景观尺度的规划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等。这是“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景观”空间层面的专业[6]。在某些空间尺度上,建筑属于风景园林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利用好建筑元素,控制好建筑元素的体量、形式及建筑围合的户外空间,是风景园林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先于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明确。与风景园林相对而言,建筑学研究的是室内人居环境。两者虽然有内外之分,但研究内容存在交集,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交集。建筑内环境需考虑外环境的影响,与建筑相关的小环境应该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教育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过分注重场地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忽视建筑本身应具备的社会、时代与地域属性,没有建立与实际场地以至更大范围地域相关联的设计思维[7]。建筑设计受诸多技术限制,包括规划条件、功能、结构、设计规范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设计时,往往花大部分精力来满足限制条件,而无力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或情感元素,即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风景园林学科的景观设计受技术条件限制较少,重景观视线,强调场地情感、人的宜居感受,给设计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突破学生做建筑设计时的思维局限。故建筑设计融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实实在在的项目设计问题,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4社会需求与现状

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m2上升到9.71m2[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日益重视。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场地的限定与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包括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需要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与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5]。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景观及园林设计公司日益庞大,但目前该类公司的人员格局普遍存在缺陷,景观设计师不具有建筑设计的能力,或公司建筑设计力量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对外工程服务,造成一些项目不能独立完成。就广州几个主要的景观设计公司而言,如广州园林院(简称,下同)、广州普邦、广州怡境等,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风景度假区规划项目,涉及到景观建筑就无法承担。这与公司的人员招聘有关,公司主要以景观设计师为主,而且所招的景观设计师很多是来自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侧重植物和纯景观教育,建筑设计能力较弱。

须将景观与建筑一体考虑的项目比比皆是,如资源再利用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旧建筑区域的再利用开发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景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垂直景观[9]。有些小型项目同为设计类的内容,但没条件细分工种,建筑和景观往往一体设计,由同一班设计师完成;大型项目,虽有条件分工设计,但由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紧密,设计师必须同时了解不同领域才能互相配合。

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社会要求促使景观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特别是景观设计公司。易道景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公司原先定位为景观设计,后融建筑、规划于一体,设计师的配置也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项目要求。

风景园林学现与建筑学同为一级学科,虽然明确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内容,但其概念依然可能令人误解,并与建筑学关系疏远。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制跟院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做跟景观有关的建筑设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又不屑做景观设计,以为只是植物配置或者绿化小品的内容,且本科对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教育也不充分,而且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景观设计公司。简单地说,学建筑的不重视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的不会建筑设计,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5教学策略

5.1两学科设置互补的课程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有园林建筑设计,但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林院校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且建筑设计的内容可扩大范围,跟景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都可以纳入,如度假别墅、度假酒店、会所等。也可以强调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不光是建筑形体,还要考虑传统园林建筑构造,以应对实际工程。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内容较多,5年制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主流,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改为5年制比较合适[4]。

建筑学专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史》之类的理论课程,还要加入景观设计环节,如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每个类型建筑设计中也应融入景观设计。

5.2设置景观建筑二级专业

这里的景观建筑专业并非以往的“景观建筑学”,而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一个分支及综合,研究的内容是与景观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及其相应的户外环境,这个环境不限于建筑庭院,可扩展到城市绿地。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曾经培养过建筑与景观的综合人才,并受到社会企业好评。在学院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有过4年制的景观与建筑设计方向。专业教育上,建筑设计教育2年,景观设计教育1年半,毕业设计半年,学制比较紧凑。学生兼具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适合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惜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申请下来后,这个方向被取消。

5.3通识教育

将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在同一学院,三位一体。头两年专业教育在同一平台上教学,第三年开展各专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响应国家的“通才教育”。这种模式是解决这一社会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国内比较成熟的工科院校的建筑学院都这样设置,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只有风景园林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样会形成各学科较独立,交融性差。三位一体的模式,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业互补的理念,同时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需平衡,不能一方主导,才能达到教学上的互补。

6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建设一日千里,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的危机、城乡矛盾的加剧等。3个学科涉及的领域与社会发展密切,如今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1]。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这2个学科的渗透关系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初,我们也要重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的渗透关系。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5):13.

[3]王绍增,王浩,叶强,等.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4]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7-13.

[5]张汛翰.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1(8):10-12.

[6]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56-63.

[7]林磊.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J].华中建筑,2009(11):173-176.

[8]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9]赵秀恒.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J].时代建筑,2002(1):18-21.

作者简介:

姜磊(1980-),男,浙江人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前瞻性设计

1问题的提出

据报道,今年年初,《城乡规划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相对于现行的城市规划法,虽然只是字面上把“城市”改为“城乡”,但实质上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可见我们正在打破原有的城乡分割规划模式,进入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随着发展的需求,我们的规划系统正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逐步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所迈进,同时也越来越具有严谨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边缘地带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建筑及规划界,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将这一区域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的迫切性。

现存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处理往往是两种方法,一是把城乡结合部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作为一种对于城市的被动式辅助性规划,所以往往是除了道路、市政管线有规划认可之外,并无其它设计内容;二是大而化之,作为大的区域规划中农村或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部分。这两种方法显然是缺乏针对性的,无法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同时也缺乏发展性,城市进一步扩张,这样的规划处理显然会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学者在借鉴了国外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后,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城乡结合部的专业理论,比如城乡一体化理论,再比如有研究者提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在《明日的花园城市》(gardencitiesoftomorrow)一书中提出的“gardencities”,对于城乡结合部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一种以此为基础的新城乡结构形态,为解决城乡结合部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构想。譬如此类,不一而足。但现实中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依然存在混乱、肮脏、无序的状况。北京的南郊和北郊、上海市莘庄以西、南京市西郊和东郊,天津的西北郊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区域如不及早地规划,就会对未来的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实质上这些地带只能说是市区与乡的“接壤带”,绝对还称不上城乡“结合部”。这与很多相关理论依然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实施,甚至有些理论还没得到应用便已不适用于现今的现实背景有关。

2解决思路

何为城乡结合部,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

(1)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城市郊区与乡村的结合部位,这一地区成为在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特殊的地域实体。

(2)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近郊范围内、城市建成区以外受城市物质建设活动与非物质要素影响的乡村地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是指集镇规模以下的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等。

(4)城乡结合部是指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用地混杂地区,以及规划确定为农业用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包含之中的地区。

(5)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与乡交界处的一段地方。市区与乡之间的界限只是一条线而已,城市在发展,市区的建成区就会扩大,市区沿界线一带也会建设起来;而在乡的那一边也要发展,会依托市区的一边开发建设。这样,沿着边线一带就形成了城市型的建设。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基本特点: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模糊性、复合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使其在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城市设计机制理论是运用于城市设计的一项专业理论,同济大学卢济威老师的《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一书中介绍,实践中的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①背景研究,理解作为设计重要依据的城市规划,对设计范围及周边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特别要寻找基地的环境资源;②确定城市设计目标,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行为、自然生态、技术条件和视觉艺术理论等建立城市形态:③依据经过论证确定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制定设计准则(或称导则),以指导下一层次的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交通设计。可见其特点是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设计手法具有前瞻性,我们不妨开拓一种新的思路,对其进行借鉴,将其前瞻性的特点运用到城乡结合部区域的设计。

2.1背景研究

2.1.1交通要素:因为城乡结合部的特殊位置,往往是车流量很大,很多地区标识不清,故易造成交通组织较混乱的问题。

2.1.2配套系统要素:在现有的城乡结合部,政府及开发商通常是以集中建造住宅区为主,这种做法使得城乡结合部功能单一。小区挨着小区,缺少配套商业零售和餐饮娱乐设施的设置,正因为商业氛围明显不足、设施不全,使得城乡结合部仿佛就是一个巨型的小区,从而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街道生活,住宅都成为了孤岛,没有办公、没有商业,对于城乡结合部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

2.1.3空间形态及景观要素:城乡结合部空间往往缺乏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地面过大没有空间的封闭感,景观粗糙缺乏细节。同时建筑之间在功能到交通都缺乏联系,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2.2设计目标

正如1953年英国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towndesign)一书中所说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用以往的那种过度性、临时性的观点来对待它,其城市规划及设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地区,使其建筑空间、功能和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同时城乡结合部又有其特殊性复杂性的一面,我们不能以普通城市空间的设计要求来做,必须要更多地联系建筑以外的因素,如社会、经济、政治等等,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

2.3设计准则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个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2.3.1交通问题:关于交通的设计,单纯只有规划范围的界定、现状调查及研究、区域环境分析等内容作参照是不够的。因为现有关于城乡结合部的道路设计,往往只是关注目前的交通需求,而忽视这样的设计将完全不适用于进一步发展,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就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如果不以可持续的眼光来设计,将是极大的浪费。

2.3.2如何进一步提升商业服务功能及商业氛围: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分析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人口和劳动力的发展与布局、现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设施的布局等内容,真正做到各个要素的合理一体化。毕竟商业氛围的营造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活力与发展前景。

2.3.3对于空间形态及景观的改善,在众多的设计内容(要素)中,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2.3.3.1天际线设计:天际线是城市面貌的体现,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设计,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按照城市中的做法,从而缺乏针对性。比如如果我们不对城乡结合部的建筑高度做一个限制,认为在城市边缘地带建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对城市不会有太大影响,那就会严重影响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景观,即使不从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上来考虑,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我们也应该慎之又慎,应该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天际线的建筑都应仔细研究它与整体的关系。因为一旦缺乏控制,无论是从城市向外还是郊区向内,给人的感觉都会是一个“围城”,高高的城市边缘天际线将造就一个压抑的城市。

2.3.3.2轴线设计:我们知道,在城市中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将主要景观联系在一起,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一些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设为视线焦点,在轴线上成为空间序列的高潮。作为城乡结合部,其空间之于城市中心较为简单,所以城乡结合部的轴线设计的重点并不是在于景观的导向,而应该是交通的导向性作用。

2.3.3.3边界设计:城乡结合部可以视为一个城市的入口,通俗点说就是“门面”,也就是我们专业所说的边界。设计中应以原有的环境景观为基准,即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因为城乡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是整个设计中的一大重点。打造边界休闲观光带,不但可以作为城市休闲游乐区,对于其后续发展也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有了好的环境,我们就可以全面整合商业功能,让这一区域易于接近,提高其边界形象作用。

2.3.3.4细节设计:“细节决定成败”,或许有些夸张,但一个出色的区域环境不单是由设计优秀的公园和建筑组成的,而应该是宏观至整体微观至细部的。因为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形象。上文已阐述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入口的重要性,所以优秀的细节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认为其所处的不是中心位置而忽视细节的设计。以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的标志为例,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的效果,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所以城乡结合部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可识别度,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细腻的一面。

2.3.3.5结合点设计:在各个要素的整合过程中,要素之间的结合点设计极为重要。结合点设计必须是三维的,结合点的选定可能是二层步行系统与建筑的结合点,也可能是地铁站枢纽综合体、自然景观与公共活动广场的结合点、作为地下与地上空间联系的下沉广场等。诚如《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中所说的:“要素应该是开放的、互相联系的,要素互相渗透已成为现代城市形态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城乡结合部一旦具有完备的结合点设计,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可以以此为依托,对于未来城市的拓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优秀(收集4篇)
  • 下一篇:工作安排汇报(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