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注册会计师总结(收集5篇)

时间: 2024-08-09 栏目:办公范文

注册会计师总结篇1

[关键词]审计证据数量;重要性;审计风险;抽样风险;预计总体误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诸多方面影响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也影响着审计证据的数量。本文利用图表形式,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直观分析,旨在提高对审计证据数量影响因素的感性认识。

一、重要性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即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判断和决策的错报程度就是重要性水平。根据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以有助于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收集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影响收集审计证据的范围,从而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也称为“可容忍错报”。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可以转化成可容忍错报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在抽样审计中,可容忍错报与样本量即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可容忍错报越大,样本量越小;可容忍错报越小,样本量越大。而样本量越小,审计证据越少;样本量越大,审计证据越多。因此,可得出推论:在计划审计阶段,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这里所指的重要性水平是指重要性的数量特征,即20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10000元的错报重要性水平高。而为合理保证存货账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10000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账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0000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重要性水平、样本量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二、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式表明,在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计划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当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定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从而设计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

这一关系式从表面看,解释的是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却是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前提下,重大错报风险越大,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小,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未被审计师发现的可能性越低,审计范围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重大错报风险越小,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大,会计报表中错报未被审计师发现的可能性越高,审计范围越小,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同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越高,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多;审计风险越低,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少。

三、审计风险、重要性对审计证据的动态影响

(一)三者问的关系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由上述分析已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重要性水平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可以由表2表示。

(二)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否仍然合理,从而确定是否面临过高的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否满足了充分性要求。

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接近计划阶段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初始重要性水平确定适当,审计风险控制适当,审计证据数量适当。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高的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于初始重要性水平的估计过于保守,注册会计师执行了过多的审计程序,收集了超过充分性最低数量要求的审计证据,虽不影响审计效果,但影响了审计效率。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例如初步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为20000元,而再次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为10000元,则意味着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了解的深入,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各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做出了重新估计。此时注册会计师认为,10000元的错报就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原来按照重要性水平为20000元所设计的审计程序没有收集10000元~20000元之间的错报。此时较低的重要性水平使得重大锚报风险水平提高,注册会计师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超过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此时,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审计程序将不再适用。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法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从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2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四、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结论和对总体项目实施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也就是样本不能够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例如抽样风险为10%,则意味着即使注册会计师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对样本进行审计,其结论也不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为10%。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同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例如注册会计师选择的总体不适

合审计目标,未能适当定义误差或错报,选择了不适于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未能适当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等等原因所导致的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控制失败。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以及实务的改进,将非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共同构成审计风险,即: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若想要求样本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越大,即抽样风险越小,则样本规模必然越大;样本规模越小,代表总体的可能性越小。即抽样风险越大。也就是说,抽样风险和审计证据数量之间呈现的是反向变动关系。

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之间的关系见图2所示:

图2表明,审计风险由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共同构成。非抽样风险不受审计方式的影响,不随样本规模而发生变化,无论注册会计师采用抽样审计还是非抽样审计,非抽样风险都客观存在。而抽样风险随着样本规模的增加而逐步减小。在非抽样风险一定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求越低,样本规模通常越大,审计证据数量越多;而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求越高,样本规模越小,审计证据数量越少。当样本规模等于总体时,即在N点处,也即详细审计时,抽样风险为零,审计风险全部由非抽样风险所构成。

五、预计总体误差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抽样审计中,预计总体误差即注册会计师预期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误差。其他条件既定的前提下,预计总体误差越大,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大;预计总体误差越小,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小。在既定的可容忍误差下,当预计总体误差增加时,所需的样本规模越大。也就是说,此时预计总体误差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同向变动

图3中,a1、a2和a3代表不同的可容忍误差水平,且a1>a2>a3;s1、s2和s3代表不同的样本规模,且s1

六、总体变异性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总结篇2

论文摘要:从审计质量的内涵出发,对于我国当前审计质量低下的状况,从注册会计师角度,进行了剖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非常巨大。

1审计质量的内涵

关于审计质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美国审计总署从审计本源出发,提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师按照公认审计准则实施审计,以合理确信所审计财务报表和相关披露,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进行表述;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者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

(2)deangelo提出了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发现客户违约行为并且愿意披露客户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首先,重大的会计错报能够被查出,其次重大的会计错报能够被披露,并提出会计师发现客户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会计师的技术能力,而报告违约现象的发生则取决于其独立性。

(3)李金华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审计工作质量是一个总的概念,它要通过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综合地反映出来。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最终要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是否正确、适当和完整。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遵循审计准则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核心就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因此,审计质量的概念是涵盖整个审计活动的,从最初的接受审计委托开始,制定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和管理意见书,整个审计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工作的优劣程度都应作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一个指标。

2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下,这固然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质量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审计质量应该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导致我国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册会计师的过失。

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执业的注册会计师既是审计业务的具体执行者,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一个主体。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和独立性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执业能力主要决定与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专门的知识和足够的经验,道德因素则取决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去揭露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独立性则表现为注册会计师能否独立于管理者,发表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2)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低下。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必要的专门知识和足够的执业经验,而执业经验又具体的表现为审计方法的创新和运用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要想胜任审计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对注册会计师的大量需求,虽然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增加了,但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并没有相应的提升。

如财政部《06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12号)检查了60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它们受罚的原因表现在对企业账表严重不符等问题未予以关注、审计程序不到位、专业判断失误。如山西世纪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未实施监盘和函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与总账严重不符、未确认收入3.3亿元等违规问题未予以关注,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据调查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对表外信息,重大的非常规性交易和负向盈余的管理行为关注不够。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其专业知识存在缺陷,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企业的非常规发展及一些非常规交易金融衍生品等使得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复杂,而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了cpa考试就可以去执业,没有随着业务的发展而相应得提高审计技术,同时对其它相关行业知识的欠缺,对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了解,只是就报表论报表,忽视了一些相关的行业因素和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发现企业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且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忽略必要的审计程序,未能按照必要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而是让被审计的客户去做一些基本的函证等工作以此来节省审计成本,取得最高的效益,严重的导致了审计质量的低下。

(3)注册会计师的道德风险高。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也不例外。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都要受到职业道德到影响,一个执业能力不高但是职业道德高的注册会计师其执业的质量也会远远高于一个执业能力高但是职业道德低的注册会计师。可见职业道德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是质量,是竞争力,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在目前的状态下,注册会计师讲职业道德则意味着审计成本的增加或者是审计份额的失去,所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道德不尽人意。财政部《06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12号)检查的60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它们受罚的原因就有伪造注册会计师的签名、盖章。有的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但是由于和客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为了一己私利,发现问题也不对外公布,更有甚者在审计的过程中和客户串通在一起,一起造假。如04年审计署组织的对16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的检查结果显示,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7名注册会计师出具了19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者是疏漏。如:1999年以来,安徽某上市公司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与其全资子公司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10万元,占当期损益的176%,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己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无独有偶同年度,吉林某上市公司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为1.08亿元,该上市公司未在其年报中披露。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己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这只是查明的小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然而其存在的问题却是如此之多,注册会计师查明了问题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未予对外公布,可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低下。

(4)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具审计意见时所展示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包含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

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对象必须毫无利害关系;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社会公众面前表现出一种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的身份,即要使外界相信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在选择非标审计意见的类型时,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发表性质轻微的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这种行为的实质已经演变成以“事项”描述代替原本应尽的“专业判断”和“发表意见”的职责。即注册会计师在很多时候只是象征性的知会了信息使用者。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如长江控股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中披露的事项是未披露重大违规担保事项和诉讼事项,而注册会计师却在审计意见中以“接受巨额股权捐赠、处置股权收益为年度利润的主要来源”为由出具了解释性说明的审计意见。湘酒鬼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事项是为第一大股东提供巨额资金及担保、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而注册会计师却以无法确认巨额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为由出具了保留+说明的审计意见等等。

3结论

最后笔者认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道德以及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与我国目前的审计模式以及执业环境也很有关系,总之,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巨大,因此,研究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肖小飞.浅谈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j].特区经济,2005(11):375-376.

[2]徐建新,余坚.论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的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1):20.

[3]孙坤.独立审计质量保证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注册会计师总结篇3

2005年,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行业发展的统一部署,在福建省财政厅党组的领导下,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行业诚信建设为主线,加强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建设,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自律监管建设,提高行业诚信水平通过本次检查,反映出大多数评估机构能做到按照执业规范从事资产评估业务,但在资质和执业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资质方面主要表现在人员不足、兼职等问题;执业质量方面,普遍存在报告基本内容和格式不够规范,工作底稿不完备,评估操作程序存在缺陷;执业环境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如压价竞争、职业风险基金管理不当等。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经商省财政厅企业处,对2家评估机构给予行业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的处罚;对2名注册资产评估师予以行业通报批评;对36家评估机构予以限期整改、谈话提醒等相应的行业自律性惩罚;上报中评协撤消5名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注册资格和批准2名注册资产评估师转为非执业会员。另有2家评估机构承认其执业质量存在问题,已主动申请撤销资产评估资格。通过行业自律检查,进一步提高了行业风险意识,促进了执业机构规范执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事务所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三级复核流于形式,档案管理、审计报告格式不够规范;部分报告的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部分重要会计报表项目和重要会计事项结论缺乏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对重大事项未进行充分披露,报告意见类型不适当等。处理情况:对存在的一般共性问题以文件形式向行业通报;对存在问题较多、内部管理较为混乱的7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下达整改通知书,并明确将其列入明年的复查对象。

(三)启动风险提示机制。根据行业自律管理的特点,针对委托单位对某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提出异议情况,以及某资产评估公司在某化肥厂改制过程可能存在资产评估不实等问题,协会及时向执业机构发出风险提示函,要求执业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应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履行必要的程序,加强与委托单位的沟通,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四)协助开展行政监管工作。积极协助配合省财政厅监管局开展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工作:一是组织专家论证会,针对厦门中行对某会计师事务所受公安部门的委托出具的专项报告提出异议进行专家论证,会同厅监督局出具了不具备法定证明效力的意见;二是协助厅监督局召开专家论证会并向省纪委出具建议函,以及协助处理西门村反映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问题;三是处理3家资产评估机构违规设立分支机构问题;四是撤销了1名注册会计师的注册资格。

二、开展专业标准建设和技术指导,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一)积极开展专业咨询。对行业来人、来电咨询执业规范,对于已有明确规定的相关执业问题,都热情真诚予以解答;对于现行执业规范未明确规定的,均及时转报中注协或建议转向相关部门咨询,切实发挥协会专业社会团体功能。

(二)认真完成调研课题研究任务。根据财政部会计司的部署和省财政厅会计处的委托,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调研课题的研究,即《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的关系》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规范(修改草案)》。

(三)协助完成中注协做好审计、评估准则项目征求意见稿的征求意见,及时转发相关专业标准文件和通知,提醒行业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三、强化服务,规范注册管理

(一)转变作风,强化服务。突出为会员服务的精神,淡化政府和行政的概念,依法办事,做到每做一件事,都有法律、政策依据,使“服务、监督、管理、协调”都在法律、法规规范下进行。在工作中,遵守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的各项规定,按时、按质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不存在“吃、拿、卡、要、报”和工作中推诿,故意拖延、刁难等现象。对来办事的人员,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热情接待。凡能电话、邮件能解决的事,均按此方式解决,并及时将年检合格的证书送到各地市、县,方便会员。工作中,坚持经常深入执业机构,解决劳资纠纷,积极协调内部矛盾,及时为会员排忧解难。此外,加强日常注册管理工作。办理两师及非执业会员转所(会)404人次,审批注册会计师87人、注册资产评估师40人;审核、公示拟批准的注册会计师91人;审批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157人、注册资产评估师非执业会员15人;完善两师非执业会员数据库计1666人;制发各类证书254本;纠正数据库信息达238人次;办理存档人员调资12人次。

四、加强行业队伍素质建设,继续做好考试和培训工作(二)精心安排考试报名工作。在各地市财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今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工作全面启动ic卡管理,实现了考试管理工作现代化。据统计,本年度报名人数为13866人,计32754人次。实际参加考试为11270人次,其中:“审计”实考1395人,参考率为34.02%,合格率达9.10%;“会计”实考3467人,参考率为35.50%,合格率达12.14%,比全国平均合格率高出1.82个百分点;“财务成本管理”实考1751人,参考率为31.30%,合格率达10.85%;“经济法”实考2078人,参考率为32.67%,合格率达14.82%,比全国平均合格率高出2.14个百分点,“税法”实考2585人,参考率为37.19%,合格率达11.14%。为我省考生申请换发全科合格证74本。在做好注册会计师考试工作的同时,与省人事厅合作,较好地完成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报名、考试组织实施工作。在各项考试组织中,都做到了“严密组织、万无一失”,为行业发展储备了人才,为壮大行业队伍奠定了基础。

五、以会员为中心,突出协调、服务职能

一是加强与法院的协调和沟通。针对清算工作复杂性和不规范等问题,参与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草了《关于中介机构参与破产清算工作规程》。规程进一步明确了受案法院、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拍卖行以及其他专业机构在破产案件中的职责权限,确定上述各方在破产案件审理活动中的基本运行规则。同时,还联合福州中级人民法院民事二庭、省律师协会省直分会共同举办“企业破产案件审判与清算实务讲座”,旨在规范清算工作、提高中介机构执业水平,防范执业风险,推动破产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加强与省委统战部、省工商银行的联系。积极向省委统战部推荐两名行业代表作为省审计厅特约审计员,并通过统战部推荐行业代表参与人大、政协。协会还积极参与省委统战部组织的课题研究和各项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此外,协调省工商银行,就会计师事务所承接银行审计业务进行商谈,进一步规范银行审计业务收费标准和承接业务的程序等。六、加强对外交流,促进行业发展

(一)加强与香港会计师同行的合作。为了借鉴香港同行的经验,推动我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6月底,协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在福州共同举办“闽港会计师座谈会”,来自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以及20多名来自香港和福州两地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注册会计师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双方围绕着如何加强闽港两地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推广方面的合作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一致认为,加强闽港两地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推广方面的合作,对两地事务所相互借鉴经验,业务优势互补,人力资源互补,转变市场观念,转变经营模式,全方位开展多元化服务,更好地发展两地注册会计师事业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举办第八次闽台会计师学术研讨会。由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台湾省会计师公会、台北市会计师公会、高雄市会计师公会联合举办的“第八次闽台会计师学术研讨会”于10月份在福鼎市太姥山召开。来自台湾省、台北市、高雄市等三个会计师公会的代表和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省级财政、税务部门、部分高等院校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代表共计5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税制改革、风险导向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及规模化发展模式等议题展开讨论。《东南电视台》、《福建日报》、《福鼎日报》等新闻媒体对会议内容作了相关报道。截至目前为止,海峡两岸已成功举办八次闽台会计师学术研讨会,通过两岸会计界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不但促进闽台会计师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对两岸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已成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七、加强协会建设,完善行业自律管理体系

(一)理顺评估行业管理体制,加强评估行业自律建设。根据今年2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加强和规范资产评估行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时商厅会计处、监督局和企业处,并向省财政厅提交了《关于参加全国资产评估管理工作会议的情况汇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省资产评估行业管理的报告》。经4月30日厅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恢复福建省资产评估协会,同时资产评估行业行政监督职能和行政审批职能分别从厅监督局、厅会计处划转到厅企业处,资产评估协会负责行业自律管理工作。

(二)重视作风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一年来,协会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行业管理工作,一手抓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着力提高秘书处全体干部的综合素质,促进协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一是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勤政廉政,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二是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处理工作,对来访人员热情接待,耐心解答,对群众来信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努力维护广大会员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财务管理,做好保障工作。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收入支出管理,严格报销手续;全面检查固定资产,健全了固定资产财务帐,严格固定资产出入手续,制定了《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试行)》;圆满完成两个行业会计报表汇总工作,会费收入533万元;办理省资产评估管理中心7名员工养老保险,解决员工后顾之忧;按时完成“三个中心、一个协会”的年检工作;整理协会2004年度业务档案,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完成了《中国会计年鉴》、《福建财政年鉴》有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撰写内容;积极搞好接待、文秘、安全、车辆管理等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2005年,福建省注册会计师管理中心党支部被评为“五个好支部”;在中注协“2004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组织管理工作”和“2004年度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评比中,协会分别获满分和先进单位。

第二部分2006年工作思路

2006年,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诚信建设为主线,以服务会员为宗旨,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动力,以开创工作新局面为目标,按照协会章程规定加强行业管理,推进行业建设。

一、加强行业管理体制建设,确保行业健康发展

1.筹备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换届选举改变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组成结构,扩大注册会计师的比例,切实发挥其在选举、决策、监督、审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后续教育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确立各委员会的具体办法和工作章程,为行业自律提供组织保证。

2.加强协会秘书处建设。资产评估协会分设后,调整和完善秘书处的职能和机构设置,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要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提高为会员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大力加强教育和培训,吸引优秀人才,提高秘书处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要推行工作目标考核,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强化竞争激励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切实提高秘书处的管理水平,保证秘书处的高效运转。

3.要按照新的管理体制继续修订和完善监管、培训等行业管理办法,以适应自律管理的需要。要积极引导事务所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指导事务所完善章程、合伙人协议和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完善会计核算,以营造事务所良好的内部治理环境。

二、强化协会服务功能,积极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为会员服务是自律性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要把为会员的服务体现在监管、培训等日常的管理行为中。一是要积极改善行业执业环境,努力为会员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要代表会员利益积极与各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要特别注重解决行政干预、行政指定等损害行业整体利益的问题。二是要建立专家援助小组,在会员执业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时提供帮助和支持,不断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三是协调省委价局尽快出台会计师事务所收费管理办法,规范收费行为,反对压价竞争。四是加强对专业标准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制作各类工作底稿样本,为会员执业提供指导。五是筹备第九次闽台会计师学术研讨会,促进海峡两岸会计行业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三、加强行业诚信建设,树立行业形象

1.抓好诚信教育。要认真贯彻实施《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诚信建设纲要》,把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与行业诚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大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有关内容在后续教育中的比重。通过教育,使每一位注册会计师充分认识到行业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2.强化诚信自律。以地市为单位,指导事务所签订行业诚信自律公约,并将行业诚信自律检查结果落到实处,制止事务所之间的无序竞争行为,提高执业质量,树立注册会计师新形象。

3.建立诚信档案。建立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诚信档案,准确、及时、完整地记录每一位注册会计师和每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违规执业问题和受到处罚的情况。要把诚信档案与行业监管和资格管理相结合,适当时将诚信档案供社会查阅,使失信者无立足之地,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加强自律监管,提高执业质量

要完善业务报备制度,组织开展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和帮助事务所依法执业。对查出比较严重的问题和屡教不改的,作出行业自律性惩戒;对弄虚作假、故意出具虚假报告、问题特别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移交给有关部门依法从严处理。要认真办理群众举报信件的查处工作,对不择手段进行竞争、不遵守执业准则、不遵守职业道德、不讲诚信的事务所和执业人员予以严肃处理。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管理,提高执业人员管理水平

从实际出发,加强注册会计师管理,组织开展注册会计师年检工作,清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执业人员,纯洁行业队伍;严格审批执业会员及非执业会员,严把行业准入。

六、加强后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

注册会计师总结篇4

(接第7期)

十二、土地增值税计算题涉及考点汇总

(一)应税收入的确定

纳税人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包括转让房地产取得的全部价款及有关的经济收益。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发生所有权转移时应视同销售房地产,计算纳税。同时注意和征税范围相结合。

(二)扣除项目的确定

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对不同的纳税人,其扣除的内容是不同的:房地产企业开发房地产有5项费用可以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成本、期间费用、税金、加计扣除;非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扣除前4项,但不能加计扣除;从事旧房交易的纳税人可以扣除房屋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及转让环节的税金。具体包括:

1.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包括两方面内容:纳税人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地价款;纳税人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如登记、过户手续费。

2.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指纳税人房地产开发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包括:(1)土地的征用及拆迁补偿费,(2)前期工程费,(3)建筑安装工程费,(4)基础设施费,(5)公共配套设施费,(6)开发间接费用等。

3.房地产开发费用:是指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关的三项期间费用,即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开发费用在从转让收入中减除时,不是按实际发生额,而是按一定的标准扣除,标准的选择取决于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情况,具体包括两种情况:

(1)纳税人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并将能提供金融机构的贷款证明的利息支出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其他开发费用按地价款和房地产开发成本计算的金额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公式表示为:

房地产开发费用=利息+(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5%;

(2)纳税人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贷款证明的,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地价款和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公式表示为:

房地产开发费用=(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10%

房地产开发费用计算中还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利息的上浮幅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超过上浮幅度的部分不允许扣除;二是对于超过贷款期限的利息部分和加罚的利息不允许扣除。

4.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指在转让房地产时缴纳的“三税一费”,即: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1)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转让时缴纳的印花税因已纳入管理费用,因而不得在此扣除。(2)其他纳税人缴纳的印花税允许在此扣除(按产权转移书据所载金额的0.5‰贴花)。(3)外商投资企业由于不是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纳税人,所以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允许扣除的税金不包括这两项。

5.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此条优惠只适用于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其他纳税人不适用。加计20%的扣除,用公式表示:加计扣除费用=(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20%

(三)其他需要掌握的问题

1.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造的与清算项目配套的居委会和派出所用房、会所、停车场(库)、物业管理场所、变电站、热力站、水厂、文体场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按以下原则处理:(1)建成后产权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的,其成本、费用可以扣除;(2)建成后无偿移交给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用于非营利性社会公共事业的,其成本、费用可以扣除;(3)建成后有偿转让的,应计算收入,并准予扣除成本、费用。

2.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已装修的房屋,其装修费用可以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提费用,除另有规定外,不得扣除。

3.属于多个房地产项目共同的成本费用,应按清算项目可售建筑面积占多个项目可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或其他合理方法,计算确定清算项目的扣除金额。

4.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增值税;如果超过20%的,应就其全部增值额按规定计税。对于纳税人既建普通标准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的,应分别核算增值额。不分别核算增值额或不能准确核算增值额的,其建造的普通标准住宅不能适用这一免税规定。

十三、企业所得税计算中收入总额确认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利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利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做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这会形成税法与会计的差异。

例1:假设2008年1月甲企业投资于乙企业,占40%的股权份额,2008年乙企业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2009年2月乙企业宣告分派股利400万元。

甲企业2008年底:

借:长期股权投资4000000

贷:投资收益4000000

甲企业2009年2月份:

借:应收股利16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600000

2008年做纳税调减基础之上2009年就要做纳税调增或者说确认股权投资收益240万元。

(二)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租金收入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例2:期限3年的债权投资,约定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不管采用实际利率法还是名义利率法都应该每年确认一次利息收入,而企业所得税法以合同的应付日期来确认的话,只有到债权投资到期日那一天来确认3年的利息收入。形成了税法与会计的差异。

(三)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四)特殊收入的确认

1.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例3:假设企业采取分期收款销售产品一批,分5年收取,约定合同价格1000万元,该商品正常情况的售价为600万元。

借:长期应收款10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6000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4000000

税法上规定要将1000万元分5年分期确认收入。

2.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3.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

4.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十四、企业所得税计算中必须掌握的扣除项目

(一)扣除项目的标准

1.工资、薪金支出: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准予扣除。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本条的规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作为企业税前扣除项目的工资薪金支出,应该是企业已经实际支付给其职工的那部分工资薪金支出,尚未支付的所谓应付工资薪金支出,不能在其未支付的这个纳税年度内扣除,只有等到实际发生后,才准予税前扣除;工资薪金的发放对象是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工资薪金的标准应该限于合理的范围和幅度;工资薪金的表现形式包括所有现金和非现金形式;不管企业这类支出发放时的名目是什么,只要这类支出是因员工在企业任职或者受雇于企业所得,就属于工资薪金支出,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名称。

2.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超过标准的按标准扣除,没超过扣除标准的据实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3.利息费用: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利息费用,按下列规定扣除:

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可据实扣除。

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许扣除。

4.借款费用: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利息,可在发生当期扣除。

5.业务招待费: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比较当期业务招待费的60%和当年销售收入的5‰,取其小。超标部分不可以向以后年度结转。

6.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机关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7.租赁费: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按照下列方法扣除: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的,分期扣除。

8.公益性捐赠支出: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9.有关资产的费用:企业转让各类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允许扣除。企业按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费,准予扣除。

10.资产损失:企业当期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盘亏、毁损净损失,由其提供清查盘存资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准予扣除;企业因存货盘亏、毁损、报废等原因不得从销项税金中抵扣的进项税金,应视同企业财产损失,准予与存货损失一起在所得税前按规定扣除。

(二)不得扣除的项目

注册会计师总结篇5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规定: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审计重要性指出了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弊问题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审计重要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考虑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关注重要审计事项。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会计报表的重要性的判断就可能存在差异。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用重要性概念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审计计划阶段制定审计总体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注册会计师应当将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过程和结果记录于工作底稿中。在审计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的要求,必须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审计计划阶段对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就是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中可以出现而又不致影响有理性的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的最大错误金额,即重要性水平。一般来说,这个重要性水平包括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同时也应考虑一些相对而言较小的错报金额累积起来对会计报表造成重要影响的可能性。

(一)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

从审计实务工作的角度,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是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即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大小。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是一个经验标准,是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判断。注册会计师在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和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前提下,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选择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

1.重要性水平数量标准计算办法的使用范围。注册会计师应以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为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或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的重要水平。根据国外的经验,以总资产和总收入为判断基础的,其重要性比率为0.5%―1%;即在1%以上的错、漏报会影响信息使用者正确地决策,而0.5%以下的错、漏报则不会影响其正确决策;以净资产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为1%;以税前净利为基础的为5%―10%。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即重要性数量标准。

一般来说,按税前净利润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利润比较稳定、回报率较合理的企业;按总收入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微利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按总资产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金融、保险或其他资产大而利润小的企业。

国际著名“四大”会计公司使用的数量指南为:(1)税前净利的5―10%(净利大时用5%,净利小时用10%);(2)总资产的0.5%―1%;(3)权益(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5)根据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比率,并选取同期会计报表中都最小的重要性水平作为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即最低原则)。

2,如果同一时期被审计单位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注册会计师应当选择其最低值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二)会计报表中错误的性质

会计报表中错误的性质,是审计重要性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是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定性分析。审计人员应根据错、漏报的性质,也就是错、漏报原因判断其重要性。某项错、漏报从数量方面或许并不重要,但就性质而言可能是重要的。具体来说,金额相同的情况下,以下几种错报与漏报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更为重大:(1)舞弊或违法行为造成的错报与漏报;(2)可能影响履约义务的错报与漏报;(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与漏报;(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与漏报,如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若出现较小错报与漏报,也应引起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注册会计师应根据错报产生的原因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并考虑该项错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影响,作出自己的专业判断,确定错报的性质是否重要。

二、重要性水平的分配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总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表示审计意见,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之后,确定各账户余额重要性水平的过程,就是审计重要性的分配过程,即将审计重要性水平分配为每一个账户可容忍的错报金额。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分配办法,具体分配各账户余额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运用许多专业判断,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被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水平就愈低。

第二,被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被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二是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中,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在抽样审计的情况下,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证据数量)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愈低,所需的证据数量愈多,重要性水平愈高,所需的证据数量愈少。

注册会计师在运用抽样技术进行审计时,存在两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即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非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抽样中必须根据计划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审计抽样的样本量,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

性,提高审计外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施阶段应根据审计目标,考虑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

在确定拟实施的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则审计风险增加。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采用的审计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来控制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追加控制测试程序,以降低对控制风险的初步判断水平。

2.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期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四、重要性概念在审计报告阶段的运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实施阶段工作后,汇总所有审计过程中的审计差异即形成审计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是形成审计报告重要前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这些审计差异在性质上是否重要,即是否属舞弊或违法行为;二是这些审计差异在金额上是否重要,即是否超过审计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实施阶段工作,发现的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金额有两种情况:一是注册会计师发现的重要错报、漏报已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且被审计单位已调整;二是注册会计师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尚未调整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注册会计师应对尚未更正错报的累计额,即汇总所有未调整的错报、漏报金额进行重要性水平评价。同时考虑期后事项、或有事项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尚未调整的错报、漏报金额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绩效考核的毕业论文有哪些(收集3篇)
  • 下一篇:福利院工作总结(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