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简述教学规律(整理2篇)

时间: 2024-08-12 栏目:办公范文

简述教学规律范文篇1

关键词物理表达能力

一、加强学生物理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指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从历年的中考阅卷中可看到,相当多的考生说理、论证及表达能力较差,缺乏规范性。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笔者在物理教学中发现,在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相当薄弱的阅读、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

1、稍长的科技文章读不懂,获取信息能力差。

信息社会的今天,需要具备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新课标下的中考已把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要求。新题型“阅读研究题”正体现了对学生这种能力的要求。

2、不能用简明准确的物理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来表述有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一系列物理问题。

新课标下的各类考试题中,对物理表述能力考查越来越重视,从填空题、实验题、论述题到计算题都加强了对表述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各实验区的考题,明显加强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要求。就这类表述试题而言,本身并不难,然而得分率却都不高,反映了学生表述能力不足。物理表述能力高低,恰恰反映了学生理解和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

3、物理题的解题格式上不规范。

很多学生在物理解题时,很少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不假设未知物理量,对出现的物理量符号不作交待,导致对物理过程思路混乱,甚至乱用、乱套物理公式。没有一定的物理表述,是说不清楚物理过程的。

二、培养初中生物理的表达能力的策略

1、教师做好示范

对物理现象的描述、物理原理的阐释、物理知识的应用等,上课过程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习题课都要求尽可能地规范、准确,让学生听起来清晰,易于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理课要有物理的味道,少用不规范的语言来叙述、解释物理学科的知识。有些物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解释,当时学生是懂了,但是当你让学生复述或再现这些物理知识时,除了记住你所打的比方外,不能真正把其中的物理本质说清楚,这就是舍本逐末了,所以我认为不可取。对于一些文字表述的习题,老师要给出解答的规范化格式,如,应用惯性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可归纳为“看现象,找原理,说结论”的流程,如,惯性学习部分:“看现象”,公交语音提示“车辆启动”,意味着人和车要由静止开始运动;“找原理”,人因惯性要维持静止,脚和车接触,受力要向前运动,所以,上身如果不采取措施就要后仰,严重的可能跌倒;“说结论”,语言提示是防止摔倒,这样分析学生很容易掌握。

2、加强说理题的方法训练

物理说理题之所以难,主要原因是它的解答没有统一的模式,回答方式多变。但答案如何千变万化,却始终离不开解释物理现象和阐明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是正确运用物理知识,准确使用物理语言。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往往很不严谨,甚至错误百出,这样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骑自行车下坡,人们常说,走的快的惯性大,走的慢的惯性小。二是抓住问题实质,切忌胡乱联系。从学生的作业考卷中不难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抓不住关键,文不对题;或前言不答后语,思维混乱;或胡乱联系,恣意发挥。

解说理题的方法可归纳为:①论证法,这种方法,可以解很多题,是最常见的,先摆出物理规律,然后加以论证。如:脚踢球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②营垒法,有些题的要点似乎隐藏的很深,即使先摆出来,后面也不好分析。解这类题可对题目的题设逐个地问个为什么,各个击破,最后找出解答问题所需的物理规律。如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为何容易摔倒?③解析法,部分题目仅用文字表达很难说明白,可借助物理公式或图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④综合法,有的说理题的解答方式不是单一的,可以综合几种方法,如:刮风时,土地容易变干,为什么?用表格的形式将思维流程展示,一目了然:其中利用了递推法和排除法,给人印象极为深刻。

3、关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复述

在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复述,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的内容表述出来。目的是训练学生,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复述一般分为详细的复述和简单的复述两种。所谓详细的复述是指:要求学生对所学新的物理内容,依照一定的顺序,用清楚、明白的语言,连贯地表达出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内容多是概念和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选用详细复述方式。

简要的复述是指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内容编排顺序,忽略次要知识点(解释性或描写性的部分),抓住教材内容中主要的知识点来进行复述。简要的复述,主要是针对物理实验现象和物理的实验操作过程等。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教师是选择详细复述还是简单复述,都是为了学生对所学物理新知的理解。复述所学新知的好与不好,都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物理教学中训练好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复述,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述教学规律范文篇2

一、背景知识梳理及总结规律的重要性

此类问题多出现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关内容教学完成之后,此时,学生已经通过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已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但由于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没有探究凸透镜成像变化规律的内容,学生对成像变化规律基本一片空白,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解决实际问题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直接告诉学生规律,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既违背了物理学习规律,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因此,通过实验探究出相关规律,并且总结成精炼的语言,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通过实验探索凸透镜成像变化规律

此实验采用演示教学,师生共同探究即可。准备好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部实验器材,并组装好,实验步骤如下:

(1)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2f以外较远处,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记下像距的值,记下像的大小;

(2)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减小物距(仍保持u>2f),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移动凸透镜,直到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为止,记下像距的值、像的大小,提醒学生与步骤一中的像距值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像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完成表格中第一行;

(4)在f

(5)分别在f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不难发现,无论在u>2f,还是f

像距与物距的变化相反,像与像距的变化相同。

三、通过作图法巩固凸透镜成像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上面总结的规律的印象,可以采用作图法巩固,具体方法如下:

上述四幅图,很直观的反映了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也变大的过程;至于物距变大的情况,可以用光路可逆解释,一样能发现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也变小。进一步验证了物距与像距的变化相反,像与像距的变化相同。

四、应用凸透镜成像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完全掌握上述规律后,就可以进入应用阶段了。例如本文开篇的问题,可以作如下分析:有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说明拍摄所成的像过大,要让所有的人都进入取景框,就必须要使像缩小,根据“像与像距的变化相同”,像距也应缩小,镜头与胶片之间的距离即为像距,所以镜头应该向后调;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变化相反”,像距变小,物距就应该变大,所以摄影师应该远离同学们。此规律同样适用于分析投影仪,在此不再赘述。

五、此规律表达方式与其他表述方式的对比优越性

此规律表述方式,较其他表述方式具有较大的对比优越性。首先,语言简洁。此表述方式抛开具体的变大或变小,用“相同”、“相反”两个词将将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像距、像的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言简意赅,高度总结。其次,便于记忆。现在各种教辅资料上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表述方式是“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表述方式虽然也很简洁,但是不便于学生记忆,很容易记混,特别是长期记忆,能准确记住的学生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而本文中的规律表述方式,绝大部分学生能很轻松地记住,并且能保持很长时间。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卫生院健康扶贫工作职责(收集5篇)
  • 下一篇: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