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课堂为孩子奠定说写的基石
苏教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内容虽然短小,却很有趣,潜藏着孩子们喜欢的动物,熟悉的花草,神奇的童话,动听的小诗……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多让他们根据内容说话,扩大说话的范围,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机会,都能听到其他孩子的精彩发言。不必强调什么规矩或技巧。这就像刚学走路的幼儿,只要他能自己迈开步子就行。例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体验,自由说话,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走下位置找到自己的倾诉对象,在获得足够的信息后,让他们立刻用文字表述出来,帮他们消解写话的神秘感,达到“我手写我口”的效果。如韩奕然同学的:
雨点
雨点落进草丛里,
在草丛里捉迷藏。
雨点落在大树上,
给大树洗个澡。
雨点落在屋檐上,
在屋檐上滑滑梯。
雨点落在果园里,
染红了桃花。
雨点落在马路上,
在马路上打滚儿。
二、让日记成为孩子情感的容器
名师们常说: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仅仅在课堂上进行写话训练还远远不够,要鼓励孩子写“小日记”,记录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不必天天记,每周2―3篇即可。但在批改日记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写日记趋于流水账。早晨干了什么?中午干了什么?晚上又干了什么?三句话结束。要么就后来怎么样,后来怎么样,前言不搭后语,内容空洞,干瘪苍白。但是,偶尔也会发现一两篇写得挺好的,内容丰富、语言真实,能表达自我的内心感受。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生活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学校,与同学一起学习、游戏;在家里与家人外出、游玩;再加上多种信息渠道所传递的各种信息渠道……不应该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善于主动积极的捕捉信息,寻找写作素材,这也少不了我们教师的引导。
譬如,我在学期开始,就学生领到新教材一事展开教学。
师:这是我们刚刚领到手的新书,摸摸它,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生:凉凉的,比我的手还凉。
生:滑滑的,上面好像有一层油。
师:再打开它,看看它、闻闻它。
生:里面的字很端正,图画的色彩很鲜艳。
生:很整洁,没有一点脏的地方。
生: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师:你的鼻子真灵,那是油墨味。拿到新书了,这个学期,我们要和它天天在一起了,它是你们的朋友,也是你们的老师,你打算怎么保护它。
生:回家后,用书皮把它包起来。
生:用的时候,不在上面乱画,不让书角卷起来。
师:你能不能再跟同桌说说你拿到新书后的心情呢?
这次写话,学生们个个都有话说。
三、让活动成为孩子说写的源泉
开辟各种途径,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然后有意识地指导写作,只有学生玩过的或直接体验过的,学生才会有话说,有话写。可以在阳春三月带学生到操场上放风筝,节假日布置他们到大街上、公园里走走看看等,在活动中放松心情,细心观察、体会,互相交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口中必有话,手下必成章。
那年春天,我带领孩子们去操场吹泡泡。沈一鸣同学写道:
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岸边的柳树,吹醒了可爱的小草,吹开了娇艳的花朵,也吹动了孩子们自由的心。
郭老师领着我们来到操场上吹泡泡。泡泡飘在空中五颜六色,美丽极了!有的同学还把泡泡吹在其他小朋友的头上呢!
我想:要是老师经常带我们吹泡泡,那该多好呀!
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写话的殿堂就会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清澈的泉水。
四、让积累成为孩子表达的储藏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地道出了读书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不读书,语言便会贫乏,眼前即便有万千美景,笔下流出的也只是苍白、无味。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为了让学生多读书,我采取了很多方法,比如每周我都会布置一个作业,就是到书店看半天书,并且我也会身体力行,每周去书店看书,碰到班里的同学我就会表扬他们,慢慢地,学生就喜欢看书了。有的还打电话问我,什么时间去?要和我结伴呢!班级的“图书角”我也充分利用,每个学期我都会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三本书,放在书橱里,下课、课外活动的时间学生就会聚集在书橱边看书。我经常在班里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我还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积累的好词好句抄录下来,可以是美词佳句、名人名言、成语等,也可以写读后感受。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话素材,也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写话的难度。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东西多了,储备殷实了,再要表述起来便水到渠成了。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一天繁忙的生活过后,都会觉得好累、好疲倦。那么就让自己的心灵静谧一会儿。幻想自己正漫步海边,蔚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让海风、浪花洗涤内心的疲惫。让宁静伴随着新的心情来感受大自然的赐予。
当我们面对挫折与失败时,不应逃避,要敢于面对,把握今朝,认真的去过每一天。
只要我们用豁达的心去感受每一天,就会发现:快乐如同涌出的泉水,再次活络了枯竭的生活
关键词:幼儿美术亲近生活感受生活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孩子从小就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从而通过观察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让幼儿走出活动室,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让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借助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学会用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感知,积累经验,然后再引导他们大胆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画出来的画更有内容,更好看。
一、美术活动生活化,为幼儿创造自主表现的氛围
《纲要》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注重生活化,本学期我们将美术作为特色活动贯穿于主题内容中,这些美术活动大多都来自于孩子的生活,重在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然后用绘画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主题活动中,结合奥运会我们组织了一次绘画活动,通过欣赏图片,孩子们对各种运动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晨间体育锻炼时,幼儿能够积极地利用各种器械来运动,有的跳绳,有的拍球,还有的小朋友在学刘翔叔叔跨栏,于是,我便让幼儿仔细观察各种运动的姿态,通过幼儿对运动的直观认识设计了活动“我们爱运动”。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画纸上更多看到的是跑步运动、跳水运动、跳绳运动等。在鼓励孩子大胆表现各种运动姿态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对运动的热爱。除此之外我还把美术活动扩展到区域活动中,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如在“秋天真美丽”的主题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相关的主题墙面,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喜好进行绘画活动,然后将作品展示出来,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最棒的作品。
美术活动还应让幼儿走进现实生活,我们结合季节特征,带幼儿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秋天到了,带幼儿走出活动室去寻找秋天,找找像扇子一样的银杏叶,像火一样红的枫叶,还有梧桐叶等等,虽然孩子们用语言不能够准确的表达,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从活动中体验了愉悦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愿望,也为他们的美术创作积累了经验。当秋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孩子们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树叶粘贴画”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的构思、想象,用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组合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梳着两个辫子的小女孩儿,带着帽子的稻草人,还有可爱的大熊猫,漂亮的小金鱼……无不体现出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应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幼儿加深体验、扩展经验。如收集有关的图片、书籍等资料,组织幼儿外出参观、生活实践、游戏等活动。只有当孩子的经验越丰富,其感受也就更深刻,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如在“我喜欢的动物”活动中,孩子们收集了有关动物的资料、图书及图片,在一起进行了讨论与交流。说一说不同动物的不同特点,以及生活习性等,孩子在活动中经验不断地丰富,思维也更活跃。因此幼儿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形象地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一些想象力丰富的幼儿和为小动物设计了温暖的家,给小白兔戴上了美丽的蝴蝶结,给大熊猫添上了香香嫩嫩的竹子……从孩子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又能看到孩子在原有经验上的大胆联想与表现,体现出了较丰富的想象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纲要》中明确指出:“应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作为教师应在美术活动中引起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他们专注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各种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喜欢美术活动。因此创设一个富有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创造欲望。幼儿感兴趣,乐意去表达和表现,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幼儿想象与创造,把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推向高潮。
如在续编故事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地想象,大胆地说,并能够将自己的故事制作成一本图书,将自己编的故事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美术活动中经常运用讲故事、猜谜语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新奇的情感体验,幼儿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接触的事物多了,对事物的感受更加深刻了,情感更加丰富了,自信心更强了,绘画作品也将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选择生活化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