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呼吸内科病房护理常见的不安全因素,提出了加强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12-02
1呼吸内科病房护理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1.1技术方面
新护士业务知识不扎实、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护士间协作能力不强可能导致静脉穿刺不成功,红灯接应不及时,各种处置不及时等。
1.2管理方面
1.2.1人员调配不合理。传统的排班模式已不能适用日新月异的发展的需要。旧的排班模式所暴露的问题主要在于忙时段红灯接应不及时;治疗与护理分组进行,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及病情进展不了解;晚夜班护士工作压力大,尤其是心理压力。
1.2.2安全管理制度不全、反馈不及时,出现安全隐患未及时发现或及时总结,同一类的差错或事故反复出现,护理书写、消毒隔离、危重患者安全护理、基础护理未分类整理并持续改进,护理安全教育不完善。
1.3环境方面
1.3.1病房环境方面。呼吸内科慢性疾病患者居多,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及家属担心受凉感冒,不愿开窗通风,加之有些患者床上大小便、随意排痰等,可能造成室内有异味、空气细菌菌落数超标,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机率,不益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1.3.2安全防护方面。躁动、行动不便的患者未及时使用防护栏,易造成坠床;跌倒、坠床、压疮标示牌不醒目,床旁呼叫器未放置在病人易取用之处,地面水迹未及时擦干,通道有障碍物、座椅不稳均可致病人摔倒,跌倒或发生意外时,不能及时呼叫;厕所灯、地灯运行不正常时,未及时维修;设备带上使用电器,如手机充电器、电脑、电饭锅等,干扰医疗仪器的正常运行。
1.4护士方面
1.4.1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特别是在病人工作忙的情况下不能将三查八对的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如执行医嘱时错抄、漏抄医嘱,有疑问时不请示不报告,在注射发药中张冠李戴,给错药或未按时发药。
1.4.2护士工作责任心差,疏忽大意,未认真履行职责,未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擅离职守,巡视病房不及时,观察病情不仔细等。
1.4.3缺乏法律知识,自我维权意识不强,自身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
1.5患者方面
1.5.1患者对自身疾病了解较少。患者下床活动不方便,卧床休息期间长,且多为高龄患者,因而极易泌尿道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为此在并发症增加、活动长期受限及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等因素影响下,加上患者对病情了解较少,极易对护理工作人员产生抵触或不信任情绪,导致医患纠纷等不良后果。
1.5.2一些症状不明的患者常不遵守、不配合医院规章制度,私自离院外出或请假后未按时返回;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对病情恶化不理解、不接受等。
2加强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措施
2.1技术方面
制订完善分层培训方案,经常性的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培训,定期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抢救技能、良好的同事协作关系及较高的应激能力。因此管理者应给护士提供学习进修的条件,不断满足护士工作中对新业务、新技术知识的需求,同时对人际沟通方面的技能也要作相应的培训。
2.2管理方面
2.2.1弹性排班。我们科对排班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实行弹性排班,充实忙时段的人力配备,白班实行扁平化管理,及分组管理,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晚夜班改为双人值班以使护士超负荷工作的现状得以明显改善,同时也减轻了护士上晚夜班的心理压力。
2.2.2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把安全防事故教育作为经常性教育工作来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第一安全”的思想观念。
2.3环境方面
2.3.1指导病人及家属适时开窗通风、定期使用负离子消毒机消毒,减少室内空气细菌,降低院感的发生机率。
2.3.2躁动、行动不便的患者及时上好两侧护栏;有跌倒、坠床、压疮高危时,在床头翻好高危标示牌;告知患者呼叫器的用法,无陪人且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放置于其易取之处;在配餐间、卫生间等放置防滑标示牌,及时督促卫生员拖干地面水渍,及时清除通道有障碍物;定期检查座椅,如有松动及时送修;厕所内放置防滑垫并设有扶手;每月定期检查厕所灯、地灯运行状况,不正常的及时维修;查房时检查电插板、插座等,及时制止其他电器的使用。
2.4护士方面
2.4.1严格落实三查八对制度。三查:备药时与备药后查,发药、注射、处置前查,发药、注射、处置后查;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品有效期。认真理解好三查八对的内容,严格落实,三查八对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挂药或换药时采取两种以上的方法(如床头卡、患者应答、腕带、身份证等)识别患者身份,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4.2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对工作经常疏忽大意的护士进行单独谈话,加强护士履行各自职责、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的督查力度,强调护士必须按操作规程完成护理工作,坚守岗位,按分级护理制度巡视病房、观察病情等,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5患者方面
2.5.1加强并发症及患者心理的护理。患者因气促等影响需卧床休息,日常活动或多或少均有所受限。因此其出现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情绪也随之不稳,除了给予一定的心理护理,还需制定强化措施加以防范。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在工作间隙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其病情进行分析,对有焦虑不安、情绪抑郁的患者可正确引导其宣泄,使其情绪尽快稳定下来。
2.5.2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工作,患者应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未经许可不得私自外出或请假后一定要按时返回,否则按自动出院处理;责任护士应非常熟悉掌握患者的病情,并做好解释和告知工作。
3结束语
护理服务行业是一种技术性较高、风险性很大的行业,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过程中,是客观永恒的。因此,我们要牢记护理安全文化的八个观点: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安全超前,安全是效益,安全是质量,安全也是生产力,风险最小化和安全管理科学化[5]。我们每一位护士都应行动起来,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观念,从临床工作环节及管理上查找原因,不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相对应的措施,为医疗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评判性思维;神经外科;专科护士;素质
神经外科是危急重症科室,病人病情变化快、常合并有多脏器功能失调,病情复杂。神经外科护士承担着神经外科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大量的基础护理工作,这对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急救技能等基本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评判性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是一个有目的的内心活动,人们在进行这一内心活动时,将会产生想法并对产生的想法加以判断和评价。其特点是主动性、独立性、反思、全面审查和有说服力的评判[1]。目前,护士普遍对现代护理观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护理从属于医疗,而非独立学科。观念上的滞后表现为护士的从属性、依赖性的存在,正是这种从属性和依赖性导致护士缺乏评判性思维的主动性。在临床护理中有护士存在机械执行医嘱的现象,对于错误而不切实际的理论观点缺乏鉴别能力、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护士的专科和专业技能,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1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1.1明确评判性思维的概念,认清其与开展护理工作的相关性
组织全病区护士学习评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组成、应用意义及与护理程序的关系,让护士认识并达成共识。评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在质疑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深化的认识过程,护士执行医嘱、观察病情、科学研究中均需应用评判性思维方式来进行护理工作,才能提高护理质量。目前,在美国等护理教育和实践较先进的国家,评判性思维不仅已纳入护理教育中,而且在护理实践的应用中也展现它的应用价值[2]。因此,将评判性思维的理念和技能培养应用于神经外科专科护士的继续教育,无疑是对神经外科专科护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护理思维方式的拓展起到推动作用。
1.2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实施评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针对神经外科特点,每周组织一次,由护士长主持的护理案例分析和讨论,运用评判性思维的方式,从质疑的角度对案例中护士是否掌握病情观察的要点、护理措施是否得当、记录是否全面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实例验证与实施评判性思维过程,从中学习、获益、加深印象。提高了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有效的预防各种差错和纠纷。
1.2.1病情观察的评判性思维危急重症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后,要进入病情相对平稳的观察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在延续抢救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相继出现的并发症和病情变化。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多收集资料,善于发现问题,运用评判性思维技巧,判断资料的可信性,并进行归纳作出推论,根据观察,区分病人的资料是否与病情加重问题有关。例1:患者脑垂体瘤术后恢复期,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但病人自觉乏力,食欲下降,护士在了解病情后及时汇报了医生,医生认为病人体质虚弱并无异常,但护士坚持病人全身状况不如昨天,后查电解质提示病人低血钠120mmol/L,予及时静脉补充氯化钠溶液并增加食盐的摄入等处理。在日常护理中护士应用评判性思维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及时的汇报病情给医生提供依据,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病情观察的要求反而更高,评判性思维要求护士要对病人的病情观察要有预见性的思考,当然这也要求护士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1.2.2药物应用的评判性思维护士在执行用药医嘱时病人对药物的作用、副作用首先被护士察觉,护士及时报告医生病情的变化,为医生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3]。例2:患者脑出血、昏迷,交替应用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三种脱水药物,治疗期间护士在应用某一脱水药物时发现病人血压偏低,皮肤粘膜明显干燥、弹性差,此时护士对应用脱水药物的治疗进行评判性思维,收集过度脱水的资料,并将病情汇报医生,停止脱水剂的使用。药物应用的评判性思维是对药物治疗的作用与副作用的临床判断,体现护士对专科知识和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执行医嘱的同时要依据病情的变化确定护理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时调整治疗药物,取得更好的疗效。
1.2.3应用仪器设备的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过程要求人们关注问题、盯住问题、分析和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推进问题的更替和转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4]。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在临床应用时不仅要求护士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流程,更要求护士在应用仪器前全面评估仪器的性能和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判性思考,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仪器设备,取得最佳的效果。例3:护士遵医嘱用药,尼莫同50ml维持12小时静脉滴注,护士选择输液泵设置4ml/h控制输液,预算控制在12小时输完,结果50ml药液在7小时内就全部输完了,不符合医嘱的用药要求。输液泵和微量推注泵,这两种仪器都是用于控制液体输入速度和量的,但其精确度却不同,一般来说输液泵在控制输液的精确性上不如微量推注泵,在使用过程中护士没用应用评判性思维,根据输液的量和所需控制的输液速度来选择仪器,如药物总量大于60ml,一般宜选用输液泵,如药物总量小于60ml,且速度要求慢、精确,则应选用微量推注泵。应用各种仪器设备的评判性思维,是护士利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病人、病情和仪器设备进行全面评估的体现,运用评判性思维能使危重病人的护理更加具有个体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1.2.4护理记录中的评判性思维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恰当有效的护理措施,正确客观地护理记录是高质量护理工作的体现。例4:老年患者,男性,脑出血经保守治疗恢复期,意识朦胧,语言含糊、生活不能自理,由两个女儿照顾其生活,但两个女儿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一向不统一,患者的大女儿不听医护人员劝阻执意为其父亲实施电磁针灸疗法,并亲自在其父亲虎口、内关、足底、后背等多处穴位使用自带治疗仪20分钟并涂抹不明药液,过后护士在为病人翻身拍背时查看了病人的皮肤并无异常,但当班护士认为病人大女儿的行为可能会对病人产生影响,于是将所有情况客观的记录在护理记录上,十小时后病人的虎口、内关、足底、后背果然出现红斑和水泡,对病人的皮肤造成了极大的损伤,此时病人小女儿对护理工作产生质疑,认为是护理不当造成的,然而客观的记录真实的反映了问题,避免了一场护理纠纷。虽然案例中的情况是少数的,但从评判性思维的角度,护士在护理记录的问题上进行分析思考,虽然当时没有发现病人皮肤异常,但护士有预见的记录为后面发生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1.3运用评判性思维成果,不断改进专科护理工作流程
在每周案例讨论的基础上,每月进行护理质控分析,分析和总结每月的护理质量情况,并应用PTCA循环不断改进科内的工作流程,修改护理常规和一些规范。例5:垂体瘤的患者术后观察尿量,在多次的案例讨论后总结护理流程为,垂体瘤术后病人在尿管留置期间每小时记录一次尿量,尿管拔除后记录每次尿量,每6小时结算一次,并记录24小时的尿总量。同时尿量的观察还应排除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药物的干扰。这样及时准确的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能及早的发现尿崩等并发症,而且还排除了脱水药物对病情观察的影响。例6:呼吸机的备用状态,在神经外科的急救护理工作中,呼吸机的使用是抢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在案例分析中发现,临床建立人工气道后到连接呼吸机还有一段的时间,主要是在呼吸机管道的连接和参数的调节等环节上,如果呼吸机预先连接好管道备用,则存在管道的消毒和费用问题,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在呼吸机备用时连接好非一次性使用的原装硅胶呼吸机管道,并完成好呼吸机的测试,使呼吸机真正处于备用状态,备用期间管道每周采用环氧乙烷消毒并标注消毒日期,这样既保证了呼吸机的备用,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效果评价
2.1护士通过对评判性思维的理论学习,明确了评判性思维的概念,确定了评判性思维在神经外科专科护理中应用的重要作用,评判性思维不只是一种理论,重要的是实践者自身改变其思维方式,认同并接受这种思维方式,通过教育和实施训练,使护士明确评判性思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现代护理工作对评判性思维的迫切需要。正确树立医生与护士是合作关系,而不时依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日益发展的护理学与护士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具体在工作中则体现在专科护理能力的日益完善及对医生工作的配合和监督补充等。
2.2通过对专科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全面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护士拥有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对患者关爱负责的态度。通过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无形中促进了护士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护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家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性的工作及不断总结、积累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3评判性思维运用于改进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护士在日常护理中运用评判性思维的成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流程,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论证新流程是否合理、新规定是否正确,从而促进专科护理的不断发展。
3结果
从2007年开始,通过一年多的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实施,神经外科专科护士的学习热情和专科护理的能力得到提高,专科护士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向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80%的护士开始撰写专科护理论文,90%的护士掌握呼吸机、冰毯和重症监护技能。专科护理开展有序,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2007年护理不良事件共6起,2008年1~10月共2起。
4体会
护士是医疗过程中最直接与患者打交道的群体,担任着病情观察、执行医嘱、治疗护理等重任。护士是否具备评判性思维素质,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评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思维技巧,学习时不能按照常规的课堂授课方法进行,而是要让护士亲自参与实践,在日常工作中反复训练和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个人临床经验、专科和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在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的同时应注重护士专业理论的培养。评判性思维是护士在护理程序中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护理管理者要重视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小平.综合性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护理心理学与临床应用学习讲义.2002,8:38-45.
[2]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7.
【关键词】情景急救模拟;急诊科;护士;培训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75
情景模拟训练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要求操作者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一系列操作,从中锻炼和提高工作人员多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1]。急诊科室是一个综合的科室,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科的工作可以说是医院总体的缩影,直接反映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2]。为了提高急诊专科护士的急救能力,本院急诊科从2010年开始,采用情景模拟训练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8名,均为女性,年龄19~42岁,3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0名护士,其中本科2名,大专14名,中专2名。
1.2方法
1.2.1设计急救模拟演练方案(1)成立一个演练小组,有急诊科护理部主任及副主任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组员由护士组成。负责拟定急救模拟演变方案、人员角色分配及对演练结果进行考核评价。(2)模拟演练方案,选取急诊常见的危重症,如心脏猝死、过敏性休克、颅脑外伤、创伤性休克病例,采取正确的急救抢救措施,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正确的向上级汇报,正确留取患者标本送检,做好护理记录,使用规范性温和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1.2.2情景设置模拟急救演练的时间选择治疗和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间,如节假日前、大型活动前等某个工作量小的时间段。急救演练内容上选择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心脏猝死,过敏性休克,颅脑外伤、创伤性休克病例,由护士轮流扮演患者及家属的角色。
1.2.2.1心脏猝死接到急救电话,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迎接到患者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做好标本的采取送检,同时备齐抢救药品、除颤机、呼吸机等。行CPR术,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防止发生窒息,除颤前应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放电前嘱患者拿掉身上佩戴的金属物品,防止发生电击伤。妥善固定好建立的静脉通道,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输注,心肺复苏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做好病情和护理记录。
1.2.2.2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接到急救电话,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患者因注射过青霉素,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症状,主管护士应立即将患者放到抢救车,配合医生的抢救工作,皮下注射1mg肾上腺素,患者取平卧位,呼唤患者,确诊患者心跳、呼吸骤停,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开放静脉通路,应用地塞米松,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并向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1.2.2.3颅脑外伤首先了解患者的致伤原因、受伤情况、伤后时间,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给予患者平卧位或头高15~30°卧位,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和舌后坠及呕吐物阻塞气道,防止发生窒息。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呕吐物,吸痰动作要轻,给予低流量吸氧,协助医生对患者头部出血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若患者神志不清,呼吸困难,不要拍击和摇晃昏迷的患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神志、瞳孔出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做好病情和护理记录。
1.2.2.4创伤性休克接收到患者后,应立即将患者送至抢救室,采取平卧位,上身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要彻底清除患者口腔、呼吸道内的血块、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患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为了防止缺陷加重休克,给予患者行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应达到40%~50%,呼吸严重困难或呼吸衰竭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用人工呼吸相辅助呼吸。严重休克者,早期行静脉切开并测量中心静脉压,做好早、快、足的输液。患者在CVP检测下进行,防止急性肺水肿。行常规的采集血液标本,及时送检。在抢救过程中协助医生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和清创,每隔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并记录,直到血压稳定后,可减少测量次数。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意识表情、脉搏快慢强弱及呼吸频率的变化,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有效的处理。准确记录患者每小时的尿量、颜色及比重,随时检查患者各种管道的通畅。对于低体温的患者进行保温措施,热使用水袋,低温电热毯等,做好患者病情和护理记录。
2结果
演练结束后对所有参加演练的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使培训护士身临其中,寓教于乐,在有经历感的环境中,更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急诊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尤其是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
3讨论
3.1能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打方破了以理论讲解和单项急救技能的传统培训法[3]。而情景模拟演练具有仿真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将多项急救技能融合到抢救过程中,需要护士反应迅速,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积极落实抢救措施,做好病情和抢救措施的记录。通过演练过程可以使护士意识到抢救步骤和抢救记录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抢救过程中做到物品齐全、条理清晰,合理安排各项操作,有文献报道,通过模拟急救演练能有效地加深护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应变反应能力[4]。
3.2能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助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可以考察到护士对护理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会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刺激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5-6]。在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和暴露一些不足,通过演练可以提高护士的应变反应能力,补充和完善一些隐性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后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策略。通过模拟演练,使护士亲身体会到在抢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协助能力和默契[7]。
3.3能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通过进行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护士能身临其境的经历抢救,在这种真实感的临床实践中,能使护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操作正确敏捷,从而培养和锻炼了护士稳、准、快,避免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紧张、忙乱的现象[8]。在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中,护士轮流扮演患者及家属的角色,能使她们亲身体会和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由于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中低年资护士比例较大,工作经验少,沟通技巧差,通过演练能明显提高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加强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9-11]。
3.4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是一个有效的培训方式情景急救模拟是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在设置的情景中进行急救的各种技术操作及处理事情的方法。根据实战情况进行的仿真模拟演练,将工作的真实场景重现,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将学到的技巧和经验应用其中。通过让护士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抢救职责,可以让护士全方面的体会到抢救的全过程,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考虑全面,做到尽职尽责[12-13]。对于低年资护士,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急救抢救的经验欠缺,在临床上发生突发事件,往往缺乏相对的应对能力,很容易引起护理缺陷。本研究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使培训护士身临其中,在有经历感的环境中,更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急诊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尤其是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
总之,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在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很有效果,明显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使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莉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1A):2898-2899.
[2]黄桂香,彭细果.浅谈急诊科护理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7):170.
[3]严秀芳.应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79-80.
[4]孙君红.情景模拟带教在急诊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体会[J].现代护理,2010,7(33):68-69.
[5]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4):171-172.
[6]李艳,李银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162-163.
[7]郭建琳,郭建勋.急诊情景模拟演练在急诊团队配合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633-634.
[8]李士荣.急诊科年轻护理心理压力的因素分析及心理疏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32-333.
[9]李强,丁永献,李素贞,等.浅谈急诊科护患沟通的障碍及技巧[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61-62.
[10]徐海燕.急诊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1):51-52.
[11]杨莘,王祥,邵文丽,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12]魏志明,王群.病例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8(1):809.
[13]宋岩.浅谈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和业务能力[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67-268.
(收稿日期:2012-11-14)(本文编辑:连胜利)
我院急诊科2011年6月24日收治一例因突发呼吸困难使用气管插管的患者,在我科治疗50多天后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老年女性,79岁,主因“突发紫绀、呼吸困难10分钟”被送至我院急诊科,来院时患者口唇、颜面、甲床紫绀,大汗,呼吸浅慢:3-4次/分,呈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直径5mm,对光反射消失,立即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接Taema呼吸机辅助呼吸,2个小时后患者神志转清,呼之能摆手,紫绀现象消失。行胸腹部CT提示患者右肺动脉栓塞,患者既往有房颤8年。经过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和护士们的精心护理后,患者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等指标恢复正常,于2011年8月12日成功脱机,脱机后留院观察一周,患者痊愈出院。
2护理
2.1病房环境:将患者放于单间治疗,病房内常规备好吸痰器、管道氧气、呼吸机、气垫床(带床档)、紫外线灯、空气湿化器、心电监护仪、抢救车、黄色医用垃圾筒、无菌治疗盘等设备。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温度在20-22℃,湿度在60%-70%,每日上午、下午各通风半小时,每日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1小时,湿性清扫地面,禁止探视和陪护人员。
2.2监测病情: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精神变化,给患者持续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HR、R、BP、SPO2等指标。该患者心电监护显示阵发性快速房颤,心率最高至150-160次/分,及时通知医生,给予西地兰0.2mg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后均恢复正常,未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每日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
2.3气管插管的护理:气管插管固定稳妥是有效通气的前提。该患者插管深度距门齿22cm,采用胶布“X”形交叉固定牙垫和气管插管,尾端挂于患者耳廓,松紧适宜。护士每班检查气管插管深度、固定情况,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双侧胸廓起伏幅度,准确记录,并严格交接班。该患者神志清楚,长时间使用气管插管会感觉不舒服,老想自己拔管,我们给患者双上肢使用约束带,使其能自由活动但又够不着拔管,耐心向患者解释气管插管对她的用途,不得随意拔除,患者配合护士共同维护气管插管,未出现自行拔管现象。
2.4呼吸机的管理
2.4.1呼吸机由专人负责。本科呼吸机由指定的高级责任护士(由护理部统一选拔,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并且通过测试者)负责,每周二、周五更换并消毒呼吸机管路,每日清洁呼吸机过滤网。本科设置专桶,内放千分之二的有效氯溶液,及时倾倒集水瓶内的冷凝水于专桶内,浸泡消毒,24小时更换一次有效氯溶液,处理冷凝水后及时正确洗手。
2.4.2监测呼吸机运转情况。保持呼吸机各管路通畅,连接正确,及时记录呼吸机参数,分析报警原因。低压报警提示:患者脱机、通气回路脱落、漏气、气囊漏气或充气不足;高压报警提示:患者咳嗽、气道分泌物增多、管道内积水过多或管道扭曲及人机对抗等。及时处理,消除报警。
2.4.3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灭菌注射用水至适宜水位,以加强气道湿化,湿化罐温度设置以低于患者体温2℃为标准,使气体进入呼吸道后逐渐升至体温水平,达到维持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且机体消耗不大[1]。随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24小时更换一次。
2.5合理吸痰,注意观察痰量及性状,了解有无肺部感染
2.5.1俞琬如[2]提出,肺部感染的危险性随吸痰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采用适时吸痰法进行吸痰[3],即闻及痰鸣音明显,SPO2下降,呼吸机气道高压报警,患者频繁咳嗽,变化前后。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操作者衣帽整洁,戴无菌手套,口罩要遮掩口鼻,动作轻柔,吸痰时间小于15s,吸痰前后给患者吸纯氧3分钟,吸痰时密切观察患者的R、SPO2、BP、HR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当患者痰液粘稠时,在吸气时缓慢沿气管插管内壁间断滴入无菌生理盐水,每次2-5ml[4],待痰液稀释后再行吸痰。无菌治疗盘和进行气道湿化的无菌生理盐水12h更换一次[5]。口腔、鼻腔和气道内同时吸痰时,应遵循先气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则。吸痰后的吸痰管和手套置于黄色医用垃圾筒,24小时更换一次。吸痰器连接管24小时更换一次,痰桶12小时更换并消毒一次。
2.5.2定时行床旁X线检查肺部情况,每日清晨抽吸气管深部痰液作细菌培养。该患者于第20天痰液中培养出葡萄球菌,未培养出绿脓杆菌,经药敏试验后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2.5g+0.9%NS100ml静滴,1次/8h,用药10日后复查,感染控制。
2.6基础护理和营养支持
2.6.1记录R、HR、BP、SPO21次/h,T6次/日,无菌生理盐水给予口腔护理2次/日,安多福给予会阴擦洗并更换一次尿袋1次/日。胃管(一次性聚氨酯胃管)每月更换一次,尿管(硅胶材质)每2周更换一次。每2h翻身、叩背、按摩身体受压部位,每次5分钟左右,在叩背时嘱患者咳嗽并给予吸痰,每次翻身时要先断开呼吸机管路,翻身后再连接好各管路,并给予气垫床及床档使用,预防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等的发生。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
2.6.2由于患者使用气管插管时间较长,又长期卧床,我们必须给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以满足机体需求。我们给患者经胃管注入由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生产的能全力1000ml/日,分次注入,每次200-300ml,每2-3小时一次,另外再适量添加牛奶、鸡汤、鱼汤、糖水、果汁、蔬菜汁、肉泥等。每周抽静脉血化验生化全项一次,检查患者电解质、蛋白等各方面是否正常。
2.7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气管插管后住单间治疗,家属不能陪护,再加上住院环境的改变,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恐惧、焦虑等情绪障碍,不配合治疗,护士及时发现问题,耐心向患者解释气管插管的目的,配合方法,多给患者说鼓励性的话语,时常给患者播放其家属录制好的视频、录音等,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自信心增强,更好的配合各项治疗。
2.8拔管护理:拔管一般安排在上午进行,以便于观察病情[6]。经过50多天的治疗,患者的自主呼吸逐渐恢复平稳,连续3天动脉血气分析:SPO2>95%,PaO2>60mmHg,PaCO2<50mmHg,将呼吸机辅助次数和给氧浓度逐渐下调直至脱机,但呼吸机仍保持工作状态备于床边。持续经气管插管处给高流量氧气(4-6L/min)吸入48h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自主呼吸良好,SPO2>95%,能自行咳痰。拔管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充分吸出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抽尽气囊中气体,再用吸痰管放入插管内将气囊泄气后气囊上方积留的分泌物吸除,在患者深呼吸时快速向后向下拔出气管插管。拔管后扶患者端坐位叩背,鼓励患者咳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吞咽、发音等有无异常。拔管后继续经胃管注入流食48h,拔除胃管后进半流食24h,患者无呛咳,改为普食,患者自行咳痰顺利,留院观察1周痊愈出院。
总之,我们通过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加强人工气道和呼吸机的管理,重视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成功护理了一位使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50多天的患者,未发生相关并发症,为以后的工作总结了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文涛,何晓明,孙丽娟,等.呼吸机湿化器温度设定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4
[2]俞琬如,许淑琴.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9):1329
[3]吕淑华.气道管理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38-39
[4]刘素彦,王丽丽.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4,12(3):154
【摘要】目的:探索提高护士抢救配合能力的方法。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根据呼吸内科患者特点,常见的并发症,预设模拟病例[1],对科内护士进行模拟演练培训。结果:4次演练的4项指标呈持续改进态势。结论:急救模拟演练可提高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也可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护士急救模拟演练抢救能力体会
呼吸内科的收治对象主要为急、危、重的呼吸系统病人,年龄大,合并症多,病情危重,易并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要提高抢救质量,满足病人的服务要求,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为了提高神经内科护士的急救能力和救治水平,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结合本专科的实际情况,组织了每季度一次的医护配合的仿真模拟急救演练,(如大咯血,痰液堵塞,呼吸衰竭等),经过一年的培训与演练,护士的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呼吸内科所有护士共18人,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7岁,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8人,中专学历5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8人,护士6人,辅助护士1人。
1.2方法
1.2.1成立模拟急救演练小组:由科室高年资护士任组长,将科室人员共分成4个小组,护士长制订计划,助理拟订急救方案和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护士长和助理组织实施。
1.2.2模拟急救演练实施步骤:①学习讨论:急救方案确定后,组织全体护士学习、讨论与病例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②演习过程:由护士长主持演练,为体现仿真的特点,整个演习过程、项目、内容与临床抢救病例尽量保持一致,由模拟人扮演病人,在病房里进行,抢救护士通常为三人(分为A、B、C),护士A为第一到达现场者,在床边做紧急处理(如管理气道),护士B与医生一起到达现场,并遵医嘱用药,建立静脉通路,护士C负责抢救记录和外线联系。模拟演练过程中,未参与抢救的护士全部参与现场观摩,以增加临床经验并查找存在的问题。③分析总结:演练结束后,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分析、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进行评估与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改进。
2结果
4项指标4次演练达标情况见表1
3体会
3.1巩固加强了护士的理论知识根据制定的急救方案和病例,每次演练前复习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观察护理、急救流程、抢救药物相关知识、心肺复苏知识、呼吸囊的工作原理等。在演练结束后现场提问护士,根据回答给予评价,使护士明确了自身知识的薄弱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3.2提高了护士急救技术操作水平抢救工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动手工作[2],要求准确、快速并且沉稳有效,模拟演练与实际情况相似,要求护士抢救技术达到熟练准确,多次的演练使护士克服了抢救时的紧张心理,使护士的抢救技能得到快速提高。
3.3提高了护士之间的抢救配合能力临床抢救工作需要护士之间,医生护士之间密切地配合,合理地分工,这样才能赢得抢救时间,高效地完成抢救工作。模拟演练对抢救人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每个人员职责明确。通过演练以后,护士之间的抢救配合能力明显提高。
3.4培养了护士在抢救工作中的预见性思维抢救工作中的预见性思维包括正确评估病情的预见性思维、恰当应用抢救器材的预见性思维、合理使用抢救药物的预见性思维。[3]抢救工作中护士不能消极地等待医嘱,应与医生一起评估病情,及早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建立起静脉通路,抽血,备好各种抢救器材,如预见病人需要用血管活性等特殊药物时,应事先备两条静脉通路。这样才能及时地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用药依据,为抢救赢得时机。
3.5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很多护士在抢救中专注于抢救病人,会忽视了抢救记录,没有及时书写抢救过程,法律意识薄弱。通过学习各类医疗纠纷的教训资料及相关法律知识,让护士明白及时进行抢救记录的重要性[4],同时强调抢救过程中医嘱核对、复述的重要性,讨论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从而提高了护士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毅,毕越英,张秀英。综合护理急救技术分层模拟训练[J]。护理研究,2002,16(3):178-179。
[2]林瑛,吴爱球。模拟急救在急救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B):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