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桂花诗词(收集5篇)

时间: 2024-08-14 栏目:办公范文

桂花诗词篇1

关键词:扬州唐诗气候环境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00098X),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项目批准编号:GYHY201306064)

一、引言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旧唐书》记载扬州“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中心,安史之乱之后,扬州成为了全国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甚至超过了长安,一度成为唐朝时期的经济中心和命脉,因此,有“天下之盛,杨为首”和“杨一益二”的说法。[1]据《旧唐书》载,在唐朝前期扬州便已是“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中唐以后,扬州发展成为了一座“百货所积”“商贾如织”“刀布金玉积如阜”“雄富冠天下”的城市,是全国最发达的经济都会。扬州的发展在盛唐到晚唐时期达到了历史上极盛的巅峰。经济高度繁荣的扬州也成了文人骚客流连之地,唐朝诗人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了当时扬州的气候环境,[2]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扬州经济的繁荣与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3]

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波动与气候环境条件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4]1932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中国战后的战争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并指出这种动乱――治乱周期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系。[5]近十年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气候环境条件之间呈现出“冷抑暖扬”的特征,即温暖期的气候环境对我国是有利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往往出现在百年尺度的温暖期(如“中世纪暖期”“罗马暖期”等),而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的情况常发生在冷期(如“小冰期”)。在我国过去两千年的历史中可以称得上盛世、中兴、大治局面的社会经济发达繁荣的时期共有31个,其中25个时期出现在气候温暖期或是气候转换时期,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历史上7次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如两汉之交、五代十国、明末清初等,都发生在冷期。[6]唐朝正处于我国历史上气候环境中的温暖时期,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有利于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扬州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与唐朝处于气候温暖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唐诗百首咏扬州》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对唐诗中扬州气候环境的描写与记录的分析,探析唐代扬州经济的繁荣与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唐诗中反映的气候冷暖

气候环境包括气温、降水、气压等多种因素,其中气候冷暖是影响唐代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唐诗百首咏扬州》中找出了46首关于描写唐朝时期扬州气候的诗歌,其中有21首唐诗的描写中涉及气候冷暖,主要从动物、植物两方面描写气温,其中10首唐诗从春、秋两季中物候现象的角度反映了唐代扬州的整体气候环境较为温暖。

大地回春,气温升高,暖春时月的扬州城柳絮纷飞、桃花盛开。在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广陵寒食天,无雾亦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中,寒食节的扬州城天气甚是晴朗,是无雾无烟的明净,温暖时日里,花绽放,柳飘摇,暖暖春风里吹散着丝丝管弦乐曲,一派春城雍容繁华的景象。而扬州城的暮春时节依旧是一片繁华热闹之景,白居易的《隋堤柳》“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描写了大业末年的暮春之际,柳色阴阴,飘忽不定的万千柳枝轻盈如烟,纷纷柳絮更似飘飞而下的雪花,“烟”的静态和“雪”的动态相交织,反映了扬州暮春时依旧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桃花作为春天重要的物候象征,在唐代诗人笔下有比较集中的描写。在杜牧的《扬州三首》“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中,写桃花盛开之时艳丽如霞,“映”字说明桃花之茂,连扬州城都染上了桃花之色。《隋宫春》“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中的“露桃”,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诗中的“露桃”便指桃花,“恨春风”写出了春风不顾桃花愿意与否,春季一到暖风吹拂,桃花便会开放。《隋苑》“红霞一抹广陵春”中更是将桃花作为春季到来的意象象征,此时的桃红宛似天际一抹云霞,诗人处在桃花盛开的温暖气候环境之中,便知道广陵(扬州)的春季已经来到。

在描写扬州春色的唐诗中,柳色如烟,飘絮似雪,桃色宛霞,诗人们采用带有浓烈的春的味道的意象――柳、桃,来反映唐朝时期的扬州处在春季的温暖的气候环境,也正因为这温暖的气候让扬州城朝气蓬勃,有了经济繁荣的气候条件保证。

秋末杜牧作《寄扬州韩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直接描写了在大中二年(848年)深秋的扬州城草木尚未枯调,气候环境较为温暖的现象。诗人们在对扬州秋景的描写中,无论是从植物的角度还是动物的角度,都反映了扬州的秋季依然植物繁茂、动物活跃,金秋时节的扬州桂树青翠茂盛、金桂满枝、芦花纷飞,在盛夏活跃、对温度要求较高的蝉,此时依然鸣叫着,凡此种种都描写了唐朝时期扬州秋季温暖的气候环境。

落叶纷飞,万物肃杀,金秋时节的扬州依旧一片繁华,桂花满枝,清香四溢,桂花成为唐朝诗人用以描写秋季的主要意象,杜牧在《题扬州禅智寺》中描写道:“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香。”通过“蝉”和“秋”二字,可见其时为初秋,秋雨过后,扬州城虽然露出了萧瑟的秋意,但依然有馥郁的桂花香气弥漫在清新温润的空气中。马戴的《广陵曲》以“葱茏桂树枝,高系黄金羁”描写了唐代扬州秋季桂花飘香。诗中以“葱茏”一词形容桂树的青翠茂盛,葱茏满枝,桂花欣欣,生机勃勃,反映了当时秋季气候环境的温暖。诗人以桂树为意象描写着江南扬州的金秋盛景,桂花飘香成为了独属于秋的味道,也写出了当时扬州秋季的气候环境温暖怡人。

芦花如雪,花絮飘飞,唐代繁华的扬州小城秋色甚浓。就如刘长卿在《送陆澧还吴中》“瓜步寒潮送客,扬花暮雨沾衣”中描绘的暮雨霏霏,“扬花”绵绵的晚秋景色。诗中的“瓜步”是指扬子江北岸的瓜埠,诗人站在瓜埠江边,目送远去的客人,扬子江的寒潮随波向远方流去,此时已值深秋。诗中写到的扬花本指柳絮,此处借指芦花,而芦花总是在温度较高的傍晚时分开放,从诗句中描写的傍晚“暮雨”时分芦花纷飞的景象,可见在秋水连天的晚秋,扬州城的气候环境依然较为温暖。

寒蝉鸣曲,凉风残韵,扬州城又是一季秋华。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香”中描写了桂花开放的秋景,方干在《旅次扬州寓居郝氏林亭》“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中记录下了白鹤盘旋而下投向岛屿、寒蝉拖残声飞过别的树枝的现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极工刻画的摹写,以清峭幽迥的意境反映了扬州的秋景。两首诗中共同描写了扬州秋季的秋蝉鸣叫,在方干的这首诗中描写的不再是通常情况下的蝉叫,而是蝉在飞向别的树枝的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音也有其特色,诗人捕捉的是依然活跃、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带来的独特声响和音色,足够诱发读者对扬州生机活跃的秋景的想象。诗中的“曳”字也表明了一种动态。两首诗中通过对蝉的鸣叫及其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唐代扬州的秋季气候环境依然温暖。

唐朝诗人对扬州的描写集中反映在春、秋两季,其中,描写春季常用的意象有柳、桃,描写秋季常用的意象有桂花、芦花、蝉,对这些意象的描写集中反映了唐朝时期扬州城的气候环境较为温暖,为唐代扬州的经济高度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和有力保证。

三、唐诗中记录的气候干湿

李白于开元十六年暮春在黄鹤楼送别朋友时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世人传颂的“千古丽句”引得古今中外无数游客到扬州游览,不但因其“烟花三月”柳絮纷飞的不尽风流和“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绿杨城郭”的江南风光,更因其较为湿润的气候环境。影响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气候要素中气候干湿是另一主要因素,在找出的关于记录唐朝气候的46首唐诗中,有18首唐诗的描写与气候干湿有关,从诗人的直接描述、物候对气候干湿的反映、东风对湿润度的增加以及柳树对水汽调节四个方面选取唐诗16首进行分析。

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扬州湿润多雨,刘禹锡在贞元年间任淮南节度掌书记任内,对江边南塘描摹得具体入微,他在《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中写道:“淮海多夏雨,晓来天始晴。萧条长风至,千里孤云生。卑湿久喧浊,搴开偶虚清。”诗中的“淮海”指淮河下游扬州一带,诗中写唐代扬州夏天晚上经常下雨,到第二天的早上才能雨过天晴,直接表现出了扬州地区夏季降水量充足,诗中第三、四句描写了该地区因多雨的因素导致的低洼潮湿,只有敞开院门才会有流通的清爽空气,足见唐代扬州城空气的湿润度较高。

无论是刘禹锡笔下对“淮海多夏雨”的直接记录,还是从竹子、鹅、苔藓、暮霭的物候描写,都可以反映扬州的气候较为湿润。在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其一“有地惟裁竹,无家不养鹅”写唐代扬州地区竹子广泛种植以及家家都养鹅的常见的农事现象,竹子的生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水分要求较高,要有充足的水分且排水良好,而鹅属于水禽,喜欢在水中游泳,觅食江河、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和水草等,动植物的生长要求直接体现了古代扬州地区湖泊、池塘众多,水源充足的特点。刘轶《过扬州》中的“水落鱼虾常满市,湖多莲芡不论钱”直接反映了唐代扬州湖泊广泛分布,以致水产品供应充足,莲藕和芡实等水生植物价格低廉。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的“青苔满街砌,暮霭生深树”描写了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夕阳西下,在茂密树林中顿生浓浓暮霭,“暮霭”即黄昏时刻产生的雾气。在《隋炀帝宫二首》中,鲍溶记录:“柳塘烟起日西斜,坏宫芳草满人家。”“柳塘烟起”也即柳塘中生起的雾气。青苔喜湿润的生长习性以及暮霭本就为漂浮于空气中的小水滴的实质,反映了秋季的扬州地区气候环境较为湿润。

无论是多夏雨、居所多湿浊的直接描写,还是竹茂禽成群、青苔暮霭的间接反映,诗人在描写唐代扬州的诗句中,都点明了该地区气候环境湿润的特点。而扬州城湿润的水乡特点,也是其成为繁华之都的又一重要气候环境因素。

东风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在描写扬州的唐诗中,从诗人对东风意象的运用中,也可以体现出唐代扬州城的气候环境湿润。选取唐诗中李端《芜城》等诗六首予以说明。在唐代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中的:“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描写了寒食节(即清明前一二日)的东风,即春风,即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盛行的东南风,从海洋吹来的东南风增加了唐代扬州的湿度,提高了温度,带来了扬州春季万物复苏的景象。李端的《芜城》“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描写春风吹拂之际,因其带来的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菁菁绿草已经没了扬州城的路面。权德舆《广陵诗》中的“青楼旭日映,绿野春风情”以及姚合《扬州春词三首》“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更是写出了春风多情,因春风湿润的特点让扬州城都洋溢着一派欣荣向上、笙歌不断的欢快气氛。刘沧的《经炀帝行宫》“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写东风的到来带来芳草萋萋,与前几首所写的都是同一现象,扬州城中的春风,从我国的东部和南部的海洋吹来,带来暖湿气流,增加空气中的湿润度,造就了扬州城温润的气候环境。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仁寿四年,“十一月乙未,幸洛阳。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街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载,隋炀帝亲自种柳,下令在开挖大运河时,要在河旁植柳。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并遍植柳树,使得唐朝时期的扬州出现了“柳色如烟絮如雪”的景象,今天,柳树也成了扬州的市树。大运河的开凿和柳树的繁茂间接增加了唐代扬州空气的湿度。汪遵描写的“夹岸分堤万树余”和江为《隋堤柳》“空馀两岸千株柳,雨叶风花作恨媒”中的“万树余”和“千株柳”都直接从数量上反映了扬州柳树的繁多。窦巩的《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中的“朱槛入云看鸟灭,绿杨如荠绕江流”以荠菜(即野菜)之多喻柳树之多,足见隋柳的覆盖面之大、数量之多。与此描述相似的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隋堤柳》“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中写扬州柳树的种植大约有一千三百里长,虽然诗词描写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也足以证明扬州柳树绿化程度之高。杜牧的《扬州三首》其一“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说明柳树不单种在河堤之上,就连扬州古街道旁也是绿树成荫。李白的《广陵赠别》以“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的生活视角从侧面反映了相同的柳树分布状况。孟迟的《广陵城》中“红映楼台绿绕城,城边春草傍桥生”的“绿”与王士祯的“绿杨城郭”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以“绿”代“柳”,“绿绕城”实指扬州城四周都广植柳树。以上六首诗歌都写出了唐代扬州城柳树的种植面积之广,柳树作为绿色植被,通过根从地下吸收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空气中去,形成雨雪等回流地面,参与地面上的水循环。大量柳树的种植和繁茂加强了水循环中植被的蒸腾作用,从而间接增加了气候环境的湿润度。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密布,水源充足,地理位置优越。在唐诗中既有对唐代扬州地区多雨、雾的直接描写,也有通过竹子、家鹅、苔藓、柳树等意象从物候角度反映唐朝扬州地区整体气候环境较为湿润。唐代扬州的环境不似北方的干燥,也没有南方那般潮湿,温润的气候环境让扬州城成为了一座广受欢迎的经济高度繁荣城市,因此也出现了“八方称辐辏,五达如砥平”的繁盛。

四、结语

在我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干湿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有着一定的影响,近十年研究证明,气候处在温暖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本文研究发现,唐代扬州经济繁荣发生在一个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这一现象在唐诗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描写扬州的大量诗作中,在气候环境冷暖方面,通过对描写扬州的诗句中的具体意象――柳、桃、桂花、芦花、蝉、雨、雾以及东风等的分析得知,诗人们对扬州的描写反映在春、秋两季,集中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扬州整体气候环境温暖。在气候的干湿方面,通过对诗句中描写的唐代扬州地区湿和浊的直接记录、竹子等物候指标对湿润度的反映、东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以及柳树种植增加气候湿度四个方面的分析,集中反映了唐代扬州的气候环境整体较为湿润。

扬州是一座活在唐诗宋词中的千年古城,古运河旁杨柳依依,与这暮雨、春风、离愁绘入唐代诗人的一纸情思,唐诗的远古之音成为现代研究唐代扬州气候的文本资料,诗情画意的气候记录反映了繁华盛极一时的历史时期扬州的气候特点。通过唐诗有关气候环境的记录的分析,从气候的冷暖和干湿两个方面,反映了唐代的扬州是一座经济发达、繁荣的城市。这座曾经历尽沧桑的小城,虽已繁华散尽,却依旧如花灿烂。

参考文献

[1]颜敏.论唐诗中的扬州情节[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2(2).

[2]陈艳芳.唐诗与扬州[J].文学界,2012(5).

[3]李蓓蓓,李忠明,陈园园.气象特色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语文学刊,2013(11).

[4]李忠明,朱秋娟.气候灾异与吴嘉纪诗歌风格的形成[J].阅江学刊,2009(3).

桂花诗词篇2

一个情感真挚充沛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情意,更要把学生的心灵陶冶得圣洁、美丽。营造多种形式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中,去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桂林山水》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初步阅读感受到的美,只是粗浅的美,要想形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交融,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精读细读,深刻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领悟为什么桂林山水的美能位居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究竟美在何处?

为了营造情感阅读氛围,调动学生深入阅读情感,我用诗情画意的导语:“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陈淼先生《桂林山水》中,水是怎样的水?山又是怎样的山呢?”这样的导语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之中,此时,学生情绪昂扬,情不自禁地深情地齐声吟诵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的山是怎样的‘奇’‘秀’‘险’,展示漓江的水是怎样的‘静’‘清’‘绿’。此时此境,学生的情感饱胀得呼之欲出,不时发出惊叹赞美之声!教师抓住时机指导朗读:漓江的水真清啊nga,漓江的水真绿ya,桂林的山真奇啊ya,桂林的山真秀啊wa,接下来指导朗读感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重复出现形成回环的节奏美,桂林的山因水而秀,神姿仙态,漓江的水因山而绿,如情似梦,读来气韵流动,语势圆转,“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茫,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百里漓江一路风景如画,泛舟江上,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时播放同步动态录像来展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景观。最后组织学生男女对读、师生对读、领读、配乐齐读等多种形式将感情朗读推向高潮!形式多样并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朗读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将文中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二、品读写法,创造美

桂花诗词篇3

要了解“三秋”的准确含义,首先,要清楚“三秋”的组成部分,它由数词“三”和名词“秋”组成。“秋”指“秋季”,这没有争议,关键是数词“三”。古诗文中,“三”,一般虚指,泛指多数,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这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再比如成语“三人成虎”,意思是说谣青说的人多了,就让人信以为真了。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三秋”理解为“几个秋季”,比如,柳永的“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就不能理解为“几个秋季的桂花”。因此,要弄清“三秋”的意思,我们就不能习惯性地按照固定熟语推断法去推断文言实词“三”的意义,而是要追根溯源,理清“三秋”的缘由。

“三秋”之“三”跟季节有关。古人将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为了便于称呼,依次为:孟、仲、季。比如秋季即为孟秋、仲秋、季秋三个月。但是即便如此,还是存在一个问题,“三秋”的“三”是指序数词“第三”,还是指基数词“三”?也就是说,“三秋”是指秋季的第三个月,也就是季秋,还是指秋季,即指孟秋、仲秋、季秋这三个月?再以柳永的“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例,这里的“三秋”就存在着如上的争议。

其实,要解决“三秋”问题。还是要将其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结合生活常识来理解,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其词义。从语法结构来看,《望海潮》中的“三秋”是修饰“桂子”(即桂花),俗语云:八月桂花香,不可能说九月桂花香,所以将“三秋”理解为“秋季”,相对来说比较妥当。高中教材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三秋”的例子:“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教材注释为“季秋,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这争议较少,因为后文补充道,“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积水退尽而寒潭清冽,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这写出了九月的景色特征。所以从景物特征来看,这里的“三秋”当然指“季秋”。

当前,关于“三秋”争论最大的应该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般人以为,这里的“三秋”指的是“三年”,以显示那种度日如年的相思情。其实,这是读者的一厢情愿,以为尽可能将时间拉长,就足以显示热恋中男女的恋情。同样,要准确理解“三秋”的含义,还是把它放到语言背景之中。这一句俗语源于《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中所写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和采葛(文中“采萧、采艾”同)的小姑娘之间的恋情,一日不见面,就好像很长时间没见面一样,时间的长度越来越长,从“三月”到“三秋”,最后到“三岁”,所以可以肯定这里的“三秋”不是指“三年”,因为“三岁”就是指“三年”。元代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认为,“三秋则不止三月矣”“三岁则不止三秋矣”。此种说法,相对来说为大家所接受,具体而言,有人认为,这里的“三秋”指的是“三个季度”,也有人认为是“两年多”。不管怎么说,这可以看作“三秋”的引申义了,因为它不是指“秋季”,也不是指“季秋”,而是指一个大致的时间段。这一时间段总是大于三个月而小于三年,

桂花诗词篇4

桂花是荣誉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实行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人们梦寐以求的登科及第,就被称为“蟾宫折桂”。在现代,人们常常把各种比赛的获胜称作夺得了桂冠。其实,“桂冠”一词是舶来品,来自西方,同中国古代的“蟾宫折桂”一样,背后都蕴含着美丽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蟾宫折桂

相传晋武帝时,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出任雍州刺史,晋武帝让他作自我评价。郄诜毫不谦虚地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晋武帝大笑并嘉奖他。后来人们就用“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最早出处。

中国古代每年8月举行科举考试。此时正逢桂花盛开,人们就以“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来比喻科举登科和仕途顺风。围绕着蟾宫折桂,现在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逢考试,考生的家属和亲友便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的意思。

蟾宫:月宫。折桂:科举时代比喻考取功名。

桂冠

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河神珀纳斯的女儿达芙妮长得很漂亮。太阳神阿波罗对她一见钟情,热烈追求她。但是,达芙妮崇尚自由,不愿受感情羁绊,总是逃避太阳神的追求。一天,他们在丛林里相遇了。达芙妮一看是阿波罗,拔腿就跑。阿波罗在后边穷追不舍。一直跑到了大河边,达芙妮跑累了,情急之下请求她父亲把她变成树。看到恋人变成了一株月桂树,阿波罗非常伤感,深情地祝愿道:“愿你的枝叶四季长青,来装饰我的头,装饰我的琴,你会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他小心翼翼地把这株月桂树移植到自己神庙旁边,朝夕相处,并采摘枝叶编成花冠戴在头上,来表示对达芙妮的倾慕和怀念。古希腊人把月桂树看作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枝叶编成冠冕,授予在祭祀太阳神的赛跑中的优胜者。后来在奥林匹亚举行的体育竞技中,他们用桂冠赠给竞技的优胜者。

桂花诗词篇5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走进文本寻“情趣”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自己需先与文本对话,探寻其中的情与趣。认真研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情感,努力挖掘文本中能让课堂生动有趣的“情趣”点,提高教学效率。

琦君在《桂花雨》中用笔墨描绘出了萦绕在家乡旧宅中的桂花之香,回忆着童年时代摇桂花时的童趣与快乐,在心中荡漾起思念家乡的涟漪。“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是作者行文的三条主线,也因此我设置了能使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三大教学环节:细嚼“浸”字,闻花香;演读摇花,玩中乐;玩味词句,品乡情。在课的伊始,我便引出作者父亲所作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语缤纷入梦甜。”并侧重诗中描写桂花香、摇花乐和合家温馨等不同的内容来发散教学相应的各个段落,根据各段落不同的情感体验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诵读此诗,从诗出发理解文章,最后再回到诗中深化感受,使学生在诵读饱含深情的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求激发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融情入文的效果。

二、一举一动需蕴趣――变化形式激“情趣”

新课标要求我们落实“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那么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是形成“生本课堂”的前提条件。积极的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富有变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中的乐趣,给儿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年级阅读设定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目标。语文课堂离不开读,所以教师可以在诵读的形式上花工夫,以读激趣,在读中品文。比如教学《桂花雨》中时,我用“动”与“静”的方式来让学生读父亲的诗,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让孩子们在演读中体会作者在儿时的“摇花之乐”。摇花的快乐让孩子们仿佛和作者一起回到了那一年秋季,此时以一个无忧无虑的孩童的身份去读父亲的诗,便是轻松快乐的,于是我引导学生用歌谣的方式边拍手边晃脑袋有节奏地读,读出儿童的童趣,学生在新奇之中积极参与,在这种“动”的朗读形式下,课堂瞬间活了起来。而学生品读了母亲的话,感受到“思乡情”后,再去读诗,便能用“文静”的方式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柔情,我再加上配乐来感染学生,营造出抒情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想学、乐学。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品析词句悟“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这个工具是语文人文性的载体,字、词、句的品析是学生领悟文本情感的催化剂。

1.咬文嚼字品味情。语文的奥妙就在于作者能用平凡无常的文字蕴含感人至深的情感,即使是一处亭台楼榭,也着人意,哪怕是一方花卉山水,也关乎人情。琦君的《桂花雨》非常优美,字里行间都让人觉得像是浸润在一场芬馥的桂花雨中。桂花之香,弥漫乡情。教学中,我抓住一个“浸”字,带领着孩子细细品味这个“浸”,感受桂花香气之浓、范围之大、时间之久。连小小的细节也是作者抒感的媒介。在静谧的夜晚,母亲不仅仅是“撮一点”,还“洗净双手”、“放入水晶盘中”,“檀香”也成了这个温馨画面中的一景,这些细节都是父母亲对桂花珍爱的表达。读到这,桂花的芬馥已何止弥漫着这个温馨的家、溢遍着整个村庄,更是潜进了她对故乡那深深的记忆之中。

2.关键词句领悟情。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关键句子品读也是领悟文章情感的重要途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是《桂花雨》中母亲的一句话,我在此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概括出母亲的话――“桂花还是故乡的香”,我相机采用“还是故乡的”的句式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每人仿写一句,“月还是故乡的圆”、“水还是故乡的甜”、“酒还是故乡的醇”等,每一个孩子都如诗人般给文字注入了淡淡的乡愁,琦君对故乡的情感已悄悄溜进孩子心灵。

四、终识庐山真面目――触及情境生“情趣”

情境是语言符号和情感体验之间的重要中介,在情境的强烈感染下能促使学生感悟到其中的思想感情。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中善于将音乐的气氛、眼前的画面和课文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弥补儿童思维抽象程度不够的局限,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活动。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销售工作整改报告(整理2篇)
  • 下一篇:绩效考核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