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儒家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起初,我对这个句子理解不透彻,总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并且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先说“心”,再说“眼”,最后说“口”呢?这句话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我对这个问题较上了劲。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弄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查阅资料、询问同学……一系列“程序”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初步的理解:只要心到了,眼神才会集中,眼神集中,能思考问题,才能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但心里觉得还是意犹未尽。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爸不断从书店、办公室带回学生看的书和杂志,供我阅读、学习。我总是囫囵吞枣,三两下就“解决”完一本书。我用自己的钱,在书店买的一些书,也很快“看”完了。可我什么体会,什么好词,什么佳句,知之甚少,收获甚微。我很是不解:千辛万苦读完了这么多书报,怎么还是懂得不多?是不是对这句话理解还不深刻呢?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上再次注意到了朱熹的这句名言。我开始反思,但反思得很浅,只知道读书要认真。可归根到底,我仍然不懂。于是我请教老爸。老爸说了一大堆,我才明白:首先要心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阅读文章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三心二意;其次要眼到,阅读文章,心眼合一,反复思索,并试着自己解答;第三要口到,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并结合老师和同学的回答认真地做比较、分析,最后要认真地总结,从而把文章读懂读透。这才是读书要“三到”的真正涵义。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这句格言对我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曾是一代智慧的象征,在那个遥远且战乱的年代,他的大名依旧遍传天下,他的足智多谋使才学高超的周公瑾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一生的思想结晶都凝聚在诚恳悲壮的《出师表》与用心良苦的《诫子书》中。最是那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尤为深刻,是诸葛亮对儿子一种静能生慧的谆谆教导。无论是伟大的成就,还是至高的荣誉,皆需要淡泊与宁静作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一切梦想与目标才能像高楼大厦般拔地而起。
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正是有了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才使我深受启发,细观往事,不禁讶然,走过的人生路中,一切的不如意竟皆是浮躁酿成的祸,考场上、学习中,缺少的正是这种淡泊、宁静的智慧,急中出祸,静能生慧,这句名言将永伴我一生。
诸葛亮,一把羽毛扇,能如此自在地漫步于乱世三国之中,不仅凭得是他卓越超群的智慧,更是这种淡泊宁静的高尚情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爱那逍遥的背影,更爱这句发人深省的名言,这不仅是一种大智慧,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句名言,点透我心,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照亮前进的路,平静努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