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词汇自测定方法汉字起源字测定方法
当代国内学者主要运用考古文物资料来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由此得出的结论因“对资料的不同定性及汉字起源在阶段上的不同认识而有所不同”[1](P239),有“三千多年说”[2](P16)、“四千—五千年说”[3](P55~58)、“六千多年说”[4]、“七千—八千年说”[5]、“八千多年说”[6]、“九千多年说”[7]、“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说”[8](P74)。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未来还有可能出现更多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考古学的方法只能把年代一步一步向前推移,无法科学地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不可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阿里内(Alinei,Mario)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lexicalself—dating)来测定印欧语言分化的具体年代。这种方法用于建构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新方法,弥补了我国汉字起源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因此,笔者试图提出基于汉字自身来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方法,称作“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本文讨论该方法的理论背景与基本观点,论证其理论可能性。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90年代,阿里内等人根据“乌拉尔连续理论”[14](P3~14)(TheUralicContinuityTheory)提出了“印欧语言研究的旧石器连续范式”[11]、[13](ThePaleolithicContinuityParadigmfortheoriginsofIndo—Europeanlanguages,以下简称PCP)。他们认为,语言的历史要比传统理论界定的几千年久远得多,按照托拜厄斯(Tobias,P.V.)的观点,语言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距今250万~100万年的“能人时代”之前[15](P87~94)。与语言一样,词汇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应该按照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对所有语系及其语言的词汇发展进行历史分期(lexicalperiodization)[13]、[16](P132)。
为测定印欧语言起源及分化的时间,阿里内在指出其它语言年代测定方法——如最早文字记录测定法、语音嬗变测定法、词源测定法、斯瓦迪士[17~18](Swadesh,M.)的语言年代学方法(glottochronologyorlexicostatistics)的各自特点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作为文化与语言系统之间的接口(interface),词汇记录着言语社团无数次文化历史变革的轨迹,是言语社团历史的全景体现,词汇的历史对研究言语社团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有相当大的价值,透过词汇这面镜子可以看清语言发展的整个历史。具体说来,一个词就如同一个考古现场,它揭示的不是某个单一时期的历史,而是像考古层位一样揭示了多个时期的历史,测定一个词产生的年代与考古一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层位与之对应。只要词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事件本身发生的年代可以确定,词产生的年代就可以测定。根据词的不同性质,词汇自测定方法区分了“历史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traceablereferents)和“历史不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untraceablereferents)。人类劳动的所有产物和绝大多数社会产物都产生于特定的时间,指称这些对象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是可测定的,而那些用于指称自然产物、先于人类存在的事物、情感和抽象概念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很难测定,甚至不可测定。
二、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的基本观点
(一)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
阿里内等人提出的PCP了吉布塔(Gimbutas,M.)的“黑海——里海起源说”[19](P155~198)和伦夫鲁(Renfrew,C.)的“小亚细亚起源说”[20],认为印欧语言的分化时间不是红铜时代也不是新石器时代。印欧语言从原始印欧共同语分化成各种非标准变体或方言的过程极为漫长,到冰河时代结束时(距今约1.2万年),原始印欧语已经分化为原始凯尔特语、原始意大利语、原始日耳曼语、原始斯拉夫语、原始波罗的语。自旧石器时代以来,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就一直生活在欧洲[13]、[16](P135)。
关键词:骨;汉字;标识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54-02
一、略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关于汉字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普遍认为,汉字的出现源于符号意识的产生。中国历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由此可推,汉字的起源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象形,第二种是标记。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多种形态,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如图1。
二、汉字的字形特征及表现
(一)不同时期汉字字形的特点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的结构由细的线条组成,多用直笔,转弯处大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
金文是通过浇铸而成的,所以笔画粗壮肥大,特别丰满。在结构和笔画上,金文往往更整齐、方正,图画特征降低,文字的符号性增强。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使用的标准字体,相比大篆在字形上简化了许多,笔画更简单,结构更匀称、整齐,线条略带弯曲,偏旁也相对比较固定,字型进一步区域定型化,小篆是第一个规范隶书的诞生在汉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书变古汉字的曲折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新的笔画,打破了古代汉字的基本体式,变汉字为扁方形字体。
楷书使汉字完全变为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楷书的书写非常整齐,具有整体感。不同字形的宽窄、长短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在整齐之中又不显不呆板拘谨。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草书,指不论何体,凡是写的草率,随便的字,都可以称之为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书体。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以后今草和楷书盛行时出现的一种字体,行书具有楷书的基本间架结构,富有艺术气质。
汉字字形的历史演变。是因为文字的社会流通,需要有标准规范的字形,它是由标准字体-变异-再规范-再变异的。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是曲折式,是螺旋式的发展。
(二)汉字与字母文字的特点与区别
中国的汉字构成比较复杂,它更多继承了早期象形的图案;而字母文字就如西方的文化一样,更直白更简单。英文字母字型是具有高级抽象的造型,它不具备东方文字复杂的含义,但它却表明出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简单而抽象的,基本上所有字型来源于自然界的造型。
汉字与字母文字比较起来,其各有各的特点。字母文字的一个显著的历史特性就是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字语言,汉字与字母文字差异很大,最主要的就是因为汉字是源于自然、源于社会,历经历史的沉淀更加趋于完善,是更科学、更理性、更合乎逻辑的文字;字母文字所组成的单词,更像是字母符号进行游戏组合,完全割断了文字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内在必然联系,随着文字的发展,虽然也有了字根、词缀,历史上也不断通过字母的细微变化而产生出新的文字来,即便这样也无法改变其毫无生机缺少理性的刻板的内在实质。这就是这两者之间具有的本质区别。
汉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汉字一个字本身就代表一种或多种意义,这一点,字母文字却不能完成。在中国历史上文人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书体与书法作品的同时,民间的艺术家也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无数巧妙和很有趣的字体图形。这样看来,汉字不只是象征交流信息语言符号的工具,更像个性品味极强的艺术品而大放异彩。
(三)汉字相对字母文字的优越性表现
现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字母文字,而我国则是一直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问其原因,字母文字的鼻祖还是象形文字。汉字的原始雏形源于图画,汉字是图形文字的代表,字母则是拼音文字的代表。但只有汉字在具备文字基本要素的同时,而同时又具备其装饰符号的功能,也就是审美功能,特别是古老象形文字。汉字造字之初就具有图形特征。
字母文字的构成则用几十万个字母组合才能表述,而且创造新词生硬不易;汉字简约,表达同样的内容,汉文简洁精短,英文字母则繁杂冗长;汉字结构优美大方,其书法自古至今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奇葩。
三、汉字在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一)汉字标识存在的价值
汉字标识以其文化性、时尚感及图形化的双重作用在标识设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特别是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企业的标志设计,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演进为真正的文字信息传达媒介。
汉字标志的个性化特征使它在标志设计中独具魅力,失去个性的设计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商业,企业将更加重视运用标志设计来塑造品牌,塑造自身企业形象。与此同时,海外设计将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设计也将走向国际市场,设计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是挑战又是机遇,设计既不能一味的守旧,也不能全盘西化,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地融合世界艺术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也许这才是设计的成功做法。
(二)汉字在标识设计中的表现
在运用古汉字为设计元素的标志设计中,我们要善于从汉字中吸取精华,使之更具意蕴美。中国的实力不断壮大,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人支持民族文化,外国人也越来越多的钟爱汉文化。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一个传统图形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具有特定的标识含义。“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适合中国特点,她作为一种表达的主要形式,传统的汉字书法,印章和中文的艺术形式与奥运会标识完美的结合起来,通过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段,巧妙地把京字转化为一个向前奔跑,舞动迎接胜利的人形。标志以印章形式出现代表了一种承诺,表示中国将举办好这次奥运。借中国书法之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欢舞的人,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理念。手书“北京2008”如图2借汉字形态之神韵,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划中。标志主题色运用中国红为标准色,突出欢悦、喜庆的格调,非常富有历史内涵、时代特征和文化象征意义,极具视觉冲击力。这一独具艺术魅力的作品已被世界各界人士所认同,它是标志设计领域通过对中国汉字抽象化,符号化的成功实例。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字具有图形化和符号化的形态语言,其图形符号的特征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大有文章可做。与字母文字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针对汉字这一特殊的、具有自身深厚底蕴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质。通过完美的构思,加之合适的表达使得汉字标识设计在传达之中有着文化的特质,在文化特质的理解之中促成新企业的发展,在造型之中将生活具体化。在相互关联中在发展汉字标识设计。使汉字标识设计更加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国伦.现代标志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关键词】汉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选题定位
写中国字,做中国人!但是对于中国汉字,只有亲近他、了解他,才可能喜爱他、才能更好地表现他,所以汉字文化是孩子们必须了解的。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汉字》一课,恰好能给予学生一个接触汉字,感受汉字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机会。
二、技术优势
对于本专题,在常规教学中会出现以下两个难题:
1.汉字是表意文字,由图形发展而来,其内在艺术性、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身的形象美在常规教学中很难得到充分展示。
2.“汉字”专题讲授需要大量资源的补充支持。
那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使以上两个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色彩丰富、生动性增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汉字,亲近汉字,也有助于教者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策略目标
对于本课在设计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三点:学生缺少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对于前两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孩子们普遍缺少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中国字符号性的优秀,也因此无法意识到古人的聪明!他们需要感受到文字,经历一次愉悦的文化洗礼。对于第三个问题,我想结合我的具体设计进行介绍。
有以上三个思考,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
1.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历史和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2.能力目标: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汉字构造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四、设计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桥梁、以兴趣教学为主线、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以了解汉字为目的。
五、教学设计
现在我来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同时也是来具体回答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
(一)走进汉字王国
这一环节作为本课的导入,通过播放动画《有意思的汉字》,给予学生任务性问题: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播放由汉字演绎的动画,展现了在常规教学中所难表现出的形象美,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为下面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遨游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因为整个课件基调都是在童话般的氛围中开始的,那么为了配合这样的情境,将教学重点部分的三个模块,设计为“三扇大门”。并且画面中右侧的“资源导航”为这一环节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信息,使课件既可以是教师课上的讲授课件,又可以成为学生课下的自学课件。
第一模块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汉字。我国的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国最早的字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演变呢?让我们共同打开王国的第一扇大门――汉字之史。
⒈汉字起源
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那么从古至今,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都有哪些呢?它们的可信度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在这里提供了四种起源说,它们分别是:a.结绳说;b.八卦说;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让学生结合课件所提供的图片和可信度的解说自主阅读,确定“汉字起源于图画”。)
⒉汉字演变
结合刚才所学,观看视频《汉字形体的演变》,提出任务性问题:你能尝试着概括出汉字演变的过程吗?大体过程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视听,认真归纳。通过对“汉字之史”的学习,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历史的了解”。)
第二模块
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学习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打开王国的第二扇大门――汉字之奇。
⒈构造方式。“六书”即为: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e.转注;f.假借。其中前四个是指造字之法,后两个为用字之道。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师生共同观看视频讲解,并结合文字定义,互助学习,得出结论。)
⒉自我检测
(设计意图:这是利用Flash自制的一个检测游戏,通过以上的学习,检测对四种“造字之法”辨析和理解,做到即检即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特点的了解”。)
第三模块
(设计意图: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第三扇大门――汉字之趣,让学生在游戏和生活中进一步体味、感受。从而完成情感目标中提出的“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致谢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为了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即“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我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致谢汉字王国。)
⒈七嘴八舌话汉字
研究探讨:⑴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⑵你认为汉字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⑶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好不好?
(设计意图:在之前所学基础上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了汉字的价值,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达到理性思维阶段,自觉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⒉“啄木鸟行动”
开展“啄木鸟行动”,分组到校园或街道调查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和不准确拼音等情况,并形成报告,请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⒊给我留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讨论、交流,便于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实现了教学难点的实破,从而也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拓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