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中学教育知识(收集3篇)

时间: 2024-08-19 栏目:办公范文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缄默知识教师教育教学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一种深埋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知识,是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的,但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它通常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加以表述,而是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的一类知识。这种知识能在我们面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时,施加一种强烈的影响。然而人们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并没有给予足够充分的注意和重视。但这并不能说明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相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

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缄默知识目前并不为人们所知,但研究者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即缄默知识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影响非常复杂。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①“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②因此,只有对缄默知识有充分的认识、了解,人类才能获得更多的显性知识;只有借助于缄默知识的力量,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可能。

可以说,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人类所拥有的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实质上都植根于缄默知识。显性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也都依赖于缄默知识,都必须有缄默知识的支撑。在许多情境中,缄默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的外形。这就是说在人的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缄默知识,它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它是最丰富的提取显性知识的素材库,只有缄默知识的参与,才能理解外在的显性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创造一个新的知识框架,否则只能是机械地模仿或言语复述”③。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对显性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运用,却忽视了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将一般意义上的技巧如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予以个性化、实践化,使其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独特的知识后,才能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实际的影响,而这种个人独特的知识正是缄默知识。恰恰是这些缄默知识使教师具有了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里所说的技巧并不只是从书本中所学到的技巧,虽然从书本中学习到的技巧(显性知识)是有用的,但是它却是很不充分的。就像一个科学家,他要想做出科学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许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科学技巧”,或者说必须将那些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记录、描述、资料分析等方面个性化、实践化,转变为他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使之成为他自己科学实践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好比教一个人学游泳,无论你怎样把游泳规则这种显性知识教给他,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他必须在此过程中对这些规则进行个性化理解,并且从中发展出只有自己运动着的身体才能够理解的新规则。没有这种对游泳规则的个性化的理解与应用,他就不可能学会游泳这一技巧。

这些通过学习者亲身经历所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缄默知识,由于它融入了学习者特定生活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包括那些不可言喻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因此这种知识对学习者本人而言是生动的、鲜活的。而且这种知识也是影响、指导学习者目前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真正的知识。可以说,与显性知识相比,这种缄默知识才真正是一个人自己的、使其终生受益的知识。尽管它的获取相对来说较为缓慢,但一经拥有就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与行动。因此,与教师从书本中所学到的显性知识相比,教师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缄默知识才是真正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挥作用的知识,并且这种缄默知识对其从书本中获得的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头脑中的缄默知识由于先入为主,构成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底色。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要进入教师的大脑,都要先经过教师本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加工,并最终在他们原有旧观念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观念大厦。在这个构建过程中,教师原有的旧缄默知识可能就会起到导向作用。

虽然缄默知识对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但并不能否定显性知识的作用,应该说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教师的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看,如果教师没有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那么教师缄默的教育教学知识就无从发展。反之,如果没有教师缄默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揭示、分析和批判,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或显性的教育教学知识也就不能转变为教师真正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就不能够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认识到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或显性的教育教学知识的重要性,还应意识到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更好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更好地发挥缄默知识对显性知识应有的导向作用,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缄默知识的存在,但它实际上却影响着教师对有关问题的看法,也影响着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实践方面,缄默知识可以使我们在面临各种复杂因素时能克服信息不充分的缺陷或者在繁多的信息面前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④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与认知偏好、情感偏好密切相关的缄默知识会自动地影响着个人判断和决策,与缄默知识有关的直觉、经验等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摸索、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丰富的想法和做法得到提炼和升华,使个人的缄默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从而更好地支配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反复摸索、反思,建构起来的缄默知识,会对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引导教师下意识地行动。例如:假如在教师的观念中存在着“教学就是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活动”的缄默知识,那么教师就会在这种缄默知识观的引导下,将自己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智力的发展及能力的培养上。可以说教师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随时随地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作用、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所拥有的丰富合理的缄默知识会自觉地改善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总之,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持的态度、价值取向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缄默的教育价值观、缄默的学生观、缄默教育教学观等观念的影响和控制的,并且教师的这种缄默的观念将最终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效率。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受其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影响而形成的。教师所拥有的这种缄默知识镶嵌于教师心灵深处,时时刻刻地支配着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处理教育教学事件的方式。教师的这种缄默知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因而它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真正支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知识。简言之,教师日常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

注释:

①R.J.Sternberg.Whatdoweknowabouttacitknowledge?Makingthetacitbecomeexplicit[A].R.J.Sternberg&J.A.Horvath,ed..Tacitknowledgeinprofessionalpractice:researcherandpractitionerperspectives[C].Lond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1999:263.

②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1-108.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运动物理学知识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131-03

体育教学中有不少学生成绩不理想,除了较差的身体素质外,错误的动作习惯往往是影响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力学、运动学知识,指导学生改进动作,正确理解标准体育动作中蕴含的物理学知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他们看到自己学过的一些物理知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体质。

下面是笔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个普遍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老师,我们最怕800米、1000米测试,怎样提高成绩”

许多学生非常害怕国家学生体质测试项目中的800米和1000米跑,总是询问提高这两个项目成绩的秘诀。要提升成绩和发展学生耐力素质,提高学生奔跑中的有氧与无氧代谢能力当然很重要,但教学训练中也常常看到很多学生跑步成绩差,动作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影响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学生长期形成的错误奔跑习惯,要得到根本改变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从动作的力学原理上讲清讲透,学生很难真心配合老师改掉自己的毛病,提高体育成绩。如跑步中上肢的摆动问题、下肢的蹬地问题、大小腿的折叠问题、上下肢的协调配合问题、身体重心的平稳问题、速度的均衡性问题……这些问题大都能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一些物理知识加以解释,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跑步过程中的身体运动包含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身体整体的水平运动,二是上下肢分别围绕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的周期性摆动。如何提高肢体的转动效率,推动整个身体实现合理高效的水平位移,这需要对动作的各个环节有正确的认识。

跑步过程中支撑腿蹬地后,不少学生忽视小腿以膝关节为轴的积极折叠,小腿托着跑得既吃力又难看。对此,教师一味强求学生注意大小腿折叠,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已学过的力学知识,强调想要提高蹬腿后的前摆速度,缩短摆动腿的转动半径至关重要。因为积极折叠能有效缩短摆动腿的转动半径,减小摆动腿的转动惯量,减少转动阻力,加快下肢的摆动速度。因此,跑步蹬地后正确的摆腿方法是,小腿以膝关节为轴,脚后跟尽力向臀部靠近,形成有效折叠,学生理解了折叠的原理和意义后,改进动作是很容易的。

跑步中上肢的摆动也非常重要,但很多学生不理解,总认为跑步是用腿来跑,上肢的动作无关紧要。实际教学训练中,单纯要求学生模仿正确的摆臂动作,重复练习,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重复单调枯燥的摆臂练习。若想得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所学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引导学生观察跑步过程中上下肢的摆动特点。学生会发现上下肢的摆动频率惊人的一致,同侧肢体的摆动方向相反,上肢的摆动幅度会与下肢的摆动幅度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小。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跑步过程中下肢为什么会与上肢协同摆动?当学生了解到,上下肢的同步摆动首先是维持身体平衡,其次是上肢正确有力的摆动产生的能量会不断转移到下肢,上肢有力的前摆与迅速制动,其产生的动量(矩)不会消失,会沿着身体躯干及下肢骨干这一运动链条迅速传递到地面,使足底对地面的作用力瞬间增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返给足底的支撑反作用力也会同步等量增大,使得蹬踏更有力,跑得更快。认识到这些,学生自然会主动改正以往错误的奔跑习惯。

跑步过程中,也有不少学生上肢摆动虽然积极,但方法错误。譬如,上肢摆动时肘关节角度太大,摆动半径过长,这样的摆动阻力大、速度慢。根据跑动中上下肢同步运动的现实,如此摆臂会直接影响跑步时腿的摆动速度,进而影响跑步成绩。再如,上肢左右摆动幅度过大,上肢的摆动方向与下肢的摆动方向不一致,导致跑步时整个身体重心不稳,身体产生较大的左右晃动,影响奔跑速度。如果把跑步的人体看成一个运动的质点,身体左右晃动,质点的运动轨迹必然是一条来回摆动很大的波形线而非直线,所以这样的摆臂必然会使身体行程大大超过实际测试距离。教学中,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中典型的正反面范例,作为一面镜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改进错误动作,提高成绩。

在800米、1000米测试的过程中,还常常看到有些学生频繁变换跑速,忽快忽慢,教师应明确指出这样的跑法很费力,比匀速奔跑要消耗更多体力,并指导学生从牛顿第二定律中寻找答案。通过研究,学生们会发现频繁变换跑速,实际相当于频繁改变身体的运动状态,使身体不停地产生加速度,会额外消耗体力,这样跑不如匀速跑更省力。

二“老师,我立定跳远时怎么总是使不上劲,跳不远”

立定跳远成绩的好差与很多因素有关,好的身体素质当然很重要,但符合力学原理的屈膝、摆臂、制动、发力更是立定跳远起跳的关键环节。恰如跑步一样,很多学生之所以跳不远,首先是忽视了起跳前合理的上肢预摆对立定跳远的重要性,总认为起跳是腿上的事儿,没有领会到大幅度快速摆臂与迅速制动的力学意义。亦如跑步一样,上肢协调、大幅度摆动所产生的动量(矩),会在制动的瞬间沿着身体躯干及下肢运动链迅速地传递到地面,增加起跳瞬间足底对地面的作用力,同时获得地面给予的超出体重两至三倍的支撑反作用力,促使人跳得更远。这一用力过程包含了动量(矩)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体育运动中的经典运用。

为了验证立定跳远的快速摆臂与迅速制动,会导致学生体重瞬时增大的结论,笔者曾组织学生做了相关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取一个带刻度指针盘的体重计,让学生站在秤面上,要求他们仔细观察静立在秤面上与双臂前后摆动时,秤盘指针读数如何变化。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们清楚地看到静立在秤面上体重是正常的,而站在秤面上双臂摆动,秤盘的指针读数会发生变化,体重会减小或增加。双臂向着地面方向快速摆动,也就是下摆时秤盘指针迅速逆时针摆动,体重减小;双臂逆着地面的方向快速摆动,也就是上摆时秤盘指针会迅速顺时针摆动,体重增加。摆臂的幅度越大、速度越快、制动越急,秤盘读数的增加或减小的改变量越大,特别是双臂逆着地面的方向由下向上加速摆动并突然制动时,制动的瞬时秤盘读数会大过本身体重的三倍左右。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认识到有效的摆臂与快速制动对瞬间获得支撑反作用力的重要性,自然重视起跳前的摆臂。当然,摆臂、制动与起跳的衔接必须一气呵成,不能脱节,否则再大的摆臂动量矩也难以转化成有效的支撑反作用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出立定跳远相当于运动力学中的斜上抛运动,提醒学生回顾斜上抛运动的抛射角度与抛射距离的规律,引导学生注意立定跳远的起跳角度。看到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

三“老师,我们班几个人的百米速度都比他们班的选手快,而4×100m接力赛为什么总跑不过人家”

学校运动会前,九(1)班的几个学生向我抱怨他们几个的百米速度都比九(4)班的选手要快,但在前两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上,他们班的4×100米接力赛却都败给了九(4)班,很不服气,想在初三的田径运动会上“复仇”。基于他们的实力,笔者引导这几位同学在接力跑的传接棒上下功夫。首先提示他们,接力的关键就是要求下一棒能接续上一棒的“力”,简言之就是要想办法接续上一棒队员的速度,尽可能减少传接棒时的速度损耗。要顺利实现这个目标,传接棒的队员在传接棒瞬间,在保持快速奔跑的同时须尽量减小传接棒瞬间两人的相对速度差,努力使传接棒瞬间相对速度差为零,这样传接棒就会又快又稳。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笔者引导学生观看飞机空中加油的视频,同学们得出结论,要实现高速飞行状态下飞机的空中加油成功,前提条件是要保持两架相邻飞机的相对速度差为零。同理,快速奔跑状态下的传接棒,瞬间速度差越小,传接棒效率就越高越可靠。明白了这个道理,4×100米接力赛中,在20米接力区内传棒的队员不再刻意减速,接棒队员也不再被动地等待接棒,追求快速奔跑状态下的速度差最小化接棒,使他们顺利地战胜了对手,“复仇”成功。

四“老师,我怎么总是接不好球,接球时不是接不住就是总受伤”

在篮球传接球教学中,许多学生抱怨接不住球,教师只是简单强调苦练,效果往往不佳。对中学生而言,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合理地引入一些力学原理是明智的。根据牛顿惯性定律,飞行状态的篮球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接球者在接球的瞬间,要把每秒数十米飞行状态中的球变成手中“听话”的球,其加速度的改变量是很大的,如果没有策略地生硬接球,球的冲力会产生撞击效果,必然接不稳,弄不好还会伤人。科学的接球策略是,面对来球伸手迎球,在球与手碰撞的瞬间屈肘,身体重心后撤做相应退让动作,拉长接球动作的线路长度,延长接球时间,缓解快速来球的冲力,减小来球的冲击和伤害。这一接球过程是冲量定理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运用。

体育运动中这一定理的运用十分普遍,如跳远比赛中使用的沙坑、跳高项目中使用的海绵包、许多富于弹性的鞋底、拳击手套及沙袋中的弹性填充材料等,这些都是为了延长两个物体撞击时力的作用时间,减小冲击力,因为物体撞击瞬间的冲力大小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成正比,与撞击时的作用时间成反比。明白了这一原理,学生在足球、排球等很多球类运动的接球技术中能得以运用。球类运动的接球包括很多跳起落地的缓冲动作,由于重力作用从高处落下时,为了减小地面对人体的冲力,我们可利用下肢几个大关节顺次弯曲退让缓冲,延长落地时地面冲力的作用时间,减小快速落地时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所以,学好、用好动量定理和冲量的概念,掌握减小冲力的方法,不仅对体育运动本身的优化,对体育运动中的自我保护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对一些体育动作原理的讲解和错误动作的纠正,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物理学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热情,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必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设、赵焕彬主编.运动生物力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洪迪安.运动生物力学教学中的“动量传递”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4(3)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篇3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使用一些软件工具和教学策略来进行知识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在传统发展观下,多以经济学或伦理学的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便是效率兼顾公平的观点也明显带着“追求效率”的痕迹。

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发展观把效率和公平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为我们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合理制度安排下,兼顾效率提升与实现公平之间可能的,即通过差异管理、小组合作管理和自主管理,它们之间能够协调与相互促进,这将有利于整个课堂教学管理活动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教学中的知识管理

有研究者从知识管理的目的、过程、要素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概括而言,知识管理是帮助个人和组织获取、存储、、共享以及创造知识的过程,它使得知识被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增值。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将合适的内容分发到合适的人手中,并使之做出合适的决策。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图书馆、教育等领域也开始运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的分类,教学中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的显性知识主要指的是教材、教案、课堂记录、学生作业、学习成绩等信息;而教学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学情况的各种信息。

二、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常用软件

目前,许多教师常常使用一些工具软件来辅助教学,这些软件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知识管理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些在教学中常用的知识管理软件工具:

1、教学知识管理软件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和共享。搜集内容包括:教案、论文、课本、教研活动、计划总结、试题库、教学随笔、学生作品等,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办公、教学等活动。

2、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帮助师生在计算机上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和学生可以用它整理头脑中的概念、思想,也可以记录下讨论过程中的思想火花。

3、电子教室是一种课堂教学管理工具。教师可以用它来进行课堂点名、分组、课堂演示、师生交流等活动,还可以创建教师素材库。

4、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交流、协作的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教学资料、学习任务、学生成绩等内容,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组织网上讨论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下载资料、学习成果、进行网络协作学习、请求学习帮助等。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拥有个性化的界面和知识库。

5、博客,是一种网络日志。用户可以用它在网络上各种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它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可以不断地更新。师生可以在上面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和学习心得,并且可以在评论中看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6、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以为师生提供个人知识管理服务。师生可以用它来收集、整理、查阅自己的知识库,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常用策略

知识管理理论在企业、政府等机构的应用中总结了很多知识管理策略,把这些策略借鉴到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进行资料整理,对教学资料、学生档案袋、教学日志等显性知识进行分析、组织、归类,使之结构化。资料的整理可以按主题、班级、文件的名称、作者、创建日期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2、建立学生档案袋,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计划、个人作品、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成绩等信息,当学生参加了小组协作学习时,档案袋中还应包括小组总体成绩、组员的分工和贡献、小组成果等。

3、组织小组协作学习,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发挥各自的特长。分组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分组,可以根据学号、座位随机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年龄等进行异构分组,还可以根据特定的任务和教学情景进行角色分组。

4、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一些小的奖励,来促进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特长,督促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开阔学习思路。

5、让学生从做中学,给学生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景的学习帮助,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隐性知识。

6、在教学中组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在自由平等的讨论氛围中,师生很容易激发出灵感,产生出独特而新颖的观点。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使用不同的讨论交流模式,设置开放式的问题,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组织讨论。

总之,知识管理理论正在不断地发展,在其它领域也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应该参考其它领域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食堂仓库管理员工作职责(收集5篇)
  • 下一篇:制造业下半年工作计划(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