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收集5篇)

时间: 2024-08-20 栏目:办公范文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1

【关键词】实践导向;应用型外贸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B

2008年以来,北方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围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初步总结出了一套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体系,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原因

以实践为导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方向。前者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目的,后者是实现该目的的手段。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客观需要

2010年对北京多所高校的国贸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外贸企业“招聘难”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难”同时存在。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再体现在数量上,而是更加注重人才质量。他们往往更加青睐应用型人才,即重视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贸易纠纷处理和解决能力等。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性的内在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涉外性的特点。首先,国际贸易实务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买卖的具体过程,包括贸易合同的磋商、签订和履行、贸易术语的选择、商品定价、国际结算、货物运输和保险、商检索赔和仲裁等各个环节。以上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操作实践,仅凭理论知识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理解国际贸易的实质。其次,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知识面广。例如一则贸易纠纷的解决和处理需要运用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法、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外贸英语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以上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必须与贸易实践相结合。最后,国际贸易实务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环节、单证制作、贸易术语、合同文本、交易磋商等必须通过外语来实现,而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提高。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在特征决定了教学改革必须以实践为导向。

二、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具备扎实全面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反映了外贸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是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可分为贸易理论、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三部分。国贸专业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由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知识目标重点是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两部分。在业务知识方面,要求熟练掌握进出口各个业务环节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国际贸易运输和保险、国际结算、成本核算、商检、索赔等。在贸易政策方面,不仅要掌握相应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还要了解国内外经贸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协定、WTO规则等。

(二)能力目标

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希望招聘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外贸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进出口合同的操作能力、单证的缮制和审核能力、贸易纠纷的处理能力等。沟通交流能力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培养应该成为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

(三)素质目标

传统教育模式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素质培养。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素质摆在首要位置。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成为外贸企业招聘人才的基本准则。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也应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重要目标。

三、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

(一)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根植于外贸业务实践,对于书本中抽象的贸易术语、支付方式、运输保险、贸易纠纷等重点难点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无法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引入适当的案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两种案例讨论方式:1.师生讨论。由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结合紧密,体现国际贸易发展最新进展的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4~5人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并推举代表对本小组意见进行总结和陈述,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争论。案例讨论不预设惟一答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决方式,开展开放式讨论。2.学生讨论。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贸易实践,课下查找资料,在小组内部分析和讨论,设计原创案例或选择实际案例,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各个小组分别走上讲堂向其他小组成员演示案例,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并提出意见或解决办法,展开广泛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和案例本身进行点评。案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主要有半英语型、混合型和全英语型三种模式。半英语型是指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贸易术语等内容,考试采取中文形式。混合型是以英语教学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作业、考试等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全英语型是指教学、教材、板书、试卷全部使用英文。国贸实务课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商品运输和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相对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操作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可分别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知识章节,主要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即以英文授课为主,课件内容主要是英文,同时对于难以理解的业务术语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对于重点难点章节,采用半英语型双语教学模式,即用中文难点部分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但案例讨论、单证制作和作业则全部为英文。灵活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用英语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提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三)进行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

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比重,达到近20%。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入多媒体立体式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网络资源

网络化和电子化是新时期国际贸易实务的显著特征。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涉及业务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外汇牌价、航运信息、金融保险、国际结算、电子海关、检验检疫等业务环节,还包括国际商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贸易协调机构,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法规的颁布和管理机构,如商务部、海关、外汇管理局等,还有各种外贸专业论坛,如福步论坛、精英外贸论坛等。把以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交易磋商内容以后,可组织学生在实验课上浏览一些著名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如英文版阿里巴巴等。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产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身份寻找潜在客户,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和竞争对手情况,发送建交函、进行询盘或发盘。网络资源的利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2.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一方面,引入多种外贸模拟教学软件,如世格外贸和TMT教学软件等,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贸易实验环境。例如,在课堂讲授运输、保险和国际结算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利用世格外贸单证软件制作提单、保险单、汇票、信用证等相关单据,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外贸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设立银行、海关、商检局、外管局等服务窗口。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外贸公司,利用世格SIMTRADE软件,以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出口银行的身份在各个服务窗口模拟完成各个贸易环节。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过程教育

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了过程教育的观点,他认为,不是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中研究教育、课程与教学,而只是对过程中的某些结果进行静态分析,这是现代教育和课程研究的最大弊端。传统的目标式教育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期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过程式教育则强调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性贯穿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因此注重过程教育应该是纵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主线。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教育探索。除了在案例讨论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立体式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过程教育的思想以外,还可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和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专家进课堂”活动,把专家学者或外贸业务第一线的优秀往届毕业生“请进来”,向学生讲述实际外贸案例,解答业务知识和工作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有更加切实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过程教育意味着必须对成绩考评方式进行改革。改变重期末轻平时的传统考核方式,使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0%。除了闭卷笔试外,还增加了期末面试、课堂讨论、课内实验等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向学生传递了“功夫在平时”的思想,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国际惯例、新的运输保险方式、新的国际结算方式、新的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国际贸易实务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以实践为导向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约翰·科布,马晓梅译.过程教育[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20-25.

[2]李同芳.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74-75.

[3]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集体经济,2010(12):179-180.

[4]于晓燕,马有才.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74-76.

[5]李国.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改革与开放,2009(10):215-216.

[6]刘育松,张思思,谢朝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高等教育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9):132-134.

[7]尹今格,孔洁.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8(19).

[8]徐争辉,赵立华,张群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08(6):120-121.

“Practice-oriented”TeachingReformExplorationonInternationalTradePractice

——ACasefromNorthChinaTechnologyUniversity

Abstract:ThemostnotablefeatureofInternationalTradePracticeispracticalness.BasedonexperiencesofNorthChinaTechnologyUniversity,thispaperelaboratesthereasonsforInternationalTradePracticeTeachingreform,presentstheknowledgeobjects,abilityobjectsandqualityobjectsofInternationalTradePracticeeducation,andsummarizestheteachingmethodssystem.Finally,thispaperindicatesthatpractice-orientedteachingreformistheonlywayforInternationalTradePracticeeducationandhopetoprovidesomeideasforthe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TradePractice.

Keywords:practice,applicativeforeigntradetalents,teachingreform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2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顺应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部需求,从而提振本国经济。与此同时,政府的经济政策行为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的发展,随着经济学界研究的深入,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影响也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立足于多方研究资料,着力分析国内需求和国际贸易的关联程度,通过对这一关联程度的探究,进而把握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

内需;国际贸易;格局影响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5502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迅速蔓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各国经济均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经济疲软萧条,国际贸易大幅跳水,强烈的本土保护主义情绪甚嚣尘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贸易体,在这场经济危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为此,中国先后出台了众多拉动内需、提振经济的政策,例如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图实现经济危机当中的软着陆。中国于危机中采取的经济政策在拉动内需、提振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彼时的国际贸易格局。

1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格局研究现状

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格局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这一问题关系着各国政府如何看待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内部需求存在差异而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何种影响。当前研究表明,诸如收入水平、特殊偏好、地理生态、价格相对值等因素会对国内需求产生影响,而国内需求在组分与结构上的不同又会对国际贸易格局的产生起到作用。国内需求不仅仅是一个停滞的概念,其自身也在动态演化,某产品或者技术的国内高需求往往会演变成为拥有该产品或者技术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国内需求对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展开多方位的思考,将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有效联系起来从而帮助研究。认识到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我们只要从国内需求入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探求到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态。

2中国内需与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2.1中国内需发展概况

一般而言,内需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大部分。投资需求的主体是企业,消费需求的主体是国内居民与政府支出。因而,围绕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是中国制定拉伸内需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随着人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消费水平节节攀升,这是我们内需不断拉伸的基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历年居民消费总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排除国际利率波动因素,中国国内内需需求强劲,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以2005年为节点,内需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2.2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对外贸易局面发生质的改变;第二个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贸易又上新的台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除了在1998、2009年两次经济危机中有所下降之外,呈现出连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攀升,在世界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扩大,目前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额度也占到世界贸易额的十分之一。

3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影响的因素

3.1收入水平的影响

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于不同等级的商品的消费比例。例如,对于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其居民购买奢侈品的比例就要高于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国家。在这个大的前提之下,由于不同国家居民收入水平存在着差异,就造成了国内需求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层次与结构。以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二战的经济复兴之后,日本一直处于人均收入高水平的国家行列内,其国民享有世界范围来看的高收入待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建立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以精密仪器、核心部件等高精尖产品供应需求,世界各国也被日本高精尖产品所吸引扩大了对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日本对于高精尖产品的严格品控也创造出来了原料全球采购、成品本土生产、对外再出口的国际贸易生产协作新格局。

3.2特殊偏好的影响

由于民族、风俗、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国内需求也存在特殊的偏好,既存在着天然的、本质性的层次结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国家对于不同产品的喜好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对于动漫产品、电子产品的要求,法国人对于服装、香水的要求等等,都存在着事实上特定偏好。就单独的商品而言,特殊的偏好对该产品的高层次需求信息一般较难获取,但依然可以经由分析长期贸易的大量数据后的得出相应偏好模式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开展研究。

3.3地理生态的影响

地理生态因素也能从诸多方面影响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这种因素往往也要被考虑进厂商商品的生产与服务的提供中去。以欧洲中部国家瑞士为例,瑞士是一个冬夏差距相对较小的山地国家,冬夏的相对差异较小使得当地市场的夏季用品与冬季用品都十分畅销,形成了独特的跨季节经济体系,加之瑞士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位居世界第一,也间接地强化了这种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冬夏相对差异较小的特殊地理生态因素也导致瑞士夏天不需要安装空调,因而瑞士对于空调的需要就很微小了。

3.4价格相对值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定价,因此进行国际贸易的公司会优先考虑价格的相对值。此外由于现代产品不再是孤立的,一件产品的最终价格往往还与其辅助产品的价格有关,因此从整体上考虑价格相对值是研究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的重要条件。

4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具体影响

4.1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当前一个阶段,全球经济已经脱离了疲软增长乏力的困局,进入一个长期稳定地爬坡周期。虽然传统的经济大国,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排名世界前二十的国家,在这场经济危机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冲击,但是进入恢复时期,这一排名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排名全球第二位的中国,已经与第一梯队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一起,拉开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总量差距。以欧元近几年的汇率波动、主要欧盟国家贸易额波动为例,我们不难得出由于中国国内需求的持续拉伸,已经直接的影响到了国际贸易格局。

4.2区域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在国际贸易体系逐渐形成的阶段诞生了,并在随后成立了欧洲经济区,成员国也不断的扩大。这一组织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资本、劳务、人才的流动,极大地提升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实力,提升了西欧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有力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随后的1994年,美洲大陆上,三十四个国家齐聚美国迈阿密签署宣言,美洲国家组织诞生,这也标志着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合作趋势开始形成。紧接着,在亚太地区,为实现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并破除贸易藩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举行高级别会议,会议上敲定利用二十年的时间实现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的提升。

4.3大型地区贸易组织与国际贸易组织不断建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内需也得到了不断的拉伸,这就要求地区或者国际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进而对地区或国际间频繁地贸易进行管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贸易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特别是可以对世界贸易进行协调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贸易全新格局的形成,同时世界贸易自由化也掀开了大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全球性的贸易协调组织,主要负责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国家贸易秩序的监督。中国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加入是世界贸易组织里程碑式的事件,使得该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组织,反应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贸易诉求,开启世界贸易组织崭新的发展阶段。

4.4高新科技进步速度不断加快

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力的促进了信息科学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微电子电路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新技术的引入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产业的格局,产品质量日益提高,产业升级提升了经济效益,经济模式螺旋式向更高级别发展,推动国际贸易更多的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起来,加速了产业的新陈代谢速率,缩短了科技与价值的转换周期。

4.5大型跨国企业蓬勃发展

最近一段时期,国内需求已经越来越多的从国家疆域内迈向国家疆域外,单独的国内需求也无法满足个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诉求,因而大型跨国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变得十分迅猛,短短的几十年间悄然的改变着世界商品交易的形式,为国际贸易输入新鲜血液。

最新的一组数据表明,当前全世界约有两万家跨国企业,这些跨国企业控制了全球贸易进出口总额的七成,跨国企业之间的内部贸易占比也达到了四成以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影响过程,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因素存在着差异,不同国家的内需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国家的内需情况各有特色,但是在整体上对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具有相似的性质。经由拉伸内需从而提振经济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接受的经济政策手段,在保证经济发展平稳健康的前提下,秉着公正、公平、自由的原则开展国际贸易,将能推动使国际贸易格局向着更好的方向演化,促进世界经济取得可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铃.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J].国际经济合作,2010,(3).

[2]陈春亚,蔡彭真.我国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0,(17).

[3]米咏梅,王宪勇供.给冲击、财政冲击、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方法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3).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3

1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1]。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政府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2]。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政府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3WT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3.1“公开型”的贸易保护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是指在关贸总协定和WTO下的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再加上谈判达成协议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以及协议中的一些规则的例外而引起的保护措施。还未涉及的领域,指某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暂时把某些行业的自由化搁置起来不予谈判;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是指某些“敏感行业”,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差悬殊,如果完全放开会导致本国产业的“严重损害”,故在多边谈判中暂时将这些行业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谈判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指根据承诺减让表现在还未兑现的部分;谈判达成的协议规则的例外,是指协议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规定的,但无论哪项协议,都是由一些规则和规则的例外拼凑起来的,这些规则的例外实际上就是承认这些方面的适当保护。这些保护都是公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实力较量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敏感行业”,是自由化较缓慢和最不彻底的行业。如农业、纺织业、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的领域。

在WTO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开型”贸易保护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运用高关税限制进口;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的价格支持就是常见的公开型保护措施之一。国内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国内补贴、价格管理、出口补贴和绿箱(GreenBox)政策等等。

3.2“隐蔽型”的贸易保护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开型”贸易保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隐蔽型”贸易保护。“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是与“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相对应的,以“反倾销壁垒”为代表,还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这类壁垒的特点是它们往往本着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制定出来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则”、“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等原则,这些原则本意确实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则是它往往会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事实上这种“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已经成了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两类:一是征收高额关税,如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二是禁止进口甚至就地销毁,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等而采取的措施。

4构建中国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措施

4.1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的必然性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处于不利的地位,贸易利益相对较小。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条件下,各国的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不能幻想WTO会真正无私地给中国一个稳定的、自由的贸易环境。WTO下的保护更具进攻性、系统化、法律化,更加难以对付。

加入WTO后的中国,首先,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应该好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制定出中国的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对中国国内各产业来讲,加入WTO对它们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入世承诺,而忽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必将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而要协调入世对各行业带来的利益不对等也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而且这也是各个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

4.2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体系的可能性

首先,WTO规则的例外给各个国家制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因此中国加入WTO后,是有可能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的。

其次,WTO中的很多协议和规则并不十分严密,存在漏洞。这使得国家可以根据这些存在漏洞的协议制定本国的很容易成为保护措施的贸易法律,如反倾销协议的模糊性漏洞,就成为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工具。中国也可以利用这些协议的不完善来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法规。

第三,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绿色壁垒、技术标准壁垒等),我们的技术水平差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利用技术手段,也可以利用别的优势建立起中国特有的壁垒。前些年中国肉鸡产业受到外国的极大冲击,当时就有人提出要对肉鸡的进口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例如,可以根据规定每只肉鸡的鸡毛渣平均不能多于500根,因为中国采用的是人工拔毛,剩下的鸡毛渣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用机器拔毛后剩下的鸡毛渣要少,这样的规定对我们是有利的。

总之,WTO不是一个贸易自由化的天堂,相反,它允许“合法”地保护,而且它使贸易保护更加系统化、法律化。

4.3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在WTO条件下,关税手段和“传统”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终要取消的,于是各国纷纷转向“新型”(“隐蔽型”)的非关税壁垒。加入WTO后的中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1)以加强和提高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建设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关税壁垒(NTB)作为保护措施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侧重点早已转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新型”的、隐蔽性强的NTB。根据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招标这3种传统NTB的大部分已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剩余部分也将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在利用NTB方面应以加强反倾销能力建设为核心。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对反倾销的规定,到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再到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应该说,中国在反倾销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中国的反倾销队伍还有待加强。

反补贴也是比较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也成为各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1989~1993年期间发起的反补贴案数目占全球反补贴总数的比重高达93.2%。中国最近也颁布了《反补贴条例》,但是,至今中国的反补贴尚无实际操作经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2)积极稳妥地建立中国技术性壁垒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虽然目前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还比较落后,但即使只能在个别领域制定出本国特有的、并且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另外,WTO允许各国根据本国特点(如地理条件、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对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加以利用。二是制定和完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SPS)。虽然GATT中SPS协议鼓励各缔约国将自己的SPS措施同已有的国际标准或指导原则接轨,但它同时也存在漏洞。由于其技术上的复杂性,这是一种隐蔽性相当强的非关税壁垒。三是建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又称环保壁垒。即以环境保护为理由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中国也完全可以利用ISO14000来抬高国内市场的进入门槛。

需要指出的是,在WTO条件下在必要时候适当地保护本国产业,任务是艰巨和复杂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说制定了几部法律或法规就可以有效保护了。它需要国家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不仅需要制定法律,也需要培养人才;不仅要制定保护性的对外贸易政策,更需要将它与国内产业政策结合起来考虑。

【参考文献】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发展对策

1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出现是开创了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它不仅以其独特的优势特点开扩了国际贸易市场,也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具体来说,其影响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交易形式的影响;第二,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成本的影响;第三,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经营方式的影响。

1.1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交易形式的影响

首先电子商务在贸易形式方面,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我们进行交易的主要媒介是电话和传真,虽然能够有效保障交易的准确性,但是却存在着交易耗时长,交易慢的问题。而电子商务就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所以商家与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沟通时就更加方便,可以大大节约交易的时间,提高交易的效率[1]。此外,电子商务的这种营销模式还有效地减少了一些交易的流程,使交易更加方便,有利于促进交易的完成。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提高贸易的交易次数,促进资金的流通,对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形式的改变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2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成本的影响

在贸易活动进行中,交易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商家也只有把控住了交易成本,才能在贸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商家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贸易活动,这种高门栏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贸易发展。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国际贸易中的成本支出问题,使更多的小规模的商家企业能够加入到国际贸易当中来,有效促进了国家的贸易流通。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在交易时只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操作,一方面,这种交易模式很好地减少了在贸易中的其它成本支出;另一方面,这种贸易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产品储备与销售需求之间的问题,使商家能够通过网络对市场需求进行评估,从而有效调整商品储存,防止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

1.3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经营方式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我国国际贸易的经营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贸易经营有一定的规范流程,每个部门都有主要负责的环节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人力和物力的需求,使销售环节变得非常复杂。而电子商务的经验模式则比较多样且灵活,能够通过网络对贸易进行有效调整,使消费者、生产者、销售者能够有效联系起来,极大地减少了消费过程中需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电子商务能够对国际贸易的经验方式的改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我国的贸易水平,使我国的国际贸易在世界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2当前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不长,经验积累有限,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税收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人才和基础设施的问题;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够健全的问题。

2.1税收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税收机制不够完善,税收难度大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而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交易信息由传统的纸张版变成了电子版,虽然更加方便也节约了纸质资源,但是电子版在使用中能够进行一定的修改,使资料内容进行变更,这就使商家在进行缴费时,可利用这个缺陷,逃避一些税费以赚取更多利益,极大地危害了国家的财政。此外,由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使得其交易时的具体界限很难划分,而每个地方的税收制度不同,如果交易地点不确定,就极大地增加了税收的难度,造成出现逃税、漏税的现象[2]。

2.2缺乏专业的人才和基础设施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和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的问题。首先,在一些偏远的地区,电子商务的推广发展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现实环境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地区网络建设还不够完善,使其不能很好利用网络进行电子商务贸易;其次,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缺少相关的技术人才,像电子数据和电子维护方面都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这也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时间有关,许多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都是近些年才进行开设,所以人才教育上难免落后;最后,电子商务交易需要极完善的物流支持,但是当前的物流水平还是不能很好满足电子商务的交易需求,使得电子商务在交易时受到一定的制约。

2.3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够健全的问题

在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够健全的问题。首先,由于电子商务是在网络上进行贸易,所以在管理规范上难免比较困难,我国当前也没有很多网上条例进行网络规范;其次,网络交易没有办法保障交易商品的质量,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调节与解决;最后,电子商务由于门栏比较低,且发展数量日益庞大,在出台法律条例上很难面面俱到地对商家进行管理制约。

3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对策研究

面对当前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找策略进行解决,促进电子商务更好的发展,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电商人才培养计划;第二,要逐渐健全电子商务的有关法律条例;第三,使传统国际贸易能够与电子商务有效融合。

3.1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电商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能够让电子商务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做好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和做好电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从人才培养,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各高校要开设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注重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以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是学校和企业要进行联合合作,高效的校企合作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政府需要加大对于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让网络建设能够真正在我国实现全面的覆盖,使城镇、乡村都能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为电子商务的开展奠定好的网络基础;二是要促进新型的物流交易方式,提高我国的物流水平[3]。

3.2要逐渐健全电子商务的有关法律条例

要电子商务取得长远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电子商务运行的秩序,逐渐健全电子商务的有关法律条例。首先,政府要不断完善法律,维护电子商务市场的秩序,防止出现一些损害国家利益的违法行为,像通过一些手段进行偷税、漏税等,这种行为一旦发现,政府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于电子商务商家的管理,出台一些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条例,使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安全地进行消费;最后,要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商品进行有效的监管,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对网上交易商品的质量要进行严格审查和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通过网络告知给广大的消费群众[4]。

3.3使传统国际贸易能够与电子商务有效融合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有一定的不足,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也有了一些经验,所以如果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的优势相结合,将很好地提高我国贸易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贸易的更好发展。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可以借鉴传统国际贸易积累下的管理经验,促进电子商务的管理之外,还能够有效地与传统贸易商家进行合作,使商品来源有更加稳定和可靠的渠道;而传统国际贸易也可以借鉴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促进贸易的宣传与销售,从而加大商品贸易的交易成功率[5]。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2002年以来,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由于内部贸易本身的特征及由此所带来的统计上的困难,我们无法获得我国外商投资企http://业内部贸易的确切数字,但下面几个简单的数字足以让我们看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在我国的巨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约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2;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对作为投资的设备及相关物品的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而且近些年来每年具体数字相当于当年引进实际外资额的1/2。各迹象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国家利益、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义及特征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的国际间流动,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同一系统子公司之间跨国界的贸易关系。

内部贸易主要是在转移定价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以商品的内部调拨形式存在。在内部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仅在企业的内部流动。一个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在世界范围内由其子公司以及附属机构所组成的内部交易体系中将公开市场上的交易转化为公司内部交易,从而避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以及环境差异造成企业面临不完全竞争或有缺陷的公开市场而难以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情况。wwW.133229.cOm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手段,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二、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进行现实分析

1、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原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自然导向型投资、节约成本型投资、开拓市场型投资、防御型投资、绕开贸易壁垒型投资、全球战略型投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正是基于以上的企业内部经济关系而形成的。同时,技术进步、国际分工的发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导致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现状分析

跨国公司空前壮大,其以雄厚的资金支持、强大的技术力量、多变的市场策略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后盾,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中,技术贸易占大部分,由于在公开市场上存在风险以及高成本支出问题,跨国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往往采取内部交易的方式完成。研究表明,技术密集程度与内部贸易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越是高技术产业,其贸易内部化程度越高。在技术密集程度高的部门,跨国公司出口内部化率平均为5.5%,其中电子行业为9%,化学品和药品行业为7.3%;而在技术密集度低的部门,出口内部化率平均为0.9%,其中食品部门仅为0.6%。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其跨国公司贸易内部化率成正比。例如在电子机械产品行业,发展中国家平均内部化率为75.2%,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高达97%,墨西哥为95.6%;在非电子机械产品行业,来自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平均内部化率为63.5%,而新加坡高达90.5%,墨西哥为87.8%,马来西亚为83.2%。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作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主要特点在于实行计划管理与转移价格。而这两大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作机制是围绕投资决策以及转移价格制定的。

在考察转移型内部贸易方式时,我们发现,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观察就可以得出内部贸易决策的结论。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到跨国公司各子公司对于同一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函数如下:

pc(x)=mc+fc(x)+lc(x)+me(x)+ac+cd(x)

其中:pc为生产成本;x为子公司代号;mc为原材料采购成本;fc为原材料及产品运费;lc为人t~z

转贴于http://

[z;me为制造费用;ac为投资分摊成本;cd为附加的零件及产品进出口关税成本。

我们常用成本加权法来计算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并通过实际生产成本进行调整。从企业宏观角度来看,由于转移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子公司所在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母公司在全球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需要方面所制定的,而不受市场价格影响,因此商品的价格并非重要因素。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手段,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4、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贸易直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根据对有关国家跨国公司的抽样调查推算,内部贸易在有关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瑞典为36.1%,德国为34.6%,英国为29.6%,日本为17%,欧盟平均为29.6%;二是内部贸易在一定程度e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使得国际贸易总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跨国公司进行内部贸易大大减少了贸易壁垒从而降低了成本。

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内部贸易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制成品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日益突出。

另外,内部贸易模糊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关系。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产生以后,由于转移价格的运用、进出口国地位的改变、东道国的国http://际贸易政策制定等,使国际贸易利益关系变得模糊。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利益的负面影响

首先,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我国经济利益。由于转移价格机制的运用使得商品价格脱离了市场供求关系,改变了正常市场秩序。据国家税务总局估计,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使我国每年税收减少约300亿元。其次,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垄断限制我国技术引进。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技术转让75%的份额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90%的份额,为了防止技术泄漏和竞争者模仿带来的利润损失,跨国公司采取的技术内部转让模式使得我国在支付高额的专利费之后却限制对我国最新科技技术的出售,约制了我国技术的发展。再次,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建设阶段,跨国公司利用我国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到位以及话语权不平等等劣势因素,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型工业转移到我国,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后,跨国公司在不同程度上控制我国的生产贸易,影响了我国的经济主权。跨国公司凭借其垄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生产和出口贸易。我国对海外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制成品工业的生产和出口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其中贸易利益的损失不言而喻。

四、我国政府应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所采取的对策分析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有利的—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内部贸易提升我国加工贸易水平,通过给予跨国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扩大我国出口。另一方面则要采取一定政策法规限制调整加工贸易原材料采购、技术转让、环境监控、出口返销的比例等,加强

转贴于http://

对跨国公司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转移价格的运用加以监控。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三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进行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其中相当大部分属于内部贸易,这就为转移价格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据有关部门http://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境内三资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高达75%,令人深思的是,许多长期亏损的三资企业中,外商却在不断增加投资。可见,三资企业的“亏损往往只是一种假象,亏损的是我国,赢利的是外国投资者。因此,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税制,出台相关法律,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转移价格予以监控。利用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建立国家的反转移定价数据库,为国家监管机构提供充分、全面的外资信息。与此同时应尽快建立多部门合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针对技术垄断,我国要合理有效地引进高新科技,在引进高新技术时要注意从产业转移转变为技术改造。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利润最大化原则,避免竞争者学习模仿其垄断技术,不会将最前沿技术直接转让给我国,我国则应想办法将产业中的技术转移转变为技术改造,同时也应加强科技产业自主开发,并与转让技术相结合,提升我国研发水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只有跨国经营企业,而发展我国本土跨国公司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语

二战后飞速发展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各国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研究也在向更深—步发展。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校本课程优质课(收集3篇)
  • 下一篇:仓库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收集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