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前景
0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陆续出现人口激增、耕地锐减、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以有力保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增强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全面认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现状,确定我国以农业生物技术为重点,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重大战略举措。
1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现状
1.1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的渠道匮乏,有效地转化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产业转化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部门或者相关科研团体及机构无法与农业生物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企业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合作,从而导致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转化发生脱节现象,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有效地合作伙伴而无法进行成果产业化转化,适应市场的需求;大量的产业转化企业没有合适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发展,从而无法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国外相比较差距很大,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无法及时转化或者没有相关的转化渠道,以至于成果进入不了市场,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1.2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缺乏有效地政策扶持
由于我国企业注重效益回报,对高风险、收效慢的高科技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还有国家相关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不健全,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有效地政策扶持,致使我国本土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企业发展缓慢,与国外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市场份额占有率很低,我国现阶段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迫切需要国家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进行科学有效的政策扶持。
1.3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人才紧缺
由于我国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在农业生物技术科研领域的资金投入有限,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外对于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每年呈现增长态势,而我国对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对国家基础性、系统性的科研工程项目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关注,地方政府或者企业为了获得政绩或利润回报,主要是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上进行定向投入,这势必影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基础性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性研究的推进。另外,由于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典型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特征对该产业人才的需求特别大,虽然我国目前尽管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人员队伍规模和素质水平整体呈现扩大和提高态势,相应缺口的人力资源储备也有所提高,但是产业化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需要国家及时培养和补充相关科研技术人才。
1.4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速度受相关因素影响较慢,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速度较为缓慢,主要是由于受到产业政策取向、安全性争议以及相应监管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比如针对转基因农作物,国家相关政策取向的不明确性以及人民大众对转基因农作物产品的不了解都限制了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和广泛推广,同时对于此领域的相关法规制度的有待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并限制了其产业化发展速度。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十分明显,抗病水稻、乳糖酶、抗除草剂等基因工程的成果显著,但是,大多数的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成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产业化转化,转化率较为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
2发展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制定产业化长期发展规划
众所周知,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整合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地方也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和系统整合功能,需要全员上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加强各级政府的宏观引导,大力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组织领导,并积极制定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长期发展规划,紧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潮流,明确相关发展战略目标,以促进全社会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形成适宜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机制和社会环境。
2.2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教育
与其他高新技术相比,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消费者的认同,才能促使其得以全面推广与普及应用。然而,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认知度并不高,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因此,亟需加强对社会公众在这一方面的科学素养,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教育,加大对他们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促使他们能够了解转基因食品,并自愿主动去选择、接受安全的转基因食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社会能够准确、科学与理性地对待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才能使更多的人去接受这项新兴技术,才能使这项新兴技术更加健康地发展,进而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好务。
2.3大力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
大家都知道,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属于典型的资金和人才密集型,因此,为了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平稳、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一方面,国家应逐步增加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投资力度,将更多的政策性拨款和贷款向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方向进行倾斜;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制定相关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和吸引多渠道资金来源。除此之外,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过程中,必须要引进一些既懂技术又兼备经营管理能力的产业化人才,以确保及时转化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4积极推进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生物技术是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农业应用为目的,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为主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因此,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另外,我国还必须重点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相关的基础研究,同时深入、系统地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进行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技术安全性的科学管理体系,以确保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健康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3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国外的转基因大米、豆油等都涌入中国市场,试图抢占转基因食物的市场。发达国家将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有力武器,并且试图利用这一技术抢占农业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得积极发展转基因技术来与之抗衡。在这种转基因技术发展强劲的势头下,我国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并将其产业化是有着美好的前景的。
3.1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在未来的宏观发展环境日益良好
在国家的战略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都积极的推出了研究和应用农业转基因的积极决策,以期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力、自主性,从而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食物安全缺乏保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状,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我国在农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农业转基因技术,对转基因食品放心,农业部向全国的农业系统发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科普宣传活动,普及转基因知识并宣传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策略,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正确的认知,切实通过宣传工作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正确的舆论氛围。通过政府的这些举措,我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必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农业部强调切实做好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宣传工作需要切实让公众走进转基因技术的现场,亲临实地的讲解。宣传工作可选在检测中心、实验基地等地方,让公众实地参观,宣传人员实物讲解,这样公众才能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产物放心和安心,并对其产生的利在千秋的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保证我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能够有序、有效的开展。
3.2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将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架”马车
近几年,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其中以抗虫棉的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势头最为良好,新研发出来的抗虫面品种已经实现的收益已经突破150万,并且占有绝对的市场地位,已经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垄断状况。我国的专家学者认为,面对国际上汹涌而来的竞争,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要努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来看,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对我国的环境、生态平衡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农业市场对转基因产品的潜在需求量是巨大的,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弄有效补充农业市场的物资短缺现状,并能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农业转基因技术效益的呈现需要我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为科技创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创新。除此之外,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效益呈现还需要产业化的推进,要加快建立研究、生产一条龙的创新体系。目前,我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以及自身国情的压力都要求给予农业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充分的重视,使其作用充分发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农业生物技术应用于实际过程中,为世界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未来农业的积极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对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积极参与全球性的农业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积极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董荣;李静.安徽省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安徽科技,2003,(03)
[2]沈桂芳.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02)
[3]李亦群.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现状与湖南的发展对策[J].作物研究,2005,(02)
[4]乔颖丽;田颖莉;贾金凤.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5)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从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明代景泰年间工艺日趋成熟,器身以蓝色为主,后人俗称景泰蓝。景泰蓝在清代的康雍乾三朝得以继续发展,是景泰蓝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清朝末之后至建国之前,景泰蓝行业难以为继。建国以后,更多的人关注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在郭沫若先生的倡议下,由梁思成、林徽因等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景泰蓝抢救小组,深入作坊,了解景泰蓝发展状况,参与设计,进行抢救性保护。在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景泰蓝处于恢复时期,其产品造型图案基本承袭了传统的风格,创新作品比较少。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景泰蓝进入快速发展期,由于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生产的景泰蓝几乎全部出口。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景泰蓝的主要市场已由国外转移到国内,市场变化导致景泰蓝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行业处于发展低谷期: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相对单一的景泰蓝品种,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因此要不断赋予景泰蓝新的时代内容,消极地继承传统只能会被历史所淘汰。1992年,景泰蓝业者开发出了华夏、欧美、伊斯兰三大文化系列工艺品,给传统景泰蓝带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2002年9月,北京市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对景泰蓝的发展、繁荣与振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珍品辈出。
北京市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1月,是全国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1年11月,北京市珐琅厂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2年6月,建立了首座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集景泰蓝设计研发生产制作工艺展示、精品收藏、参观购物、科普教育为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景泰蓝研发、生产、销售、展览、展示基地。
多项措施促技艺传承
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近年来,为解决景泰蓝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传承单位北京市珐琅厂确立了以传承人为轴心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师工作室作为培养、吸引人才的平台,以名师带高徒的方式对景泰蓝制作技艺进行传承。目前北京市珐琅厂建有四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每位大师门下拥有四至五名高级技师,他们各带两至四名年轻艺徒,形成了宝塔形人才构架,为景泰蓝行业培养后继人才,使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有序,有效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北京市珐琅厂历时两年,复制了60余种宫廷御用景泰蓝,在复制过程中克服了工艺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难题,深入挖掘领会各时期传统装饰的特点风格,恢复和掌握传统技艺与技法。
拓宽景泰蓝工艺应用领域,使传统技艺走进民众生活。历史上的景泰蓝制品是以陈设、装饰和把玩的形式出现,而如今又有了许多新探索,逐步把景泰蓝技术拓展到室内外的建筑装饰工程、城市景观工程、高档产品的包装、生活实用品等,如“花开富贵”、“生命的旋律”等景泰蓝室外喷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