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固体力学原理(收集3篇)

时间: 2024-08-20 栏目:办公范文

固体力学原理范文篇1

自体外预应力技术产生并应用于桥梁加固以来,现已逐渐成为对既有桥梁上部结构进行加固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绥满高速公路牡丹江至哈尔滨段大修工程中的旧桥加固维修主要采用了体外预应力技术。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它的优缺点基础上,着重阐述了这种方法在应用中的发展和思考。

【关键词】

体外预应力;旧桥加固;牡哈大修

牡哈大修工程中,为了保证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对桥梁加固显得尤为重要,其项目旧桥加固工分为三个标段,由上海颍川加固有限公司为旧桥加固提供技术服务。运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对既有桥梁上部结构进行加固作为众多加固方法[2,3]的一种,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显著的优势而脱颖而出,成为很多加固设计的首选方法。工程中三股线大桥的加固成功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

1体外预应力技术

1.1概述

体外预应力技术是后张预应力体系的分支,是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技术的一种。体外预应力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工程应用,目前已形成有粘结体外预应力和无粘结体外预应力两种应用体系[4],有粘结体系的管道的铺面质量及其水密性容易检查和控制,预应力摩阻损失小;无粘结体系的单根无粘结筋的摩阻损失极小,可采用单根张拉工艺,张拉设备体积小,容易操作;预应力筋有多层防护,因此,其耐腐蚀性和防护性安全可靠;另外,在使用期间可重调预应力值,更换预应力筋。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优点[4]:能够调校和控制体外索的应力,便于检查腐蚀情况保证在必要时能够替换钢绞线束;在箱梁的壁内不存在预应力管道,使得混凝土容易浇筑,不会因为预留孔的存在而减低承压能力,因此能尽可能地减小箱梁壁厚,减轻结构自重;对于某类型的结构,如预制箱梁结构,使用体外索可以简化及加速桥梁的建设速度,降低建造成本;简化了曲线预应力筋,减少了摩阻损失。

1.2体外预应力加固

对既有建筑上部结构的加固,一般都不得不在原结构砼的外部进行,这就使体外预应力技术成为一种主要的也是最积极的加固方法。体外预应力索加固法就是应用体外预应力索通过后加在原结构上的锚固块和转向装置,并张拉体外索使原结构产生后加预应力的方法,如图1所示。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的优点是:可平衡卸掉部分恒载;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结构刚度;体外索变化幅度小,无疲劳问题;能够有效的控制原结构的裂缝和挠度,使裂缝部分或全部闭合,使挠度大幅度减小;能够控制和调校体外索的应力;便于更换体外力筋。它的缺点是:锚固块和转向装置有时不便于设置;转向装置处设计不当会造成大量的预应力损失,并导致施工复杂;结构外露面不平整;需注意体外索的防火和防腐等耐久性问题。

2分析及思考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在桥梁上部结构加固中的应用也在近十年内逐渐兴起的,就目前国内外在体外索加固的成果[5]来看,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简支的、截面形式为矩形或T形的桥梁加固上,对于现在应用日益广泛的箱形截面、连续的公路桥梁研究成果却很少。虽然箱形与矩形和T形、简支与连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相通之处,但由于剪力滞后、二次效应等影响,在锚固块和转向装置的设置及其受力机理、加固效果的评价和具体的施工工艺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2.1转向装置

转向装置是实现体外索加固的重要构件,其传载方式和自身性能也是影响预应力施加效果的关键。转向装置的设计要求:预应力筋在转向点的位置必须高度准确,避免产生附加应力;转向装置在结构使用期内也不应对预应力索有任何的损害。转向装置的结构形式可以用:钢板、钢管等材料的组合构成;后加钢筋砼转向块。对于矩形和T梁,前者是合理、经济的,但对于箱梁则应该采用后者。

转向装置的传载模式两种形式:对于承压型,在转向装置与预应力筋的接触区域,由于摩擦力和横压力的挤压作用,如果转向装置设计不合理或构造措施不当,预应力索就容易产生局部硬化和摩阻损失过大,以及与原结构接触面的局部应力过分集中,从而导致原结构局部压坏;预应力筋在接触点处剪坏而失去加固作用。因此,对体外索的传载方式和自身性能的研究是重要的。对于承压型转向装置的研究,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对于剪切型,转向装置与原结构在连接处的接触面将承受体外索张拉引起的剪力。但是对于这个接触面的研究还不多,而这个问题也是影响加固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很多设计中一般都采用近似的方法,即将接触面的应力视为均匀分布,但事实是,接触面处的应力分布是相当不均匀的。如果设计不合理,造成要么材料的浪费,要么连接处安全储备不足,将为结构的正常使用带来隐患。因此建立这个接触面的模型对其加以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2.2锚固块与原结构连接处的受力情况及分析

对于矩形截面和薄腹T梁的锚固块,普遍做法就是在需要锚固的地方凿洞,用钢管、钢轴等作为锚固块,这是非常简便,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锚固块的受力分析也很简单,其重点是钢管、钢轴自身的强度及其与原结构砼处的局压应力分析。一般用于加固荷载较小的结构。对于箱梁,由于其横截面和荷载均较大,再采用矩形和T梁的处理方法显然是不合适宜的,这就必须采用新加砼锚固块的方法来处理。这种锚固块的受力机理与传载方式就与剪切型转向装置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2.3加固效果

加固效果是评定加固方法好坏、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对于体外索在极限状态下的极限应力问题,还没有从结构本身的力学性能及材料性能出发去研究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问题,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应该建立箱梁的整体模型,采用极限分析的方法来实现预应力索加固体系的整体研究,从而分析桥梁的加固效果。

3结语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正在逐渐由建设向维修转型,其中涉及的旧桥必然进行加固维修,由于体外预应力技术的针对性和独特优势使得它在旧桥加固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牡哈大修工程成功应用此技术。

【参考文献】

[1]卢文良.预应力体外索加固既有铁路桥梁(J).铁道标准设计,1997,(10):4-5

[2]徐学东,朱瑞龙等.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加固与修补技术综述(J).铁道标准设计.2010.(67):39-41

[3]梁建.公路旧桥的加固与管理(J).公路,2011(4):40-43.

[4]孙宝俊,周国华.体外预应力结构技术及应用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1):109-113.

【作者简介】

于洪韫(1979~),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八达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道桥

固体力学原理范文篇2

紧固件在核电厂安全系统和设备中大量使用,承担了部件连接、承压密封和支承固定等功能,其质量与性能对于核电厂安全系统和设备执行核安全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紧固件制造门檻较低、采购制造加工环节繁杂、生产企业众多,从而导致产品质量管理不易控制,部分紧固件生产企业为了获得市场而采取各种方法降低成本,如采用劣质钢材作为原材料、通过虚假试验报告以减少试验数量、利用清洁要求不达标的库房进行仓储等,使得这类紧固件的质量不可控,且无法满足核电站的技术要求及质保要求。

本文首先介绍了核级紧固件(如螺栓、螺柱、螺杆、螺钉、螺母等)制造工艺流程以及相关检测检验要求;然后从质量管理及日常监督检查角度,指出了紧固件在生产制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其次分析了紧固件制造厂在执行RCC-M体系〃]材料采购技术条件中,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以及注意事项;最后针对紧固件完工报告中的数据不完整或存在虚假数据等问题,提出了建立有效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增加人厂/场复验的必要性要求。

1.紧固件制造工艺流程

紧固件的主要制造工艺流程包括:原材料采购-复验-下料-热锻(螺栓和螺母热处理(如有性能试验(如有)-机加工-滚丝成形-表面处理-表面检查-无损检测-尺寸检查-包装运输。

紧固件制造厂采购的原材料钢棒根据最终紧固件类型,热处理状态会有所不同。一般在制造紧固件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热加工时,如螺柱、螺杆等,采用经性能热处理(满足成品力学性能)的棒材制造;如果紧固件在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热加工,如热镦的六角头螺栓和螺母,则采购热轧态的棒材。原材料钢棒在人厂后需进行复验,复验合格后下料分割成长度若干的短棒以制造不同种类的紧固件。

核级紧固件的力学性能检测,通常包括硬度、室温拉伸、高温拉伸和冲击试验。硬度试验要求在每个成品紧固件上进行,且每批紧固件的硬度偏差不超过30HBW,室温拉伸要求每批至少进行2次试验;高温拉伸试验一般只有当部件设计温度超过250X:时才需要进行,1级设备用紧固件需要该项试验;对于螺栓类紧固件,当螺纹公称直径大于等于15mm时,要求进行冲击试验,其中奥氏体不锈钢紧固件的冲击试验温度为室温,其他紧固件(如碳钢、合金钢、马氏体不锈钢等)的冲击试验温度为0X:。

紧固件成形主要包括热加工、机加工和攻丝。热加工包括热镦六角头或螺母坯料,机加工主要为将钢棒机加工至要求尺寸。螺纹加工方法有很多,可以车削、铣削、磨削和滚压,通常采用滚压成形。滚压螺纹是一种无屑加工工艺,滚压时工件材料表面纤维不但未被切断,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由于滚压时表面加工硬化并形成压应力,还可提高疲劳强度;对相同螺纹直径的螺栓,采用滚压螺纹的坯料直径较机加工螺纹的坯料直径小,从而可以节省一定量的材料。

紧固件的表面处理方法应根据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进行选择。对于普通室内环境、无腐蚀介质的情况下,一般采用磷化后表面整体涂漆或局部涂油进行保护;对于潮湿环境,通常采用镀锌处理;对于高温管道或设备用紧固件,由于存在脆化,含镀层紧固件应在不高于镀层熔点一半的温度下使用,如镀锌紧固件应在不高于210X时使用。不锈钢紧固件,一般不要求进行表面防腐处理。

核级紧固件的无损检测检测包括表面无损检测(如液体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和体积无损检测(如超声检测)。一般螺纹公称直径超过25mm时,需要进行表面无损检测,通常在螺纹加工(即攻丝)后进行,且奥氏体不锈钢紧固件采用液体渗透检测,其他类型紧固件采用磁粉检测或液体渗透检测。因形状原因,紧固件的超声检测不在成品上进行,而在原材料棒材上进行,通常当紧固件用原材料钢棒尺寸超过50mm时需要进行超声检测。

2.紧固件生产制造中的管理问题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人员、机器(如设备、测量工具等)、原材料、执行法规标准和环境。下面根据紧固件的生产制造特点以及产品验收情况,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影响紧固件质量的主要因素。

2.1人员因素

紧固件制造门檻低,以致部分紧固件制造单位的生产人员未经专业有效培训即实施生产;另外,对紧固件用原材料钢棒的超声检测,在攻丝完成后需要进行表面无损检测(如液体渗透、磁粉检测),对这些无损检测的人员应取得HAF602人员资质证书。因此为保证核级紧固'件的生产质量,应选用具备相关技能和资质的人员。

2.2机器设备因素

紧固件制造设备包括打头机、螺母冷热镦成型机、滚丝机、攻牙机、热处理设备、各种机加工车床等;性能检测设备包括硬度试验计、万能力学性能试验机(可进行拉伸、扭转、弯曲等试验)、冲击试验机等;尺寸检测设备包括尺寸检査用卡尺、通止规等;无损检测主要设备包括磁粉探伤仪、液体渗透探伤材料、超声检测设备等。不管是制造设备,还是测量测量设备均应按照相应操作规范进行,并定期校对验证,以防止设备老化失效不可用。

2.3原材料控制

原材料控制包括原材料采购、到货检验和库存管理等3个方面的内容。紧固件制造厂应选择质量合格的供应商采购棒材,并在原材料人厂时进行复验,在进行有效标识后,方可进行生产制造。

2.4法规标准

紧固件各个制造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制造、检测、包装、运输等均应按相应的技术要求执行,重要执行文件还需要采购方批准。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记录工作,如填写原材料信息卡(如牌号、规范等级、炉批号、热处理状态等)、工艺卡流转卡、试验状态及结果等,以防止相关标识文件或工艺流程文件在流转中未被有效执行,并造成材料混用、质量失控的风险。

2.5环境因素

紧固件在库存管理时,要做好标识,并进行分类存放,防止和其他民用产品混放而导致发生碳钢和不镑钢混放造成的污染事件;另外仓储环境要保证干燥以防止紧固件在表面处理前发生腐蚀,尤其是滨海敞开式的储存厂房;紧固件制造企业还应建立独立的表面防腐车间,或在产品成形后外委其他单位进行表面防腐处理,当表面防腐不到位,尤其是镇层厚度不足时,将容易导致紧固件产生腐蚀失效。

3.紧固件生产制造中的技术问题

根据紧固件的生产制造经验及核电站中的使用经验反馈,紧固件制造厂在执行RCC-M标准或根据RCC-M标准编制的相关工程技术文件中存在各种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原材料钢棒热处理、硬度检测和表面防腐处理等。

3.1原材料钢棒的热处理

紧固件的力学性能是通过性能热处理来实现的,该性能热处理可在钢棒采购阶段进行,也可在紧固件制造厂进行,往往由制造工艺决定。当紧固件在制造中需要热加工(如热镦螺栓六角头,热镦螺母坯料等)时,一般采购热轧态钢棒;当制造中仅需要进行机加工(如双头螺柱、螺杆等)时,一般采购经性能热处理态钢棒。

钢棒通常按照GB标准采购,而核级紧固件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等需要满足RCC-M规范中的要求。为了消除实际采购和标准要求之间的差异,一般在原材料钢棒人厂时除进行化学成分复验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力学性能复验。

3.2硬度检测

根据RCC-M规范要求,核级紧固件应逐个进行硬度检测,通常要求进行布氏硬度(HBW)检测,但部分硬度较高的材料也允许利用洛氏硬度(HRC)进行代替。目前核级紧固件在制造检测过程中,常用硬度检测方法包括: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和里氏硬度目前,在紧固件的原材料采购、制造、验收等过程一般都存在硬度检测方法的代换申请(如用洛氏或里氏硬度代替布氏硬度),则了解不同硬度检测方法的特点及之间的转换关系将极为必要。

不同硬度之间存在换算关系,对于维氏、布氏、洛氏硬度之间的转换,可以参考GB/T1172《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表》进行换算;对于里氏硬度和其他硬度的换算,参考GB/T17394.4《里氏硬度试验第4部分:硬度值换算》进行换算具有较大不确定度,通常需要利用硬度对比曲线进行换算。

从检测结果精度分析,维氏布氏洛氏里氏;从简便程度及试样制备上分析,里氏硬度最方便,采用台式硬度计进行检测维氏、布氏和洛氏硬度检测较为繁复。所以对硬度检测,通常在原材料钢棒或随炉料钢棒上进行测试布氏硬度或洛氏硬度;如果批量生产的成品紧固件,由于数量较多,难以逐个在台式硬度计上进行硬度试验,一般采用便携式里氏硬度计进行检测,然后转化为布氏硬度或洛氏硬度;对于现场某些不能移动的设备部件,如地脚螺栓的在线硬度检测,也需要采用里氏硬度转化为布氏硬度或洛氏硬度方法进行检测。

3.3表面防腐

碳钢和合金钢紧固件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表面处理,目前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磷化和镀锌。磷化属于临时防腐,紧固件在磷化交货后,还需要在设备现场安装后同设备本体进行整体涂漆或局部涂油进行长期保护;镀锌可以提供长时间的防腐保护,但是相对于磷化工艺要求较复杂,另外在电镀时由于阴极反应容易引人氢,增加紧固件发生氢脆的风险。

根据核电站现场紧固件使用过程的经验反馈,高强度螺栓(抗拉强度超过lOOOMPa)容易发生氢致应力腐蚀开裂。氢致应力腐蚀开裂的机制是,紧固件在加载预紧力后,材料中原有的氢通过应力诱导扩散富集在缺陷处,促进缺陷扩展;同时在局部腐蚀环境下,阴极电化学反应也会产氢并加剧氢的积聚;当缺陷处氢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在外力作用下,氢致应力腐蚀裂纹形成、发展并最终导致紧固件断裂141。

紧固件中的氢来源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来自表面处理,一种来自长期服役中的电化学腐蚀反应;为了减少紧固件在使用过程中的氢致应力腐蚀敏感性,必须对高强度螺栓紧固件的表面处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4.紧固件的质量监督及控制

对于紧固件完工报告中相关试验结果缺失或不完整,应监督紧固件制造厂按照HAF003《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保证该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转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主要方法。

另外,对采购紧固件增加人厂/场复验,不仅可有效保证紧固件能够满足设计标准,而且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紧固件制造厂完工报告资料不完整或存在虚假数据等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紧固件的质量可靠。

5.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紧固件制造工艺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紧固件生产制造中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并给出了对应解决方案;针对完工报告中性能数据不完整等问题,给出了加强质量保证体系的解决方法,另外对紧固件实施人厂/场复验,也在可一定程度上保证其质量可靠性。

固体力学原理范文篇3

【关键词】民用建筑;加固改造;结构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其自身的属性,它不属于快消品,而是具有历史性长期性的建筑。出于多种原因的综合考量,民用建筑的加固改造一方面是为了匹配城市的整体规划,另一方面是因为年代久远而需要修葺的老式民用建筑,除了改造户型、调整楼层、维修等基本需求外,对民用建筑的加固改造更具有社会价值和建筑意义。

一、民用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加固改造鉴定步骤

民用建筑的加固改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加固改造民用建筑要把握先整体后局部的指导思想,具体要遵循两条原则:

1.承载力验算原则

承载力验算是必要的。因为在民用建筑的加固和改造中,因为是旧建筑,就要详细考虑承载物的老化、缺陷、腐锈等各种实际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确定承载物结构的尺寸和受力状况。在具体的验算中,除了要仔细考量实际承载结构的物理变形、位置移动、表面及内部损伤和温度、湿度等带来的附加作用,还要考虑待加固改造的民用建筑同即将进行作业的加固改造部分协同受力的程度,以及承载物在加固改造作业时的真实受力程度、加固部分的应力滞后特点,并对加固的承载结构的材料强度进行重新校验,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对其进行数据上的折减。

2.总体效应的原则

为了使房屋等建筑设施更加牢固,所以对其进行维护是十分必要的。在维护过程中,实施单位不仅仅是按照当事人的要求对建筑等设施进行维护,更要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对维护后建筑实施的牢固程度进行预测,提高维护行为的有效性,保证维护后建筑等设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实施单位在制定建筑设施维护措施以前要全面搜集建筑设施材料和结构等信息,对建筑设施进行力学模拟分析来预测建筑设施的承受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建筑设施进行加固维护,提出恰当的加固方案,切实提高建筑设施的总体牢固水平。

3.加固改造鉴定步骤

民用建筑加固改造需要前期的鉴定,具体的鉴定步骤:

第一,收集信息资料。从各个角度收集有关待改造的民用建筑的一切材料。包括了当初在建造时的设计图纸、监理材料、竣工验收材料、使用期间的维护记录、建筑所处环境等信息,以及改造后的形态、改造的内容、改造后的功能等。第二,要进行待加固改造民房实地的调查。在第一线收集当前建筑的实际情况信息。第三,在分析了待加固改造的建筑的实际状况后,要进行承载力验算分析,对承载结构的实际进行进一步考查,并模拟实验加固改造的方案。这一阶段除了要人工进行实地考查和分析外,还需要借助先进的精准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以保证各项数据结果准确。一般而言,砌体构造和混凝土构造运用PKPM、TBSA;钢构造运用3D3S、Xsteel、PS2000(门式钢架)、网状构造运用MST2000、SFCAD2000。在进行软件验算分析的时候要考虑到构建参数的实际情况和承载机构的设置等。第四,对民用建筑的加固改造工程要由具备相关资质并有施工经验的单位来进行,并且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必须严格审查项目方案,共同做好加固改造工作。

二、民用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措施

为了确保建筑设施的稳固性,对年久失修的建筑设施进行维护加固的施工方法有很多,在以下将为大家介绍典型的加固方法。

1.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

(1)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原来的建筑材料,加大材料的使用面积,从而达到提高建筑设施承重能力,稳固建筑设施的作用。

(2)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添加辅助结构,如钢板、梁柱等来增加原有建筑设施的稳固性,对于这种加固方法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空间、温度和材料等。

(3)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在需要加固的设施面上添加碳纤维织物,以提高原有建筑材料的载重能力,另外,这种新型的加固技术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实用的加固建筑设施的方式。

(4)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在需要加固的设施面上添加钢类抗压承重材料。但因为钢质材料本身的特点,比如容易被腐蚀和氧化,所以要有有效的图层对加固的钢质结构进行保护。

(5)除了在建筑设施外层包裹钢质结构来加固的方法外,还可以在结构上添加粘贴钢板来加固建筑设施。注意事项同上。

(6)添加受力点来提高原有建筑设施的承重能力。其原理是利用力学基本原理,添加有效的受力支点来减少原有结构的承重大小。

(7)用钢丝代替钢质材料包裹建筑设施结果,效果不如钢板类材料,但较灵活,材料费用亦较低。

2.砌体结构加固改造

如果建筑结构中的墙体类结构的承重能力不达标,通常采用在墙体内加注钢筋的方法来增加原有墙体的承重能力。按照物理的压力、压强原则,可以采用增加受力面积以增大承重能力,加固建筑设施的目的;或者采用在外层包裹钢类承力辅助材料来与原有墙体合力一起承重。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比较复杂的问题,就需要因地制宜的采取最合适的方法来应对。比如:如果遇到墙体裂缝的问题,一定要先采用灌注等方法维护好原有墙体本身,再选择上述方法加固墙体。

3.钢结构加固改造

在现有的情况下,对建筑设施进行加固的材料一般选择承重能力较强的钢类材料,因为其硬度大,相同的质量和体积承重能力亦较大,主要运用物理的压力、压强原则,可以采用加大钢体面积的方式来较小单位面积压强,即提高了总体的承重能力;另外还可以增加承重受力点,来减小每个成重点的压力。

三、民用建筑加固改造要重视的问题

施工单位在对建筑设施进行加固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强严重影响建筑设施的承重能力及美观性、安全性。在不少的年久房屋中,地基下陷的情况我想很多人都见过,这就是在施工的时候没有处理好地基承重与选择合适建筑材料之间的关系,没有使二者在建筑实施中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或者说是建筑材料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地基承重的能力。所以在对原有建筑设施进行加固的实施方案中一定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加固材料的质量和地基的承重限度,否则不但起不到加固原有建筑设施的目的,还容易导致新的问题。再就是合理选择加固材料,并不一定是承重能力越大越好,在加固前,要合理预估建筑结构所需承受的最重承载力即现实的实际承载力,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才是一种明智的理性选择。最后就是专业性的技术问题了,只有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建筑施工团队,才能在综合利用各类信息的基础上,在确保提高建筑设施承重能力的同时,不减少原有建筑的使用价值。

四、总结

总而言之,要使对建筑设施的加固方案能够起到切实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建筑设施的承重能力和使用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建筑设施局部结构承重的物理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而应该更全面、更系统地综合考量建筑设施整体,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在制定加固方案的时候“抓大放小”,多角度分析,综合考虑,以效果为衡量标准,在既定的条件下,最初性价比最高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9-30.

[2]成正华.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班校本研修计划(整理2篇)
  • 下一篇:休闲体育论文(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