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数学史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设置情境,既掌握知识,又教育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利用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学生作业、考试和数学学习活动中纠错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利用数学定义和符号规定不能用错时,对学生进行必须遵守社会公告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基本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通过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有重要意义。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做了如下的尝试,与同行共同切磋。
1.通过数学史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或利用数学课,介绍我国和国外数学家及他们的数学成就,初步了解数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例如:讲《数列》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对数列的一些成就,当学生听到数列的应用比欧洲早三百多年、讲《二项式定理》时,谈及“杨辉三角”比欧洲早时等,学生感到无比惊奇,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激发爱国热情。介绍小高斯算题、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数与形结合等时使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思想和发展轨迹,教育学生刻苦钻研、发奋学习。
2.恰当运用联系的观点,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设置情境,既掌握知识,又教育学生
例如:在教学中,渗透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处理教材各部分内容,三角、几何、代数内容的相互联系,使我们找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又如:讲充要条件时,干巴的定义和数学事例使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我使用“三好”是“学习好”的什么条件为问题等,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明白了道理,又学到了数学知识,鼓励学生争当“三好”生,做“四有新人”。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以提炼,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
如:几何中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数列和极限中的无限与有限问题,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又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直线方程中含参数的问题(平动、转动、平转动)并与圆相结合的讨论,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的讨论,给学生明朗化提出静止,量变与质变、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等丰富的辩证思想,树立学生的辩证观点。
再如:讲球、锥、锥体中抽出“特征图”,教育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问题;讲概率题型时,关于“第、恰、至”的研究,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的能力,并引申至数学建模问题的研究;讲求f(x)=cosx-12cos2x(x∈R)的最大值,表象上是一个三角函数问题,而其本质是二次函数问题,教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新教材、考试内容改革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究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式成为一种直分生要的学习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研究性学习方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
5.在学生作业、考试和数学学习活动中纠错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
关键词: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其基本组成包括: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主要参考文献: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25~350。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快乐体育必要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79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大多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为首要教学任务,忽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厌倦。经实践研究表明,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快乐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对中学体育教学采用快乐教学更是新课改对体育教学的新要求,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一、中学体育快乐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学阶段是一个充满压力的阶段,更是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加以培养,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环境下成长。而中学体育教学采用快乐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压力,还可以让学生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快乐教育这一教学理念提出后,不仅学生拥护,教师的教学压力也逐渐减轻。在快乐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体育项目,之后寻找合适的同学参与体育游戏中,本着快乐游戏的原则,在游戏过程中练习体育常用动作,让身体变得更加灵活,真正增强自己的体质。
(二)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师扮演重要角色,是课堂的主人,而快乐体育教学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真正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在快乐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观,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对体育运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需要全方位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加热爱体育,在快乐体育教学中体验运动带来的愉悦感,真正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感受快乐教育的乐趣。因此,在快乐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内容。这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采用各种独特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合理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自愿进行体育学习,同时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快乐,真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教师通过设计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充分考虑学生各自的特点,结合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全方面考虑体育技巧,带领学生体验体育乐趣。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游戏比赛,强化学生的体育精神,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乐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动作要领,增强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课堂中。例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锻炼,反复练习几次,之后开展一个小的体育比赛,将学生分为两队,拿出刻度尺,带领学生到沙坑周围去,将沙子填平之后,让学生排队挨个立定跳远。比赛谁的动作最规范,跳得最远,然后让跳得最远的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技巧和心得,只有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才能找出最佳的规范性动作。
(三)注重快乐体育教学效果
快乐体育教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自体验到运动项目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取得一定成果,感受体验过程中的乐趣,不仅可以活跃体育教学氛围,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自己创造性地取得快乐,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好学,提高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获得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体育教学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教师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时刻更新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宇阳.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浅议阳光体育的开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