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按程序启动政府采购工作,组织项目实施。重点抓好省级云平台建设,为卫生计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技术支撑。继续推进省、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遵循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建成一个,对接一个,逐步实现省、市两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备案制,出台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省市两级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确保数据与信息平台有效对接,项目建成后能够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
二、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目标,推进电子病历建设和应用,建设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临床服务精细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动态融合,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以及患者基本健康信息的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
三、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完成省级卡管平台搭建工作并实现上下对接和数据共享。制发省级居民健康卡建设实施细则等标准规范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发卡用卡指导意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发卡用卡环境改造。各设区市至少明确2个以上县(市、区)试点发卡,并不断扩大试点数量和规模,年底前,力争全省发卡突破1000万张,各市试点县(市、区)发卡实现全覆盖。
四、进一步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推广远程医疗建设,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规模。整合现有已建的邯郸市、沧州市远程会诊系统资源,统一接入省级远程医疗平台。探索与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对接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与京、津两地远程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覆盖京津冀的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在全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基础上,加快推进“健康河北”医疗惠民移动平台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务群众。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区域双向转诊、区域临床检验、区域体检等区域化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五、加快推进“金人工程”项目。按照有关程序,继续协调做好河北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金人工程”项目)省级立项事宜。继续推广鹿泉市计划生育网上办事大厅等业务系统。
六、开展全省网络规划与升级改造工作。结合省级云中心建设进程,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原则,规划全省卫生计生业务专用网络,统一分配网络与信息资源。制定全省网络应用管理办法,规范用网行为,努力打造一张安全、可靠、畅通、高效的人口健康信息专用网,确保数据快捷、安全交换与传输。整合委机关局域网络,强化管理。
七、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及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安全管理,注重保护患者隐私,规范系统内部及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机制。各地要按照卫生行业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组织辖区内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备案和测评工作,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要在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继续规范和推广电子认证服务在全省卫生计生行业应用。强化网络安全宣传与培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作为新医改工作的关键年,2010年中国医疗行业IT应用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行业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
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信息数据字典是卫生信息化要打好的三个基础,相关的标准完善工作已经全面启动。2009年底至2010年初,卫生部密集了5个标准和规范文件,随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建设指导意见,医疗行业信息化标准进一步完善,各地医疗机构及卫生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在此框架下加速实施。
在此过程中,卫生主管部门采用征集方案、推出征求意见稿、试点、修订再行推广等方式推进标准的落地,IT解决方案厂商、试点医疗机构、卫生主管部门等多方面的力量也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为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保障。
厂商加速布局竞争更加激烈
2010年,戴尔、用友、SAP等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都针对中国医疗行业IT应用市场制定了规划,推出了各类解决方案。
国内外大型IT企业动作频频,显示出中国医疗行业IT应用市场的巨大潜力。众多实力厂商参与竞争,一方面提升了中国医疗行业IT应用的水平,另一方面,业务的重叠也将使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能否把握市场热点、选择好合作伙伴、正确理解政策法规,将成为其成败与否的关键。
新技术应用开拓蓝海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应用等IT热门话题在医疗行业内被更多的用户关注,云计算使整合医疗行业资源和降低IT成本成为可能。在IBM、英特尔等厂商及其合作伙伴的推动下,云计算正在区域医疗、个人远程保健等领域实施探索性项目。
物联网技术在高价值医用耗材管理、病患管理、医疗器械管理等方面的价值日益显现,未来在精细化资产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差错等方面也大有可为。
关键词: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金卫工程;3521工程
中图分类号:F2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3-0000-02
一、概述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快速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校园、数字医院、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医学等各行各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扑面而来,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及水平,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改革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取决于诸多因素,中央政府的重视(政策、措施及投入)、基层政府的配合及执行力度、各单位的软硬件配置、人员信息化素质程度、医疗卫生信息化教育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医疗卫生信息化教育,这是卫生信息化建设人材的准备,而人材是影响卫生信息化建设最基础、最本质的因素。
二、国家近二十年来在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部分举措
(一)金卫工程
1993年国务院牵头召开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并由电子部牵头,先后启动了国家信息化“金”字系列工程,其中,“金卫”工程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发展基础,也是造福于全国人民健康的综合性工程。
金卫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具体内容:
1.建立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实现医疗机构间的计算机网络(MedicalInformationNetWork,MIN)联通
金卫工程的主体是建立国家卫生高速信息网络,通过卫星、有线、无线通讯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全国各卫生机构间的联网,对医学影像资料的(如心电图、X-射线、CT、核磁共振、超声及病理等)传输、交流、分析处理及会诊,并可通过各省、市中心站及国家信息网、Internet互联形成国际性网络。
金卫医疗网络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的全国性的远程医疗信息传输系统,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金卫骨干网络,通过远程医疗信息传输系统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广域网,为各个医疗机构提供一条“平坦”、“宽阔”的信息高速公路;二是医院内部局域网,通过金卫工程提供的各种应用技术和服务以实现医院的智能化。
2.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
HIS是金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信息的基本处理和存储单位,为金卫工程提供主要原始数据。同时,HIS对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效率,改善医疗服务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HIS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金卫工程的建设,关系到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
3.统一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金卫卡(GoldenHealthCard,GHC)
中华人民共和国金卫卡是一种全国整理的个人医疗保健激光卡,是中国金卫医疗网络的主要媒体。金卫卡可将个人终生医疗保健档案等资料永久存储在激光介质上,医生能在任何具有金卫卡应用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获取需要的个人医疗保健资料,及时制定医疗方案、诊治病人,并具有预约挂号、医疗咨询、急救查询、远程会诊、医疗和保险费用结算等用途。
(二)四梁八柱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根据《意见》,我国将完善新医改的“四大体系、八项机制”。
四大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并形成四位一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八项机制:完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机制、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和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八项机制,着力解决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求医买药费用过高等突出问题。
这四大体系、八项机制被形象地称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如图1所示。
作为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被明确纳入方案中。新医改方案提出,通过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具体内容包括:
1.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2.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