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
从2009年开始提炼办学理念、2010年多方寻找专业支持、2011年开始构建课程体系、2012年开始完善课程体系,处于城乡结合部的该区的十三中红山校区,用了将近4年时间,建立起了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个用“立交桥”命名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层次性、多元化、可选择、能融通的特点,包括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发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深入研究课程实施,开展了4S高效课堂的研究,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让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美誉度越来越好。“用课程建设统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办学校的认识。课程建设这两年,学校先后有5位教师成功围绕课程建设立项省市级课题。数学组、英语组因为课程建设方面的突出表现,荣获市先进教研组,”校长程晓江说起学校的课程规划与建设过程有些兴奋。
与这所学校一样,全区所有中小学都有着凝聚着自己学校办学理念与理想的课程,如十三中的“树魂课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三色课程”、小营小学的“班本课程”、玄武高级中学的“风范教育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各不相同,但都体现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的结合,更加关注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改变了教育人的观念
学校研制自己的课程规划,一是可以保证国家课程方案的执行力,二是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符合学生不同基础和需要的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追求与特色,弘光中学校长刘昊在两年多的课程建设实践中感触颇深。
“过去教师们都认为课程是遥远的,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教师只是执行者,但是学校的课程规划让教师真正变成了创造者与执行者二者合一的角色,”区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余夕凯这样认为。现在的教研员的工作视角,已经从打开课堂到拓展课程,从过去的学科教学引领到现在的课程引领。如围绕如何开发地方课程,全区数学学科进行了数学与生活的课程开发,而语文则进行了美诗文阅读与创作的地方课程研究。秋季开学后,教研员们也会引导教师从课程的角度研读教材变化,看国家课程如何实施,学科课程如何规划。
几年前,一说到校本课程,许多学校会说我们有校本教材,那时大家更关注的是物化的成果。但现在,一说到校本课程,学校会说我们规划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会认识到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区进修学校副校长丁青认为,经过课程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学校对课程目标的认识更加明晰,课程开发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也更加关注教师的创造力,提升了整个学校的课程意识与建设能力。
课程建设意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不可能让区内所有学校同水平发展,但应该努力帮助所有学校都充分发展,尤其要帮助相对薄弱学校加快发展,这是南京市玄武区的教育发展观。在先后荣获“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等称号后,优质均衡发展成了全区教育的新追求。以课程建设带动学校优质发展成了全区推进均衡的重要抓手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选择了10所学校作为课程规划研究与制订的试点,到今年全区所有中小学已经全部推广。行政引领,科、教、研、培“四位一体”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从开始的牵着做到现在争着做,应该说课程建设改变了对教科研人员、校长、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不可小看”,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陈发山这样评价。“2007年左右我们关注的是开齐开全课程,更多的是关注课堂,也就是对课程的执行。从2009年开始,我们开始关注学校课程的领导、建设与规划,到现在学校与教师的课程意识已经逐步建立。现在,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课程领导,即校长层面的对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价值领导,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组的课程共同体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科课程领导”,区教育局长李玉鹏认为,实施几年的课程建设,改变了学校的课程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学校的方方面面的改变,但对于课程建设来说,也只是刚刚开始,下一步将重点研究如何完善与科学规范地实施。
没有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
新课程倡导三级课程管理,让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权力和课程责任。然而,在新课程推行了十多年后的今日,学校在多大程度上行使了自己的课程权力,履行了自己的课程责任?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在我看来,学校层面的课程权责中,核心就是学校课程规划及其实施。
什么是学校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简言之,就是学校对在本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整体规划,它主要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或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二是校本课程如何合理开发?学校必须编制课程方案,一般来说,方案包括学校的愿景与使命、分年级课程计划表、学科课程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教学与评价、管理与保障等内容。该文本是以纲要的形式呈现的,但要形成该文本,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就学科课程规划而言,各教研组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编制学科课程的整体规划,然后备课组据此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最后任课教师依此编制单元或主题或课时教案。因此,学校课程规划作为一项活动,是学校课程管理或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作为一种结果,则是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专业建设;名师引领;内行管理;内涵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兴替越来越快,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14〕18号)等文件颁布后,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让职业教育走得更高、更快、更远,专业建设是核心问题。职业学校只有抓住专业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凸显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专业建设中,如何促进专业教师的成长,如何理顺专业发展的思路,如何推动专业内涵发展,根据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实践经验,谈以下三点思考。
一、名师引领,领衔团队
名师就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且能够获得同行的认可与肯定的教师。名师也是学生喜欢、家长信任、同行认可的教师。在专业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中,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非常明显,通过打造一个名师,将形成一个团队,推动一个专业的发展。
1.师引领,打造团队
要成为一位名师,必须对职业教育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必须在专业上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他们身上这种德技双馨的品质就是一种正能量,在整个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示范、传递、感染的作用。在教师培养中,以名师为主体,通过师徒结对、组建名师工作室、合作指导学生比赛等形式,让名师身上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老师,从而形成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团队。以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的全国名师杨明辉为例,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形成了一支业务精湛的优秀团队。
2005年,杨明辉老师的到来给电子专业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电子专业从曾经的三位教师且以理论教学为主,发展到今天这个具有超强战斗力的专业教师团队,名师的示范与辐射作用相当明显。在我们学校,目前全国名师有2人,技能大师有2人,网络名师4人,省双师型教师1人,省专业带头人7人,市专业带头人9人,市骨干教师4人,形成了一支名师引领、骨干职称、新秀紧追的优秀专业教师团队,他们在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2.名师引领,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塑造教学能手
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对教学具有独到见解。他们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做好教学,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和总结经验,明白人生的道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具有较强的能力,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如我校电子专业,曾经是书本从头教到尾,全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但名师参与专业教学后,电子专业从曾经的3个班到现在的28个班,从简单的插座进教室,到12个实训室的建成,到省级精品专业建设的验收,到今天的重点专业建设群立项,这种发展变化是立足在他要让学生学到实用知识的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与他到德国学习后回来大力推广项目式教学改革有关的,更是与他主动更新知识结构、苦练专业技能的好学精神分不开。2015年,杨明辉带着他的徒弟张定国一起参加全国中职组电梯维修与保养赛项,两人历时三天经过理论考试、教学设计、实践操作、说课比赛和教学答辩5个环节,在全国2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等奖,两位老师还分别获得了“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手”称号。2016年,杨明辉与工作室成员钟求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在“计算机数据检测与恢复”项目中获得金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名师的指点与指导,将会提升教师发展的速度与高度,从而推动专业建设的前进。
二、内行管理,建设专业
职业学校整体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20世纪由普通中学演变而来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专业设置在发生变化,课程开设在不断更新,实训课时比例在不断增加,实训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包含的内涵很多,职业学校如何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如何制订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培养理论教学兼具实践操作的复合型老师,如何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这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要把这些专业的问题处理好,就必须有专业的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尝试采用内行管理,实行专业组长负责制,由专业教师领衔专业建设。以我校对专业负责制的尝试看,它有存在的理由,也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1.实施内行管理的缘由
从2005年我校行政管理团队构成看,当时学校的中层行政包括校级领导大部分均是文化课教师,专业教师参与很少,而且都不直接参与专业教学管理。这时正好长沙高新区接管我校,各个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教师发展、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均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学校领导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凭着相信专业教师、倚重专业教师的理念,果断实施专业管理改革,探索专业组长负责制,由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师担任起专业组长,带领专业教师团队开展专业建设。
2.实施内行管理的成效
学校在探索专业组长负责制的过程中,挖掘并培养了一批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掌握专业就业市场、熟悉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教师,并由他们主导专业建设,教师的积极性、办事效率、办事效果均有较大提高。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专业组内部自觉探讨如何加强实验室管理,如何优化专业实训设备。例如,电子专业自制置物架,将实验室器材分类整理。机械专业自制工具柜,既提供给学生实训的机会,又给学校节约了成本。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自主开展技能兴趣班、实训周实训日等,既充分利用设备,又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内行管理专业主要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专业的调整。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就是市场的需要。市场需求的变化倒逼专业的调整。20世纪末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基本上各个学校都有开设,而今天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并成为现代办公的重要工具。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在不断的变化,作为专业老师,尤其是专业组长对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的敏锐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对专业发展方向把握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计算机专业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如何做好新的定位,均是专业组长带领专业骨干通过企业调研而做的决定。
(2)实训室的建设。实训室建设是职业学校硬件建设的一个指标,是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好坏的一个方面,在很多的项目建设验收中也是一个必检项目。从浅表层次看,就是有多少个实验室、有多少设备甚至是价值是多少。但从深层次看,这种实训室要不要建、怎样建,能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能不能代表前沿技术等,则是内行人才能看得清楚的,这种能不能或要不要的问题由专业负责人发声才是最有发言权、也最有决定权的。如2016年立项的300万数字化模拟车间项目,学校要求专业组长对市场调研后,就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做专项汇报后集体决定,专业组的意见对项目的建设影响相当大。
(3)专业课程的开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是采用“2+1”的模式,即在校学习时间2年,顶岗实习时间1年。教育部为确保教学质量,对各个专业均制定了教学大纲,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做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我们怎么对待教育部的教学大纲呢?全盘按要求来我们肯定是完不成任务的,因为大纲没有考虑到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就比如我们有实训周、实训日、活动日等,而且大纲的课程设置也缺少地方特色。如何将专业的规定核心课程与学校甚至地方的特色经济结合起来,这个重要的任务也是需要由专业组长来完成。我们设置“电梯维修与保养”这门选修课程,就是与地方经济崇友电梯企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的。
(4)专业教师的培养。人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教师的发展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教学要求是专业课与文化科的比例要达到6:4,因此中职学校基本上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专业教师师资严重紧缺。他们不仅要承担课务,还有实验室的管理、学生管理、顶岗实习跟踪服务、技能竞赛等方面的任务。根据这种状况,各专业组根据教师的数量和各自的擅长领域,将课程分成模块,有计划地培养、有步骤地锻炼,让教师的教学领域相对稳定又不断更新。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在专业课程更新的变化中有条不紊地提升。
三、内涵建设,整体提升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各方面的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准,课程体系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在这一系列建设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依据学生、倚重教师”,尤其倚重的是专业教师。通过专业教师的探索,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推进。
以机械加工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将专业建设立足长沙高新园区,依托企业,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导师”作用。学生在校进行技能训练,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在企业实训则由企业能工巧匠进行技术指导。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与培训,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招生与招工、上课与上岗、毕业与就业对接。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切实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这种“双导师,六对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对职业教育的充分认识,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对企业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索出来的,是在充分领悟专业建设的内涵后总结的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