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城镇低保方面的工作总结(整理2篇)

时间: 2024-08-23 栏目:办公范文

城镇低保方面的工作总结范文篇1

根据全省城乡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和市县惠农政策落实集中整治活动的相关要求,自“规范宣传年“活动开展以来,市惠农政策落实督查组、市民政局和县民政局多次对我镇的城乡低保政策落实,低保资金使用及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和督查,对我镇存在的村干部享受低保,低保对象分类施保不准确,拆户、拼户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反馈。我镇严格按照《县民政局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对全县城乡低保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对全镇农村低保进行了全面整改,现将有关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扎实抓好全镇的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工作,我镇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工作,并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工作。按照城乡低保实地管理的要求,将城乡低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范围,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干部绩效考核之中,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为城乡低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城乡低保工作负总责;包村领导为城乡低保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具体抓好所包村的低保政策落实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各村城乡低保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所在村的城乡低保工作负总责,具体抓好城乡低保政策落实和规范化管理工作。

边查边改,完善机制

针对我镇存在的低保对象不准,村干部享受低保、拆户、拼户施保的违规现象,全镇各村、组全面进行了农村低保动态调整工作,严格按照“村民个人申请、村民民主评议、评议小组评议,村委会初审、镇人民政府审核,上报民政局审批,三榜公示的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各村组先后召开群众会议96场次,充分发扬民主,把农村低保评审工作“阳光操作”,向广大农户印发了《镇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指南》读本3000多份,向各村、组印发了《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县关于贯彻落实城乡低保“调、减、免”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和《镇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125份,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明白农村低保申请审批程序,有效化解了农村低保申请、评议、审批工作中诸多矛盾、纠纷,杜绝了村干部享受低保、低保对象分类施保不准确、拆户、拼户施保现象。经这些动态调查,全镇农村低保户由原来的1518户4198人减少到1211户4198人(其中整户停保1891人,户内减人105人,整户新增1465人,户内增人531人)。初步确定一类对象271户714人,二类对象514户1805人,三类对象426户1679人。

规范程序、健全资料

我镇在这次农村低保动态调整工作中,注重抓农村低保申请,审批程序,健全建立档案资料,做到了镇上有档案柜,村上有档案盒,低保对象档案资料齐全,建立了低保一户一档,镇、村、组有低保评议会议记录、公示记录、低保花名册、一村一公示板,有公示影视资料。镇、村都成立了低保评审小组和评议小组,对评议、审核、审批情况进行了“三榜公示”。

城镇低保方面的工作总结范文篇2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处在农村向城市装换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以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为主体组成的社区。它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辽宁省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小城镇经济是承上启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经济发展是实现辽宁省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实现财税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

一、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规模偏小

与小城镇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辽宁省小城镇虽然数量较多,平均镇区占地规模也相对较高,但平均人口规模仍然差距较大,镇区人口主要集中于城关镇。

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集聚效益。而其规模的拓展不是单纯的用地扩张,更重要的是人口的集聚。长期以来,我省小城镇发展过于注重城镇规模的扩张,而人口规模却未达到与其适应的水平。城镇占用土地的速度要远快于吸纳人口的速度,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目前我省小城镇镇区人口规模在2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占将近90%,我省大多数小城镇规模仍然偏小,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小城镇人口规模过小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小城镇能够统筹的资源有限,支撑城镇发展的能力减弱。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远不能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导致小城镇的功能不完善、不健全,城镇结构单一,就业门路狭窄,缺少对镇外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二)缺乏主导产业

目前我省小城镇结构呈多样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小城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形成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部分实力较强的城镇已形成规模较大的集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但从总体情况看,主导产业相对较为突出且已形成与周边城市产业相配套的镇仍然较少,况且我省仍有70%小城镇还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这些小城镇发展或仍单纯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或缺乏与本地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及外部环境条件等相匹配的特点。

由于不同区域的小城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小城镇之间产业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从整体看,我省小城镇特色化发展虽已成为趋势,尤其近年来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取得很大发展,但覆盖面仍然不高。仍存在缺乏清晰的特色主导产业现象。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我省具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足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已形成与周边城市产业相配套的镇更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趋同性严重,造成小城镇的特色不突出,主导产业不明晰,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土地利用率较低

目前我省小城镇的土地利用率普遍不高,小城镇的集约用地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更要注重高效用地,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要重点放在内部挖潜上。

部分小城镇不能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科学定位,盲目确定以发展流通商贸为主导产业,但聚集效应不明显,消费能力有限,投资兴建的流通农贸市场利用率不高,有的甚至还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用地扩张迅猛,数量快速增长。而有限的建设用地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目前,小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低效问题突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小城镇布局分散,呈现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工业化格局。同时大多数小城镇存在大量低效利用的土地,如:大拆大迁新城镇,建成后却无商来,造成设施闲置;征而不用或少用造成土地闲置;以及工矿地废弃等等。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供过于求,厂房和商品房低效利用、闲置现象严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二、小城镇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根据辽宁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优先发展小城镇,重点建设100个城镇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的中心镇”。发展小城镇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小城镇规模,提高服务功能,走人口密集型的城镇化道路。为此要合理规划,重点建设,在考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理念等约束条件下,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向小城镇迁移、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小城镇的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小城镇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城乡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引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

(一)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保障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创新规划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拓展空间与完善功能、小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注重把握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统一,规划与未来管理相衔接的原则,使规划和建设经得起实践和历史考验。二是做好城镇总体规划与各类规划的衔接融合。在一个发达的区域内,大都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村庄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不可能离开对方而得到健康发展。一味地单方面强调某一形态的作用只会损害这一地区的全面综合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的经济特别是非经济后果。所以,小城镇的科学规划要将其放到其所在的整个区域发展框架中去做发展规划,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与中心城市配套规划,形成城镇一盘棋,周边城镇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城市的纽带,从而构建合理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要立足长远发展,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做好城镇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

(二)增强集聚吸纳能力,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

目前实现人口城镇化是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主要任务。扩大小城镇人口规模,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增强小城镇集聚吸纳能力,引导和促进农村人口地合理流动和有序转移。从制度和政策上推动小城镇建设。一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进入城镇,阻碍了人口的合理流动。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尽快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降低“门槛”,放宽标准,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二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并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引导农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三是要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民进城的重要条件,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积极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最终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增加进城农民的就业机会,扩大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就业能力等,吸引农村劳动力,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小城镇流动。

(三)促进特色化发展,突出主导产业

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吸纳外部资源,而突出特色则是小城镇吸纳资源的基础手段。特色是小城镇发展的推动力。特色化发展,即通过差异化战略实现小城镇的良性发展,主要是通过开发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区域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小城镇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整个镇域经济发展。必须要科学定位。由于我省各地区小城镇之间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运输、人文历史等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区域发展方向、模式也不尽相同。要充分挖掘优势,根据小城镇内部资源禀赋条件、区位条件以及外部发展环境等条件,依照国家和全省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选择能够充分体现本地综合优势,符合未来产业发展大方向,能够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用地需求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医疗应急措施(收集3篇)
  • 下一篇:茶艺课程(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