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茶艺实训总结(收集5篇)

时间: 2024-08-24 栏目:办公范文

茶艺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人才队伍建设;广西乐业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1-0323-02

有机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因素,科技人才对有机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人才与企业发展成正比,人才充足的企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没有人才的企业,步履维艰。企业必须把有机农业科技人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才会使有机农业发挥出应有的成效。

1乐业县基本概况

乐业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总面积2617km2,管辖4个乡4个镇,耕地面积为1.55万hm2,其中水田0.36万hm2,旱地17.9万hm2。居住着壮、汉、苗、瑶等11个少数民族。乐业县是老、少、边、穷山区县,属部级贫困县。年平均气温16.3℃,年降雨量1100~1500mm,森林覆盖率为77.84%,无霜期349d,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天然空调”之美称。主要特色农产品为茶叶、刺梨、猕猴桃、甜竹笋、山茶油、薄壳核桃、板栗、桃果、李果、淮山、八角、桐油等。乐业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世界长寿之乡”“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中国兰花之乡”。

2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乐业县于2003年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对于乐业县或者整个中国来说,有机农业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实早在1990年的时候,为了满足茶叶出口质量需要,我国在浙江省临安地区就已经开始发展有机茶产业,有机茶产品供出口荷兰市场。

由于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基因工程技术产品,自然就会减少产量,增加农业投入成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产品价格必然会提高,在经济欠发达的年代,市场份额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发展速度极其缓慢,也就鲜为人知了[1-2]。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给有机农业产业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然而这个新兴的产业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有机农业人才成为快速发展制约瓶颈。按照现行的有机产品标准要求,有机农业绝不是复古农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我国在2005年首次实施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即GB/T19630.1~4―2005,这个标准成为指导我国有机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2011年对该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同时制订和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有机产品生产与认证的依据[3-4]。

3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003年广西顾式有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甘田镇夏福村龙云山实施有机茶生产,成为第一个有机产业和产品,生产系列顾式有机茶,产品有红茶和绿茶;2005年广西乐业县草王山茶业有限公司在逻沙乡全达村开始发展有机茶,生产乐业红系列有机茶产品;乐业县农业局在同乐镇上岗村发展有机水稻,生产有机大米;几家企业在对有机农产品生产进行技术探索。至2016年,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1家(表1)。

4有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与培养

有机农业产业作为新兴的特色农业,生产技术上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都有着本质的区别,配套技术人才非常关键,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为了促进乐业县有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乐业县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办公室和乐业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制定和实施了有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5-6]。从2011年开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与有机农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才。举办茶叶、水稻、猕猴桃等各种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班(表2)。

有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得到大幅度提升,2012年培养了1名高级农艺师,2013年培养了2名高级农艺师,2014年培养了2名高级农艺师,2015年培养了2名高级农艺师,累计达到7名高级农艺师,在百色市的各个县中占居第1位(图1)。

2012年培养了5名农艺师,农艺师总数达到52名,2013年培养了5名农艺师,累计达到57名,2014年培养了3名农艺师,累计达到60名,2015年培养了2名农艺师,累计达到62名(图2)。

2012年培养了8名助理农艺师,达到11人,2013年培养了21名助理农艺师,达到32名,2014年培养了31名助理农艺师,达到61名,2015年培养了14名助理农艺师,达到75名(图3)。

2012年乐业县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内部检查员人数为7人,基本上是每1家企业有1~2名内部检查员开展企业内部检查工作,2013培养了4名,2014年培养了30名,2015年培养了35名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内部检查员(图4)。

乐业县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办公室、乐业县茶叶生产管理办公室和乐业县农业局等举办各种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班22期,累计参加学习人数达到1000人次(图5)。

5结语

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内部检查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等相关技术人才为乐业县有机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有机农业人才队伍是有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高素质人才与有机农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是成正比的,人才发展快的时候,产业发展也快,现代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特别是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更大。凡是没有人才的企业,总是步履维艰、寸步难行。配套有高素质有机农业人才的企业,发展起来得心应手,有机事业蒸蒸日上。建议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把人才的引进与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来抓,企业才会有生命力和活力,企业才会不断取得成效,持续增长[7]。

6参考文献

[1]杜相革,王慧敏,王瑞刚.有机农业原理和种植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新.有机茶生产与管理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3]俞永明.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4]韦静峰.茶叶生产新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李文西,毛伟,张富春,等.江苏省杨州有机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0):83-89.

茶艺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荼文化产品;产品附加值;茶文化经济;发展性对策

[作者简介]龚永新,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蔡世文,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59-03

文化产品是相对于传统产业生产的物质产品而言,由文化产业生产或为传统产业利用其文化资源生产并能满足人们一定精神需求的产品。按照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的提法:“在消费社会中,所有的商品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价值。”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每一种商品都可能是有文化的,因而生产有文化的商品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每一个适应消费社会发展的产业或企业,都可以也有能力生产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化价值商品的产业或企业。这样理解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我们不仅得到了有关文化产品的最宽泛的界定,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推动实现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的最密切的沟通,使纯物质到纯文化的产品最终成为一个系列。

就这样理解,茶文化产品也会是更加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结构体系包括在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既然这四个方面都存在着茶文化的资源,那么茶文化产品也就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被生产出来,这将涉及到与茶相联系的方方面面的成果,其中也包括只具有茶的符号意义的范畴。如果把这样的茶文化产品分成不同的层面来概括,我们可以把“杭为茶都”从宏观层面视为一个茶文化产品;把茶文化生态园从中观层面看作是一个茶文化产品;把一部茶书、一张茶画、一只名茶、一项茶文化服务等从微观层面当作一个茶文化产品。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分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产品不仅表现为以实物的形式,而且还表现为以劳务的形式,以及以文化理念为指导,打破茶文化产品和茶物质产品的界限,赋予其产品以一定的文化意味的形式。茶文化产品以实物的形式,是一种最普通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时已有人将茶作为祭品,《尚书・顾命》载:“王三宿、三祭、三诧。”即周成王的遗嘱,希望继任的康王能够三祭三茶。茶祭似乎说明,茶是一种有了文化内涵的物品。今天,茶文化产品大量的仍然是以茶的历史文物,茶书、茶画,名茶、名泉、名具以及名景等实物形式。“杭为茶都”则是这样一个以名茶、名泉、名具、名景为基础,形成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寻找到的茶文化完美结合,主要以实物形式显现的其规模巨大的茶文化产品。

茶文化产品以劳务的形式,则是一种产品与生产和消费行为不能分离的产品样式。如我们可以从互联网视频搜索到一个有关茶的系列节目,叫“体验民族茶俗之旅”,这个系列节目目前已包括“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苗族虫茶、八宝油茶”、“彝族烤茶”、“土家族擂茶”、“基诺族凉拌茶”、“布依族采花茶”等视频内容,它是以各地茶习俗文化为基础,以一种劳务的形式(表演)加以表现,服务于人们的观赏和旅游。通常人们在茶叶消费过程中所享受的茶艺表演服务,有关茶的媒体宣传、茶的培训服务等,都是以劳务的形式出现的茶文化产品。

以文化理念为指导,打破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界限,赋予产品以一定的文化意味,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使经营者获取收益,这是一种虚实结合繁荣经济的茶文化产品表现形式。我们通常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往往就是想运用这样一种样式。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安溪县政府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等地举办茶王赛。1999年6月11日,安溪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茶王赛,震动京城。同年在安溪(香港)茶王赛,创下了100克铁观音拍卖11万港元的天价,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就是这种形式的突出表现。

文化产品也好,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也好,体现高附加值是其最大特点。以上述的茶文化产品为例,所谓附加值是指独立于产品主体价值之外的、能够给产品整体价值带来增值并给消费者(客户)与厂商带来利益满足,进而激发出消费者(客户)购买欲望、购买行为和厂商产销积极性的效用。因此,这部分附加值实质上就是产品高于社会平均的销售利润率的差额。举办“茶王赛”产生出“茶王”,而“茶王”作为茶叶产品主体价值之外的,通过拍卖获得的“天价”的效益,就是它的茶文化产品附加值。

茶文化产品(包括这种有文化内涵的茶商品)的高附加值是人为形成的,它的形成往往通过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通过人们实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而创造的、形成的“科技附加值”。众所周知,我国浙江省茶叶科研单位最多,茶叶科技力量最雄厚,所以该省生产的有关茶产品科技附加值含量普遍较高,如名茶、袋泡茶、保健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具、茶叶包装、茶叶机械和茶叶新产品等。当今世界,人们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从而创造出的以含有儿茶素的防辐射手机贴,以绿茶多酚、儿茶素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汽车空气清新剂、空气净化器、空气滤清器等,都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各类茶文化产品。

第二种途径,是人们通过提高竞争力,特别是企业利用CIS等手段创立名牌所创造的“品牌附加值”。在茶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这为广大的企业创造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湖北五峰采花毛尖茶,经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努力,到2006年成功打造为“湖北第一名茶品牌”,为此采花毛尖茶品牌附加值大幅增加,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如品牌得以确定的2006年,该企业的茶叶产值3400万元,确定后的2007年,该企业茶叶产值达到4900多万元。而且这几年无论是企业产值、茶叶总体价格水平都做到了稳定增长,深刻体现了品牌创建对于提高附加值的意义。

第三种途径,企业通过努力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从而创造出“文化附加值”。比如说,对于名茶与大宗茶的差异比较,人们往往从物理和化学层面分析,很难找到合适的答案,但每公斤数千元价格的名茶与每公斤十多元的大宗茶,价格差异却是悬殊的,这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中国十大名茶中,绝大多数都是历史名茶,历史名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江西庐山云雾茶,其渊源可追

朔到东汉时期,因而这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增值作出了贡献。名茶不仅有“科技含量”、“品牌含量”,而且富含“文化含量”,所以它包括了附加增值的各种形式。一个产品,其附加值的形成为各自表现形式的组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是名茶永远的“亮点”。

茶文化经济,是就与茶的消费相关的领域而言,能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经济以及实物经济文化附加值增加的经济。茶文化产品的丰富与茶文化经济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茶文化产品的丰富,为茶文化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动力,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茶文化经济的迅速增长,又必然进一步推动经济文化化,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使茶文化产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丰富茶文化产品繁荣茶文化经济,首先是在摸清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各地特色。鲁迅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他的小说对绍兴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当地饭店多有涉及,所以现代人利用这样的文化资源,打造了“祥林嫂饭店”、“咸亨酒店”、“孔乙己酒家”等,形成和发展了文化经济。2006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杭州市茶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杭州市茶叶的区域布局要依托名茶品牌,重点建设西湖龙井茶、径山茶、天目青顶茶、鹳山龙井茶、雪水云绿茶、千岛银珍茶、千鸟玉叶茶等7个产业带。也正是在掌握家底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作出的战略选择,不仅有利于突出该地区农业产业特色,也有利于丰富茶文化产品。

茶艺实训总结篇3

“刚开学很忙,今天上课要上到晚上9:45。”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又开办了新的一期茶艺培训班。他是第一个把“茶艺”概念从台湾介绍到中国大陆的学者。20多年来,看着茶艺在中国大陆从不成气候到欣欣向荣,他的欣喜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娓娓道起了茶艺的源流和自己推广茶艺的经历。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宝岛台湾,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有感于中华民族的复兴,除了要发展经济,还当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要,而优秀传统文化又以茶文化最贴近生活。于是。这些青年就抱着这样一种使命感,投入复兴茶文化的行列,从中国传统的饮茶习俗着手,开创茶艺、设立茶艺馆、举办茶艺讲座、茶艺培训,积极推动茶艺的相关活动。他就是这批青年中的一员。1988年6月。他在上海公开表演了茶艺,并接受《文汇报》的专访,

“茶艺”一词首次出现在大陆新闻媒体上,打响了宣传茶艺的第一枪。

1991年,他应邀出席了在著名的茶乡福安举办的首届中国闽东福安茶文化交流会,并登台为大家表演中华茶艺,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宁静安详的坦洋村、葱茏蓊郁的茶山、淳厚质朴的畲家茶歌对唱、香醇甜美的坦洋工夫都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说,当时到福安参加完茶文化交流会后,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加坚定了他义无反顾地走中华茶文化研究推广之路的决心。在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他还走访了18个省市的产茶区,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播撤了茶艺的种子,推动了两岸茶文化的发展。

在两岸茶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茶艺培训机构、茶艺活动等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台湾茶人创办的如范增平茶艺文化发展中心、陆羽茶艺中心等,大陆茶人创办的如雅真茶艺、六如茶艺、公刘子茶道苑等,还有科研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各省农业院校茶学专业举办的茶艺培训班等,甚至一些大中专院校还开设了茶艺专业――创始于台湾的茶艺在大陆开出了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中华茶艺百花齐放的景象,更是灿烂而夺目。

茶艺培训是“香饽饽”?

在茶为国饮的中国,茶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阶层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仍是不改其势,只要看大街小巷里林立的茶馆、茶楼与茶庄就是个最好的证明。在当代,人们喝茶决非还停留在因渴而饮的初级阶段。而是要品味。从中品出文化、品出内涵、品出感悟。茶本身的文化属性以及人们对茶的文化需求。正随着茶业经济的繁荣而日益深入人心。作为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艺便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借助茶馆、茶楼或茶庄的平台向外界传播,从而渐渐形成一种潮流。

茶艺师。顾名思义,就是茶艺的演绎者,是茶行业内具备茶叶知识、茶艺表演、服务与管理技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而,茶业的繁盛与茶文化的复兴呼唤了茶艺师这一职业群体的诞生。并且随着茶艺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培训机构、赛事更是风起云涌,遍地开花。成了许多人争相追宠的“香饽饽”。

现象一:出师弟子亦成师

茶艺在中国大陆如火如荼地发展了20多年。这里,我们姑且将当年致力于茶艺传播与推广的茶人称为祖师级茶艺师。经历20余载的时间。他们已是桃李满天下,许多曾经教授的学生学成出师后,分布在全国各地,不负师望,从事着和他们一样的茶艺事业,开辟了自己的茶艺新天地。在这些新一代茶艺师中,有的经营或管理茶楼、茶馆,使之成为人们感受原汁原味中华茶文化的乐园;有的亦操师业,在茶艺培训机构中从事茶艺教学。甚至“自立门户”。他们在肩负推广中华茶文化使命的同时。并把眼光瞄准了茶艺培训市场,办校、开班收徒。教茶叶爱好者研习茶艺、为各类茶叶经营场所培养茶艺服务人员,让悠悠茶香传播得更远,四川雅安姑娘陈秀琼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名“85后”茶艺师,虽说今年刚满23岁,却早已是西安一家茶艺培训机构的创办者兼首席茶艺培训师。2002~2004年,她先后师从成先勤、林治等著名茶人研修茶艺,曾代表四川优秀茶文化传播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茶艺表演与茶文化推广。两年前,凭着一腔对茶艺、茶文化的热爱和多年积累的表演经验,她创建了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茶艺培训、茶艺表演和茶楼管理等业务,在当地茶界负有盛名。福州天音阁茶庄的张雪儿师出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名下,后与福建省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合作,在茶庄里开设教学实践站,茶学系的学生定期在茶庄里进行茶艺茶道实践与体验。

现象二:职教新宠

“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像我们这类的中职学校以前在课程设置上开发得很少,孩子们都不太懂。现在好了。我们开了茶艺课。还设置了茶艺专业,教学上都还比较成功!”福州商贸职业中专学校校长丘琰坐在茶艺教室里一边喝着学生泡的茶,一边对记者说道。这间50多平方米的茶艺教室,没有一件显眼的陈设,仅仅是几张摆着素朴茶具的木制桌椅。不过,这里看似简陋,却是培养“新生代”茶艺师的基地,是福州茶艺中职教育的起源地之一。丘校长介绍说,福州中等职业学校茶艺技能竞赛始于2009年,学校自首届开始至今,连续两年参赛并蝉联了两届的冠军。并且该校学生林秀枝此次还在情景茶艺《茉莉芬芳》中充当主泡手,走进世博会福建馆,展示了娴熟的茶艺。这些荣誉为她增添了很大的信心。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在原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今年还专门从福建农大茶学系引进了一名应届毕业生担任茶艺专业教师,并与市教育局、市劳动技能鉴定中心配合,开展茶艺职业技能培训。“学茶艺,让孩子们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一举两得。”目前,学校培养的首批茶艺师都在茶企顶岗实习,而且学校还和福百祥、海晟连锁、闽榕等茶企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采取由“4+1(4天在学校,1天在企业)过度到5(完全就业上岗)”循序渐进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福建是全国著名的茶乡,我希望从我们学校开始、从我们福州开始,有更多的学校和同仁加入茶艺推广的队伍,把闽茶茶艺、闽茶文化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她说。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了解到,就福州市而言,除了商贸职专以外,市旅游职专、市外贸职专也设有与茶艺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而在全省乃至全国亦有众多中专学校将教学资源倾注于茶艺,同时有不少的学生从就业角度出发选择了茶艺专业,进而使得茶艺演变成职业技能教育的新宠。

现象三:茶艺师无性别

相信,在大多数人包括一些业内人士印象中,优美的茶艺总是与女性形象相挂钩的,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了阴柔之美。其实不然,“茶叶泡饮的基本程序不变,但和女性不同的是,男性在表演茶艺时柔软度少,多用单手泡茶,在圆融之中体现出一种刚劲之美。”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用手模拟着泡茶状说道。今年5月,在“燎原行动”大学生竞争讲习所“煮茶论商道”课程上,应邀讲课的吴老师首次收下了3名男大学生为茶艺弟子。在业界一时传为美谈。在接下来半年时间里。这3位男生几乎是天天手不离杯、嘴不离茶,一到课余。就

相约到吴雅真的别有天茶艺居研习茶艺,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茶和茶艺。“茶艺本来就没有性别之分,它属于一种艺术,让生活更加丰富,无论男女,都能通过泡茶的技艺来表达自己感情。”来自福建医科大学06级预防医学专业的陆洁帅深有体会地说道。此外,丘琰校长也说,学校在开茶艺课时,男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甚至还胜过了女生。这也是出乎她意料之外的。

茶艺不仅在男学生中受到追捧,在一些都市白领尤其是男性白领中也颇有市场。“从这几期的学员情况来看。都市白领班的学员最多,其中又以男性居多。”陈秀琼说。由是观之。茶艺并非完全是女性的专属。“喝茶的男人不变坏,喝茶的女人更可爱,已经是茶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了,现代的社会,女生、男生的差别越来越小。分工也越来越不明显,男、女生从事茶艺工作成为君子、淑女,是我们所期待的。”范增平说。和堂悦叶茶会所的茶艺师郭渝菲则认为,茶艺师不能片面地以性别论之,正是因为有人爱它才会去选择学它,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更何况历史上,琴棋书画诗酒茶,也多以男性的成就居多。”她笑着说道。

在茶艺“高温”背后

茶茶艺培训、茶艺活动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与火热,可谓是热浪滚滚,一浪高过一浪。我们有理由相信,茶艺培训机构、活动的大量涌现,对于推动中国茶文化以及与茶文化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大有裨益。同时,我们也决不否认,有少数培训机构是滥竽充数、名不副实,招生是为聚财敛财,而茶艺活动亦是纷繁芜杂,这就导致了茶艺市场的鱼龙混杂。因而,茶艺热现象的出现,自是利弊相存,在“高温”背后,业界看法不一。

去芜存菁,订立标准

“行业是该要整顿的时候了。”茶艺师崔秋语呼吁道。她曾调查过不少城市的茶馆和茶店,发现很多称之为“茶艺师”的从业人员,其实一点也不懂茶。不可否认。茶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茶艺师的职业群体,再加上对业者并没有太高的文化要求,这就非常容易导致茶艺师的浪得虚名与不良茶艺培训机构的泛滥。“当前茶艺培训、活动,百家争鸣,良莠不齐,我想这只是个去芜存菁的过程。”范增平认为,茶艺应是带来和美和欢喜的,应是有较强的文化性、学术性和教育意义的活动,而参差不齐的茶艺活动最终会面临“洗牌”,顺应“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规律。“在去芜存菁之后,举办茶艺培训、茶艺大赛对茶文化的发展是完全有利的。”

郭渝菲也认为,现今茶艺培训还没有准确的标准,在一些茶企出于成本的考虑。只是挑选几名优秀员工参加正规的培训,有的企业内部也设有培训机构。这样一来,就使得部分人能进行专业的学习,部分则否。因此,范增平指出,任何培训班、任何比赛,都是组织活动,都应该有标准有规范。“茶艺师已经是国家明订的职称和职业标准,若无标准规范。就不会有好的发展。”他说,茶艺培训业是否能健康地发展,最主要在于主办者。纵然有了标准规范。若主办者没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执行这些标准规范,也是枉然。此外。郭渝菲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的介入,与一些民间社团如茶叶协会或茶文化学者联合办学办班,而且应是半公益性质的,一来显得比较规范。二来可让那些有志于从事茶艺的人尤其是来自不发达地区的都能接受培训。

提高证书含金量

茶艺培训班的开设让更多的人学得一门手艺,也为更多的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这本来是一件有益于大众的事情,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茶艺师的资格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福州的茶艺师周平丹告诉记者,很多茶庄茶店在招聘茶艺小姐的时候在职位要求方面并没有规定应聘人员需要持茶艺师证书,100家茶店可能只有20家聘请的茶艺小姐是持证上岗的。之所以茶艺师证书“轻薄如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此证书含金量不足。私人开班、无标准规范等问题让茶艺师证书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

如此一来,茶店茶庄更看中店员的公关和营销能力,而不是茶艺。采访过的茶艺小姐都表示在薪资待遇方面并没有等级之分,高级茶艺师和初级茶艺师拿着相同的底薪,业务水平才是考核工作能力的关键。辛苦培训考过的证书却无人重视,这也打击了很多茶艺小姐想参加进一步培训的积极性。

同是吴雅真名下的弟子蔡贵珍认为泡茶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必须经过培训上岗,而且茶店员工的定位和职责要明晰,泡茶的是茶艺师,而公关和营销也应该聘请专业的市场人员。她希望经过改进和完善后的茶艺培训班和茶艺师证书能像大学文凭一样在就业中发挥作用,用等级划分职位,与薪资挂钩,也能像会计师的证书那样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和重视。

增设文化素质课程

培训班的课程很短,差不多只有7~10天左右,学到的只是对茶艺大概的了解和基本的泡茶工夫。更多的还需要自己的练习和琢磨。归去来茶庄的高级茶艺师张灵英告诉记者,茶艺的研习无止境,每个人对茶艺茶道的认知和理解不同,表演的茶艺也不一同。她在吴雅真老9币的培训班学了7天的茶艺课程,并不能满足她工作上的需要,她必须每天通过阅读与实践来充实自己对茶艺茶道的理会。

采访的过程中,茶艺小姐都一致认为,茶艺培训班应当考虑增加培训时间,增设文化素质课程。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技艺。追求的不光只有表面的指法和形态。茶艺师自身传统文化和内在涵养的修炼也必不可少。现在有很多茶席设计比赛和茶艺师的评选大赛,文化素质占据一半以上的比分,所以茶艺培训班的负责人要适当在培训课程里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类的课程。

参加第二届海峡茶艺小姐电视大赛的选手郭渝菲对此有深刻体会,她说,现在有些从业人员是为了就业而参加培训,并非出于喜爱而学。带有功利心的学习,至多只是单纯地学会了如何泡茶。而没有真正领略到茶艺的精要。因此,她认为学生应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兴趣、有所了解,这样泡出的茶才有内涵。

茶艺师眼中的茶艺

茶艺师,是个职业,也是受人尊敬的称呼。它受千年茶文化的润泽。举手投足的每一步都是传递芳香、传递历史、传递文化的过程,向人们表达着悠远芳醇的千年茶韵,同时它又融入了当代社会的时代气息,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从古至今都不曾淡出人们生活的悠悠茶情。中华茶文化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绵延不绝地流淌着,在流转的千年时光中,茶艺师用娴熟的泡茶技艺勾连着过去和现在,并把茶艺所承载的被称之为“道”的东西代代相传。

曾经开创茶艺的茶艺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是茶艺的宗师;师承他们的弟子,有的已经或是正在成为推广茶艺的中坚力量,有的则是80后、90后正在成长的新生代,还有的是蓝眼睛、高鼻粱的外国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年龄、阅历、经验、性别甚至国籍、文化上的差异,让他们对茶艺有着不尽相同的诠释。但是他们对茶艺的热爱之情却是完全相同的。

祖师级:道路崎岖而艰难

他们是中华茶艺的开创者。他们凭借满腔的热情与激情,知难而上,把茶艺的种子播向神州大地,至今还孜孜

不倦、锲而不舍地在茶艺的百花园里耕耘着,茶艺已然成为他们生命的全部。

范增平是上世纪70年代有志于复兴中华茶文化的众多台湾青年中的一员,更是首个把茶艺介绍到中国大陆的使者。“万事起头难,一个事业的建立,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已年届花甲的他,回首这20多年的茶艺推广之路,感触良多,而同为祖师级茶艺师的吴雅真对此前刚刚起步的茶艺事业感到崎岖和艰难。但是,在他们心中,总是有着一股无形的、被称之为信仰的力量在默默地支持着他们,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希望。“20年前,我到日本去考察,日本的朋友特意带我去上野神社游玩,恰巧碰到一位云游的和尚。他对我说:‘你很适合做茶,但道路会很崎岖。’直到现在,这句话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回忆起往事,吴雅真深感一句话,竟受用了一生,她觉得她从茶艺事业中得到了很多很多。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业,是利己利人利社会的事业。”论及茶艺事业,吴雅真眼里透着深情。同样,在范增平眼里,茶艺事业是未来的事业,也是深具传统意义的新兴事业,是人类幸福的事业。“投入这个事业的人,生命的意义会比较有价值。”

对茶艺的钟爱之情,令这些老一辈茶艺师不顾老之将至的年龄,仍忘情地倾身事茶,扶掖后进。他们培育出来的新一代茶艺师,有许多人在茶界已有所建树。而他们还在培育的新生代茶艺师,也正慢慢在崭露头角。为此,在欣慰之余,他们对后进也是充满期许。“我希望我教育出来的茶艺师,必须体认到,茶艺师是令人尊敬的称号,作为一名茶艺师不应只是茶艺馆的服务人员,而是应肩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以身作则,成为社会的君子、人间的淑女。”范增平说。吴雅真则希望学生能在传承中发展,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把中华茶文化发扬光大。

中坚辈:在传承中创新

他们是中华茶艺的接班人。他们老一辈茶艺师手里接过中华茶艺的衣钵。并加入时代的新鲜元素,在传承中创新,渐渐成为推广中华茶艺的中流砥柱。

“进入茶艺这一行完全是机缘巧合,而且这是一本很厚的书,我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沉醉其间,乐此不疲。”北京泰元坊茶艺培训中心茶艺师黎敏在受访时这样说道。她是范增平在北京招收的女弟子之一,范老师创立的行茶法与在茶艺的深厚造诣和孜孜追求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着她。“范先生常说做人先要正直,然后再不断提升自己。并且在研习茶艺的过程中多读书,多实践。”对如今亦是茶艺培训师的黎敏来说,范老师的教诲依然历历在耳。并时时刻刻地激励着她不断学习,不断从书籍和实践中收获。在茶艺事业的道路上苦心孤诣、砥砺前行。

归去来茶庄的女老板张灵英是吴雅真老师的旗下弟子。她本身就是文雅好静的女孩。对一切古典的事物感兴趣。2006年时她专门找到吴雅真老师的茶艺培训班学习茶艺。她说,因为是初学者,必须从最基本的动作学起,身边的同学已经开始一整套的茶艺练习。她还在最简单的端杯、手势、姿势的训练。不过她并没有着急,重复着每一个动作。争取做到最好。到现在,归去来茶庄开了第二家分店。她虽为老板,仍然尽心为客人亲自泡茶,她对4年前的那段培训经历心存感谢,让茶艺成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周平丹是个有梦想的女孩,她与茶艺结缘是从一家茶庄开始的。那家茶庄装修风格古色古香。特别醒目,门口还张贴着招聘茶艺小姐的广告,刚刚辞去工作的周平丹便决定应聘这份工作。当时她的考虑是,工作环境幽雅,如果能学好茶艺也能为自己增加一门技艺。在茶庄老板的简单指导下她就正式上岗了,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客人泡茶,可是她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经历过专业茶艺培训就不是一名合格的茶艺小姐。后来她索性辞去工作,专心报班学习茶艺,弥补她耿耿于怀的遗憾,她说,走出茶艺培训班,拿到结业证书,她才真正感觉到茶艺是她的一技之长。于是她开起茶庄。把茶艺融入生活。

坐落在中高档社区二楼的蔡郭茶会所是一处喝茶的好地方,社区生活清幽,闹中取静,大有世外桃源之趣。女老板蔡贵珍也是师从吴雅真老师学习茶艺,不过她的初衷倒与别人有些不同。2005年她刚从大学毕业,遇上就业的空白期。几个女同学便拉上她去报名参加茶艺培训,她笑道,刚好无事可做,也经不起同学的拉拢便去了。这一去没想到改变了她的生活。她说,茶艺是很美好的事物,现在每天面对不一样的人泡不一样的茶是一种乐趣,让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新生代:茶艺改变了我

他们是与茶艺共同成长的新生代茶艺师,也是中华茶艺的新鲜血液。他们都还在青青校园或涉世未深,浑身上下洋溢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是中华茶艺的未来。

刚刚参加完第二届海峡茶艺小姐电视大赛初赛的郭渝菲。这会儿又坐在那张古筝前调筝移柱。2006年,她因茶结识了吴雅真,并拜在她的门下研习茶艺。

文学细胞与艺术细胞兼具的她。4年多来习茶的感受,使她对茶艺的感悟很深刻,她很形象地把舞蹈与茶艺联系起来。她认为,茶艺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单纯地学茶艺,至多是得其形,而不能得其义。就如同音乐是舞蹈的生命、感情是舞蹈的灵魂一样,技是茶艺的生命,道是茶艺的灵魂。“茶艺它以技能为基础,融合音乐、陶瓷、诗词、书画。内心表达出的是一种和平、和美、和谐的道,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她说。与此同时,她还非常崇尚茶艺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而非拘泥于古。因而。这次在比赛中她表演的是乌龙茶工夫茶艺,用象征高洁、坚韧品格的梅花插花与自然、纯正的武夷岩茶相结合,以此来凸显如梅花、似岩茶的茶人品格。

分别来自市商贸职专的林秀枝和市外贸职专的曹丹妮。这两名女生虽不同校。却有着共同的喜好,并且共同作为主泡手在上海世博会福建馆中献艺。她们在接受采访时,无一例外地说:“学了茶艺以后,我变了很多。”林秀枝说,在接触茶艺之前,她是个大大咧咧、懒散且不讲“章法”的“新新人类”。如今的她,落落大方地坐在桌前,有条不紊地泡着茶,优雅的动作着实令人赏心悦目。而同她一起排练、表演的女生曹丹妮也十分不错,她也从学茶艺中悟出了点门道:“泡茶时,要协调配合,做到表情、动作的一致,并且还表达出当时的一种心境。”她说,她父亲在老家长乐市有一片山头,要开发成观光茶园,毕业后她会继续从事茶艺,帮她父亲接待游客。

陆洁帅和周威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自今年5月拜吴雅真为师以后。彻彻底底地与茶结缘。虽为初学者。但经过半年的潜心学茶,他们表演的茶艺已经有模有样了,对茶艺的认识与体会也说得头头是道。“茶艺是种在动中求静的活动,习茶可以摒去浮躁,让心变得更加平静、更加平和。”周威说。如今,他们一逮着机会就泡茶,在宿舍给舍友泡,在家给亲戚、朋友泡,而且边泡边讲解茶文化。年龄比周威稍大点的陆洁帅,则把他感兴趣的书法来和茶艺作比较:“写书法时,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可能不会写在脸上,但是从他写的字中能读出他当时的心情。泡茶也一样,每一道茶都是茶艺师心情的深层表达。泡茶时应该是心如止水的。用一个词表达就是‘杯水禅心’。”他边说手边做着写书法状。看来,他们对茶艺所体现的精神特质还吃得挺透。

外国人:从茶艺了解中国

茶艺实训总结篇4

导语

各位领导:

上午好!欢迎来到中国魅力乡村农业部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基地--五山镇堰河村。

堰河村版图面积12平方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303户,1050人。近年来,堰河村立足生态特色,打造美丽乡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综合小康村、全省旅游名村、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全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全省第一也是唯一挂牌的“绿色幸福村”等殊荣,被有关专家学者总结提升为新农村建设“五山模式”堰河样本。

和谐棋场与中水回用系统

五山镇堰河村在建设生态家园过程中,比如兴建天艺茶庄、堰河培训中心等都广泛采用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顾名思义,就是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可重复利用的再生水,是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回用水质标准的水。虽然与自来水相比,中水的供应范围要小,但在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河流补充水源等方面,中水是最好的自来水替代水源。

村居、茶庄、农家乐等生活废水,通过中水回用设施,集中起来后,经沉淀、生化等技术处理,水质可以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实现用水自我循环。和谐棋场就是一处把中水回用设施建成一处具有休闲游乐、停车中转、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此区域覆盖20户居民、2处农家乐,日处理生活废水10余吨。

天艺茶庄

天艺茶庄,一座开放式的四合院,一座融合在民居、茶园中的普通茶庄,一座集生态、生活、生产为一体的绿色建筑,中水回用,石阶石柱,花圃回廊,倡导的是一种生态环保理念。

天艺茶庄是集茶叶加工、名茶开发、品茶斗茶、茶艺表演、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叶庄园。茶庄拥有800亩有机茶园;生产车间8间,拥有杀青机,蒸青机、烘干机、揉捻机、龙井锅、保鲜库等茶叶机械及设施20多套;茶叶采制率由40%提高到80%以上;茶叶审评室、茶艺表演室一应俱全;其休闲度假中心,可同时接纳100人吃农家饭菜,容纳40人住宿。

茶叶产业是堰河村主导产业之一,全村现有茶园1200亩,茶叶专业从业人员6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季节性采茶工800多人,人均采茶收入8000元以上,村集体茶园发包收入20多万元。天艺茶庄是堰河茶叶产业的一个代表,在茶园有机化改造上独具特色。今年茶园秋管,引进台湾技术,购买2万斤黄豆,打豆浆灌注,堪称一绝;积极推广机采机制技术,使茶叶利用率由40%提高到80%以上,每亩平均增收500元以上。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艺茶庄所演绎的,正是见惯了城市浮华的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也是五山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缩影。

堰河村公共服务中心

五山镇堰河村有4个村民小组,303户,1050人。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资源要素包括社保、低保、户籍、就业等行政服务职能向农村社区集中和延伸,堰河村于2013年8月新建成集党群服务中心、村组织办公场所、便民服务、旅游服务、村务公开、综治维稳、文体活动、卫生服务、农家超市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整个中心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总投资200多万元。其服务大厅、卫生室、小超市、展示厅、播映室、村委办公室、村民活动室、旅游服务站等各功能区域一应俱全。其中,便民服务主要包括证件代办、商品销售、医疗卫生、订票取款、话费充值等群主日常生产、生活服务;旅游服务主要包括食宿预订安排、旅游观光指南、培训会务联系、旅游商品展销、旅游品茗休闲等等。服务中心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载体。

堰河村垃圾分类中心

垃圾分类是引导农民告别千年陋习、走向生态文明的重头戏。在农户门前防止垃圾分类桶,每个村民小组设一个垃圾分类中心,每天由专职保洁员统一收集、分类。湿垃圾,采用堆肥和引进蚯蚓生物分解的方法进行有机处理,归田;可再生用品卖给废品收回中心;有害垃圾集中处理,进行掩埋和焚烧。

与此同时,该村还把沼气池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切入点,改灶、改水、改厕、改圈同步进行。目前,已改厕200户,建沼气池140户。通过沼气建设,现有沼气池可年消化人畜粪便1080吨,牲畜粪便利用率达80%,年供沼气14多万立方米,年产沼肥、沼液3000立方米,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多吨。

村里坚持环境整治“一票否决”,实行村民小组长、乡村道路养护员和保洁员“三位一体”,既保持工作的联系性,又便于解决其工资待遇,从而建立起长效保洁机制

生物一体化污水综合处理池

堰河村的污水处理采用的是生物一体化污水综合处理技术。主要由生物一体化处理池和生态池组成。经过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如示:

生活污水--格栅--厌氧调节池--一体化生态池--达标排放

该项目区第一期工程包括天艺茶庄和堰河接待中心2处,投资额100万元,日处理污水20吨,有效解决203户村民的日常污水处理。目前,全村大部分房屋的下水统一进入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先过滤、再沉淀,沼渣沼液去肥田。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在变,山绿了,水清了,小鱼游回来了,水鸟飞来了,达到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

百日山旅游服务区

五山·堰河乡村旅游区是国家AAA景区,目前,4A景区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堰河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多渠道融资、引导村民参与投资发展生态旅游,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兴办了奇石馆、农博馆、茶叶采摘园、休闲农业观光园,形成了以堰河接待中心、天艺茶庄、银杏山庄、凤凰寨、百日山庄为主,辐射周边30多家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服务群落,已初步形成了道乡寻踪游、茶色生香游、田园风光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

百日山旅游服务区位于百日山景区入口,由百日山庄、百日山景区门楼、万福源三大建筑群组成,由谷城青龙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服务区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是集观光、会务、休闲、游乐、品茗、食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接待中心。

门楼内有百日山、夹板洞等系列景点,朝圣宫、真武殿、龙头香等旅游建筑群古朴典雅,与武当山景区成为一体,融入“大武当”,洋溢“道风茶韵”的意境。

堰河培训接待中心

茶艺实训总结篇5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基于201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的指导实践,针对西山农家采制茶与企业开展交流与研讨、赴杭州开展考察、进行中级茶艺师考证实践、积极开展茶艺表演等实践创新,取得系部对茶艺课程的重视,以茶艺表演参加院系重要活动以扩大影响,提高学生学习茶艺的兴趣和未来从业信心,并据此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团队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把握高职院校创新的实践基点等三条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茶艺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26-03

2011年6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4名学生成功申报并顺利结题江苏省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以采制茶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茶艺服务能力的实践探索”。对其进行理论提升,有利于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指导,也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实践

大学生实践创新,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完成课题,且实践必须有创新性。根据申报书要求,学生和笔者对框架目标进行了整体设计,共设计了5个项目。

如图1所示,制定出学生须完成的5个项目即:去西山考察采茶制茶,了解碧螺春的来源;到茶文化博物馆考察,了解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去社会茶馆了解茶的冲泡技法;参加茶艺师资格考证,获取从业资格;在各种场合参加茶艺表演,扩大项目影响,增加受益面。

这五个项目贯彻一个共同原则——立足实践、以学生为主体。

(一)西山农家采制茶考察

说到茶,苏州人首先想到的是碧螺春。2012年4月8日,课题组成员与指导教师等8人前往西山茶园进行采制碧螺春茶的实践活动。活动中,成员体验了苏州碧螺春茶采制的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成员在各环节的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绿茶的认知,为提高绿茶冲泡技艺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活动中学生进行了爱自然、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与企业开展交流与研讨

在茶艺商业化开发上,环秀晓筑养生度假村内的挹翠堂是一处雅致的竹林茶苑,于2011年7月份开业。目前,它是苏州茶馆行业中档次最高的,翠鸟密竹,宁静雅致。这里不仅风景好,茶更好。每位服务员都经过严格培训,具有专业职业技能证书。2011年10月20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茶文化交流活动,见图3。

欣赏完优美的环境后,成员还兴致勃勃地与茶馆高级茶艺师相互切磋茶艺冲泡技法。首先,茶艺师冲泡了红茶金骏眉作为迎客茶接待学生。学生身处雅致茶室,细细品尝名贵红茶。后来,茶艺师又冲泡了乌龙茶。

在高雅茶艺氛围影响下,成员大胆地现场展示学校所学台式乌龙茶冲泡技法。通过企业和学校两位茶艺人员的表演,大家发现挹翠堂茶艺师们茶艺冲泡技法与自己在学校所学存在异同处。不同点:手法上差距较大,企业比较注重效益、重茶汤品质,学校则是侧重表演性和观赏性。共同之处:一是冲泡流程基本类似;二是对茶艺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同。

这激发了成员对不同技法的学习热情,大家总结研讨两者优缺点,并很快学会了挹翠堂茶艺冲泡手法,学生茶艺服务技能得到提高。

(三)赴杭州开展考察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为了了解更多的茶文化,2012年6月5日,课题组成员赴杭州对中国茶叶博物馆和青藤茶馆展开调研。在茶叶博物馆,除了能欣赏到专业的茶文化展示外,还能拓宽视野,感受浓浓的茶文化氛围;在青藤茶馆,了解到了社会茶馆的功能与运营。

(四)中级茶艺师考证实践

对职业院校来说,行业从业资格培训是一项重要内容,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日渐走俏。目前,苏州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茶艺或相关课程,社会上也有一些专门学习或培训茶艺的机构。旅游系是苏州市茶艺师技能鉴定点,为提升学生竞争能力,课题组提出开展相关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证活动。

为备战考证,除了每周两次社团练习外,课题组要求成员对茶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感性基础上,而要对其有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茶文化精神有着充分了解,而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故每天中午都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茶艺培训,教学生泡每一种茶——红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以使成员掌握茶艺冲泡基本技能,更多感悟茶文化精神。

2012年5月8日,课题组成员参与了旅游系首届中级茶艺师职业资格技能考证活动,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

(五)积极开展茶艺表演活动

课题组成员积极投入校内外的各类茶艺表演活动。2012年4月,参与了旅游系会展专业展示会的茶艺表演;2012年5月,参与了院礼仪风采大赛的茶艺表演活动;2012年6月,参与了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的茶艺表演活动。

定期开展茶艺汇报表演活动,有助于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活动热情,使成员学以致用,提高茶艺活动在全院的影响。

项目收获

(一)系部对茶艺课程的重视度提高

“调酒与茶艺”是2010年我立项建设的院级精品课程。但在实践中发现,调酒和茶艺的实践训练内容有矛盾的地方。茶艺是我系最有特色的一项实践活动,在2007年学院评估时在全校做过汇报表演,2011年全院领导参加了茶艺公开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受经费限制,学生茶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未受到充分重视。但通过这次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首先,提高了茶艺在学生中的受益面。2012年,2012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茶艺师列为学生毕业所需资格证之一,并延伸到旅游管理专业和会展管理专业,为今后提高大学生茶艺水平打开了一扇大门。

其次,组织实施了茶艺师考证活动。2012年5月8日,我系首次组织茶艺师资格证考试——这在苏州市也是首次进行,极大地提高了我系茶艺活动在苏州市的影响力。师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全年级就有40多名学生和5位教师报名参加茶艺师考证。

(二)以茶艺表演参加院系重要活动,扩大影响

定期开展茶艺表演活动,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超越自我,个人的审美情操得以提高。在以往的表演活动中,学生只注重茶艺表演流程的完整性,忽视了舞台观赏性。经过几次活动展示后,学生在服饰、妆容、音乐、茶席布置以及茶具搭配等方面都加强了学习和实践:学生会为每次演出挑选切题背景音乐、设计舞台灯光效果;为自己精心化妆,准备得体服装。

总之,学生会尽力让每次表演展现出自己最美一面,让每次表演都能获得观众认可。

(三)提升了学生对学习茶艺的兴趣和未来从业信心

项目的完成加深了学生对茶叶基础知识的理解,完善了自身理论知识结构。教材中原有的茶理论知识相对比较零散,不利于学生提高茶艺服务实践能力。

学生参加这次实践活动后,能将书本理论知识形象化,使知识更加便于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体验过程中,还学到了许多实用性知识。这样,完善了有关绿茶部分理论知识结构,十分有利于日后学生对碧螺春茶的推介和冲泡。

学生原来对茶艺只是出于爱好,现在通过课题实践活动,学生了解到了茶艺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良好的就业前景,茶艺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还将为学生未来就业和提升生活情趣发挥作用。

结论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题进行中,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于推进课题的完成至关重要。

在课题进行中,学生提出项目任务,教师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项目结题时,学生独立完成了五个报告:采制茶叶综合实践报告;有关茶艺社团杭州调研的研究报告;茶艺表演实践报告;有关茶艺社团中级茶艺师考证的研究报告;有关茶艺社团与挹翠堂专业交流活动的研究报告。

(二)依托团队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优秀学生团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建设好学生团队对大批创新人才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首先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核心领导人,能担任核心的人首先要了解团队成员,理顺成员间的关系,规划团队的任务。

其次,团队之中还必须有若干个精英,在团队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各自的特长和兴趣。

小组负责人同时担任古兰茶艺社团社长,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品学兼优,喜欢钻研与探索,对课题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课题组成员兴趣广泛,喜欢不断创新与挑战,工作认真踏实负责,对学习和科研有极大的热情,善于独立思考与创新。成员基本都是茶艺社团成员,都有三次以上茶艺表演经验,拥有较为扎实的实践能力,对本课题十分感兴趣。

(三)把握高职院校创新的实践基点

培养创新人才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新教育以实践为基点较之一般高校更为重要。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一般而言对理论创新缺乏兴趣,加之理论知识功底不深,如果以一般高校基础理论层面上的理论创新作为重点和基础,往往起不到很好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能够较快地在实践教学中学到新东西。从学校师资力量而言,高职院校往往也具有很多具有良好工作经验的教师和一定基础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些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创新条件。

参考文献:

[1]袁志华.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过程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2(21).

[2]杨天平.科学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3]王永利,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江苏高教,2011,(2).

[4]朱昌平,通过团队建设促进IT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职人才培养计划(收集3篇)
  • 下一篇:物业工程主管主要职责(收集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