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学校积极实践“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理念,深入挖掘学校所处社区玉石文化资源,挖掘玉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传统“玉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学校确立了“以玉立德,以德育人”的德育理念,提炼出耀华小学“玉石精神”: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多年来,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使“玉石精神”深深地凝聚起师生的精神。“以玉立德”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区域影响,开发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依据办学目标确立课程目标
学校办学目标是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归宿。耀华小学把培养光耀中华的“现代君子”作为育人目标,希望学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素质,懂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不断雕琢自我、磨砺成才。为此,学校确立了以下课程目标:
一是情感态度目标: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玉文化;热爱荔湾,热爱学校,具有光荣感和自豪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品格。
二是行为习惯目标:养成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做到善于交往,注重礼仪,以诚相待;关爱他人,乐于参加各项小义工活动;树立远大志向,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
三是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玉文化的发展史;懂得玉的分类和玉石原料的加工过程,体会“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明了校园玉石精神的内在意蕴;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二、结合学校特色筛选课程资源
德育资源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涉及方方面面,有文本资源(如教材、图书、报刊、图表等)、音像资源(如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各类教育软件等)、实物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电子信息资源、乡土资源(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人力资源(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等)。
尽管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对其进行精心地筛选,挑选出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以有利于实现特色校本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为此,学校紧紧围绕本校的玉石文化特色,对校内外的德育特色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形成了一份德育特色资源综合分析表(见下表)。
三、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开发的核心工作是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周边丰富的玉石资源,以及全体师生对玉非常熟悉的优势,以“玉石”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每个年级均确立了“古玉寻根”“品玉赏玉”“话说神玉”“琢玉成器”“细说玉德”“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六大主题,每个主题由“资料坊”“实践空间”两部分组成。“资料坊”主要是介绍玉器知识、玉器街、和玉石有关的成语等,“实践空间”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
如一年级的“古玉寻根”——寻缘源胜老街,“品玉赏玉”——玉从哪里来,“话说神玉”——女娲补天,“琢玉成器”——原石的故事,“细说玉德”——玉不琢,不成器,“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原石;二年级的“古玉寻根”——今日“老街”,“品玉赏玉”——玉的产地,“话说神玉”——西王母献玉,“琢玉成器”——脱下粗糙的外衣,“细说玉德”——以玉立德,“玉石精神伴我成长”——璞玉等活动。六个年级的德育特色内容,形成了序列完整的特色课程体系。
四、综合设计学习活动方式
只有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参与,课程开发才能由静态的设计真正走向动态的实施。学习方式的经历过程,是学生发展最真实的过程,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过程。为此,学校在设计“以玉立德”德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时,遵循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活动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校内活动,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和主题活动两种。课堂学习内容主要是了解玉的种类、玉的历史、玉石的品质、玉石的故事、玉石成器的过程,如何分辨玉的等次等。主题活动的内容则是:一为耀华之星评选:“仁爱之星、睿智之星、儒雅之星、磨砺之星、和美之星”品牌学生评选表彰;二为各种仪式活动:“璞玉雕琢”入学仪式、“大爱润玉”感恩活动、“璞玉初成”毕业典礼仪式。
校外活动,则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玉器街、参观玉雕厂、参观南越王墓活动、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等;小义工活动,如义工制作活动、义工关爱活动、义工读书活动等。
五、开展立体式课程评价
一、普通高中学校特色课程及其主要特性
特色是一事物显著区别于他事物的风格、特性,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而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特色课程是学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办学实践中逐步创建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课程,对于当前普通高中学校而言,它既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类课程或一个课程群、一个课程领域;既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改进,也可以指一些地方课程和学校的校本课程。就其本质而言,特色课程是学校某一门(类)课程实现卓越(优质),并融合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直指育人目标,并进而带动其他课程,逐步形成学校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的环境生态,最终塑造学校的课程特色和课程文化,彰显学校办学和育人的特色。即与其他课程相比,特色课程在思想性、目标性、规范性、发展性、实效性以及社会影响性等方面具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独特优势[2]。特色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适应、不断优化的过程,是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效果等环节呈现的综合结果。
从特色课程的本质出发,其主要特性集中体现在:一是独特、优质和稳定。这是特色课程的核心内涵。即特色课程总是相对于学校之间、学校各类课程之间的某类课程,其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并在水平上逐步实现优质或卓越,且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比较持久稳定的专有性或显著性发展方式。二是相对、发展和创新。即特色总是体现在学校课程的某一要素、方面或范围上的,相对于别的同类课程而言的,是在一定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并且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且能涌现出不断发展的生命力。三是集中、现实和影响。即特色集中体现在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和质量上,在现实中可以有效实施并发挥作用,且被社会广泛认可,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
按特色课程的内涵和主要特性,北京市十所自主排课实验学校典型的特色课程有:北京二中:基于丰富资源和新课程观的动态生成课程;北京四中:基于学校文化传承和育人目标的人文教育课程;北师大实验中学:基于特长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专修课程;北师大二附中:基于新课程理念和特长发展的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北师大附中:基于学校传统和系统构建的德育课程;人大附中:基于先进办学理念和学生需求的创新拓展课程;北京一零一中:基于学科优势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实践;北京潞河中学:基于新疆学生特点和多样需求的民族课程;北京中加学校: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中外合璧课程;北京市盲校:基于特殊生源的适应性课程。
二、普通高中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课程建设是学校日常运用频繁、内涵外延丰富但又缺乏准确界定的词语,从实践运行的角度看,其包括课程的建立和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体现在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实践路径是指目标实现过程所必要的条件与实施的行为步骤,本文主要从课程建设中最重要和含义最广的范畴——课程设计(其涉及从基本理念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包括课程的价值、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内容)来分析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1.特色课程建立的基本思路
从北京市十所自主排课校的实践看,普通高中学校特色课程建立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整体规划、科学建构中建立特色课程。如北京二中的动态生成性课程,就是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有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在课程结构上释放空间,然后再设计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并依托丰富资源有效实施和动态发展。这种思路比较适合新建校和一些与社会、生活、学科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二是在学校自身特点或优势的基础上确立特色课程。如北京中加学校和北京市盲校,因为不同的办学模式和特殊生源,学校一开始就开设了相应特点的课程,在进行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自然将已有课程中具有特点或优势的课程确立为特色课程。这种思路适合于有一定课程基础并系统规范课程建设的学校。三是在继承和创新中生长特色课程。如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北师大二附中、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学校在发展的新阶段既有未来的课程规划,又有多年积累的文化传统和课程资源,在特色课程建设中,学校一方面继承已有课程优势,同时又不断创新,将已有优势课程在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下进行新的提升,从而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特色课程。这种思路适合既有积累又有长远规划的学校。
2.特色课程的主要“特色点”
特色课程的“特色点”主要有课程外部因素决定的特色点和课程本身凝聚的特色点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决定的“特色点”就当前普通高中的实际而言主要有:一是不同高中学校类型决定的特色,如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的特色课程,北京市盲校的特色课程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校,就是由其特定的学校类型决定的。二是不同办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所决定的特色,如公办高中、民办高中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特色课程着眼点有差异,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班的课程有所侧重,如北京中加学校和北师大实验中学的专修课程等就是如此。就普通公办高中而言,特色课程的“特色点”主要集中在:一是基于独特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的特色课程,如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二是基于学校传统和文化基础上的特色课程,如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三是基于独有资源的特色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地域资源、动态资源等,如北京二中;四是基于特殊生源及其需求的特色课程,如北京潞河中学、北京中加学校等;五是基于学生差异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特色课程,如北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六是基于学校学科优势的特色课程,如北京一零一中学。此外还有基于专门项目或课题的特色课程,基于学校重大发展机遇的特色课程等。总体而言,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应一切从实际出发,综合考量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校的人、财、物、信息及机遇资源,学校的文化、制度和物质层面,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等,从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中不断发掘、提升、迁移、内化、发展学校的特色课程。
三、普通高中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理清关系,明确方向
如何真正使特色课程成为学校特色的有力支撑而不是课程与学校发展关联不大?关键是在特色课程建设中理清特色课程与学校(特色)发展以及特色课程与学校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特色课程自身发展的方向。首先,特色课程与学校(特色)发展,二者既是途径与目的的关系又相互独立,其核心的关联是价值和理念的一致性,并通过学校课程规划及课程体系贯穿起来。即特色课程既要贯穿和体现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取向、核心主题或关键词,又要彰显和发展这一核心。只有这样,特色课程才能成为载体和支撑。其次,特色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二者虽是明确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但涉及到特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因为特色课程被确立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就举足轻重,是课程体系的亮点,但这取决于特色课程本身的“量”和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度以及在课程结构中的位置,如特色课程本身是群类课程、又是国家课程或者说直指培养目标,该特色课程就是学校的核心课程;如特色课程是单一一门课程又是边缘课程,就要审慎衡量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自主排课校的特色课程大多是类课程,部分发展为群课程,有的类课程也是由单一课程发展而来,有的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有的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整合,这就是特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确立特色课程时,既要细化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对学校课程发展作周期规划,又要梳理现实课程基础,理清课程结构,找准特色课程的价值和在课程结构中立足的“点”,并论证未来可能发展的空间,这是特色课程有序发展的前提。
2.克服误区,准确定位
目前“特色”一词由于其内涵的丰富和工作的要求越来越成为口头性语言,有的学校工作言必称特色,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所谓的特色课程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认识层面多,实践操作少;课外实施多,课程实施少;贴标签得多,积淀生成少。这与对“特色”的理解不够和定位不准有很大的关系。相对于特色课程的本质特性,对“特色”的理解,首先要避免肤浅(相对于独特、优质、稳定维度),如把表面的现象、单一的环节、暂时的成果、变化性的东西等定位为特色;其次是要避免片面(相对于集中、现实和影响维度),如把局部的、细节的、边缘的东西等理解为特色;第三是避免功利(相对于发展、创新维度),如“投其所好”“巧出特色”“轻过程重结果”等。准确定位特色,需要在继承和创新中,全面分析学校所处环境和发展目标,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将特色凝练成一定的主题并细化,成为学校师生的共识,在充分依据学校传统、课程基础、资源优势以及实施条件、可能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对学校拟确立的课程进行特色定位。此外,对学校已有的特色课程进行特色挖掘和提升,并凝练成一定的主题词,以此引领师生自觉的课程意识和行为,不断提升特色课程的品质。
3.选择路径,有的放矢
在特色课程规划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选择实践路径的依据是: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既不是贪多求全,也不是仅将特色作为锦上添花。首先,全面分析学校信息,选择特色课程发展思路。如在挖掘提炼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分析聚焦学校既有优势、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整体规划学校发展的基础上,选择“规划特色”之路还是“积累特色”之路、“继承创新”之路。其次,确立特色课程的“特色点”。这个“特色点”是在学校共性基础上打造个性与风格的过程,是提高学校课程辨识度和知名度的途径,是提升或重塑学校课程文化的工程,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必须要明确的。第三,选择课程开发方式,确定课程形态。根据“特色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将“设计课程”、“文本课程”转化成“现实课程”。当然,很多学校的特色课程源自优势项目,特色课程的提升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研究,并按课程建设的要求逐步规范。第四,特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带动课程的整体发展。特色课程成熟后应突出精品化和影响力,突出受益面和辐射范围,不断积淀特色,增强适应性,丰富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不断带动同类课程和领域课程的构建和发展,形成特色课程的体系,并进而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不断形成课程文化,彰显课程体系的特点。
4.保障激励,促进发展
特色课程在确立和规范发展中,重在相关课程条件的完善和课程运作机制的建立。学校应在条件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如保障教师课程开发和研究的时间,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等;在课程运作机制中,除前期的决策机制、设计机制和实施机制外,在后期发展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地区和学校应加强特色课程建设规范和标准的研究并提供给课程建设参与者参考。如上海市黄浦区对特色课程实施建立了一套考查评估办法,从开发课程(重点评估课程实施之前,该课程对学生差异关注程度)、运作课程(重点评估课程实施之中,课程特色与目标的体现程度)、支持课程(重点评估教师在课程文本开发、实施中的作用)、整合课程(重点关注特色课程的共享程度)、活化课程(重点考查特色课程的实施环境)和优化课程(重点评估课程的第二、第三教学周期,通过学生反观课程的优化)六个方面对特色课程建设进行评估,评价的核心是“特色”和“共享”[5]。在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是调整晋升奖励制度,加大对教师的培养、激励力度,鼓励教师的协作和团队的专业成长。对于有能力进行课程规划、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制的教师进行适当的薪资、津贴等奖励;同时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激励,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炼,主动积极地参与特色课程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与积累实践经验,以课程建设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2.(2008年3月,北京市教委批准了10所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学校拥有自主排课和自主会考的资格,包括8所普通高中:北京二中、北京四中、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师大附中、北京师大二附中、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北京101中学、北京潞河中学;1所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北京中加学校;1所特教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
[2]何永红.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及其发展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11(10).
[3]张晓英,杨开城.浅谈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开发理论.电化教育研究,2008(7).
一、特色学校建设内涵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的载体,更是学校推行一切教育思想、方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课程作支撑,学校特色难以形成的。
1.开发特色课程,亮出学校特色。
特色办学的关键在于办出学校的独特个性,办学的个性从哪里来?归根到底来自于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也为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了契机。校本课程它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荔城街第一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为例,根据“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原则,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出两大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一是从学校的德育因素,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可以不断生成和循环开展的,而且充分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蕴含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等活动领域的课程体系――“我是小主人”,它包括:“我是生活小主人”、“我是学习小主人”、“我是环保小主人”这三大系列的课程研究内容;二是从美术科实施的“黑与白的游戏”这一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开发出“形与色的游戏”这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内容。
2.积极开展特色科研,让特色在校本课程得到凸现。
科研需要一定的载体,以课题带动进行课题研究是特色科研实施的关键,课题研究是探索创建规律的重要载体。增城市富鹏小学在多年的校本教研建设中,努力为教师搭建科研平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立科研课题,如《特色发展与德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科幻画、十字绣、篮球、京剧、综合实践”等校本特色活动为突破口,丰富了德育内涵,突出了德育管理特色。
二、特色学校建设内涵发展需要一支优秀的特色团队
作为一所学校,培养一支团结、进取、和谐的优秀学校团队,是学校决策层重要的管理目标之一。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主题,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团队去实施,所以团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主力军。一个好的学校,如果不能形成团队,就是一盘散沙。
1.优秀团队需要优秀的带领者。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决策者与组织者,更是一个优秀团队的带领者,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创建需要校长的谋篇布局和对事物看法的前瞻性,才能引领一个团队把特色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增城市挂绿小学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校长是特色建设、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组长。以“披红挂绿――打造荔枝文化”为主题的学校特色建设思想,就是她带领学校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而确定的特色创建路线。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校长发挥了主导作用,利用她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优化了人员组合,体现了校长的先导作用。
2.特色创建需要打造一支特色科研团队。
一所学校如果要在稳定中发展,那么就需要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提高。而局部突破只要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聚集起来的优势就能发展成为学校的个性特点,形成学校特色;进而最终实现学校的局部优质向全面优质的推进。这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建设的价值追求。解决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特色科研是一种集体协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的,教师是特色科研的主体,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科研,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发挥强大的互补优势。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特色科研团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学校竞争力能得以迅速提升。
三、特色学校内涵建设发展需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在注重加强课程管理、倡导“开好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丰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海淀区着重提出“打造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为师生和学校特色发展注入活力”。那么,特色课程的标准是什么?海淀区从实践上去理解,那就是“课程建设促进了师生的发展,而师生的发展又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过去几年中,海淀区的很多学校不惜投入大量的经费与人力,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历史文化、师资潜能、家长资源、社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等,来建设校本课程。目前,一批具有特色、高质量的精品校本课程开始凸现,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已经成为了学校的名片。
清华附中的“国防安全科学技术”、交大附中的“科技课程”、农大附中的“农业园艺课程”、北航附中的“中美视频课程”、57中的“机器人课程”和“DI课程”、北师大三附中的“定向越野课程”、理工附中的“气象研究”和“天文观测实践”、向东小学的海洋课程、农大附小的书法课程……这些课程都成为了学校的精品课程,甚至成为学校独有的课程。有些学校的精品课程在很大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向未来对创新性人才的新要求,
“知识学习”要向“实践应用学习”和“能力发展”突破,就必须站在“教什么”的视角,重新认识“学什么最有用”。海淀区提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为了满足未来社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海淀区所属的学校在课程探索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和突破。比如:海淀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开发了包括思维能力训练、工程技术、青少年创业、服装及设计、风险与决策、领袖训练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北航附中则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三年来开发出了近60门校本课程,同时还引进了校外课程资源,如德博诺思维训练课、红十字急救知识培训、日本将棋等科目。
学校的课程设置关注学生的发展,力求呈现多样化、系列化。清华附中、中关村中学等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将学校的德育、教学和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从而形成了学校的大校本课程体系。八一中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价值取向,将课程分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多元文化三类。截至目前,学校为高中学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已达100多门,这些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一、特色课程理念与学校文化相映增辉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具有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具有优势。正如教育家龚春燕所说:“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的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就需要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这才是特色学校的最本质的标志,也是追求教育内涵发展的长久之计。
“西外”以“完美、奋斗、创新”为主题词,用“金苹果”标识学校文化。金苹果出自古希腊神话,传说维纳斯获得“最美丽女神”桂冠时的奖品就是金苹果。在人类历史上,有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第一个苹果被夏娃所摘下,让人们看到了世界,这个苹果代表着生命;第二个苹果落在牛顿的头上,让人类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自然科学规律,这个苹果代表着探索;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个缺口,让人类进入了神奇的新电子时代,这个苹果就代表着创新,英文中苹果APPLE就是“A”的代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苹果又代表着平安和谐吉祥。这三个苹果象征着“完美”和“优秀”,是“追求完美”“创新奋斗”“和谐共进”的学校文化体现。作为外国语特色学校,特色课程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教育上,更应体现出“现代的、开放的、民主的、中西合璧的”课程理念上,学校建立了承载着育人目标,以“生命”“探索”“创新”为主题,分层实施的“金苹果”特色课程体系。“金苹果”特色课程,是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结合我们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园文化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学校通过建设“金苹果”特色课程,逐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用特色课程育人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金苹果”特色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具有远大志向与实干精神的全面人才,学识广博与外语专长的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我们整体规划校本课程,打造融合中西文化的“三维”特色课程体系。本课程采用视听、阅读、访问、实践活动、问题探究等学与教的方法,围绕“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现代公民”育人目标的三个核心,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系列为横向维度课程;以“生命”“探索”“创新”三个主题,优化基础型课程,丰富拓展型课程,加强开发研究型课程,学生分层发展,特长发展系列课程为纵向维度课程,与国家课程体系相补充,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层次、分专题系列,从学生素质发展的三个维度积极开发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多元智力,培养学生行为和学习习惯,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1.以外语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
作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西关外国语学校学生,外语是必须掌握和精通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习得与批判的过程。通过《金苹果英语》系列课程、《日语》《德语》等外国语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他们了解本土和世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动态等的需要,将语言认知提升为在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听与写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认同、热爱本土文化,理解、包容外来文化,从而学习和传承先进文化。充分借助外籍教师的优势,开设《英美文学》《西方近现代史》《西方文化》等与国际接轨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享受外籍教师的西方教育,了解西方文化。结合广州传统文化特点,校内教师与外聘教师相结合,开发具有广州传统文化特色的《羊城新八景》《荔湾新八景》《粤曲》等课程,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实践学习中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
2.以现代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公民”。
西关外国语学校致力于培养现代公民。现代公民,不仅要有广博学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见识、理性和责任感。以“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为核心,通过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各年级公民教育活动课程体系《理想》《责任》《习惯》《诚正勤仁――国旗下讲话》《公民责任与权利》等校本课程。通过德育的校本课程,培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国家和世界,做有责任心的公民,并养成主动探索、主动研习、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觉合作的习惯,重在学生规范与习惯养成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让优秀成为习惯,将“诚、正、勤、仁”的校训做为西外人的行动指南,推进“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德育理念,打造我校的德育特色。
三、整合传统课程资源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抓手
1.整合外语情景教学的资源,构建立体的外语学习氛围。
外语特色课程是“西外”课程开发的重点与示范,为此,学校首先加强师资建设和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借鉴国内外优秀外国语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我校有53%以上的外语教师曾赴国外进修培训。聘请外教,开展小班口语教学,开设日语、法语、德语等第二门外语课供学生选修。创建和运用英语大世界等英语教学情景课室,构建了立体的校园外语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强化外语学习的环境。以“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为契机,开发了《金苹果英语》系列校本教材,形成了适应外语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发挥城市中心的位置、环境、文化、信息、资源的优势,以及外籍教师带来的西方文化观念优势,在校园文化、国际教育等方面有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荔湾深厚文化的背景,将其作为外语情景教学的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情景,实施《羊城新八景》《荔湾新八景》校本课程,向国外姐妹学校的师生介绍中国文化,广府文化,荔湾文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竞赛、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师生国际交流活动的常态化,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外语特长的发展,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连续五届中考总分保持690分以上,英语均分保持在142分以上,三届高二水平测优秀率保持在45%以上,两届高三毕业生重本率保持荔湾区属学校第一名,考试的结果仅是特色发展的成果之一,过程中的收获或许比结果更重要。
2.实施排球特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体质并学会合作。
学校是部级体育(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曾代表广州市参加六届省运会排球赛获得五连冠,2011年广东省第一届高中排球联赛我校女排荣获第一名,男排荣获第二名。2012年我校排球队代表广州市参加了三届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男排获第二名,女排获第四名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实践体教结合的典范。我校曾获国家体委、教育部命名的“全国先进传统项目学校”称号。多年来,我校为省运动队、国家队和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体育专门人才。
我校开设《排球校本选修》课程,不仅使学生热爱上排球运动,掌握了一门终身锻炼身体的运动技术,增强了体质,还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了团结和拼搏。在参与排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体谅与宽容,理解与互让,合力与合作,团结与拚搏,集中体现了我校校训“诚、正、勤、仁”的“勤、仁”二字的内涵:勤就是实干,勤快,勤动手、勤动脑,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仁就是即“以仁为怀,仁爱天下”,讲的是爱心、服务和奉献,“仁”字是两个人在一起,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推己及人,强调的是一种合作精神。“团结拚搏”的排球精神成为“西外”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取向。
四、调动师生参与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推手
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外语特长发展与素质全面提高的,提高师生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通过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带动学生的发展、师资队伍的专业成长、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1.让学生成为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者。
让学生加入到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中,在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将课程价值重心从学科内容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寻求新的课程理解。初由我校师生合办后由学生主办报纸――《金苹果英文校报》,这是一份每月出版的英文报纸,含初中版和高中版。在每期金苹果英文校报中,有来自各年级学生的文章和稿件。本报由学生负责编辑主持,成为学生自己的报纸。由各个班级的学生主持每周一的金苹果英语演讲。体育节,外语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社会调查、学生社团活动等课程一方面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能力,更让学生自觉成为校本课程的建设者。
2.让特色课程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
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外国语学校特色建设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还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韩国等学校友好合作,参与《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课题,还与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借助课题研究的平台开发课程。以“追求完美,主体发展”为教学理念,落实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必修与选修课程,追求完美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力,培养学生学习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